40年 |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诗歌

作者: 叶延滨   2018年11月22日 10:56   中华读书报    3094    收藏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过去这40年,不但是经济社会发生巨变的40年,也不但是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40年,而且是学术文化繁荣发展的40年。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读书报选择学术文化领域变动较巨、成绩较多的若干板块,约请相关专家从个人亲历和见闻切入,回顾这些板块40年来的发展轨迹,总结其成绩,反思其得失,展望其未来。

王学典、陈思和、叶延滨、梁涛、陈尚君、李红岩、臧铁军、杭间、顾家宁等学者将与我们分享他们对国学、诗歌、长篇小说、学术史、唐诗研究、史学、高考制度、设计思想等领域40年发展历程的独到观察和思考。


1

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化代表已经发展到自己精美绝伦的高度。古典诗歌的整齐、规矩、对称、起承转合等所表达的中庸、平和、统一和稳定,恰恰是中国封建社会长久发展,社会秩序严格分明,世俗伦理缜密井然这种社会形态的鲜明体现。然而,随着西方列强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帝国梦想,新的科学与民主的思潮也冲击着数千年的封建文化,战争与革命造成了社会大震荡,而中国新诗就是在断裂与承续中,完成了自己角色的转变。这个转变今天还在进行中,百年演变,其中最为重要的与世界对接或交流的大潮有三次:五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时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文学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中国新诗成为这个时期最早发展并且经四十年成为发展比较完备的文学样式。文化大革命的文化专制一旦打破,与世界交流的窗口一旦打开,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和对文革专制的反思,使世界文学现代各种思潮涌入和影响创作,学习和借鉴成了创作的主流形式,对西方诗学“横的移植”成为全球化时代中国诗歌的八十年代风景,一些年轻诗人这种创作的尝试被称为“新诗潮”,他们的作品被称为“朦胧诗”。这种尝试不仅引起了意识形态上的关注,也引起了重返诗坛的一些有影响的成名诗人的非议。

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促使文学理论家介入支持这种与世界文坛对接的尝试,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发表了《在新的崛起面前》,积极肯定了一批青年诗人力图向世界主流诗歌学习并发生联系的努力。其后福建师大教授孙绍振发表了《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发表的《崛起的诗群》,中国诗歌界称为“三个崛起”,受到当时主流理论界的批判。随着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国诗歌越来越多样化,中国文坛的艺术民主和宽容度越来越有利于诗人的创作。一度被称为朦胧诗先锋诗的代表人物的舒婷、北岛、西川等人在“国家级”的中国作家协会的评奖中获奖,各种流派的诗歌在各种报刊得到大量发表,诗人们如饥似渴地学习象征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女权主义、解构主义并且匆匆书写这些主义指导下的诗作,在新旗号和新面孔的刺激下,中国诗坛将西方近二百年的现代主义思潮集中展示为一个激情而又混乱的诗坛。

这个被称为“新诗潮”的对外开放引进的诗歌潮流成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诗歌运动,但在短时期内大量“引进”西方近二百年来的诸种诗歌潮流和文学思潮,增加了诗坛的杂芜和与读者疏离的现象。尽管批评界特别是从事文艺理论研究者,十分关注并且欣赏这种潮流提供的可供建立理论框架的“诗歌样本”,但长期阅读传统诗歌的多数中国读者,无法接受这种因迅速变化而显杂乱无章的诗歌试验品。

在20世纪末,出现了以本土资源为主,吸收一定外来表现手法,并且力图迎合青年读者的写作潮流“民间写作”“底层写作”“草根写作”“打工诗歌”等,他们的出现,让依据本土资源的写作再次兴起,有别于上世纪50年代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写实主义,随着城市化大量移民的涌现,随着城市再次成为文化中心,商业文明和传统乡土的冲突,成为更年轻一代共同的创作取向。同时,由于外来引进的新思潮引起的读者疏离的诗歌边缘化趋势,沉寂多年的传统诗词写作也复出诗坛,凭借读者已经形成的阅读习惯,重新取得诗坛的一方之地。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倡导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沉寂多年的传统诗词,随着电视诗词大会等媒体的倡导,大量的旧体诗词写作者,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诗坛的一股潮流。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西南大学创办了以吕进教授主持的中国新诗研究所,其后北京大学、北师大、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等著名高校陆续建立了不同规模的诗歌研究机构,四十年来培养了一批诗歌研究人才。

随着自媒体、网络诗网站和公众号的大量出现,一度是少数文化精英独享的新诗,再次成为大众传情达意的工具,各地开展的各种诗歌节、诗歌周以及诗歌大赛,让人目不睱接,空前繁荣的诗坛除了尚期待大师名篇,确已繁花如锦。


2

改革开放使中国诗歌处于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交流的激荡中,处于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中国诗坛空前的丰富多样。在这个多样杂芜的舞台上,认真梳理一下,大致有三种主要的流向,扮演着三种主要的文化角色:

其一,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这是中国大陆自上世纪末以来,发育了四十年的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诗歌潮流。

中国诗歌的复苏,缘于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外开放让中国年轻的一代有机会接受到现代思潮,表现自我成为人性张扬的最有吸引力的口号,在一批著名诗人艾青、牛汉、蔡其矫、穆旦、绿原等重返诗坛写作的同时,一批年轻的诗人在新诗潮的影响下,写人性写自我写性爱写意识流等等,给诗坛以冲击力,他们最早以自印的诗刊发表作品,北岛、舒婷、顾城、杨炼、芒克等年轻诗人围绕在刊物周围。同时,中国最有影响的《诗刊》在1980年举办了青年诗人改稿学习班,并以“青春诗会”的名义整本刊物发表了参加这次活动的17个诗人的作品,造成空前轰动。参加青春诗会的部分诗人也在努力学习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这些人加入“青春诗会”表明现代主义得到主流诗坛的某种认可,同时也引起了传统理论家的强烈批评,同年《诗刊》8月号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从此中国有现代主义倾向的新诗潮被称为“朦胧诗”。朦胧诗这个称呼表明了这些诗歌在中国传统读者的眼中是一个形象模糊的角色,除了意识形态上的原因外,中国传统诗歌美学和现代诗所借鉴的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的差异,也产生了读者疏离诗歌的效应。然而,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对于中国诗坛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在不断的争论中发展。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1986年10月21日到24日,《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联合举办“1986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大展”,发表了十三万字,六十四个诗歌流派的一百多个诗人的作品,许多流派有着奇怪的名字:三脚猫、特种兵、四方盒子、非非主义、他们、撒娇派……浮躁和喧哗让人忘记了诗歌而记住这是一个事件。从朦胧诗变成了广场狂欢,于是,一部分写作者重新调整了他们的策略,到上世纪末,一些现代诗的写作者,提出了“知识分子写作”的口号,在理论姿态上明确向西方主流文学靠拢,强调其文学资源更多是外部世界性的资源,寻求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认同。正是这种角色,激起了中国诗坛本土意识的抬头,作为创作理念上的对立面,“民间写作”成为上世纪90年代末青年诗坛最新的旗号,1999年4月16日,在北京盘峰宾馆召开的“世纪之交中国诗歌创作态势与理论建设研讨会”发生了“民间写作”的诗人们对“知识分子写作”的抨击和争论,从此,作为新诗潮主力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不再独占先锋诗歌的潮头,对这股潮流的批评,从过去是来自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变成了来自诗坛内部的不同流派。“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伴随着人,人性,人的本质力量的解放,诗也获得解放……无论对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流变有多少种哈姆雷特式的争论,无论人们认为当下现代主义诗潮中漂浮着多少泡沫甚至垃圾,无论其中有些诗人的歌唱是多么的晦涩或者嘶哑,但是,‘诗为心声’——诗真正成为诗人个性表达与创造,具有绝不可以低估的,足够伟大的意义。”中国作家协会主流批评家蒋巍的这段话,比较恰当地描绘了现代主义诗潮对于中国诗坛的贡献与不足。

其二,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向下面对脚下土地的写实主义和民间的姿态,这种潮流在近四十年经过多次流变而成为中国诗坛上最主要的新写实主义诗潮。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诗坛从专制和虚假中解放出来,其中,一批曾受到打击和批判的老诗人,如艾青、公刘、蔡其矫、白桦、绿原、曾卓、孙静轩、牛汉、邵燕祥、昌耀等,从底层回到文坛主流,同时,在文化大革命中,从城市被下放到农村的知识青年和工厂、军队等底层中的诗歌爱好者,也涌现了一批较为优秀的青年诗人,这些来自底层的两部分诗人,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发表了大量表现底层大众疾苦,呼唤思想解放和民主科学的诗篇,中国作家协会1979-1980年度首届优秀诗歌奖的大部分篇目,都是表现底层大众呼唤民主科学的诗作,如:李发模《呼声》、公刘《沉思》、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雷抒雁《小草在歌唱》、流沙河《故园六咏》、傅天琳《汗水》等都是表现底层大众心声的作品。这种潮流得到了读者的追捧,在推进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起到了鼓动作用,同时,其文学资源和诗歌元素大多来自生活底层,具有较强的民族性而与现代主义思潮形成并立潮流。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诗坛这种向下的关注底层的诗歌发生一些流变,出现了新乡土诗,城市打工诗以及口语写作等。大量的作品在民间社团自己印刷的民间刊物上发表,形成“民间写作”潮流。这股潮流中的诗人,注重用生活中鲜活的口语作为诗歌语言,关注底层,表现卑贱者的情感,为弱势群体呐喊,同时强调自我独特的创作风格,他们虽多抱以“先锋诗”姿态,但其关注当下现实,表现底层人生的草根精神,仍然与朦胧诗及后朦胧诗及知识分子写作这个姿态向外的潮流有极大的差异——“民间写作”不拒绝在表现手法上向西方学习,但诗歌元素和写作资源是目光向下面对本土。如伊沙、于坚、尚仲敏等的作品都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这一时期,许多被称为“第×代”的诗人,也是旗帜很“先锋”,手法向西方现代派学习,而在内容和精神层面上关注当下,表现底层,诗歌口语化。网络的出现,加快了诗歌在民间的普及,在各地出现了大量杰出的青年诗人,特别是进入城市的新移民中的青年诗人,如写乡土诗的马新朝、田禾,写新城市底层的卢卫平、郑小琼等。向下的民间写作潮流中,也出现了表现性意识的“下半身”写作,表现丑陋的“垃圾派”写作,这种极端等而下之的写作,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对诗坛产生了负面遮蔽效应。进入新世纪后,虽然诗人各自风格迥异,但成熟并风格鲜明的诗人正引领诗坛,如诗人吉狄马加大量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力作,诗人陈人杰连续三届援藏在高寒之地那曲写下心血之作《西藏书》,梁平对巴蜀文化的诗性解构,胡弦对人性的深度探求,张执浩朴质口语的诗性表达等,都呈现了关注现实,及物写作与表现自我之结合,成为诗坛的新主潮。

其三,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也是中国诗坛没有缺席的角色。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诗歌传统,特别是古典诗歌的唐诗宋词在艺术上所达到的完美境界,使中国古典诗歌有最多的喜爱者,尽管这种用文言写作的格律诗词,在今天难以有新的超越,这种传统诗歌在当下中国仍有大量的习作者,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坚守者,尽管这种传统诗词的写作至今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创新,基本姿态还是坚守。在新诗写作者中,也有坚守“五四”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些写作者的弱点是创作上创新乏力,但是坚守姿态仍令人敬重。央视的诗词大会撑了传统的气场,自媒体和手机为传统写作者提供了发表的可能。他们中的理论作者,对向外姿态的现代主义的批判,对向下姿态写作中的“下半身写作”等的批判,执著不懈。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诗坛有三种主要的角色,也有三种主要的姿态:向外的、向下的和坚守的。这三种角色所取的三种姿态,形成中国诗坛的三股主流,互相角力,互相影响,互相映衬,完成中国诗坛的生态平衡。只讲现代就容易忽略现实,只讲当下就没有了根源,只讲坚守就不可能发展,正是这三股力量的平衡,使中国诗坛发展成为现代的,现实的和具有传统之根的!总而言之,现代主义思潮推进了中国的诗歌发展,但不注意就会失去文化自信;关注当下现实和语言使用口语必须讲求品位,否则就丧失诗歌的艺术价值;坚守传统必须与时俱进发展,应该避免僵化和保守。四十年来,中国诗坛风风雨雨,潮起潮落,各领风骚。舞台角色就是这三种姿态三股潮流的三种文化角色,轮番登台,互相纠结,呼应唱和!


3

中国诗歌近百年的演变,特别是近四十年的充分发育,呈现了丰富和多样的趋势,同时作为在传统文学曾处于皇冠地位的诗歌,也在现代传媒和商业文化的共同挤压下,从中心向边缘滑落。对中国当代诗歌存在方式的变化进行确认,也才可能把握其可能的前景与命运。

经过近四十年的变化,中国诗歌目前的生存状态如何,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简述如下:

主流诗刊:目前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行,定期出刊,连续出版的诗歌刊物有《诗刊》(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半月刊)、《星星》(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月三刊)、《诗歌月刊》(安徽省文学艺术家协会主办,半月刊)、《扬子江诗刊》(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月刊)、《诗选刊》(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办,月刊)、《诗潮》(辽宁沈阳市作家协会主办,双月刊)、《绿风》(新疆石河子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主办,双月刊)、《诗林》(哈尔滨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主办,季刊)《中华诗词》(中华诗词学会主办,传统诗词刊物,月刊)。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半官方性质的诗刊也渐成气候,如《草堂》《中国诗歌》《汉诗》《诗江南》《上海诗人》等,都以图书连续出版的方式,成为影响较大的诗歌平台。

民间社团主办的诗刊和自费出版的诗集:目前在中国大陆,大量存在着由诗歌社团,同人和流派诗人自办并用于交流并不出售发行的“民间刊物”。据广东省一省的统计,仅广东省就有七十种“民间诗刊”,全国有数百种这样的诗歌报刊,其中大多数出刊不定期,持续时间不长,但每年有停印也有开办,持续出刊其中较有影响并且作品在主流诗刊能大量转载发表的民间诗刊有近百种,仅以《诗刊月刊》2007年月4月号为例,该期是“2007年中国民刊社团作品专号”,在这一期入选诗作的民间诗歌报刊的名称有:《或者》《低岸》《终点》《旁边》《追寻诗页》《流放地》,《钨丝》《汉诗》《南京评论年刊》《影响》《中西诗歌》《长线》《凝望》《笔架山诗刊》,《中国新诗刊》《平民诗歌选刊》《左手诗歌》《中国风诗刊》《新城市》《自行车》《诗参考》《尖诗刊》《星期三诗刊》《行吟诗人》《小拇指诗刊》《独立》《半岛诗刊》《海拔》《新诗代》《新汉诗》《九龙诗刊》《火种诗刊》《诗歌现场》《未晚诗刊》《玩》《存在诗刊作品集》《河畔》《野外》《六十七度》《漆》《蓝风》《第三说》《女子诗报》《乌合》《突围诗刊》《翼》《谁》《旋梯诗刊》《大河诗歌年度诗选》《九月诗刊》《此行诗刊》《金三角》《龙鳞诗刊》《极光》《平民诗刊》《南方》《象形》《诗评人》《剃须刀》《卡丘主义》《诗行车》等民间刊物。这些刊物大量存在,成为沙龙和社团间的交流物,但基本不进入诗歌圈外的阅读者的视野,成为传统读者的盲区。同时,诗集出版不再是主流出版读者来推介文化精英的行为,绝大多数诗集是经自费出版的方式出版,出版门槛低了,每年也能有数百种诗集问世,但能在书店出售的不足百分之一,出版诗集主要是个人和民间的行为了。

网络诗歌中的诗歌网站、公众号、个人博客: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上世纪90年代还被漠视的网络诗歌,一下子在中国泛滥起来,难以计数的诗歌网站、诗歌专栏、个人博客和手机公众号等成为诗歌的另一种存在方式。网络诗歌与纸质媒体的诗歌有极大的区别,直接的功利被点击率的渴求代替,没有编辑的自由发表,没有入门的门槛产生写作的随意,这一些新的特质,使网络诗歌得到许多青年诗歌写作者的选择,不少的地处边远的网络诗人正是通过网络引起了诗坛关注,从而步入诗坛。同时存在的网络诗歌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少数诗作鼓吹色情和媚俗,对诗歌产生负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诗歌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得到了充分而较为完备的发展,百花齐放,雅俗纷陈,百家争鸣,众声喧哗是诗坛基本呈现的艺术生态。这种多流派多风格共存的艺术生态,为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以期许的辉煌新高峰的出现。但也应该指出,中国诗坛显然存在许多让人担忧的问题,娱乐化、媚俗与低俗、随意性和无门槛写作的泛滥,圈子和与读者的疏离等消解诗意和诗性的状况,使诗歌在某些写作者笔下,成了没有底线和没有艺术边界的回车键写文本。因此,重视普及诗教文化,认真重塑诗歌精神,鼓励诗人关注现实,诗人珍视自己的天职,成为引导读者向善、向上、向美的燃灯者。这是古往今来的诗人为世人尊敬的理由,也是诗歌永远伴随人类前行的永恒魅力。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光阴里的诗意与传承—— “青春诗会”40年:记录时代脚步,见证数代青年诗人成长
  2.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3. 重立人民性与重塑主体性——对当前新工业诗歌写作的一次掠观或几点体会
  4.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7. 第445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9. 诗人陈先发当选安徽省作协主席
  10.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1. 《青春,如风有信》(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中外对照文版新书首发式在法兰克福举行
  2.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5. “东京梦华·菊香宋韵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开幕式暨座谈会成功举办
  6. “青春回眸•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开幕式暨“青春四十届·致敬诗歌和青春”座谈会隆重举行
  7. “每日好诗直播间”暂停一周
  8. 第444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10. 博士论文《〈诗刊〉社“青春诗会”研究》(节选)丨左存文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