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空相对而坐

作者: 2018年11月20日13:08 浏览:8122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一种永恒的眩晕,在我眼里,晃来晃去
天空过早揭示了生活的苍白和庸碌
那些闪光的喻体,正消弭在
此刻的虚度中

他说他内心的猛虎早已放归南山

我们生来携带沉默,热爱静止中的事物
而我们又是如此地,恐惧孤独
总在人群中喃喃自语,古老的
天空在我们头顶,一样恒久,一样无意义



点评

邵雍在《观物篇》中说:“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为万物,以道观万物,则天地亦为万物。”这是一种大境界。随着主体视野的扩大,此前深宏的事物会产生相对性,从而成为造物的一部分,不断接近终极。

此诗虽未言道,却端详了天空。所谓“与天空相对而坐”,是将人从天空之下调离,让天空成为“目光的对象”。天空被打量,它成为物。它成为“我”眼里的物。“相对而坐”即是获得了对等,天空被物化和具体化,有了对话的可能。天空成为能够对话的客体。这样的题目,看上去是有气象的。

“一种永恒的眩晕,在我眼里,晃来晃去”,此处,“永恒的眩晕”,当然是指天空,以及发光的天体。当人仰头,那种光感早已存在,或一直存在,不像生活中短暂的事物,所以从人的主观感受看,它是“永恒的”。“天空过早揭示了生活的苍白和庸碌”,此句幽峭,语义反常。按照一般逻辑,天空映照的生活,同样是有光芒的,可作者却说“苍白和庸碌”,并且归咎于天空的“过早揭示”。“过早”这个词和“永恒”暗应,因为永恒,一直都在,所以“过早揭示”就等同于“一开始就揭示”、“一直在揭示”。“苍白和庸碌”,暗应的是“眩晕”,或许在作者那里,此二者形成一体,是同一种感受,或者形成比照,是天空的眩晕感比照了生活的另一种样子。“那些闪光的喻体,正消弭在/此刻的虚度中”,说“喻体”而不说“本体”,因为所指已非天体,而是生活中看似像天体那样闪光的人和事物。“此刻的虚度”,也即此刻的眩晕,此刻的苍白和庸碌。消弭即是被埋没,被散失,成为存在中的不存在。

“他说他内心的猛虎早已放归南山”,第二节只有这一句,它的语义逻辑,是顺着第一节写的。既然“内心的猛虎”不再,“闪光的喻体”也就再无从谈起。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节人称是“我”,此句的人称又是“他”。他者为谁?是天空,另一个自我,还是对坐中的第三人?通俗化理解,还是指第三人为妥。下面的“我们”,意指“我”,还有同类人。

“我们生来携带沉默,热爱静止中的事物/而我们又是如此地,恐惧孤独”,此语义又从第二节来。既然“内心的猛虎早已放归南山”,剩下的也就是“沉默”、“静止中事物”,或者反过来说,因为生来携带这种气质和性格,所以内心的猛虎也留不住,迟早要放归。然而在另一方面,“恐惧孤独”作为次生感受,又从何而来?是因为世界的猛虎还在,它对“沉默”和“静止中事物”造成胁迫,抑或,生活的苍白和庸碌本身就令人恐惧孤独?“总在人群中喃喃自语,古老的/天空在我们头顶,一样恒久,一样无意义”,结尾很清醒,看上去很消极。天空虽能“揭示”,却并不能对这样的生活予以拯救。天空只是天空。天空不创造人间的意义。或者说,天空之所以古老、恒久,就是因为天行有常,它超越人间所看重的那些意义。

以上,都是《与天空相对而坐》带给人的思考和推测。短短九行诗,能有如此意蕴,如此感受力,有如此理智成熟的表达,算是难得。我推荐它。



特邀点评:唐翰存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陈先发 陈卫 曹宇翔 耿占春 冯雷 顾北 顾建平 洪烛 霍俊明 简明 蒋浩 贾鉴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李海鹏 李犁 刘向东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马知遥 莫真宝 任毅 荣光启 树才 师力斌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吴投文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西渡 向以鲜 杨碧薇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余怒 叶舟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张光昕 周伟驰 周瓒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孤城






点击查看

“每日好诗”投稿专区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温馨提示:

稿费、赞赏在线申请领取方法领取办法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