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泽:万古江河鸟飞回——杜甫与中国人生

作者:李敬泽   2018年11月09日 09:30  封面新闻    1831    收藏

编者按:

山清水秀生巴蜀,人杰地灵汇天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四川省于2017年开始组织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已推选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10位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人大讲堂”公益活动,即是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品牌重点活动之一。“名人大讲堂”每月设置一位四川历史名人“主题月”,邀请2至3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于周一晚固定在四川省图书馆星光大厅开讲。

11月5日晚,由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四川省图书馆协办的“名人大讲堂”公益活动,正式开讲。担任首场主讲嘉宾的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李敬泽,亮相四川省图书馆星光大厅,开启了一场名为《万古江河鸟飞回——杜甫与中国人生》的人文演讲,分享他所研读、思考、感悟出的杜甫的人文精神、当代价值。李敬泽用他强大的知识量,壮阔慧眼,发掘出杜甫及杜诗珍贵的、不易被发掘的、丰富的和复杂的精神之光。


「名人大讲堂」李敬泽:万古江河鸟飞回——杜甫与中国人生


本报根据讲座录音整理,全文刊载如下:


谈杜甫真是千言万语,我们读过古诗,在各种古诗的句子里,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一般来说开篇第一首是什么呢?《望岳》,这应该是现存的最好的一首古诗,是留下来的最早的声音,《望岳》最后说了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觉得在这首古诗里,那时的杜甫还年轻,但他因为自己今后的命运,对他在漫长的时光中的流离做了回应,他确实是凌驾群山的诗人,他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诗写时代的开创者


关于杜甫的成就,美国的汉学家宇文所安先生也是毕生研读,而且他把杜甫的1500首诗全部翻成英文,宇文所安先生有一句话,他说在中国的诗歌传统中,杜甫几乎超越了其他人,他的文学成就、创作成就已经成为文学标准的历史构成的一部分。其实概括起来讲,简化一点讲,就是在门索安先生看来,杜甫就是标准,我认为他说得非常对。因为确实是自杜甫之后,所有的中国诗人都不得不在杜甫那里,以杜甫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看看自己离杜甫有多近,看看自己离杜甫有多远。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他是一座山,所以对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来说,我们可能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身在此山中,有些事情看不太清楚。对于杜甫的认识也是这样。

比如说起杜甫,我们从中学的时候学杜甫的诗是诗史,诗的历史。为什么说诗史呢?因为在杜甫的诗里,他写的那个时代,我们看到了他和中国人在安史之乱中的命运,所以说这是诗史,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古代的时候就有了,到宋代以后被反复确认。

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我们在中国古代,一般的诗是归在集里,所以当古人说一个人的诗,能够成为史,成为诗史的时候,这是一个极高的荣誉。杜甫确实当得起这个称赞。但是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对于现在的读者来说,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杜甫就生在那个时代,也很倒霉,赶上了安史之乱,那么他书写他的时代,书写他的生活,书写那段历史,难道不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吗?他能够生活在那样一个大事变中,能够不写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在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像杜甫这样写诗是非常寻常的。比如我们讲安史之乱,看教科书都知道,这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我们历史上的大灾难大变革,但这个变革的根源和变革的惨痛到什么程度呢?有时候历史书上都是用一段或者是几段来描写,我们看不明白。我记得看过一个数字,《资治通鉴》271卷讲安史之乱之前天宝十三年,当时全国户籍人口5288万,到了广德二年就是1690万人,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从五千多万减少到一千多万,这是多么巨大多么惨痛的劫难,这是中华文化的一次浩劫。

所以碰到了这样一个大时代,我们现在可以假设一下,那个时代没有杜甫会怎么样,或者假设说杜甫虽然在那个时代,但是一开始就死了。当年被安禄山的军队扣在长安,冒死出逃,出逃的路上就死了,如果是那样又会怎样?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当然就不会有“三吏”“三别”,也不会有“北征”,不会有这些诗。

难道别的诗人不会写吗?那个时代别的诗人还真的不会写!当时盛唐刚过,很多大诗人都在,这些大诗人同样经历了那个时代,他们在那个时候同样颠沛流离,同样心怀忧愤,但是我们现在翻全唐诗的话,你会发现除了杜甫,很少有他同时代的人会这么写安史之乱,会这样深入真切地去写他们的经历。甚至很多诗人就不写安史之乱。为什么呢?难道这些诗人除了杜甫之外,都是没心没肺吗,都是闭目塞听吗?不是!那是因为除了杜甫之外,几乎所有同时代的诗人都受制于人。在当时,杜甫之前的诗歌中,这些是不写的,诗歌不是用来面对人世苦难,不是面对正在人世上流离的广大人群。那时候的诗人想不起来说诗歌可以要写这些,也不止是唐代诗人,我们再往前看,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同样中国的历经劫难,但我们看看诗也是不写的。人的命运,人的痛苦,人在历史中所承受的广阔生活,在诗中是不写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那么大的变乱,我们可能只能寥寥从曹操的几句诗里有所感觉,听到一点消息。所以不能没有杜甫,所以杜甫的伟大,杜甫的前无古人也正在于此。

「名人大讲堂」李敬泽:万古江河鸟飞回——杜甫与中国人生


领时代之先声者


我们现在看起来很自然的事儿,一个人生在这个时代,写这个时代,生当这个时代写这个时代,人的命运,人民的命运,这是多么自然的事,但是在杜甫那里,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诗,他得有多大的力量,多大的创造力,多么宽阔丰富和深沉的心灵,才能使他摆脱这种诗歌传统的羁绊,让他的心向着就在他眼前展开的时代,让他看到“三吏”“三别”,然后把这些写成诗。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杜甫作为诗史就有巨大的开创性,在这个诗史里面,杜甫不仅写了他的时代,不仅让他的时代进入了诗,而且杜甫也意识到未来的时代,他开启了预言了未来的时代,他走在他的时代的前列。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都知道,研究中国的历史,现在史学界的热点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变革。前两次,一是周的建立,第二次是秦的建立,第三次则是一位日本汉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唐宋之间。唐宋之间中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型,整个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结构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型,革命性的转型,当然转型也常常是通过战争战乱等方式来推动完成。

这次转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安史之乱开始,一个在中国有着几百年历史的阶层被消灭掉了,这就是门阀,曾经垄断着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阶层,简单的说叫贵族阶层被消灭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民的兴起,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平民都取代了过去门阀的地位,这是一个大的变革。关于这个变革,直到现在依然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一个焦点问题。


「名人大讲堂」李敬泽:万古江河鸟飞回——杜甫与中国人生


唐宋之间随着门阀消失和他们的文化退场,代之而兴的是平民和他们文化的兴起,这个兴起叫做“领时代之先声者”,是什么人?杜甫。杜甫自身就是一个平民,他一辈子没有想当官,他们家要细说也曾经和门阀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但进入唐代以后,他们家基本上沦落为平民。平民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杜甫的一生那么坎坷?就因为唐代的政治文化,是士族和贵族垄断下的文化,诗歌传统就写不到老百姓的命运,写不到大地上的面貌。有历史学家讲到,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在士族眼里一般的老百姓等于奴隶,诗歌怎么会去写这些人,怎么会让这些人进入笔端呢?

但从杜甫开始,他是少年布衣,自称野老布衣,由于安史之乱颠沛流离,他一直行走在老百姓中间,他就是百姓视角。他不得不为自己谋生,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为自己的生存和生计而挣扎奔波。所以我们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有这样一个革命性的创造,到了他的笔下,那些普通的人,那些不被人当人的劳动者在他的笔下被书写,被满怀同情地书写,就因为他就在其中。这个意义上说,杜甫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声音。唐宋之变的时候,贵族文化瓦解了。同时,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学从杜甫开始到宋代,能够完成一个转型,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都迎来了更广大的空间。一位史学家曾经用一个词,说这个文化上转型的根本意义叫“人民地位的上升,文化的上升”。

杜甫之后到白居易,到中晚唐,黎民苍生在诗人的笔下,在作家的笔下,在文人的笔下,都获得了以前所不能比拟的尊严和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是了不起的,他的诗史不是一般的表现时代如何如何,他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杜甫生前在他所处的时代里,没有什么名气,根本不受重视。直到他死后的几十年,在当时代的文学地位也不高,到白居易,到韩愈,才开始推崇杜甫。

实际上,最近也有学者做过研究,把当时整个唐代,哪怕是韩愈、白居易之后,整个唐代当时的诗集那些论著排起来看,杜甫的地位依然是不高的,杜甫地位的真正确定是在宋代。包括钱钟书,他也讲到杜甫是唐人,但实际上他开的是宋调。

「名人大讲堂」李敬泽:万古江河鸟飞回——杜甫与中国人生


每逢磨难忆杜甫


我想说的不仅仅是时代的问题,说的是唐宋之变这种大时代的变化中,杜甫为我们开创了新天地。所以后来的诗人是满怀感激地谈到杜甫,都充分认识到了杜甫为他们开创的新天地。苏轼对杜甫是极尽推崇,“古今诗人众矣,而以杜子美为首”,什么意思呢?古今的诗人多了去了,为首的那个是谁,杜甫。然后,苏轼为他的论断找了一个论据,这个论据也有意思,说为什么杜子美是第一呢?就是因为他流落,杜子美这个人一辈子倒霉,流落饥寒,终身不用,也没当过官,但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里面的“君”指的是谁?我觉得有的事不能从字面上硬解,说“君”就是指皇上,我觉得苏轼不会这么说,不会这么想问题,或者这里面的“君”绝对不是指的具体的人格化的皇上,苏轼不会说就是因为杜甫尽管那么倒霉,但是拿起筷子来每天吃饭,就会想起皇上,苏轼会这样写吗?不会。“君”在古人的语境中,是指杜甫一生经历的三个皇帝,这三个皇帝说老实话都不怎么样,杜甫对他们也充满失望,既曾经充满期望也充满了失望,所以这个“君”不一定指的是皇帝,指的是谁呢?是天下,是苍生,是这个君所代表的天下智者。这也是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当苏轼这么肯定杜甫的时候,他强调的正是这样一种以君为代表的天下秩序,这里面苍生所获得的道德的定位,苍生的正义。

无论是杜甫也好,苏轼也好,这种苍生、百姓、人民、黎民的正义和文明的秩序,在他们看来是一体的。所以杜甫在苍生之中,体现的是苍生争议,他维护着文明的秩序,身当那样的变革,经历个人那样的痛苦,但杜甫依然以苍生为念,也正是在变革中,他始终期待和呼唤的是文明的秩序。苏东坡说这样的诗人,是“古今诗人为首”,所以我想想杜甫之伟大,他的千年而不朽的声音从何而来,就是从杜甫到现在已经1400年了,就在这1400年里,中华民族经历了多少坎坷磨难。

有的诗人只可以和他在消遣的时候在一起,闲了看看山水,杜甫之前很多诗人都如此,但在1400年来我们民族的磨难中,杜甫始终和我们在一起,他是一个可以和我们共患难的诗人。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民族1400年来每逢磨难时,都会想起杜甫,都会想起他的诗,我们会从他的诗中获得力量,获得慰藉。

但是,我这么说有一点犹豫,为什么?因为我们对杜甫有一个刻板的印象:杜甫永远是愁苦的,忧国忧民,很严肃。包括我们看到的杜甫的画像也永远是那个样子,一脸沉重,这个对不对呢?当然不错,杜甫当然是这样的,我刚才讲了这是一个和我们共患难的诗人,但这样的印象肯定是很不全面的,是不足以概括的。杜甫的诗歌是非常雄伟的,他的面貌绝对不是单调的,更不是刻板凝固的,我们现在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也很多,一定程度上大部分人是通过选本来认识,选本就是特别有代表性的,比如“三吏”“三别”,同时多多少少也因为杜甫诗圣的称号。但是一个人写诗,而且还圣,也容易被高高在上供在神坛,不好亲近。关于这个问题,鲁迅先生说了一句话很有意思,鲁迅先生晚年评论几位大诗人,说陶渊明稍微有点远;李白稍微有点高;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好像是今天还活在我们中的诗人。这是鲁迅的看法。我完全赞同,我觉得杜甫确实不是古人,确实活在我们中间,他的感情和我们是相通的,他面临的问题、烦恼,他的喜怒哀乐都和我们是相通的。

杜诗1500首,如果大家有这个兴趣,不妨全部看一下,花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可以看到那个丰富的多面的活生生的杜甫。在杜甫之前的诗歌传统中,诗人们是习惯于把特定的东西放在诗里,其他不会写,一个诗人只会写今天怎么喝酒,今天怎么去寻访古寺,看到今天书房的纸笔等等,但这个诗人不会写我今天画怎么画,今天的菜怎么种,今天怎么扫地,怎么打理园子,这些都不会写,日常的世俗经验,在杜甫之前很少进入诗里。但是杜甫不是把自己的一部分或者一个侧面放到诗里,选择性的放到诗里,这1500首诗看看,就感觉杜甫是把他的全部生命,他的全部生活放在诗里。

说杜甫的诗是诗史,反映了他的时代,这里面固然是有直接的描写,但大量的历史是怎么写进去的呢,是这个诗人把自己的生命,这一生的遭际写到诗里,我们从遭际中看到他所处的时代,所以他的诗史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大历史的诗,首先是个人生命的历史,在这方面宋代当时立了一个杜甫草堂石碑,胡宗愈为杜甫草堂石碑写了一个序,说杜甫的诗是把生命全放进去了,他的经历,他的情怀,他的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全放在诗里去了。这是和以前的诗人很不相同的,他忠于自己的生命,忠于自己的心,他这一生写了那么多诗,不是无意的,他是有意的,他对自己作为一个诗人有很强的自觉性,他是要有意地把自己的这个人,这个生命所经历的,所见证的,所感悟的一切都写下来。


「名人大讲堂」李敬泽:万古江河鸟飞回——杜甫与中国人生


“情圣”杜甫的真切


读这1500首诗,可以说是伴随着他的一生,等于伴随他走过他的一生,这一生中情感丰富且复杂,性格丰富且复杂,我们都可以在诗里很生动地看到。这里包括杜甫童年的回忆,“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他从少年神童,一直写到最后一首诗。在湖南的船上,他已经病得不行了,写完最后一首诗后不久就死了。我们跟他过了一生,在他的诗中看到什么呢?如何与妻子相遇,如何思念妻子。

杜甫之前的诗人,几乎没有在诗里思念自己妻子的,但是杜甫在诗中思念妻子,我们也在这时候跟着他,看他怎么爱孩子,痛心疾首地看着孩子在战争中饥饿地死去;我们看到他和很多朋友相处,看他多么诚挚的亲切的和那些朋友相处;我们看他如何做官,如何想做官还做不成;我们看他如何谋生,过去的诗里看不到一个诗人如何谋生,谋生这事儿不往诗里写,但是在杜甫的诗中,他如何谋生,如何为生计所苦;我们看他如何采药,如何种地,如何盖房子,当然我们也看他怎么走过山川,有什么样的感受,看他怎么感受四季的善变,夏天冬季微妙的变化。

他几乎通过他的诗,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而且他还这么真诚,他从来不作那种自恋的诗,不是说我只把好看的给你看,把好看的写下来。他对于自己的贫困、困顿、疾病、衰老、脆弱、潦倒、狼狈、卑微,包括自己的矛盾,都不避讳,这都是生命里已经有的东西,他那么真切地把他们写出来。

从文学史上来看,此前没有诗人这么做,没有人想起这么做,没有人想起像他这样把自己全部的生命放进去,而他是很自觉的这么做,写诗这种事是我们家的家传,是我们杜家的家传。为什么要写诗,就是要把人世上的百转千回、酸甜苦辣的这份感觉在诗中都写出来。所以讲他是诗圣,我也没意见,但是我还特别喜欢梁启超曾经也给他封了一个圣。梁启超说杜甫是情圣,这个情圣不是谈恋爱的情圣,而是人情的情。所以这样一个情圣,他的形象绝不是像我们想的那么刻板,天天待在那里天天在发愁,不是的。即使是他写愁苦,也是生动的丰富的包含复杂的情绪,包含着非常充沛的人情内容,比如在成都写的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上来就有这个气势,然后茅被卷走了,四处乱飞,什么意思呢?就是一方面这个茅屋茅草在四处乱飞,另外一方面下面接着写,“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这一段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你可以想见这个情景,一帮孩子,而且是一帮顽童,一看到茅草在飞,二话不说就赶紧抓着,然后就跑,然后一个老头儿在那儿着急地追,人家孩子也不理你,像麻雀一样跑了,这不是一个悲惨的人写的,甚至我感觉杜甫在写这一段的时候,他也在想这是群熊孩子。

我们不至于真的认为杜甫说这批调皮的孩子就是“盗贼”,这个盗贼有一点是长者对孩子的嗔骂:你们这帮小贼!整个场面可以想见,很热闹很喧闹,甚至有点滑稽,这是真的生活,应该就是这样的生活。然后,杜甫没有办法,追不回茅草,回到房间,房子是漏的,地上全是湿的,床是冷的,被子冷如铁,这时候他渐渐安静下来,这怎么睡?这时候整个调子才渐渐沉痛下来,随着整个调子的安静,黑暗降临,这才有了最后非常沉痛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呜呼”这一段。我们看这里,他的形象,绝不是一个刻板的,一开始就是愁苦成这个样子,他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非常生动,非常有人情,他的不同寻常之处就在这里,最沉痛中见自己也能见到苍生,这是杜甫的特点,每个人都能见自己,都知道自己苦,但是杜甫一生的特点,他不同于我们,他也正像苏轼所说的是伟大诗人,就在于他见自己同时还能见苍生。

「名人大讲堂」李敬泽:万古江河鸟飞回——杜甫与中国人生


离乱之中的清醇


离乱之中,让一个人多么清醇,难!所以一定程度上我们要感谢成都,杜甫在成都是历史上最为安定的一段时间,看他在成都写的诗,和之前之后的风格有明显的变化:轻松,明快。在成都期间,杜甫的性格中那些被以前的遭际所压抑的一面释放出来了,我们在这儿常常看到的是一个可爱天真的人,对日常细小美好的事物有一种特别深入的爱。甚至有时是幽默的,比如他写到老妻在纸上画一个棋局,孩子在敲一个小洞,这就是日常的小事,但这样的诗的节奏里都能感受到他的轻快,生活的愉悦感。

在成都,他众筹盖了一个草堂,然后美化园林怎么办?在这儿讨多少花,那儿讨多少草,那儿讨多少树,给朋友们写诗,这里面非常有意思,比如他跟合阳县令写诗要一百棵桃树,合阳县令跟他其实也不是多深的交情,肯定换过名片,但是他毫不客气,张嘴就要,我现在要讨走一百棵,而且春天就要送来,合阳县令你这个地方桃树多了去了,我这儿还没有,所以我要问你讨,要得理直气壮,而且这个逻辑就像个孩子一样,都有点赖皮了。这就是杜甫性格的另外一面,在成都的时候他是很放松的,很有趣的,由这儿我就想起,杜甫为什么伟大?很多人后来反复解决不了的问题,其实杜甫在诗中都解决掉了。比如讨树这首诗,全是大白话,所以宋人讲杜甫,夸得都不知道该怎么夸了,最后夸杜诗每句后面都有典故,都能在传统里找到根儿,说实话我觉得这是瞎说。杜甫肯定是对我们的诗歌创作和文化传统有深厚精深的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说“读书破万卷”,但杜甫绝不是传统的文人,他恰恰是一个有强大的毅力和勇气去创新的人,比如说用典的问题,还是用白话的问题,这一千年来诗歌里就没完没了的争吵,直到现在还有诗人在说:我发现口语很伟大,要用口语。这个不用你发现,看杜甫的很多诗都能发现。杜甫的根本就是他的生活,那丰厚的经验,活生生的经历,所以他写诗就是提笔就来。有时候杜甫的这种活泼、生气、人间烟火的气息,后世诗人很多时候不敢这么写。比如杜甫有一首诗很好玩,他当时做了拾遗,做了不久就被撤了,去华州做一个很小的官,正赶上大热天酷暑,这时候还要穿上袍子,束上带子,偏偏那么多公文要处理,还有那么多的稿子要写,而且要得还那么急,还没完没了的来。又热!又燥!又烦!然后看着山沟上有青松,就写诗:我恨不得光着脚丫去躺在那边凉快一下。1500首看下去,我们就知道,为什么鲁迅会那么说,杜甫也是和我们一样的,热是一样的热,燥是一样的燥,所以1400年前他所感受的,他那么完整鲜活地写出来,以至于今天大家依然是感同身受。

比如像杜甫这样的,他们是在写他们那个时候的诗,但是他们写得太好了,太真切了,太有力的表达,太精妙了,所以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他们在各自的角度上,塑造着我们的故事,我们的人生相当程度上是这些伟大诗人所塑造的。我们的人生他们已经替我们说好了说过了。王安石也崇拜杜甫,谈起杜甫,他说天下好言语都被杜甫道尽,本来这个地方我要写诗,我这儿有感慨我要发言,结果发现杜甫都说完了,而且杜甫都说得那么好,我没办法再说了,所以都被杜甫道尽。这样的诗人,古往今来说多其实也不多,他们从根本上能够构造我们的人生,我是把这样的诗人叫做民族诗人,或者是文明诗人。这样的诗人,连通他们的诗他们的人格,他们在诗歌中所表现的那种精神的人格,实际上构成了我们民族和文明的基本条件,什么叫基本条件呢?就是我们民族中的每个人,我们自己感受自己,感受人生,这种感受是怎么感受的呢?有三个人构成了我们中国理想的人格:李白、杜甫、苏轼。这三个人在我们民族的理想人格的构成中熠熠生辉。

「名人大讲堂」李敬泽:万古江河鸟飞回——杜甫与中国人生


卑微命运下的宏伟


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下,假设中国没有李白、杜甫、苏轼,那会怎么样?当然我们还是该吃吃该喝喝,但是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怎么样?

对于李白,我觉得如果要打个比方的话,李白就是我们人生中理想和精神上永恒的少年,所以鲁迅说他稍微高了一点,他哪是高了一点,他都要高到天上去了,李白是谪仙人,他自己也是认为自己是仙人,话语奔放,他体现着我们民族,体现着我们精神结构中那个最为奔放,最为浪漫,最为不切实际,也最为跳脱的一种真。苏轼呢,我觉得苏轼可能比李白要可爱,苏轼甚至比杜甫也可爱,李白我们会跟着惊叹,会目眩神迷,他的那种气息,那种飞扬,都是让我们去仰望的,但是他真的稍微有一点高,可望而不可及。

苏轼一生也有过磨难,你会发现苏轼在我们心里为我们开辟的空间如同远方,他如同我们精神中的一个远方,他永远代表的是在任何一个时候都不会被人生困难所限制的境界,所以我们对他非常向往,我们对他也非常爱。而杜甫是什么?他没有那么远方,也没有少年天然的炫目,但是他如同父亲和丈夫,陪伴着我们在不如意的时候,在为生活所奔忙所劳苦的时候。这样你会发现,杜甫是在生活的底部和深处,李白是漂浮的,是飞一般的,苏轼也永远是敞亮的,而杜甫是生活在脚下的土地,这样三个诗人,我觉得他们加起来就构成了我们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构成了我们中国人人生的不同向往。

他们仨到底谁最好?杜甫对李白的情感是有一种深深陷在泥土里的,杜甫对李白的情感实际上就是早年间在一起玩儿过,这一生反复的回忆,反复的想,我觉得那不仅仅是他和李白的情感,而是因为在李白身上他看到了他自己的生命中达不到的羡慕,他看到了美,人所向往的是自己所没有的,或者是由于自己的命达不到的程度。然后呢,苏东坡是投了杜甫一票,苏东坡说过,天下诗人众多,但为首是杜子美,所以看起来各投一票,看起来是李白有一张,杜甫有一张,我想你年轻的时候十有八九会把票投给李白,我们也愿意投给少年李白,但是等到你四十,等到你真正经历人生,你也准备好了经历人生的坎坷和失意,这个时候我想你会投杜甫。现在我也早年过半百,我也把这一票投给杜甫,他确实是最伟大的诗人。

就此,我还想念一首杜甫的诗,是我特别喜欢的诗,实际上也牵涉到《杜甫与中国人生》这个题目,这首诗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建议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我们都知道杜甫那时已经离开长安,长安待不下去了,他一路走过去,想要走到河南,回河南老家,前路茫茫,然后在夔州写了这首诗,这真是杜甫生命中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呢?生命快走到尽头了,这个尽头又是充满颠沛流离,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底,身体非常不好,可以说他的生命已经走向落幕了,但他写下了生命中最好的一首诗,也是他的巅峰之作。

《登高》这首诗,我多年来每次读都有一种苍茫的感觉,杜甫是那个时代中草芥一样的人,根本不被人看重,在他的时代根本没有人在意他,但是他就这么写出了这首诗,然后他病了,他又老又穷,他的生活基本上是失败的,就这样写下了这首诗。

我们看见的是他的眼界和胸襟是那么壮阔,这个老人站在那儿,他看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看到的是无尽的时间与空间,看到的是茫茫宇宙,然后才写到自己,“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样的人,一生的使命是深刻的见自己看自己,他看自己卑微的命运时,他从来没有丧失对茫茫宇宙的感知,没有使他失去对苍生天下的爱,没有使他失去对于他人的关心和责任。

他的胸怀是站在山河之间的胸怀,在《登高》这首诗中表现得是如此淋漓尽致,所以我想写出这样一首诗,他真的能够在精神上给我们一种支撑,伴随着我们对抗时间、命运、身体的种种不幸,让我们始终保持着对自己、对世界、对他人那样一份爱和一份承担。

这样的诗人,就我个人来说,“万古江河”这样的题目太短太突,用了“鸟飞回”,是因为我想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如同杜甫,都会面对万古江河,总有一天我们在生命中感受到心理和生理的存在。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光阴里的诗意与传承—— “青春诗会”40年:记录时代脚步,见证数代青年诗人成长
  2.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3. 重立人民性与重塑主体性——对当前新工业诗歌写作的一次掠观或几点体会
  4.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7. 第445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9. 诗人陈先发当选安徽省作协主席
  10.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1. 《青春,如风有信》(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中外对照文版新书首发式在法兰克福举行
  2.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5. “东京梦华·菊香宋韵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开幕式暨座谈会成功举办
  6. “青春回眸•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开幕式暨“青春四十届·致敬诗歌和青春”座谈会隆重举行
  7. “每日好诗直播间”暂停一周
  8. 第444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10. 博士论文《〈诗刊〉社“青春诗会”研究》(节选)丨左存文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