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二阙

作者: 2018年11月08日15:12 浏览:109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一  山毛榉

山毛榉在最后
还挂一树深刻的叶子
分明还泛一点绿意
只余两株珍贵的水杉
细细的红针叶,轻笼了
一团雾淡入湿气
勉强可配得上山毛榉
惊人的矜持,在这一面
山坡,竟然没有枯萎
能如山毛榉那样得到
完美的保存,让我
放弃心里郁郁的保留
把字里行间的这个矛盾
加倍地深刻、分明下去,
此时山毛榉的树冠
缓缓摇动秘密的树叶,
簌簌地说不出话。
总是在最后还泛着绿意,
在枯萎深处勃发暗红。


二  河桦

冬天的河桦
给人风中发抖的感觉
若是下了雨,河桦
白里透金的衣角
会比光洁淡滑的皮肤
还要滋润、欲滴
虽然不摇摆,却给人以
摇摆和妩媚的错觉
趁了天光下均匀的阴影
斜斜地倾向河面
影子投入嶙峋的水纹
河水啊,你慢点流
河桦借我的口说慢点流
但河桦的拟人
用错了对象,任凭我分说
却对以缄默不语
无法分辨出
那是拟人还是拟水,这
曾经真是个问题吗


一行点评:

这两首诗的构成方式,都是从对事物的感觉或感性描述开始,然后通过情景模态的设想和推论,从“事物”向“事态”过渡。虽名为“咏物”,但诗的行文并不停留于对事物细节的描摹,也没有进行象征寓意的寄托,而是借助假设、虚拟、演绎、转折和提问,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诗自身的构成方式(也就是“怎么写”)之上。从语气和句法来看,这两首诗很可能受到了臧棣诗歌的影响——对副词、介词、连接词和语气助词的娴熟运用,是臧棣诗歌的招牌动作之一。诗中在关键位置出现的那些虚词或逻辑连接词,比如“总(是)、“只”、“勉强”、“竟然”、“却”、“若是”、“会”、“还要”、“虽然”、“但”、“还是”……它们构成了诗的关节韧带,其功能是使诗在简短的篇幅内完成曲折的语气和语义转换。同时,这两首诗都将书写对准了事物的“感性表面”(诗里出现的色彩、姿态、光感等等),而并不向意义或隐喻的深层进行挖掘,似乎感性本身的呈现就是诗的目的。就此而言,这两首诗都偏离了古典咏物诗“托物言志”的传统,而成为了当代诗句法操练的演习。这样做有得亦有失:其得在于借助语句的柔韧和迂回,生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感性,并利用模态空间拓展了我们的感受;其失在于智性的操作痕迹过重,有时会导致缺乏直觉和情感方面的推动力。相对来说,我更欣赏第一首诗《山毛榉》,它在感性上更饱满、集中,而且这种感性与诗的情绪形成了共振关系:那“枯萎深处勃发”的“暗红”,与“心里郁郁”的“保留”或“矛盾”相互呼应,并且能“加倍地深刻、分明下去”。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