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最重要的字竟然是“她”

作者:奥兰多    2018年11月02日 09:42  楚尘文化    1431    收藏

当今天的我们熟练、自然、理所当然地写下代词“她”的时候,可能没有人知道这个字诞生只有短短九十余年的时间,其背后有一段色彩斑斓的历史故事。


在倡导性别平等的今天,人称名词和代词使用的转变,成为了我们观察社会性别意识在今天境况的窗口。

比方说,2000年1月,美国方言学会行了“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自由”“正义”“科学”“自然”和“她”等,而在最后的决赛关头,“她”(she)以35票对27票战胜了“科学”(science),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


01

“她”从何处来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唐寅

 

在中国传统语言习惯中,文人墨客在著书时常以 “彼”“其”等字来指代他人,在使用这些指代词时,并没有把性别差异表现出来的主动意识,“彼”既可称公子,也可称美人。即便是像《红楼梦》这种在浓墨重彩描写女性的小说,也依旧不见一个“她”字。事实上,我们见到的“她”还很年轻,迟迟于五四之际才诞生,然后到今天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共识。

在缺乏“她”字的中国,最开始发现问题的是第一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翻译的过程中,他发现,性别指示代词的缺失成为了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阻碍,1822年,他在其编写的《英华字典》中说到:“女性指示代词,在汉语中没有对应词。英文中的he,she or it,在汉语里都用‘他’来表示。后者谈到曾经提及的某妇女时,称之为‘该妇’。”

 

微信图片_20181102093058

| 马礼逊和他的助手

 

晚清民初,有更多的知识分子想要通过翻译西方著作引进中国,开启民智,以救国于危亡。但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由于第三人称代词无法区分性别,对于翻译甚至读者的接收,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而当时寻求的解决办法都未能脱离原有的语词束缚,如胡适就在翻译的过程中把“she”翻译成“那女的”,不仅累赘,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文学原本想要传递的情感。江淮一带的作家也有借用“伊”来指代女性,这在鲁迅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颠覆性的转向在五四时期悄然到来,由于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先前遇到的种种不便,周作人和刘半农率先走向了“她”字改革的前沿阵线。周作人首次在《新青年》报上公开讨论这一问题,当时为寻求在翻译上的方便,采用了在“他”字下注一个“女”字的临时性办法。如他翻译的《卖火柴的女儿》《可爱的人》等小说,由于这一新的字体状貌新奇,且叛逆的表现力强,在当时给读者留下了强烈的刺激。

 

微信图片_20181102093148

| 周作人于1919年在发表的译作《卖火柴的女儿》时在“他”字旁脚注“女”字

 

1923年,浪漫青年刘半农的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成为街头巷尾人皆知之的情诗,时下摩登的青年男女引援着刘半农的诗句——“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来互诉衷肠。通过这首诗的广泛传播,“她”字也在文人圈子里迅速推广,逐渐成为第三人称女性的专有代词。

 

微信图片_20181102093248

| 《晨报副刊》1923年所载刘半农《情歌》

 


02

“她“字问世之初的曲折


年轻的“她”在面世之初,就难免多舛之命途。

先是在“她”出现后不久,马上就遇到了头号对手“伊”字。到了1920年,倡导用“伊”来替代“她”成为了反对使用“她”字的有力旗帜。反对者一方面认为“她”字没有区别于“他”字的声音,变革效力微弱;另一方面,“她”字在字典《说文》里有固定意义(古“姐”字),容易引起误会,因此,继续使用“她”字,无异于是在勉强消化。不仅如此,其后更有人从两字的偏旁着眼,认为“伊”字的构型在体现男女平等精神方面,比“她字更合理,因此“伊”字在当时的使用中一度占据上风。


 微信图片_20181102093358

| 《解放日报》1921年5月11日刊,以“伊“字指代女性

 

在其后的20年代到30年代这十年间,“她”字虽在争论中一路磕磕绊绊,但却也在这其中把影响范围逐渐下移,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另一派反对者直接反对“她”的使用。在1933年,教育部公布《国音常用字汇》之后不久,陈寅恪在《学衡》杂志上公开反对“她”“牠”二字的正式通用。他所代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西方语言的文法各不相同,不必盲目效法,中国人应该坚守自己的语言文化特质,按“中国规例”“中国习惯”来书写汉文,不能胡乱接收外来影响与任意改变自己。事实上,这与九一八事变后民族主义日益高涨、特别是文化民族主义心理的强势背景不无关系。

 

微信图片_20181102093453

| 1933年陈寅恪在《学衡》杂志上发表《与刘文典教授论国文试题书》,反对使用“她”字,且在余生中皆未使用“她”字


最后一类反对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最值得品味,即以男女平等的观点来反对“她”在字的使用。1920年4月16日“她”字问题争论高潮中,有个叫壮甫的人在《觉悟》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信中写道:


现在一般提倡新文化的人,对于妇女解放问题,不都是在高声说什么“剪发”“去裙”“废装饰”“男女交际公开”“男女同校”的顶时髦的话吗?他们所以这样不遗余力地鼓吹,无非是想将男女的阶级拆掉他,界限打破他,叫世界上的男女,除开生理的关系外,没有区别,一同走到“人”的地位去。既是这样,那我就有一件不可解的事了。在这个竭力消灭男女行迹的时候,标出这样一个新式样的“她”字,把男女界限.分得这样清清楚楚,未免太不觉悟了。

 

可以看出,以男女平等的观念反对男女性别词的区分关键就在于,五四时期以打破男女界限作为妇女解放的根本内容,而按照这样的逻辑推演,“她”字的出现,正好把男女的界限限定得更为清晰,这就与妇女解放运动的事实相悖了。因此,在当时有些女权运动的实践者长期公开拒用“她”字,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譬如当时的《妇女共鸣》杂志,就始终拒绝使用“她”字。

 

微信图片_20181102093456

| 1934年《妇女杂志》基于男女平等的观念发表拒用“她”字的启事

 

在度过了二三十年代这个纷争不休的阶段后,“她“字终于取得了合法地位,也被知识分子和民众接受。不仅在于,“她”字在字形上有着略同于“他”而又与之有别的简明结构,表显女性更为明白,也在于其与“他”字同声的发音之故,作为日常口语中的第三人称之“他”字发声,具有强烈而鲜明的“大众性”。而大众文艺、大众语等,正是当时左翼文化运动的主流追求,是汉语在新时代被强化的“现代性”诉求的结果。

 

03

新文学中的“她”字使用

 

“她“字的诞生和普及,为五四文坛带来了一些不同的面貌, “她”字逐渐成为更多新文学探索者的新宠儿。在创生之初,“她“字主要被用在两个方面:一是代表实在的女性第三人称;二是作为女性象征符号。同时被用于指代那些抽象的、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美好价值、值得珍爱的事物,像祖国、自由、科学、文学等等。

除去较早时期刘半农所作的那首著名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不少女性作家也亲身参与其中,如卢隐、冰心、石评梅等等。著名剧作家田汉所创作翻泽的剧本《沙乐美》《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也都尝试了“她”字的书写。

 

微信图片_20181102093647

| 1924年前已书写“她”字的早期著名女作家:冰心、石评梅

 

从当时“她”字的使用来看,或多或少参与了当时揭示妇女被压迫的遭际、呼唤女性权益的妇女解放运动。


 微信图片_20181102093650

| 最早尝试以图画的形式书写“她”字,对该字的早期艺术实践贡献突出的《解放画报》

 

以《解放画报》为例,它拥有着近代中国最早一批明确使用“她”字的图画。刊登在画报上的作品或批判妇女自贱自残、麻木不争的愚昧行为。或呼吁、鼓励妇女从家庭内部反抗不当的教训开始,逐渐走向社会,实行自救等等,总之都无一不以妇女解放、促其觉醒自强为主题。

 

微信图片_20181102093718

| 麟心绘。画中题字为:她也是丈夫的亲骨肉,为甚么要这样的恨她?”通过使用“她”字,旨在批判社会歧视妇女,尤其是妇女自我贱视的行为。原载《解放画报》第14期(1921年8月)

 微信图片_20181102093721

| 麟心绘。画中题字为:“打器在她的旁边,她一味的不用,难道不要解脱这种束缚?!“两个“她”字,承载着“妇女解放”的呼声,呼吁妇女自救。原载《解放画报》1921年9月第15期

 微信图片_20181102093723

| 映霞绘。图中题词为《深闺》:“她为什么要终日坐在这里,不去干点正经。仿佛守在牢监的样子。这人有什么用处?”原载《解放画报》1921年8月第14期

 

《解放画报》的画家们通过“她”字这个新性别符号,突出地张扬妇女自尊、自重、自强、自省、自救主体性的那种艺术旨趣和文化追求。这既是“她“字在普及后,人们不自知的一种文化习惯,但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她”字在其使用过程中,实际上就已背负了五四时期以“女性解放”为主旨的启蒙使命。

 

 

04

“她”往何处去

 

回望那个年代,从“她”字的争论中生发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以强有力的姿态塑造着 “五四新女性”的形象,而另一种援引“她“与“他“字之间的差异,借用男女平等观来加以反对,认为“她”字的出现,扩大了男女的差异边界,从而背离了五四时期以打破男女界限谋求双方平等的要求。

但正如黄兴涛在《“她”字的文化史》中提出,“男女平等,既是消灭男女畛域的共同人性标准的呼唤,同时也未尝不是男女性别首先明确区分、彼此独立的诉求。更确切地说,要‘平等’必须先‘区分’.只有真正把握了彼此的‘差异’,才能最终寻得真正的‘平等’。”

 

微信图片_20181102093859

| 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

 

平等的前提是差异。平等这一概念,是彼此独立的个体寻求的一种共同价值追求,而非单单模糊个体间的独特性,以达到一种浮于表象的平等。

因此,追求平等是一个过程,意味着寻求平等的主体首先需要做到明确区分和彼此独立,然后再逐渐消除不平等的差异,最终达到在有所不同之下趋同。在五四时期,“她”字提出伊始,即还未形成一种独立的区分之下,就欲以从概念上模糊“他”和“她”之间的差异,无异于把原本相对弱势的一方,合并到另一方当中,表面上追求的是一种平等,实际上求得的却是一种妥协。

而到了“她“逐渐走向成熟和独立的今天,“她”字所寻求的,早已不再是五四时期较之于“他”的明确区分,转而走向追求平等的道路。正是有了这个前提, “无性别化“的诉求才会被世界各个领域反复提起。

例如,在2015年 “年度词汇”(word of the year)的评选中,美国方言学会向世界宣布,另一个人称代词“they”摘取了2015年“年度词汇”的桂冠。人们通过 “they”所具有的性别中立的指代含义,欲以消弭“他”(he)和“她”(she)之间的性别区分,在批判逻辑上,和民国年间“她”字废立的争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却已是往前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微信图片_20181102093957

| 近代英国女作家伍尔芙在小说《奥兰多(Orlando)》中,塑造了一位从16世纪的男性转变成了20世纪女性的主人公奥兰多。人们开始意识到,除了社会,政治,知识,性别也可以是流动的

 

不仅仅是对于某个带有性别色彩的特定词汇的纠正,人们在审美上也开始重新界定 “无性别主义”。

在近年的时装界,各大时装品牌纷纷踏足无性别化的阵营,走在时装秀场上的模特不再特地区分男女,时装元素也不再具备界限明显的男女标识,如同夹克和西装开始被添进女孩们的衣柜,蕾丝、蝴蝶结、裙装也将不再是女性专属。

“美与性别都是流动的,它们不需要定性,而我们却需要对自己的身体的有着更加明确的自我认识。”

最早把紧身蕾丝和蝴蝶结穿在男模身上的Gucci设计师Alessandro Michele向来追求于设计中模糊性别界限,在他设计的秀场上,女孩们可以披着oversize的男式夹克与西装,男孩们则系上丝巾打上领结,穿着花朵刺绣的外套和鞋子,一切元素与设计在两种性别上都可成立。作为业内的“无性别着装”标杆,正如其所言:“世界就朝着这个方向去”。

 

微信图片_20181102094001

| Gucci设计师Alessandro Michele

 

无论是 “她”字引起的纷争,还是 “无性别化”的推行,我们都需要把它看作一个渐进的过程。五四时期我们无法在“她”未独立之际就消灭与“他”之间的差异,为寻求平等,仍旧需要先做出明确区分,因此“她”的诞生是合时宜的。

到今天的“无性别运动”,我们也需要明白,消除差异的诉求并非它的最终目的,而是借此寻求平等的一种表现形式。小到对字词的纠正,大到对整个社会性别差异的纠正,人称代词如何使用,影响着我们对于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这些针对女性的称谓代词的发展,也给我们传递出某种社会意识演变讯号。

 

参考资料: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

图源:网络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尚飞鹏长诗集《演奏者》由陕西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
  2.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5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第44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5. 从一个元素走进一部诗集
  6. 每日好诗第45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诗颂长江·长江的港”主题诗会(镇江站)成功举办
  8.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9. 第一届“百年保定”诗歌文化节在雄安举行,雷平阳等7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参加
  10. 丁香诗会·全球华语诗歌征集启事
  1. 苗霞|诗性智慧:斗折蛇行在有限与无限间——李长瑜近期诗歌论
  2. “苏东坡在无锡有个家”同题诗创作大赛获奖名单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5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5. 炸药箱上写诗获赞“当代版《活着》”,陈年喜的“炸裂人生”
  6. 每日好诗第45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星星·诗歌原创》投稿攻略|2025年征订
  8. 第44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10. 我们时代的诗生活 | 诗刊·诗词世界双十一直播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