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武功县古称有邰县,这是一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富有诗性的热土。这里曾是古代孕育《诗经》的地方之一,十六国时代的女诗人苏惠、唐代的苏颋、明代的康海……这些都是彪炳中国诗歌史的诗人。血沃中原肥劲草,文脉长存泽后生。21世纪初叶,从这里走出了一个个新的诗人,伊唐波就是其中的一位。
2018年初秋的一天,我正在阅读发表在《绿风》杂志第二期上的武功籍的诗人李东海先生的《先民们》的诗歌。突然手机铃声响,武功县作协名誉主席张俊杰给我打来电话,请我给武功县青年诗人伊唐波即将要出版的一本诗歌集写序。对于生活在家乡这块土地上的文朋诗友,我有一种同行的亲切感,故乡同路人的亲近感,我欣然应诺。两周过后,伊唐波发来他的诗稿,并附有朴实、真诚、热情的表达。
我与伊唐波不熟,至今未曾谋面,仅在电话上简短地勾通过两次。在这里,我只能忠实于我的感觉,从诗歌的文本出发来谈谈我的读后感。
作者《以夜为名》作为他诗歌集的名称,是有一定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以及艺术寓意的。我猜想:夜的诗歌意象,一定包含着诗人的审美价值投向,在没有阳光的深夜,作者心里充满着灿烂的阳光,才写出了这样光灿灿的诗句。也有可能是作者生活的环境,表达的诗歌感情,更适应用于在夜色这样的背景去表达。他企图追求一种静谧、深远、含蓄的诗歌境界吧!
打开诗歌集,一股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渗透了我。诗歌流露的感情更多的是一种静夜相思,月夜遐想,黑夜叩问,静夜联想。但是诗歌中流露出的情感是纯洁的,主题是鲜明的,格调是明亮的,韵致是透彻的。这里没有黑夜的怀才不遇,孤芳自赏,或者是深夜不眠的的自暴自弃,这里没有压抑的自我暗叹,没有斩不断,理还乱的愁思缠绕;有的是真情的自然流露,真景的以情造境;有的是光明的向往,黎明的期盼,自我的奋斗,灵魂的救赎。作者创作的路子是正的。
作者是一位基层公务员,他的创作是青春的抒怀,是爱的恋歌,记录着青春和生命在前进中的成长。“也许你我的生命都在人间慢慢地升起/但我们仍会沉浸在这些逝去的美好回忆”(《文字》)。青春的诗是成长的诗,也应该是思考、求索、叩问、怀疑的诗。伊唐波的诗歌当中充盈着一缕“为什么”的意绪。“我怀疑我的一生/始终包含了/一丝神秘/既让我欣慰/又让我感到孤独。”(《我怀疑我的日子》)。他喜欢海子,“喜欢海子的麦田/比喜欢海子还远”。《石头》表达出生存的暗淡、勇气和自信。《飘雪之夜》表达出对光的期盼和讴歌,对圣洁的礼赞和膜拜。《对话》写出了诗人对读书生活境界的追求和想往。只有生存在社会最底层的物质享受的窘迫者、精神追求的狂热者,才把读书写作当做一种奢华的生活享受。
作者把生活放在夜色中,使感情带上了夜的色彩。这里有青春的疼痛,夜的包裹和压抑,生命的感伤、孤独,青春的困惑、迷茫。“夜深了/不知/走向何方/梦醒了/醒之后/仍黑夜漆漆”。
作者歌颂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歌颂他的母亲。“母亲给了我一个世界”。我给予母亲的“已经烟消云散”。赤子的愧疚之情,感恩之心溢于言表。
伊唐波的诗歌都不长,都是一些短笛、小曲、宛唱。没有万马奔腾的豪放,没有气壮山河的雄壮,更多的是一种低呤浅唱。但他发出的是心灵之歌,青春之歌。他的诗歌是从生活的岩石下喷涌出来的一股清泉,清新、自然、纯情、质朴,近乎口语话,生活语,民谣风。“我不想做出/努力雕琢的样子/我已习惯了/在文字的世界里/徜徉。”“活着/就要活出诗意/那怕背转身去/留下眼泪(《诗意人生》)”。
伊唐波基本上走的是一种传统诗歌的创作路子,他以传统诗歌的形式表达当代青年的思想感情。他追求真实、流畅、自然、质朴的诗风。
伊唐波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一半。伊唐波的起步是令人欣慰的。他以后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一条泥泞之路,崎岖之路,坎坷之路,孤寂之路,风雪之路,血泪之路,也是一条光彩照人之路。我希望他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谦虚谨慎,认真读书,勤奋写作,过一种读书人的生活,写出更新更美的优秀作品来。
2018年10月29
于古都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
常智奇,著名文学评论家,研究员,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副主席。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