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湛江诗群经验,打造江门诗歌品牌
作者:李月边 2018年10月30日 11:51
669 收藏
10月20日,四位江门诗人野松、海洋、李月边、熊正红联袂奔赴滨海城市湛江。湛江,有灿烂的阳光,有深蓝的海港和金黄的沙滩一一在美丽的湛江深秋晒太阳吹海风,坐着艇船游海港,踏着沙滩观海鸥,是很写意的快事。但是,江门诗人此次的奔赴,与浪漫无关,而是与学习有关。这是一次向湛江诗群的取经之旅。
"湛江诗群"诞生于2016年年底,由岭南师范学院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张德明教授与赵金钟教授倡导成立,现共有成员25人。在短短两年内,该诗群就孕育了3名中国作协会员、12名省作协会员和中国诗歌学会会员3名,成绩斐然,是时下中国诗坛最活跃的诗人团体之一。
10月20日晚上20时许,两地诗歌交流与改稿会在和谐的氛围中开始了。张德明教授首先介绍了湛江诗群的创建历史,所取得的成绩,集体改稿会的形式与方法,及未来发展计划。随后,湛江诗群梁永利、袁志军、黄铖、符昆光、程继龙、史习斌、凌斌、林水文、南尾宫、龙恒与江门与会诗人结合两地诗人的作品进行现场改稿,最后由张德明教授给出总结性意见建议。在改稿过程中,两地诗人针对性地讨论了现代诗歌的诗意提炼、题目与文本的结合、传统诗歌观念转变、惯性写作、诗人独特性与风格、实景与心景的切换等议题,不同诗观碰撞出了热烈的火花,坦诚的"揭批"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极大地触动与会者的思考。
原定1个半小时的改稿会,持续到近零时才依依不舍地宣告结束。湛江诗群的改稿会形式,是对各自诗歌作品的相互"揭短会"与"批斗会",通过相互的揭批来推动写作水平的提高,确实效果良好。无疑,江门诗人的湛江之旅,是学习与借鉴的取经之旅,也是触及灵魂之旅。
10月23日下午,江门市作家协会专门就此结合江门诗歌的深化发展组织召开了研讨会。江门市作协主席张启雄,副主席翦伯象,江门市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方羡洲,暨江门诗社骨干成员熊正红、冯桢炯、野松、李月边、伍岳渠与中国旅美诗人、翻译家洪君植受邀参加了研讨会。翦伯象主持了会议。
诗人野松和李月边分别畅谈了湛江之行的感受,详细介绍了湛江诗群的经验,熊正红则藉此提出了江门诗社2019年一一2021年的工作计划方案。冯祯炯、野松、李月边、伍岳渠等诗人一致认为,湛江诗群的成功之处在于"六有":一是有张德明教授这样的灵魂人物引领;二是各诗人有海一样的包容与追求;三是有明确的发展计划;四是有"集体改稿会"诗人互动与提高诗人创作水平模式;五是有以群体形象向外荐稿的资源与渠道;六是有成效与成绩。同时,诗人们就如何学习湛江诗群与如何解决场地、经费等存在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并探讨了开展"改稿会"与江门诗歌如何向内向深、向外向广发展的方法方式。
江门市作协副主席、五邑大学文学院翦伯象教授高度评价了江门诗社成立以来的工作与取得的成绩,并就江门诗社的下一步工作给出了指导性意见。江门诗歌创作委员会方羡洲主任就诗社活动、场地与经费问题、改稿会的形式、与外市诗歌团体的互动交流、诗歌进校园活动等给出了具体建议。
江门市作协主席张启雄表示,江门诗社成立后,筹划出版《中外诗人》诗刊,开通江门诗人公众号,建立江门诗人微信群,等等,各项工作有条有理,卓有成效,同时对大家的发言极具感触。他认为,与湛江诗群交流后,重点是在于要行动。他说,江门文学,立足于江门,更重要的是走出江门,走向粤港澳大湾区,走向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其中重点是期待在诗歌方面取得突破,因为江门诗歌的历史与群众基础雄厚,有一大批水平很高的诗作者在单打独立。
为此,张启雄在会上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湛江诗群的成功经验,踏实推进江门诗歌的发展;二是加快推出《中外诗人》诗刊或江门诗人优秀作品合集;三是要树立精品意识,以精品打响江门诗歌名字,擦亮江门诗歌的群体形象;四是要同时照顾正在成长的诗人群体,把他们挖掘出来,培养起来,让更多的年轻作者加入省作协,向中国作协靠拢,并借助侨乡优势,如旅美诗人冯桢炯、翻译家洪君植等的助力,在世界范围内有所发展和突破。(李月边撰文)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