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0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北京大学中文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中国诗歌学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大会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谢冕、孙绍振、叶橹、张默、晓雪、骆寒超、吕进、刘登翰、吴开晋、洪子诚、赵敏俐、吴思敬、陈晓明、王光明、岩佐昌暲(日本)、黄怒波等国内外知名学者、诗人出席了论坛。
百年前,以胡适为代表的中国新诗的缔造者和先行者,通过他们义无反顾的实验,掀开了中国诗歌史崭新的一页。此后,他们的后继者继续披荆斩棘,不断前行。如今,中国新诗已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耸立在中国文学的天际线上。此次论坛旨在回顾与总结百年新诗,并为新诗的又一个百年拉开序幕。
论坛的开幕式由吴思敬教授主持,谢冕教授、陈晓明教授、赵敏俐教授、黄怒波先生分别进行了致辞。谢冕指出,新诗百年的纪念活动在近三年多的时间里举办了多场,形式多样,到今天在北大落幕。他接着谈到了北大与新诗的关系,认为北大是包容与自由的,并希望在纪念活动中不要忘记老一辈的批评家们。陈晓明首先强调了谢冕老师对于北大诗歌精神的坚持,并表达了自身对于诗歌这一文体的热爱。此外,他还针对“百年新诗”的发展、在当下如何重建诗性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赵敏俐表示对于此次会议举办的非常关注,同时谈到了“新诗”的产生、新诗百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当下诗歌创作现状等内容。黄怒波主要总结了中国诗歌学会三年来围绕着“新诗百年”纪念活动所做的工作,并就《中国新诗总论》的编撰情况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诗歌经典文库”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说明。
随后,与会者主要围绕着“新诗百年的总体评述”“新诗艺术特质”“新诗批评与批评家研究”“新诗与当代的关系”“诗歌翻译”等议题,先后进行了七场专题研讨。每场均设有评议人,旨在对该场学者们的发言做出即时而又精彩的评点。讨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学者们从“新诗百年”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了总体性的评述。他们一方面回顾了新诗从诞生到当前发展的百年历程,总结了所取得丰硕成果、基本经验,并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另一方面,他们立足于当前的社会时代背景,对新诗在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期待。第二,学者们思考了新诗的特质与其批评方式。其中对新诗特质的探讨主要围绕着语言、格律、味觉、思维、修辞等内容展开,极大地拓展了既有的研究方式。同时,他们还集中审视了新诗批评的现有方式,在指明其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呼吁批评自觉性的建构。第三,学者们探究了诗人与诗评家的个案,并对新诗与当代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观察。本次论坛所涉及的个案研究极为丰富,基本上涵盖了自新诗生发期至1990年代的重要诗人及诗评家,由此生成了“诗歌史”的脉络。而在对待新诗与当代之关系的问题上,学者们将关注重心放在了对新世纪诗歌的审视中,重点思考了新世纪诗歌的发展向度、发展命运、创作格局等内容。第四,学者们讨论了“新诗与外国诗”的关系。这之中既有着对不同民族、国家之间诗歌交流现象的考察,又有着对当前诗歌翻译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以此呈现出了新诗与外国诗之间的复杂关联。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