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下午,广东文学院院长,鲁迅文学奖得者熊育群,带着诗集《我的一生在我之外》,参加南方文学周活动。他以“你的生活离诗歌有多远”为题,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中国古典诗词和个人创作心得。
从体验出发,打动人心
熊育群选取了十几首古典诗歌,从诗歌的生活化题材、时空感的直接表现方式、时空感的哲学表达、生死体验等方面,与读者们一起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朗诵爱好者陈洁以一首脍炙人口的《食荔枝》拉开活动的序幕。熊育群认为,从诗经开始,诗歌就是有感而发的口头表达和吟唱。诗歌主要是抒情,是古人情感生活很重要的载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传唱了千年,古人把人生情感写透了,写到点子上了,但还是很生活化的表达”。
比如送别题材,熊育群认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不但有江河的意境,也深深地包含了朋友之间的情谊,这是一首伟大的诗歌能够千古流传的原因。
“古诗虽然离生活很近,但它并不是流水账,还是情怀、感悟,内心的东西”。比如《春江花月夜》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直接表现了时空感,展现了对时间的思考。熊育群说,这种哲理的抽象思考在中国文学中是很少见的,和西方的思辨理性不同,中国诗歌更多是从体验、顿悟出发,来打动人心。
回归诗歌传统
讲座中,熊育群也结合个人诗集《我的一生在我之外》的创作经历,跟读者朋友们分享其对于生活与诗歌的深刻体认。朗诵爱好者陈洁和张经纬选择了熊育群诗集中的《南方木棉》《三月十八日晚上》《我的一生在我之外》3首诗歌,现场深情朗诵。
“我用键盘敲击春天/于是 春天就出来了”,一个简单的动作,蕴含着熊育群对网络时代现象的思考。“我在广东生活了30年,每年看到木棉花花开花落,我的人生就在这里面”,熊育群从木棉的生命联想到了自己的生命,中间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南方生活的眷恋。
“中国的底蕴、气派、精神,在诗歌里面还剩多少?”熊育群认为,要有意识回到古代的诗歌传统,而不是一味地模仿西方写作。诗歌应该走进生活,不止停留在写生活,表达形式也不要那么深奥,不要那么书面化,相反,应该生活化一点。
“国外的作家一讲起中国文学,没有人不称赞李白、杜甫”,熊育群说,我们的诗歌从整体上是需要反思的,要习得传统的东西,运用到创作中去。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