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海丝文化与历史传奇

作者:2018年08月09日 21:43 浏览:164 收藏
九日山,海丝文化与历史传奇
  
  1.九日名山,留有传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在不深,有龙则灵!九日山不高,也没有神仙隐迹,却因为那满山遍野的古石碑刻,名扬海内外。然,九日山的水,却是极深的!从晋江,一直流向大海,通往五洲四海。
  我不知道,这个传说始于何时:天地初开,上游十日;每日轮流巡天,光泽大地。上天安排十个太阳轮值,原是想让他们有休息时间,不想,他们觉得太单调了,不好玩。有那么一天,竟然十个太阳一起跑出来,在天上追逐瞎逛。这下可好,天下的黎民百姓遭殃了。水蒸发干了,草木枯死了,人畜鸟兽,自然也逃不过火的灾难。
  后来,羿射九日,只留下一个太阳上班!羿射九日之后,九个太阳坠于何方呢?传说中,这九个太阳落入东海之滨。可是,落在东海之滨的哪里呢?后来我想,应该就在九日山吧!否则,为何会叫九日山呢?
  
  2.祈风石刻,见证传奇
  
  作为南安人,我不止一次登上九日山!不管是自己来的,还是携同文友一起来的,九日山的春风古意,总是萦绕在心底。一个人如果想理解这一山70多方的石刻,250多个名人故事,似乎是很难的。在九日山的西、东两峰之上,几乎无石不刻字,碑碑相连,字字相挤。自西晋以来,因有中原人氏大量南迁,碑刻之风逐渐形成。
  最具价值的,是那13方“祈风”石刻,它记录了一千多年以来,先民泊舟四海,与亚、非各国之间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江流不息,海波不止。但江流与海波却在先民的脚下,如履平地。当年,扯起数页风帆,冬遣舶,夏回舶,顺流顺风。这不但是海上航行的先民的愿望,亦是于家中企盼、等待他们的家人的愿望。
  这个愿望,后来逐渐与官方相连,并转化成为官方的语言,立坛树碑,诉求人神共佑,确保家国安康。于是,祈风的故事,便被刻于石上。以留千古,以示后人。
  一千多年以来,晋人南渡。率先进入闽南的先民,在南安定居了!是晋江水养育了他们,是戴云山包容了他们。源自于戴云山脉的晋江之水,养育了千年闽南,人们傍水而居。又是这一条水,流到了九日山之下。这里,曾经水清如镜;这里,曾经绿树相拥。巨大的船舶可以进入此地,结聚为港。于此,结伴而行,扬帆大海,友通南洋,往来西洋。
  石碑不语,然天书自言;许多碑石,记录、述说了这段千年的风烟往事!13方祈风石刻,自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八月,至南宋咸淳丙寅(公无1266年)160多年间,记录了宋朝官员结合当地民间组织,民风民俗,在九日山上的一次次祈风活动。期间,琢刻于石上的地方官、名流,竟多达近百。
  
  3.南海一号,扑朔迷离
  
  “南海一号”于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被发现,是南宋初期一艘“海丝”外运失事沉没的木质古船。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距今800多年。
  船体与文物打捞完成之后,专家从船头的位置初步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的。从发掘出来的文物分析,及船体造型来判断,该船的始发港口,可以肯定是来自福建泉州的。
  大量信息表明,这艘古船是出自于泉州的。那么,会不会有一方祈风石刻,是记录此次航行的有关证据呢?
  据九日山导游说:“我怀疑‘河南程佑之吉老,提举舶事以深最闻,得秘阁移宪广东,金华王流季充,帅永嘉薛伯宣士昭,天台鹿何伯可,浚仪赵庠夫元序,莆阳陈谠正仲、蒋雝元肃,饮饯于延福寺,实乾道四年九月二十九日’这个祈风石刻,与南海一号沉船事件,有一定的关联。至少,在时间上,它是极其相近的!”
  这只是九日山其中的一方石刻,记述了——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的一次祈风及调任活动——泉州舶事河南人程佑之奉旨调任广东,当地官员为之饯行!
  乾道四年为南宋初期,其时间正好与沉船的时间相符。而河南人程佑之任福建舶事之末,又奉旨调广东。那么,有没有可能,程佑之是搭乘此次航船去广东的呢?作为舶事提举,乘船而下的可能性极大。而到了广东之后,程佑之上岸赴任,其它船只继续往海外航行。不想,其中有一只船舶遇险了,于阳江海域20海里处沉没。
  其实,以当时的救生条件来看,船上的人员几乎是不可能逃生的。一段千年的往事,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沉默,如今又重见天日了。
  
  4.史迹演推,古港遗迹
  
  当然,历史不是小说故事!历史事件的判定,可以进行一些推理,但最终要凭借史料证实。因此,南海一号作为海丝的一次历史事件,说它来自泉州,是有证据的。
  其中的时间——南宋初年——与九日山的祈风石刻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是相符的。另据考古专家鉴定,南海一号是一艘泉州制造的海船,这与泉州这个天然古港的繁荣,也是互相吻合的。而船中的大部分磁器,均来自于泉州的德化与磁灶,就算江西景德镇,也是运到泉州上船的。故而,证明此船于泉州出港,也是具备先基条件的。
  可能运载的丝绸、纸类、茶叶等等,经历千年的分解已全部消失,无法留下充分的证据。在此许多历史疑问,有待考古专家进一步探寻与挖掘!尽管,南海一号作为千年文明中的一艘沉船,它是不幸的,却为后人留下了万幸。如果,它是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的那一次祈风活动之后的事,那么,许多历史就不只是一次巧合,而是有事实根据的。
  据程氏族谱记载,在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河南洛阳人程佑之流寓于桂林,生息繁衍,死后就安葬在那里。后来,子子孙孙居住于当地,至今,广西地区多有程氏人家的足迹。那么,记录中的此程佑之,与彼程佑之是否是同一个人呢?这些,也是佐证,有待历史学家考据!然据祈风石刻记载“河南人程佑之”,在时间上与族谱也是吻合的。
  北宋以来,泉州设置有来远驿。《宋会要辑稿》蕃夷四,记录了乾道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程佑之的一段话:本司元劝发占城番兴拜纲首陈应等船已回舶,分载正、副使杨卜萨达麻等并随行人计一十二名,于昭应入贡体例,差官引伴,于来远驿安泊。……。
  泉州的来远驿,又称琉球馆。位于泉州南门聚宝街车桥附近。于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设置的,以接待外国官员、贡使。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提举市舶司移置福州,来远驿后被废弃。1952年,泉州一位老师通过《宋会要辑稿》寻找到该遗址,市政府在遗址处,立有《重修来远驿碑记》石刻二方。
  
  5.名山名佛,名人名字
  
  除此之外,九日山的诗词、字刻亦是名目繁多的。有名无名的,字体各异的,信仰不一的!山上有名士,有隐士,有佛主,也有凡人。
  在九日山高处的石壁上,有三个楷书大字,单字径高0.86米,为山上最大的字,是清朝乾隆年间福建提督马负书所题的。马负书为清朝武状元,善书大字,文武全才,在泉州任期内,颇有建树。
  据说,早在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朱熹就曾两次游览过九日山,并题下“九日山”三字,因年代久远而消失。乾隆三十二年,马负书游历九日山,深感惋惜,萌发了重书“九日山”的念头。他说到做到,书毕,让人刻于西峰东坡的峭壁上。
  不想,此三字竟成为他的绝笔,马负书于题字当年病逝了。
  再往上行走,有一尊巨大的石佛。是五代时漳、泉节度使陈洪进主持雕刻的。传说,九日山山下的南安丰州经常失火。于是,乡人便请陈洪进集资造佛,用以镇火。
  大石佛于西峰之处,高高在上,由一块天然的岩石雕刻而成,是一尊阿弥陀佛像,成于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其高7.5米,肩宽1.86米,慈眉善目,双手叠放于腿上。如此一坐,竟然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后来,据说清代人们为了保护它,用石头块将佛身围住。于是,此处便有了“佛亭”之称。
  和老君造像一样,此石佛一直独身而坐,面朝江海,单开一门。据相关资料显示,九日山此石佛,为泉州目前发现最早的古石佛。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