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说贾鲁河源头

作者:2018年08月04日 07:43 浏览:2613 收藏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文明的摇篮。有水则兴,无水则衰。在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记载中,对水的描述极为重视。 在新密的史记中溱洧二水乃古密县文化的象征,演绎着无数的文化传奇!

今天我还要向读者介绍一条新密北部另一条生命线“贾鲁河”! 在史料记载中有这样的描述! 贾鲁河,一条流淌了两千多年的河流,翻开河南地图,人们可以看到今天的贾鲁河发源于新密市,向东北流经郑州市,至市区北郊折向东流,经中牟,入开封,过尉氏县,后至周口市入沙颍河,最后流入淮河。 它全长255,8公里,我们熟知的金水河、索须河、熊儿河、七里河、东风渠都是它的支流,淮河水系主要支流之一。古时的贾鲁河水量充沛,可通舟楫,还时常有洪水泛滥,因此,古人又将它称为小黄河。

今天的贾鲁河虽然浅可见底,但它仍是河南省境内除黄河以外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中文名,贾鲁河;水系,淮河水系;发源 ,河南省新密市;汇入颍河 ;全长 255.8公里;贾鲁河可称得上是一条千年古河。有人考证,认为它的前身就是楚汉相争时的“鸿沟”。据史料记载,鸿沟乃战国时期魏国所凿,魏惠王十年(前361年)开通,故道今荥阳市北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东流经开封境内,再南下注入颍河,当时开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后又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至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连通了济、濮、濉、颍、汝、泗诸水,成为当时中原大地上的主干水道,以此为主形成了水路交通网和大面积的灌溉区。因此,鸿沟一带在当时也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在此对峙,后楚与汉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以东者为楚”。这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鸿沟就是今天的贾鲁河。 如果“鸿沟”一说属实的话,那么贾鲁河已有近2370岁的高龄。

水系构成,贾鲁河原名惠民河,因元朝贾鲁开浚,名贾鲁河;明弘治七年(1494),刘大夏在疏浚贾鲁河故道时,自中牟另开新河长七十,王寨到白潭出尉境入扶沟,亦称贾鲁河。明清两代水运畅通,又有运粮河之称。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十三(1843),同治七年(1868),光绪十三(1887)、十五年(1889)、二十七年(1901),黄河六次决口,大溜屡经贾鲁河,人们又叫它小黄河。后因河道淤塞严重,虽经光绪十五年(1889)、民国四年(1915)两次修浚,而成效甚微,舟楫不再复通。 民国十六年(1927),河南省政府督民沿道光二十三年(1843)黄水冲刷之大洪,改挖贾鲁河。改道段平均口宽2653米,底宽21米,深267米。从此,贾鲁河不再绕经朱仙镇,而迳由开封县的仇店、肖庄入尉氏,经歇马营、芦馆、梅庄、北曹,到荣村再东南流至王寨注入贾鲁河故道,到白潭出境入扶沟。当时称新贾鲁河。民国二十七年(1938)蒋介石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滔滔黄水顺新贾鲁河南下。于19435月,从本县荣村东南冲决南岸堤防,迳入扶沟县境。

当今之贾鲁河,源出密县北圣水峪上游合京水、索水、须水,经郑州市北流入中牟境,汇潮河、七里河、水溃沟、堤内小清河、丈八沟,至李店南界始入尉氏境,在本县经于家、歇马营、七里头、边岗、荣村,到睢老庄南界入扶沟境。出扶沟经西华,至周口市西汇入颍河,再入沙河。全长246公里,其中流经尉氏44公里。19566月,水位为6717米,流量为728秒立方米。 尉氏境内贾鲁河有三条一级支流。 北康沟,系1964年开挖,从拐杨起将康沟河上游来水改向东流,首纳葛河,至史庄北明改沟汇入,穿过开尉公路,转东南流至城角黄北汇入贾鲁河。全长24公里,流域面积1648平方公里。为区别于康沟河、南康沟、命名为北康沟。<BR>2、中山沟,北起县城西南隅,至通院转流东南,经代庄、中山,至后荣村入贾鲁河。全长13公里,流域面积24平方公里。<BR>3、窦张沟,源于县城东北窦虎营,顺尉鄢公路东沿,至前张铁转东南注入贾鲁河。全长17公里。流域面积18平方公里。

根据史记,贾鲁河源头在新密无可质疑,在新密什么地方也有考究。 贾鲁河源头在新密圣水峪,再探圣水峪以西还有更长的上游溪水, 今天我们就穿越历史时空去看一下贾鲁河源头之最。 在新密市岳村镇驼腰村山北坡沟底,有一条原古的小河,顺河而上,追其宗源,在红岭山寨东北坡山脚根部,有一处从崖层缝中沥出的山水,夏旺冬缓顺河而下,这里被古人命名为:”溅水窝",在溅水窝下方有一口千年古泉,被先人们命名为”罗泉"。罗泉水从泉口涌出流入河中,也就形成了贾鲁河源头。

河水顺着峡谷东流而下,经过驼腰村陡沟为岸南;白寨镇黑峪沟村王门为岸北;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政府在这河道上的这个位置修一大坝,成就了这条河道上的第一个水库。小河再向东北曲折延深,贯穿黑峪沟村全境,再向东穿过多个村落与圣水峪泉水相汇东流,形成贾鲁之源。这就是历史上的贾鲁河上游。 据传,历史上的溅水窝、罗泉,水质甘甜,流量充沛,终年绿水长流,形成优秀的自然风景,成就了优良的传统历史水文化。河水向东流五公里内,河道都比较峡窄,两边群山林立,气势磅礴。春夏山青水秀,草木旺盛,野花争艳,野果树满山沟。再向前进,地势则逐渐平和,仍然是丘陵连绵,河水向低而行,奔流不息,这条壮观的小河养育着谓水而来的先民们。成就了贾鲁河源头的优秀水文化。

近百年来河水由胜变衰,在一九四二年河南中东部遭到大旱,地下水位下降,涧水不出,泉水不涌,河水断流,五谷绝收。酿成当地居民百年不遇的大劫难。河岸两侧方圆数十里的的居民,人畜吃水成了具大难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到〈罗泉)挑水生活,勉强生存。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就是靠简单的农具劳作,用牲畜拉犁耕田,落后的生产资料,传统的多代种子。是造成粮食产量低的根源。好年景粮食勉强自给,灾荒年一季绝收就有饿死人的危险。干旱缺水更是雪上加霜。吃水贵如油,挑水愁上愁。 罗泉,是方圆数十里居民的水源,四面八方来这里挑水的人群形成强大的挑水阵容,挑水者人山人海,泉水细流慢淌。人群象赶会一般,排队在泉口周围,来自不同方向的人们,分别排成东西南北四队,每队排号水桶多达上百付,四个队最多总计三四百付水桶在等水,各队派人轮流下到泉中用水瓢一瓢一瓢的刮,刮满后拨出泉口,一桶水胜似一桶油。挑一担水排队三天三夜,时间最长达七天之久。有的村民家中养的老母猪下仔十几个,全部干死在猪圈里。 在这即将干死人的严峻形势下,各村村民又在罗泉下游低洼处各打一眼新泉,这才缓解了挑水排队的严重局面。直止现在还能看到历史遗留的数个泉口,尚存完好。人们把最上游的老泉叫做上泉,把偏下游的群泉称做下泉。上下泉的间距都很近,总数不超过几百米。 那时,到罗泉挑水是每个家庭劳动力的首要任务。把水挑回家才能下地干活。

一九四二年后,多年遇旱,河水断流时有发生,冬春季节,方圆十里村民都要到这一方宝地来挑水。到罗泉挑水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一九七零年,政府组织千军万马大修水利工程,在罗泉下游不远处又筑坝修建第二个红岭水库,成就了这条河上第二座水库,也是靠水源最近的水库。配套水渠数千米,建造各种配套设施,基本解决本地区当时的人畜吃水问题。至于后来的形势变化,改用别的取水途径,架自来水到家家户户,真正解决山区吃水问题的事迹择文再续。 现在的贾鲁河源头不比当年的靓丽风采,多种原因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水库把仅有限的水资源拦在坝内,整个贾鲁河上游断流。 现在资料可查的圣水峪涌泉,也被开采资源的深井把水彻断,泉眼口处,为纪念千年涌泉风采,只留下一杆不愿忘记的碑文。 贾鲁河源头及上游流域的数千年历史也将被世人所遗忘! 今叙旧景,构架历史水资源传奇,以示后人茗记,期待自然风光重现!保护自然环境,珍惜原始水资源,是当代人的使命! 我们期盼着:千年溅水窝、罗泉、圣水峪之水源再现雄风! 渴望贾鲁河上游……河水再现千年风采!!!溪水常流!造福人类!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