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夜色野云争,
隐隐陌阡人未行。
远客村门依老树,
荷塘蛙鼓偶回声。
点评
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诗,写出了古时返乡人的普遍心理:越是临近家乡,内心里越是恐慌,恐慌家乡的人事会发生怎样的变故。交通与通讯发达的今天,这种担心是不大存在的了,但返乡人的心理仍然有不变者在,《村夜》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这一点。第三句“村门”,第一句“夜色”,分点题中的“村”与“夜”。就全首来看,结构上类似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四句各自描写一个并不一定相干的画面,却组成一个和谐的场景,寄托了一种不可言说的情思。 所不同者,杜诗采用全能视点,诗中的“我”似乎就是读者,一边读诗,一边随着诗人的指点捕捉他提供的画面;“我”又似乎在“室内”,旁若无人地近看翠柳鸣禽,仰视青天白鹭,远眺窗外山间的积雪,俯视门前江边的扁舟。而《村夜》则采用“远客”的视角来看、来听,读者超然事外,凝视远客的看与听。首句“茫茫夜色”与“野云”均属平淡无奇之语,然着一“争”字,则使二者陡然鲜活起来,夜色与野云所争者何?夜色是愈来愈深,野云与之“争”,难道是想冲淡夜色的浓黑么?次句写道,因为夜色深沉,田间的小路自然隐隐约约不易辨认,也许因为小路不易辨认,故远客(人)才暂缓了脚步。第三句“远客村门依老树”,进一步交待“人不行”的缘由,不仅是因为夜色深沉,还因为村口的老树承载了他丰富的童年乃至少年时期的记忆,依倚老树,往事当如一帧帧电影画面在脑海里连续放映吧?这正是宋之问诗中所言的“怯”。将远客的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的,是仍然熟悉如初的荷塘的蛙鼓。结句阑入蛙鼓自鸣之声而着一“回”字,初似不可解,然细细品味,当是这位“远客”将回忆与现实相嫁接时产生的错觉吧?或者夜已深,不再有蛙鸣阵阵,只有偶尔蛙自鸣,声自回,以状依倚老树之久。 《村夜》呈现的只是“远客”回到老家村口时所见所闻的平常场景,他没有呈现的,是“远客”依倚村口老树时的联翩浮想,这种写法,有如书画艺术中崇尚的“知白守黑”的艺术手段。言内之象与言外之意互相关联,托物寄意,是绝句中常见的手法,而这首诗所呈现的场景,与“远客”所思所忆似乎并无直接的关联,诗中也没有抒写远客的思与忆,而只借“依老树”这一外在事象加以表现。这种“留白”产生的艺术效果,自是“千里不留行”,给人无限遐思。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陈先发 陈卫 曹宇翔 耿占春 顾北 顾建平 洪烛 霍俊明 简明 蒋浩 贾鉴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刘向东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马知遥 莫真宝 任毅 荣光启 树才 师力斌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吴投文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西渡 向以鲜 杨碧薇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余怒 叶舟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周伟驰 周瓒 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点击查看
温馨提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