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叶延滨定居北京多年,回到成都,走在水磨石板砌成的巷道上,他的记忆钻进了另一个窄街宽巷。……1952年底,幼年的叶延滨与家人一同来到成都,在紧挨着窄巷子的斌升街和西胜街居住。虽然在斌升街住的时间不长,但夜晚的巡街人敲击的梆子声,一直清晰地响在他的记忆里。不久他与家人搬到与宽窄巷子并排为邻的西胜街一处旧公馆建筑,“那公馆里住了四户。我们家是其中一户。”他详细地记得,公馆院子里中有两进的两个大天井,还有此前的下人住的小院和宽如操场的后花园。房高檐阔,檐下是一根根又粗又高的柱子,红漆刷过,立在天井四周,如卫士守在天井中的大花坛。
那时的宽窄巷子院门紧闭,门匾冰冷,年幼的叶延滨走在街上,入目全是高墙,感觉路很长。有时和家里人一起去人民公园对面的四川电影院看电影,看完后坐着黄包车回家,“街上没有路灯,看着特别阴森,就像现在演的恐怖片儿似的。”至今在他记忆中的宽窄巷子西胜街,最清晰的还是:“深宅高墙,昏暗路灯下,飘移着忽长忽短的人影儿。”如今的宽窄巷子,灯红树绿,活色生香,在叶延滨的笔下“显出成都俗的可爱的情趣。酒肉穿肠过,斯文留文章,大概历史上的盛世市井都会有这般景象。”
街道有宽窄,空间分深浅。长长的一生,也像河流或者街道一样,有窄处的苦涩与奋斗,也有宽处的平静与收获。诗人叶延滨的人生也不例外。出生于1948年的叶延滨,2岁时随父母南下到武汉,4岁离开武汉进四川。在成都读小学的他,1959年随母亲到大凉山区生活,在西昌读中学。1968年夏秋,中学毕业的叶延滨远赴延安插队当了一名农民。叶延滨在延安有一个亲哥哥,父母当年奉命到东北,把不足一岁的哥哥,送给当地农民曹守科做儿子。在陕北最穷苦的人家生活了一年。这家人认叶延滨作干儿子,他叫这对夫妻干妈和干大。虽然与他们共同生活的时间仅有一年,这一年就让叶延滨接足了地气。他自信“没有什么比这一年更难更苦的了。就像掉进深坑里,只要敢迈步,无论朝哪方,都是向上。”
之后的叶延滨,人生道路愈加宽广,当上工人、工厂团委书记、文工团创作员及新闻报道干事等。1978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文编专业。在校期间,获全国诗歌奖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毕业后回到成都,曾在《星星诗刊》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共12年。1995年,调中国作家协会任《诗刊》副主编、常务副主编、主编及编审。
多年后,叶延滨将他插队延安农村的真实生活感悟,深厚情感,融入他的诗歌创作中。《干妈》就是其中最知名的一首代表作。“她没有死——/她就站在我的身后/笑着,张开豁了牙的嘴巴/我不敢转过脸去,那只是冰冷的墙上的一张照片——/她会合上干瘪的嘴/我会流下苦涩的泪……”诗歌中,叶延滨回忆自己与干妈、干大共同生活的感人细节。如“老汉用我的毛巾擦汗,干妈跑了三十里去公社给我买一盏煤油灯看书,夜里给我在衣缝里找虱子,给我留馍他们悄悄吃糠等”。语言质朴,纯净。浓厚的情感在飞翔的诗歌语言中,散发出一种动人的光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首《干妈》,自1980年在首届青春诗会上出世后,引发千万知音共鸣,震动诗坛,曾获中国作家协会优秀中青年诗人诗歌奖(1979-1980年),至今30多年,余响不绝。
身为一名实力派诗人,叶延滨在中国最有影响的两家诗刊《诗刊》和《星星》都担任过主编,这是极其罕见的。1980年,叶延滨参加《诗刊》首届“青春诗会”时曾说,他曾梦想当将军,也想过当科学家,真的没想过当诗人,更没有想过当诗歌刊物主编。如今,叶延滨已经退休。回首往事,叶延滨对这份工作做到了问心无愧。他自认尽了心,尽了力。尽心者,办刊物,出于公心,不论亲疏和个人好恶,凡好作品,绝对给版面;办刊物,不谋私利,刊物是公器不是私产,主编在诗坛算公众人物了,一言一行,都在众人眼里。回首往事,“当宽巷子走不了,逼到窄胡同里时,那就尽职尽心地干好这份工作吧。人生的路就是这样,看似逼仄的窄处,经过努力,也可以开拓成了宽阔之地。”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