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昆明的夏日,满目翠绿,鲜花绽放,气候格外凉爽宜人。
云大银杏大道的秋色
当来自美国、瑞典、印度、日本、意大利、埃及及我国香港的专家学者们,穿过位于翠湖之滨的云南大学东陆老校区那条闻名国内外的美丽林荫道,与云大文学院的师生们欢聚一堂,探讨人类文学观念时,这本身就是一件跨越时空、颇具诗意的美事。
与会的美国学者
7月5日下午,利用云南大学第九届文艺复兴论坛举办的机会,记者专访了云大文学院院长、诗人李森教授,向他请教“诗意创造”问题。
云大第九届中华文艺复兴论坛会场
身为“他们”诗派成员、“语言漂移说”艺术哲学理论创始人的李森先生,身兼数职,还是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问》主编、《新诗品》主编和云大中国当代文艺研究所所长,至今已经出版了众多学术专著文学作品。
我们的话题自然是本次论坛的主题:文学的观念系统与诗意创造。
李森说:“提出这一主题的学术出发点,是因为一个众所周知而通常又讳莫如深的缘由,即在当今世界各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中文学教育的危机。文学教育的实质是审美教育,或者将范畴缩小一点,是语言艺术的审美教育。可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文学审美教育,庶几已被文学理论教育即文学观念教育、概念教育所取代。我们观察到,一个学生从本科学习到博士毕业,在获取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的过程中,无需大量阅读作品,无需进行诗意创造的经验体悟,无需了解时代的文学审美精神状况,只要在文学理论或文学观念系统中归纳演绎,就能完成学业、完成学术研究的一个过程,甚至终其一生都在此逻辑游戏中度过学术生涯。我们必须要追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为什么种种文学观念的、概念的逻辑演绎可以无视审美的诗意创造和反省?为什么审美教育、审美创造会被忽视?”
在他看来,文学理论既讨论自身的观念系统,也讨论诗意创造。这是学术史的一个传统,人人都无法摆脱这个传统。文学理论家为了让自己的学说放之四海而皆准,总是想方设法将观念系统和诗意创造统摄起来。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想起黑格尔。因为黑格尔在他的《美学》第一卷第一章中提出了一个命题:“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但是,黑格尔所说的感性,并非纯粹直观的感性,而是“自然的或心灵的客观存在”(所谓自然美和艺术美)。由此观之,黑格尔的“感性”仍然是概念(观念)化的,因为黑格尔的“主体”是观念,而从观念出发的感性创造活动,必然也是观念的。也就是说,黑格尔眼中的美,仍然是一种本质主义的、符合理性逻辑演绎系统的美,这种美(诗意创造)的本质,即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统一”,就是美之真理的最高形式或范畴。
“事实上,模仿说、流溢说、和谐说、反映论以及各种主义等文学理论,都源远流长地阐释着这种观念先行的思想。(甚至现代主义对“真实”的追求,都在破解‘真善美’的同时,又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比如在泛希腊化时代的古罗马,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在《九章集》中提出的流溢说,就认为美是从一种最高的神那里流溢出来的,德国哲学家谢林和英国诗人济慈都有‘流溢’的看法。这个认知传统已经强大到将我们的心灵结构变成了它的牢笼的程度,以至于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就等同于从一个本质存在流溢出来的各种观念系统,诗意(美)的创造也必须符合这个系统的法则才是有效的或高级的。这是人类文明史为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存在依据制造的一个谎言,也是艺术哲学(诗学)的第一谎言。”
李森对文学观念的探究充满了哲学的思辨。他说,人们之所以对文学理论即文学的观念系统信以为真,是因为人们相信逻辑的归纳和演绎系统为真。当然,观念之所以成为观念,即是对逻辑系统(概念组合、拆分、运行)的相信,由于对这种“相信”缺少怀疑精神和怀疑的判断力,所以,几乎人人都被逻辑绑架。
“恐怕没有人怀疑,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使命是诗意创造,即美的创造。但文学理论家们却很少有人怀疑文学的诗意创造被观念(理论)系统裹挟而变成非文学的事实。自从文学的观念系统疯狂地自我扩张以来,文学的诗意创造就被遮蔽了。与作品无关的理论比比皆是,这些理论丝毫不会考虑它们的逻辑构建是否有可靠的出发点。事实是,在逻辑推演的语言世界中,无数个子虚乌有的出发点都能推导出‘言之成理’的理论框架。语言(包括符号语言)具有先天性的说谎属性,即便是看似科学可靠的数学逻辑,也有这种‘无中生有’的说谎属性……事实上,文学观念作为诗意创造的出发点之值得怀疑,源于观念自身的本性或缺陷。观念,是概念的隐喻扩展,是逻辑构建心灵结构的产物。因此,无论概念还是观念,与感性事物(对象)之间,都存在不可弥补的巨大裂痕。这是人的理性和知性判断力的缺陷。”
李森先生在为读者签书
那么,“诗意创造”到底从何而来?
李森认为,可以直观地肯定,最纯粹的诗意创造绝对不能通过概念的推演而得来,因此,它与观念系统也毫无关系。因此他提出了“诗意原子事实”这一概念。
他解释说,比如“玫瑰”这个诗意原子事实,它首先是一个来自经验的感觉质料,而非一个逻辑运行的起点或终点。一般而言,最直观的诗意创造从感觉经验的质料开始,而非从观念开始。当然,由于我们必须面对逐渐观念化的诗意积淀,纯粹的诗意创造也时刻面临着对观念的破解或清洗。比如在“玫瑰”、“松”、“梅”、“竹”这样的感觉质料(诗意原子事实)中,已经附着了太多的诗意观念,形成了各种诗意隐喻系统,如果不破解、清洗这样的诗意隐喻“观念包”,纯粹直观的诗意的创造是不可能的。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