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雷: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李云雷   2018年07月02日 09:16  文艺报    890    收藏

文学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在古典时期,中国文学注重传承,但传承中也有创新,从《诗经》中的四言诗到汉朝最初出现的五言诗,再到唐朝成熟的七言诗,后到宋词元曲,中国诗歌的体式一直在变化,在创新。中国诗歌创新的原因,一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与情感变得越来越丰富,旧有的文学形式无法表达日趋复杂微妙的感受,出于表达的需要才在体式上进行变化;二是人们对艺术越来越自觉,对汉语语言的特点与规律认识得越来越深入,比如正是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国学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发现了汉语的双声、叠韵等特点,才促成了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等最具汉语特色的诗歌形式的出现。但就总体而言,古典时期的中国文学创新较为缓慢,更多的是传承,一种文学新形式从出现到成熟,大约需要数百年。之所以如此,一是由于古典时期生产力发展缓慢,人们的生活与情感变化也较为缓慢,二是中国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决定了当时的人们不以创新为时尚,而更注重传承,很多创新也都是在“复古”的旗号下进行的。那时的创新也并非完全颠覆以前的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诗经》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在古典时期的中国一直受到超越于文学之上的尊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的诗句,也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心中,千载而下,仍能打动中国人的心。

进入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另一个轨道。由于受到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传统中国摇摇欲坠,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内部也在不断变革,中国文学适应这一形势,不再讲求传承,而更多地谋求创新,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达到了一个高潮。五四新文学以与传统文学彻底断裂的姿态,重构了中国文学的新秩序,开启了中国文学的新航程。新文学摒弃了文言文这一传统文学使用了数千年的文字载体,而开始使用白话文,同时也接受了西方文学将文学划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观念,在文学思想上也受到了西方、俄罗斯和日本等国文学的极大影响。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新文学也在深度介入中国社会、思想、审美等问题的过程中,与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关系,新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精神既反叛又继承,重铸了现代中国人的灵魂。一个最著名的例子是,五四时期反传统最为激烈的鲁迅先生,在逝世后被尊称为“民族魂”,这个悖论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新文学的双重使命: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学的文脉,又要创造表达现代中国人经验与情感的新形式。可以说,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就是沿着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要求而发展的,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时期最著名的小说,而现代中国作家最有影响的作品,无论是茅盾、巴金、老舍,还是张恨水、张爱玲、林语堂,都受到了《红楼梦》某一方面的影响,但他们同时将这种影响现代化,转化成了新的形式。

五四以来,中国文学强调创新,文学的发展以不断“断裂”的形式展开,五四文学、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90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几乎每过一二十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和面貌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之所以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首先与现代中国的巨大变化密切相关,中国由20世纪初风雨飘摇、列强环伺的旧中国,经过几代中国人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改革,如今已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东方对全球有重要影响的新中国,其间剧烈的变化可谓是天翻地覆,置身于其中的中国人的经验与情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学始终与中国人的生活与内心紧密相连,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不断的“断裂”与创新。其次,中国文学的创新也与国外文艺思潮的巨大影响密切相关,在上世纪50年代,俄苏文学大量译介进入中国,对当代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派文艺思潮在中国风起云涌,对现代主义与形式探索的热情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先锋文学、寻根文学等文艺思潮的崛起,创新尤其是形式上的创新成为了很多作家的自觉追求。但是对形式创新的热衷,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过于重视形式、技巧与叙述方式,而相对忽略了内容,忽略了文学与中国现实、中国人生活的内在联系,同时对西方文学的简单膜拜与尊崇,也让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主体性。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们倡导讲“中国故事”,很多中国作家开始将目光转向传统中国,注重从古代中国经典中汲取思想与文学资源,这极大地扭转了模仿西方文学的倾向,有利于中国作家打通古今隔阂,传承中国文脉。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借鉴西方经典与借鉴中国经典一样,都只能是借鉴,而不能代替创造。“生活是创作的惟一源泉”,只有从丰富复杂的中国现实中汲取营养,只有从鲜活真切的生命体验出发,我们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经典。或者说我们需要的不是当代版的《红楼梦》,也不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而是像《红楼梦》和《百年孤独》的作者那样创造,才能创造出凝聚当代中国人生活、情感与精神的经典之作。

在文学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上,毛泽东同志主张“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此基础上创造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中国文艺,他强调“用”,强调中国文学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即在创造中借鉴、融汇国外经典与古代经典,将之转化为中国的、今天的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呆板的照搬,以致沦为国外经典或古代经典的附庸。习近平同志则进一步提出“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如果说毛泽东同志只是指出了要“用”,但没有具体指出“怎么用”,习近平同志则在这里回答了“怎么用”的问题,即不是为了继承而继承,也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要有“创造性”,要为了“发展”。在这里,习近平同志同样强调中国文学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但侧重点转向了当代的“创造性”与“发展”,这为当代作家辩证理解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在新时代,当代中国文学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我们既要继承古典中国文学的文脉和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传统,又要汲取世界各国的文化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从“高原”走向“高峰”,才能“重铸现代中国人的灵魂”,才能将丰富复杂的中国经验熔铸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经典之作。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光阴里的诗意与传承—— “青春诗会”40年:记录时代脚步,见证数代青年诗人成长
  2.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3. 重立人民性与重塑主体性——对当前新工业诗歌写作的一次掠观或几点体会
  4.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7. 第445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9. 诗人陈先发当选安徽省作协主席
  10.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1. 《青春,如风有信》(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中外对照文版新书首发式在法兰克福举行
  2.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5. “东京梦华·菊香宋韵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开幕式暨座谈会成功举办
  6. “青春回眸•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开幕式暨“青春四十届·致敬诗歌和青春”座谈会隆重举行
  7. “每日好诗直播间”暂停一周
  8. 第444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10. 博士论文《〈诗刊〉社“青春诗会”研究》(节选)丨左存文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