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从来不乏仰望星空的力量与诗意

——对话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蒙曼

作者:莫兰   2018年06月26日 12:59  中国妇女报    881    收藏


“女性和男性相比更容易被日常琐事缠绕,但从古至今女性从来不乏仰望星空的力量与诗意。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她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物质力量,但物质力量能否引领女性走向全面的进步?物质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从人类平等的角度而言,物质也不是全部的力量。必须拥有与物质力量同样强大的精神力量,让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追求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部权利。中国女性与中国社会一样,追求物质利益之后还要追求精神价值,只有二者双重发展,才能使人平衡发展。”

在日前于北京举办的2018(第十一届)品牌女性高峰论坛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点评嘉宾蒙曼做了“女性与诗歌同在”的主题演讲,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共鸣。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对话蒙曼,就中国人的诗性审美、女性与诗歌的深厚缘分、女性的精神力量等文化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上《百家讲坛》、品最美唐诗、做《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点评嘉宾,您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工作,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蒙曼:我侄女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在我家里背诵唐诗的标准答案,背得特别认真。我问她:“诗你能背出标准答案来吗?”她回答:“老师就是这样说的,错一句都不行。”我当时就想,孩子爱美的心、对语言多样化的理解就被这样的教育给毁掉了,我一定要找一个机会来讲讲到底怎么审美,讲讲历史,讲讲文学。其实教材提供的审美挺偏颇的。首先它不够丰富,另外它非常单一,比较追求意义,而不是美本身。

到了诗词大会,我发现非常多的人喜欢诗,但喜欢局限于背诗,肯定是有问题的,那样只会教育出一些记忆的机器,而记忆机器永远强不过机器人。清华大学开发了一个机器人,据说“特别会写诗”,因为“在它的程序里储存了5万首诗”。我说糟了,这机器人一定不会写诗,因为这些诗已经把它的审美口味给打乱了。就像给小朋友吃东西,一大堆冰激凌和麻辣烫等等混在一起,最后一定吃不出味道来了。人们总是以为我把诗记得越多,我得到的越多,这是一个很错误的想法,它会搅乱人的胃口。还是应该回到一个更美的选本上来,让人们知道中国式的审美、中国的价值观究竟是什么样的。后来才催生出我在喜马拉雅电台的“蒙曼品最美唐诗”节目,那就是以《唐诗三百首》为选本的。

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这么重要的角色,确实奠定了中国人对美的一个基础性认识,而现在人们觉得自己活得非常粗糙,精神也非常粗糙,那么像中国古代一样,从诗教开始,是非常好的事。

历史也如此。历史如果没有完成普及化历程的话,是没有用的,它必须变成常识,才能奠定对自己民族过去的一个认识基础。如果只是三五个人摇头晃脑地以为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那它没有真实的意义。

所以说,正是这些家庭、社会的因素共同催生出我的一种情感、责任感,然后才有这一系列普及工作。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作为《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点评嘉宾,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蒙曼:最深的感受是,中国人是真爱这个东西。赢了还是输了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什么人在参与这个比赛。不仅是大学生,不仅是中学生,而是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下到几岁的小朋友,是少数民族、外卖小哥,他们喜欢诗,说明这个东西确实活在中国人的心里。这个节目创办几年来始终受欢迎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因为诗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土壤之中。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如何理解您所说的“中国文化有诗性审美”?

蒙曼:世界上有那么多种文化,每种文化标志性的东西并不一样,但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将诗歌总集作为自己民族生生不息的道德经典、文化经典来看待,启蒙都是从诗教起,一是诗的定位高,二是诗的普及性强。诗这种精神在中国文化的整体塑造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使得中国人产生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它相对凝练、以意象取胜,表达方式就是模糊性。而中国的审美自然形成了诗的那种重视感觉、重视意境的文化心态,而不是像西方那样条分缕析的科学心态。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有人说,生活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诗歌不是经世之学,并非所谓的生存刚需,在今天还有没有市场和生命力?

蒙曼:因为不是刚需,所以它才美好。动物性就是刚需,如果只解决刚需问题的话,跟动物是一样的,而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精神追求,诗歌就属于精神追求。中国越来越发展,人越来越渴望超脱低层次的追求。中国人为什么以诗为突破口?因为这是一脉相承的,也是老百姓最能接受的东西。比如“四五运动”的天安门诗抄,也是以诗的形式表达情感的。在20年前,诗是没有市场的。人们一直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奔跑,这奔跑非常有成就,但与此同时,也觉得自己缺失了很多东西。而现在,正是物质与精神双向发展的时代,要重新把诗拿回来,把文学拿回来,把审美拿回来。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女性与诗歌同在”,这种共通共鸣共存体现在哪些方面?

蒙曼:女性和男性相比更容易被日常琐事缠绕,但从古至今女性从来不乏仰望星空的力量与诗意。

一是所有的文化创作中女性与诗歌的缘分最深。女性很少出哲学家和史学家,但文学家和诗人有很多,比如李清照、秋瑾等。因为在古代,史学和哲学工作无法通过碎片化的时间完成,但女性的才华依然有出路,她的碎片化时间与性灵结合起来,最容易反映的领域是诗。

二是女性不仅是诗歌的创作者,也是诗歌的创作对象。没有哪个诗人未曾描写过女性。

三是诗歌对女性意味着温柔敦厚的诗教,香草美人的诗意,思无邪的诗心。温柔敦厚的诗教指的是乐而不言,哀而不伤。中国古代哲学最核心的力量就是中庸,“中不偏,庸不易”,不是没有立场,而是不偏不倚,代表了一种稳健、节制和保守的能力,这与诗教的立场是一致的。香草美人的诗意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美好的传统,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美好心灵、美好情怀始终不渝的追求。中国人如此来理解美好的意蕴——不仅贵族是美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是美的,老百姓也是美的,刘兰芝也是美的。思无邪则要求要有百分百的的诚心,无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都是重要的。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您提到女性拥有精神力量的时代已经到来,这对于女性及社会而言意味着什么?

蒙曼:中国女性的解放,是一个物质解决与精神解放的过程。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她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物质力量,但物质力量能否引领女性走向全面的进步?物质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从人类平等的角度而言,物质也不是全部的力量。必须拥有与物质力量同样强大的精神力量,让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追求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部权利。中国女性与中国社会一样,追求物质利益之后还要追求精神价值,只有二者双重发展,才能使人平衡发展。

女性拥有精神力量的时代来临,意味着大丰收时代的到来。如果以为只有男性拥有精神力量,那意味着只有一半的精神,是不完整的精神。全世界的人都能拥有精神追求,都能成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维护者,那才会是巨大的丰收,那才是完整的精神。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直播预告 | “《诗刊》编辑面对面”对谈
  2. 《我们劳作在大地上:叶小平的诗》 | 新书上架
  3.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49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中的工业美学
  8. 第445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0.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1.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2. 古都秋菊芳菲时 诗人兴会更无前
  3. 青春诚不悔,诗意耀中原——“青春回眸·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系列活动侧记
  4.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我与“青春诗会”的故事征集启事
  7.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 《诗刊》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赴河南开封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10.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