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鹅》《春晓》……这些诗是儿童接触诗教的第一窗口,对孩子来说,它们的音韵朗朗上口,背起来顺溜好玩,但这些诗到底为什么好呢?又为什么要读诗呢?则需要‘我们’也就是家长和儿童共同探索。”6月3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做客志达书店,从多首具体诗篇入手,以讲故事的形式,和小读者们一起读诗。
“在诗歌这一由语言所构拟的空间里,我们有另外一种样态的生存。诗固然取材于生活,却更多地体现着人性中美好的向往,人情中美妙的趣味。简单地说,诗总是在追寻生命的完美的可能性,并以最精致的语言形态来呈现它。在诗的世界里,生命以优美的姿态自由地舒展。”骆玉明认为读诗陶冶性情,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童谣阶段,牙牙学语的孩子完全不懂诗歌的意思,摇头晃脑地跟着音律背诵起来,大多源于孩童的好奇心;到了第二阶段,孩子逐渐长大,觉得再如小时候那般背诗有些幼稚,他们不再满足于天真、童趣式的快乐,此时,就进入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语言美的阶段。“家长要加入进去,自己要对诗歌产生兴趣,和孩子一起体会诗歌中的共同情感,将诗内化为知识结构,成为人格、审美养成的一部分。家长更应懂得择诗,以讲故事的形式传递给孩子诗歌的美。”同时,他指出现代古典文学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比如家长将孩子一股脑送去培训机构,而文学教育高涨的市场需求使得教育培训机构所承担的教育功能本身带有双重性,有人将其视为完全的生意,文学教育又绝不能完全受市场牵制,它需要怀着责任感与良心的人去从事。“当我们变得成熟直至面对死亡,我们需要把一首具体的诗放到整个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去理解。大自然处于无限的循环中,所谓春花秋月何时了,人本来也处于循环中,可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就从无限循环中跳脱出来,会老,会死。这就是读诗的第三阶段,小朋友目前不会理解,我们成人之后才会思考死亡对于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因为儿童以童真的眼睛看待世界,儿童的世界色彩丰富,而诗可以让这份丰富变得更深更远。”
不同于西方的诗学理念,中国人历来重视诗歌对人的精神养成作用。而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诗歌教育大多以语文课本中零碎的诗篇存在,市面上的一些诗歌读本又多以主题式或低幼版本出版。为此,同济大学教授刘强携手骆玉明共同主编了 “中华少儿诗教亲子读本”丛书,该套丛书共 11本,以《诗经》《楚辞》、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等七个段落,系统反映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将现代、当代、外国诗歌与中外童诗作为重要焦点,以时空交织的形式,多元地展示中外诗歌的交流、互动及演变历程。“我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通过对古—今、中—外经典诗歌作品的系统梳理,甚至以大学的知识结构要求,精选出适合7—18岁孩子学习和‘亲子共读’的诗歌作品近千首,加以整理和导读,使广大青少年读者对古今、中外的诗歌发展史、诗人、流派、佳作等有一个相对全面的把握,对古今诗歌的艺术创造过程有一个相对深切的体会,也对诗歌的现状及未来有一个基本的审美观照与憧憬。”刘强介绍丛书的特色。
除了丛书之外,同济大学诗学研究中心和同济大学出版社还将在一年内陆续举办12期提倡“亲子悦读”、以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经典诗歌的导读为主题的讲座。本期讲座正是系列讲座的第一期。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