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写在2018年的母亲节,父亲去世好多年了
用文字勾勒一场家事,写到母亲
必然提及父亲,那年那月
没米下锅的日子,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在开饭的时间,米总在锅里,揭开的饭香
一缕也不会少,米粒的饱满
一粒都不勉强,父母是粮食的代言人
孩子是饱食的常顾客,在那个生意经不盛行的
年代,他们经营的都是“不能挨饿”的理念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一家七口的一日三餐
有记忆的开始,并没有挨饿的记忆呀
其实,父亲早丧失了劳动力,母亲是半残疾人
家里没有经济来源,上有老,下有小
他们曾经在鬼门关上接力生死
一个急性肝炎,一个胆囊手术失败
花钱不少,只好卖祖地、卖祖房,到
一贫如洗的日子,少数时候靠亲戚帮助
多数时候呢?生活还要继续下去,他们
是怎么做到的?还有,随着我们兄妹三人
慢慢长大,三人正值长身体的时期
特别我,念完初中、高中、大学、警校
这一笔笔的开销,怎么出账与入账,账本
在哪里呀!…现在,想起妹妹初中辍学的情景
与我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成全了一个,埋没
了另一个,至今我都无法好好看待自己
当年,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