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的小鸟
我坐在湖边,看见一只小鸟
飞来喝水。我一直那么坐着,它可能
以为我是一块没有危险的石头。
它在水边轻巧地跳了两下,
就喝饱了。我忽然觉得自己像
水珠那么饱满、感动。
树木把枝影落在我的肩上,
像兄弟那么亲近,却不给我的肩头
增添一点重量。
喝饱的小鸟,昂起脑袋叫了两声,
像是表示对湖水的感谢。我和它
一起飞走了,留下一块没有危险的石头。
2008,12,16
克勒斯卡村
我们要去克勒斯卡村,
路上遇到的,都是树和影子。
它像湖水那样沉默,
独自翻卷蓝色的书页。
我们走着,身影越拖越长,
树枝上生满青苔。
几枚新叶,让雨云变得安静。
一只白鸟飞过——
我们在石头上坐了下来。
阳光像细小的树枝,扫过
胸口。草鸡咕咕,
让你想起一件旧事。
不知走了多久——
克勒斯卡村。我们在树下走着,
像是更小的树。
2012,8,26
2015,9,2
路云点评:
《喝水的小鸟》一下就“抓住”了我,令我的目光在倾刻间变得明净,如同呈现在诗行中的一湖净水,清冽动人,沉浸在愉悦之中的读者——我,变成那只前来喝水的小鸟。读到好诗真的能“解渴”,而且用不着思考,就能体悟到其中的“饱满”和“感动”。
先看首句,起笔很老实的交待位置,坐在湖边,把后面“的一块石头上”省略掉了,然后顺着“我”的目光看见一只小鸟,在不动声色中完成两个动作,飞来,喝水,语言节制、平实、清晰。第二句视角迅速变成“它”,小鸟的目光,在“它”看来——“我”——可能是“一块没有危险的石头”,是的,这一句迅速“震”了我一下,得益于“危险”和”可能”这两个词的精确运用,“危险”一词放在否定词“没有”的后面,出人意料又善意地提醒了读者,“可能”以猜测的语气让这个提醒变得真实、可信。之所以“没有危险”,是因为“我”这个参与者,安静得如同这块“石头”。感觉这个小节的两个句子,就像是一个铆钉,在不动声色中扣上,非常好。
接下来的每个小节,都能“震”我,而且一次比一次猛。第二个小节也是两个句子, 首句写实,写小鸟喝水的过程,“轻巧地跳了两下”,精彩传神,次句写虚,写“我”的感受——“像水珠那么饱满、感动”,读到这里,一股特别的敬意在我心中涌现。把观看小鸟在湖边喝水这个司空见惯的景象写到这个程度,说明作者有着过人的语言能力,“像水珠”不是一个什么惊人的比喻,但传递出来的效果惊人,我想,最关键的还是作者的感受力,纯净,没受一丝污染,因而能贴着身心,领受到这一份属于自己的“饱满”和“感动”。
第三节完全超出我的期待,写落在肩膀上的树影子,“像兄弟”,又是一个用烂了的比喻,但放在这里,贴切,活泼,生动,在静寂无声中传递出一种特别的手足情。“肩膀”与“重量”,涉及到人的“责任”,责任来自“分担意识”,尽管“树影子”没有给“我”一点“重量”,但作者和读者都能察觉到其中的深情,这个“却”字很出彩。读完这个小节,感觉到了这种写法的危险,如果诗行仍囿于“我与它”以及“它与我”这两条所固定的视线,如何彻底跳出王孟山水诗所创造的禅境?
因此我读第四小节时,速度慢了半拍,首句缓解了我的疑惑,诗行开始在“它与它”之间展开,有细节,语言同样平实,节制,在“感谢”前面明确其对象——湖水,确保了这个词不至于滑入滥调,也好,但整句并未超出一个读者的期待。直到尾句出现,前半句——“我和它/一起飞走了”——在平静的语调中,彻底击碎前面五句的表达,给我目瞪口呆的感觉。后半句表明作者对读者的这种感觉了然于胸,因此将视线彻底交给湖边那块石头,它参与这一切,又目睹所有参与者离去,回复到当初的安静——“留下一块没有危险的石头”。至此,包含在第二个句子里的猜测得到证实,是的,危险得以解除,尽管读者仍滞留在诗行所带来的惊心动魄之中。
好诗能擦亮读者的眼睛并唤醒记忆,帮助其加深对具身认知的理解,所谓具身认知,就是去现场感受并尽可能深入其中,好的作品都在此基础上完成,最终成为“时间的晶体”。《克勒斯卡村》的语言,同样基于作者纯净无染的感受力,在持续深入的体察中,进入“物我齐一”之境——“我们在树下走着,像是更小的树”,也是好诗。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喝水的小鸟》。
2019/2/22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