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手》
作者:刘延陵
一
月在天上,
船在海上,
他两只手捧住面孔,
躲在摆舵的黑暗地方。
二
他怕见月儿眨眼
海儿微笑
引他看水天接处的故乡。
但他却终归想到
石榴花开得鲜明的井旁,
那人儿正架竹子,
晒她的青布衣裳。
(选自1922年1月15日《诗》第1卷第1号)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远离故乡的水手对他爱人的怀念。这类题材本来很寻常,然而诗人凭着他的至诚至情,刻画水手心灵深处的颤动,使人感到诚挚深笃。无怪乎梁宗岱在给徐志摩的一封信中对这首诗极力推崇,大加赞美,说“第二节竟写得那么单纯,那么鲜气扑人”(《诗与真》)。
水手终年辗转漂泊,备尝风浪。他们以海为家,整天与潮汐鸥鸟为伍,过的是异常单调、寂寞、孤独的生活。对他们来说,行船之中能遇到陆地,自是幸事,更不用说自己的故乡了。这位水手在月夜的海上陷入了沉思。“他怕见月儿眨眼,海儿掀浪”,倒不是担心风险,而是怕这一来会“引他看水天接处的故乡”。但他毕竟想着故乡的亲人,而且是那么深情,那么具体。
这首诗通过深情与常理之间的矛盾刻画人物的心境。水手怕见故乡而想着故乡,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按理说,要是怕见故乡,完全可以不去想它;既想到故乡,更无须所见到它。这样,怕见故乡的顾虑越重,怀想故乡的感情越强。整首诗从月夜行船的画面中,从水手的意识的交替变化中,透出人物复杂微妙的感情世界。可以想见,水手在遥远的海上惦念着心上人晾晒衣裳的情景,正说明只有爱得强烈而诚挚,才能引发如此柔情缱绻、爱意无限的遐想。即便心上人不在身边,远在天涯海角,诗人也能凭借过往的生活经验想象和幻化出心上人儿的倩影。作者曾经说过:“自然的景物与爱神的翱翔,谁能见之而凝睇?”我们正可以从这首诗中悟出。该诗意境幽远而情怀热烈。作者创造了一幅剪影和一个场面,以“情”字巧妙地将两节连成一体,并且用轻笔淡墨勾勒、点染,看似漫不经心,信笔所致,其实,轻笔藏深意,淡墨含真情,颇具艺术匠心。特别是作者将往昔的美好生活与水手的目前境况两相对照,从而使水手蕴含于沉郁格调中的孤独凄凉的情调,表达得更淋漓尽致。
台湾诗人余光中也对刘延陵的代表作《水手》作了很高的评介:
这首小诗结构紧凑,语言清纯,意象不但生动而且对照鲜明。舵旁的阴暗孤寂反衬出井旁的明艳可喜。那人儿也许不是妻子而是情人,不管如何,她在石榴花开的树下晒她衣裳的倩影,比起徐志摩《海韵》里那女郎的做作来,自然得多,也真实得多。刘延陵这首《水手》确是早期新诗最成熟、最完美的佳作之一。(《香江文坛》2002年8月号)
这首题为《水手》的短诗,在1922年初中华书局发行的《诗》月刊上登出后,立即轰动了国内文学界,并传诵一时。上世纪30年代的中学国文课本里,几乎都选用了这首诗作为课文。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一书中,专门以这首诗为例,给青少年介绍什么是“意境”与“神韵”,说明“诗是最精粹的语言”。
诗人简介:
刘延陵(1894——1988)安徽旌德人,是中国第一代的白话诗人,文学研究会的会员,中国第一本新诗杂志《诗》月刊的主编,又是第一个介绍法国象征派的新诗及其理论至中国的拓荒者。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