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以鲜:中国新诗,如何在批判中前行

作者:向以鲜   2018年02月09日 16:11  光明网    1515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希望诗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崇高的理想,本着对汉语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切实做到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不断创作出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伟大诗篇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 清净呀不染尘埃……”诗人朱湘的《采莲曲》写得美丽轻盈,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据悉,以“新思路・新诗路”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诗歌春晚即将举办,拟在北京设主会场,并在海内外设近百个分会场。中国新诗,今已走过了百年历程,因独特形式和创新精神而备受瞩目。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往往要经历一个摸索门径、曲折发展的过程。中国当代诗坛看似热闹、繁盛,为何好作品却寥寥无几?汉语新诗的肌体在茁壮成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疗治的疾患,例如传统的割裂、清晰的疏离、复杂的误读、口水的泛滥、粗糙的态度、语言的渔叉、自媒体狂欢等。只有自觉反思扬弃,在批判中前行,中国新诗才能逐步向善向好。

  传统的割裂——所有的中国现当代诗人,尤其是当代诗人,都面临两个传统:一是欧美诗学传统,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传统。那么,这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具体取决于诗人有无接受、超越这些璀璨传统的天赋和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诗人对传统产生了严重误解,习惯于将传统与现代性、先锋性割裂开来。我们应该明白,诗歌或艺术的现代性,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生成的概念。法国哲学家福柯在《何为启蒙》一文中,这样看待现代性:“我自问,人们是否能把现代性看作是一种态度而不是历史的一个时期。我说的态度是指对于现时性的一种关系方式:一些人所作的自愿选择,一种思考和感觉的方式,一种行动、行为的方式。它既标志着属性也表现为一种使命。当然,它也有一点像希腊人叫做ethos(气质)的东西。”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认为,在每一个古代画家身上,都能体现出一种现代性。

  因此,广义地说,任何时代的诗歌与艺术,都有其现代性的一面。对于《诗经》传统来说,屈原的作品极具现代性;对于南朝宫体诗来说,张若虚就是现代的,甚至是个彻底的叛逆者;而陈子昂,则称得上初唐时期的现代诗人。诸如此类。

  俄罗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要创作一首优秀的诗作,须从成吨的语言矿藏里熔炼出诗句。这成吨的语言矿藏,只可能蕴藏于悠久辽阔的传统文化之中。在经历了欧化失语的痛苦与徘徊之后,我们要想写出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中国好诗,只有回过头来,以全新的洞见和伟力,不断向祖传的绵延矿山勇敢掘金。除此之外,中国诗人们已别无选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永远是中国诗人一条不能割弃的脐带。

  清晰的疏离——作为对“朦胧”诗歌的一种反动,“清晰”概念的提出具有巨大的美学价值。清晰的表达,里面有着难以言传的精确性。为什么古埃及人会用羽毛来象征精确?因为只有羽毛这种微妙之物,才能称出灵魂的重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对清晰或精确的写作划定了三个原则:对要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明确、周详的计划;诉诸清晰、敏锐、可记忆的视觉形象;语言尽可能准确,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表达微妙的思想和想象力。然而,当下的诗歌写作中,很多人故弄玄虚、不知所云,似乎谁写得越混乱越杂沓越高深,谁就越先锋越实验越厉害。再加上一些不负责任的批评家,以过度或自恋式解读的方式推波助澜,致使相当一部分诗人的写作,成为一种冗赘的语言废墟。

  清晰,绝不是浅陋或肤浅。清晰所呈现出来的清澈气质,是绚烂之极后的一种纯朴回归,它的力量和锋芒是隐藏起来的。曾有人问笔者:如果用一种东西来象征自己的诗歌,你会用什么呢?答曰:水中的刀锋。是的,水中的刀锋,一枚静静地存在于清澈之流中的淡蓝色的刀锋。它所表现出来的隐秘的力量甚至危险的光芒,正是笔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和闪现的。在不经意的某个时刻,它还可能划伤人们有些麻木的神经呢。

  清晰,更不等于苍白。清晰和生动,仿佛一枝双生花。梁宗岱在一九三一年写给徐志摩的信中说:“一首好诗最低限度要令我们感到作者的匠心,令我们惊佩他的艺术手腕。再上去便要令我们感到这首诗有存在的必要,是有需要而作的,无论是外界的压迫或激发,或是内心生活的成熟与充溢,就是令我们感到它的生命。再上去便是令我们感到它的生命而忘记了——我可以说埋没了——作者的匠心。如果拿花作比,第一种可以说是纸花;第二种是瓶花,是从作者心灵的树上折下来的;第三种却是一株元气浑全的生花,我们只看到它的枝叶在风中招展,它的颜色在太阳中辉耀,而看不出栽者的心机与手迹。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切第一流的诗所必达的。它们是作者的灵指偶然从大宇宙的洪钟敲出来的一声逸响,圆融,浑含,永恒,超尘入化。”也只有这样生动的诗歌花朵,才能散发出清晰的诗意和芬芳。

  清晰的诗歌,也是简单的诗歌。很多时候,清晰简单的诗歌,反而能深入人心。虽然人们常将“大道若简”作为口头禅,但真正实践起来,却并不简单。笔者一直认为,要把诗歌写复杂并不难;要写简单且在简单中蕴深意,写出简单中的不简单,却是难之又难。

  复杂的误读——我们决不能因提倡清晰和简单的诗歌写作,而理所当然地抛弃复杂的诗歌。清晰简单是美,复杂壮丽也是美。如同上文提及的卡尔维诺,他既倡导清晰准确的文风,也崇尚复杂的写作:“不妨设想如果一部作品是从自我的外部构思的,从而使我们逃避个体自我的有限视角,不仅能进入像我们自己的自我那样的各种自我,而且能把语言赋予没有语言的东西,赋予栖息在槽沟边缘的鸟儿,赋予春天的树木和秋天的树木,赋予石头,赋予水泥,赋予塑料……结果将会怎样。”

  很多中国诗人,对复杂进行了误读:用食古不化的书袋,代替了生动鲜活的个体体验;或用食洋不化的技法,代替了敏锐犀利的洞察。窃以为,复杂的诗歌应该建立在宏大而清晰的知识背景之下,向心灵、想象和无尽时空纵深掘进,并从中孕育、剥离出璀璨的诗人之心与之思。正所谓,“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在这方面,百科诗派的持续深度写作,可资借鉴。百科诗派主要从事高信息密度史诗、长诗、大型系列组诗创作和从内容到体裁的实验。以学术、智性、涵容、洞察的先锋姿态,来实现“跨界——并界(兼容性)、交流——对流(互文性)、引导——引领(先知性)”。 他们在全球视野下所展开的跨语种、跨文化、跨生命形态的诗歌写作,为诗歌的复杂性提供了范本。

  另外,还有一种复杂:简单中的复杂。诚如钱钟书所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也如黄庭坚在《次韵文潜》中所表达的:“水清石见君所知,此是吾家秘密藏。”简单和复杂并不矛盾,它们有时甚至是事物的两面。一个诗人、民族或国度,要成为伟大的诗人、民族或国度,必须既有简单的诗歌,也有复杂的诗歌。如果李白仅有《静夜思》而没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又或者中国只有白居易而没有屈原、李贺、李商隐、杜甫,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还可以成立吗?同样,如果英语诗歌中,只有弗罗斯特或惠特曼,而没有艾略特、史蒂文斯、特德•休斯、狄兰•托马斯、艾米莉•狄金森,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但是,复杂的诗并不等于晦涩的诗。

  口水的泛滥——笔者不反对口语诗,但坚决反对口水诗。从语言史或词汇史的角度来看,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与书面语之分。所有的书面语都来源于口语;几乎所有的口语,都有书面语的根源。在书写文字形成的早期,口语大于、多于书面语;随着文字的不断成熟和书写条件的便利,以记忆、传承与叠加见长的书面语,逐渐大于、多于口语。

  口语诗的本质是用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包括方言)进行直面的、直接的、短刀相接的写作,剔除一切伪饰与矫情,返回诗歌和内心深处,从而达成天籁之音。口语和口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生动的,极具表现力的,带着一种原生的力量;后者则是浮躁的,缺乏内核的,被庸常生活冲淡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前者像是沉香木,后者更像是随波逐流的浮材或散材。

  严格来讲,今天中国诗坛所强调的口语书写,更多的是一种口水话写作,一种段子式、日记体式、流水账式的写作。许多所谓的口语诗人,其实是口水诗人。他们自说自话、絮絮叨叨,裹挟着牢骚、新闻和粗口,一天可以吐出十几首甚至几十首——以口水话的唾沫构成的分行文字。这样随意、没有难度的写作,虽然极大地迎合了许多人的浮华写作欲望,消解了诗人与说话者的界限,却也极大地伤害了语言和诗歌本身!如果词汇量一直局限于简单交流所需的日常口语或口水话范围之内,那么汉语新诗或将日益瘦弱枯萎!

  一国一族的诗人及其诗歌作品,应该成为母语的发动机和心脏,肩负着不断拓展、丰富、创造语言文化空间的重任!只要想一想,但丁、歌德、维吉尔、莎士比亚、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为自己的祖国和民族贡献了多少鲜活、珍贵的语言财富,我们今天的诗人可还有骄傲自大的资本?

  粗糙的态度——很多诗人,习惯将粗粝与粗糙混为一谈。事实上,粗粝是一种内在十分考究,表象显得朴素甚至荒芜,触之疼痛抚之刺痛的品质;粗糙是从内到外的粗俗、粗野、粗鄙。粗粝是经过艺术家精心选择和预设的,粗糙则是艺术家所不能容忍的。无论是由于疏怱还是才华不逮,粗糙永远是艺术的敌人。这种感觉,如同你看见一个美人,身着棉质或麻地的衣裳,她可能不施粉黛,却自有一番沉静的天生丽质令人感动。在她身上,有一分粗粝存在,却也是迷人的。但如果美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还有多少美感可言?

  对于一位雕刻大师来说,光滑与粗粝都是十分珍贵的语言,也是构成其作品的重要品质和手段。无论是古埃及、古希腊还是米开朗基罗或罗丹,我们都能在他们的鬼斧神工中看见这两种相辅相成的东西存在。巨匠在作品中留下斧凿的痕迹,留下木头或石头的纹理,留下诗歌蛮荒的、野性的痕迹,那是粗粝。而资质与学识均难副其实的匠人或诗人,在作品中处处露拙、露丑、露怯、露肘,留下零乱和破坏的痕迹,那就是粗糙。

  平时,笔者经常听到一些口语(水)诗人得意地宣称,自己从不修改诗稿,更不会锤炼字句。这种粗糙的态度,让“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杜甫,情何以堪!

  语言的渔叉——笔者再次想起卡尔维诺,他曾敏锐地指出:语言的瘟疫侵袭着人类使用语言的机能,表现为认识能力和相关性的丧失,表现为随意下笔、把全部表达方式推进为一种最平庸、最没有个性、最抽象的公式中去,去冲淡意义,挫钝表现力的锋芒,消灭词汇碰撞和新事物迸发出来的火花。卡尔维诺认为,这种瘟疫的根源首先来自于官僚机构的统一用词、传播媒介的千篇一律。

  政治及意识形态的瘟疫对于语言的强力入侵,极端的例子是纳粹德国时代。德国学者维克多•克莱普勒在《第三帝国的语言》一书中,详细论述了纳粹对德语的伤害。作为杰出德语诗人的保罗•策兰,一生都在承受母语之痛。英国历史学家格伦伯格在《12年帝国》中打了一个极具表现力的比方:纳粹语言是“扎进(德国人)下意识软肌肉里的渔叉”。而渔叉是有倒刺的,一旦插进肉里,便难以拔除。语言学者徐贲说得好:那些带钩的渔叉插进了德国人的日常语言,也插进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由此形成的“常识”之中。

  反观今天的汉语,包括诗歌语言,难道没有这样的渔叉吗?希望勇敢的中国诗人,早日拔除那些看不见的致命渔叉,让汉语的肌体焕发生机,让每一个汉字绽放光彩。关于这点,笔者曾写过组诗来表达理想,例如《活的字》:那些汉字,本来就是活的,活在泥土活在灰烬,活在树木活在金属,活在电子活在死亡——“我们要做的/只是不断唤醒而已/还有很多的字/没有醒来”。

  自媒体狂欢——随着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自媒体平台的流行和普及,诗歌写作、发表、传播和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自媒体的发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国诗歌生态的固有格局,甚至具有重新洗牌的能量。

  在万众为新诗狂欢之际,在诗人们的热血沸腾、举手投足之间,一首诗或一篇评论就诞生了,就发布了,就传开了,甚至就流行了。无数的诗人以速成的方式,以压缩的方式,以火箭助推的方式,闪电般告别了,不,是跳过了、舍弃了文艺创作本应经历的失语期或黑暗期。一个个看似才华横溢却腹无诗书的诗人,无须粉墨,即刻闪亮登场,即刻成为大师。在这种喧嚣、浮躁的氛围中,“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推敲精神弥足珍贵。什么时候真正安静了,才有可能出现德艺双馨的大师。

  繁荣之下,潜藏瓦砾和灰烬。对此,我们要有理性的认识。忽然想起歌德的《流浪者之夜歌》,被梁宗岱誉为“德国抒情诗中最深沉最伟大之作”。“一切的峰顶/无声,/一切的树尖/全不见/丝儿风影。/小鸟们在林间梦深。/少待呵,俄顷/你快也安静”,读来意味深长、发人深思。从更深层次看,自媒体究竟为诗歌生态带来了哪些利弊,尚需时间检验,我们拭目以待。

  爱之愈深,苛之益严。自古以来,美刺是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今天,反观诗歌写作现象本身时,我们也应秉持这一传统。“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希望诗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崇高的理想,本着对汉语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切实做到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不断创作出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伟大诗篇!


(作者:诗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向以鲜)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直播预告 | “《诗刊》编辑面对面”对谈
  2. 《我们劳作在大地上:叶小平的诗》 | 新书上架
  3.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49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中的工业美学
  8. 第445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0.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1.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2. 古都秋菊芳菲时 诗人兴会更无前
  3. 青春诚不悔,诗意耀中原——“青春回眸·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系列活动侧记
  4.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我与“青春诗会”的故事征集启事
  7.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 《诗刊》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赴河南开封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10.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