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的经典化:过滤 ·净化 ·提纯

作者:陈仲义   2018年02月08日 15:01  文艺报    3008    收藏

现代诗接受的多端变频与海量产出特点,连同不断看涨的“自我推销”,使得现代诗的“可靠性”经常处于“游移”之中。故而现代诗接受的正常化与高质量实现,少不了要依赖不可或缺的经典化过程。现代诗的潮水般涨落总是比其他文类更加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也由于接受中良莠难辨,薰莸同器,众多“误读”成为普遍“行规”而司空见惯,这就加剧现代诗接受不断要重临严峻环节——筛选与淘汰的反复工序,有如安装在自来水管道的过滤装置,经由各种软化、磁化、矿化、电解、膜分离手段,达到水质的净化、提纯。

现在,人们一谈起经典,几乎不约而同要提及卡尔维诺关于经典的14种定义。通俗地说,经典就是能够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具有恒久的价值。时间(历史)长度几乎成了经典取舍的第一个尺度, 但历史维度只是“金标准”的一半,如果历史维度加上空间维度(区域、流派、社团、风格等)的横向参数比较与“监控”,经典价值无疑增加了保险。但是,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合议庭”,最终授权还得回到读者的“陪审团”,确切地说,经典的确证,取决于历史化的庞大的陪审团的“裁决”。

新诗、现代诗,其经典化过程依然“山重水复”,十分吃力。经常是,遴选新诗、现代诗的经典尺度十分明确,当触到“边界”时却变得模糊;经典的内涵十分饱满,外延竟相当疏离;经典的理念不可撼动,但操作层面上却“节外生枝”。这或许可以归结为现代诗这一精灵鬼的刁钻习性:产量巨大,良莠难辨;多头标准,“范式”走样;超速嬗替、频率过快,无以在短时期形成共享;尤其接受胃口多变,仁智各见,众口难调,导致相对主义到处泛滥。各种干扰因素:资本的、情谊的、权利的、程序的、观念的、话语的加入,造成种种波动与质变,这也是当代新诗、现代诗经典化反复折腾的重要原因。

中国新诗有不少所谓经典,因意识形态助力而鹊声四起,一时走红,但最终还得落入明日黄花的归途。历史文化权重大大超乎审美权重的不良后果,势必导致后来接二连三的“翻案”;长期被埋没的杰出文本(如穆旦《诗八首》),最后还是众望所归,重见天日。最有意思的是诗人的自我淘汰,铁面无私:1925年版《志摩的诗》收入《沙杨那拉十八首》,3年之后重印时,竟勇敢毙掉前面17首,只留最后一首,终成正果。同样,《康桥再会吧》再版时也被诗人果断砍掉,另作《再别康桥》——整整比《康桥再会吧》减少近五分之四篇幅。试想,要是徐志摩不对自己自戕自杀,“康桥”的流水还会流传至今吗?

有鉴于此,近年《扬子江诗刊》汲取经典“变数”的教训,努力进行一场重建经典的努力。例如对应于古诗十九首,它首开《新诗十九首》的筛选、甄拔。当时间积累到一定长度时,相信在各种经典“网眼”的筛选下,经典、准经典的“名单”有望更具说服力地浮出水面。现代新诗的经典化绝对不是简单的加减,它既是历史化过程,又是当代化进程。

一般而言,经典化主要通过三大渠道:教化普及、传播推广、遴选到位。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其中涉及诸多具体环节:选本、年鉴、教材、史料、奖项、教学等相互促进,形成各种分力的总和。其中,可能某几种分力过于羸弱,被某几种强大分力“吃掉”,可能某几种分力势均力敌,最后会取得某种妥协的“平均值”;可能某一个绝好的历史机遇,一下子凝集而迅速提升始料未及的价值效应,并且放大了结果;可能某一种权威机制,有意无意遮蔽了一个伟大的生命;也可能是萌芽中的经典,藏之“深山”,经过漫长的耐心等待、最终才熬出头来。有人会忧虑:过早、过分的当代化,因多种因素干扰,会冲击经典的真正形成。其实这些都是杞人忧天,我们要坚信历史的总体合力,具有自洽性的清洁能力,最终的经典化会越来越接近公正。

经典化有各种手段,多数时候采用的是模糊化的方式。近20年来,武汉大学王兆鹏团队发现定性分析容易产生某些偏袒弊端,遂改为较客观的计量分析。借鉴客观计量,排除“印象”、“感受”、“直觉”带来的人为争讼,提供更令人信服的参数,作为有说服力的依据,比如文本进入视频次数、朗诵次数、选本次数、评论次数、教科书次数、学位论文次数、研讨次数、播送次数、转载次数、引用次数等等,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尽管当代时间流变短暂,量化数据积累单薄,琐细繁杂,不过只要有坐冷板凳的功夫,借助互联网技术,总会在资料与数据的实证中,避免主观干扰与非诗干扰。再比如引入相关的“大数据概念”:“一些数据,在传统观念看来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能毫不相干,但是许多不相干的信息在一起就会形成集成效应,会形成你所想象不到的因果关系和证据链。”将“因果关系和证据链”纳入经典化的“检索”系统,不啻是一个重要途径。具体可采纳的方法还有:函数(有序变化的关系);概率(随机发生的可能性数值);变量(无序变化中的频率、平均值、离散度);以及坐标、几何结构图形、表格等等。

经典化过程,参照温德尔·V·哈里斯的理论概括,归结为7种功能:1.提供范本、理想和灵感,2.传播思想遗产,3.创造共同的参照系,4.作家与经典的互惠,5.将理论合法化,6.具有某种需要解释的历史化力量,7.起到了文化多元化的功能。而这些重要的功能似可聚集为霍布斯鲍姆的一句名言,即“发明的传统”。它通常呈现为一整套公开或私下接受的规则所控制的实践活动,具有形式化和仪式化特征;它标明了某种与过去的联系,但这种连续性往往是人为的,主要是为了应对变化了的新形势;它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过去中被植入了新的传统。

不妨说,经典就是否定与发现的传统,亦即发明的传统。这样的发明在闻一多《读骚杂记》中有一段妙语:“一个历史人物的偶像化的程度,往往是与时间成正比的,时间愈久,偶像化的程度愈深,而去事实也愈远。如果说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可能会因时间愈久去事实愈远,那么真正的经典作品的接受史则恰恰相反,时间愈久,对意蕴的阐发则会愈丰富愈深入。……每一时代总能在过去的伟大作品中发现某种新东西。”它实际上涉及经典化的“动态管理”。这也是近年有关“批评的经典性重估”与“群选性的经典更新”的讨论。

古典诗歌的经典化基本不成为问题,因为它早已拥有稳定的审美规范与接受规范。而现代新诗经典化一直处于变动之中,问题多多,笔者借此补充两条,也接受大家的批评:

一、现代诗经典化可同时建立两大流通渠道。一种是大众层面,呈现相对通俗、浅近的流行色;另一种是精英层面,对应于有一定诗歌训练、具备前沿、尖端历练的“无限少数人”。由于大众与精英、通俗与先锋,已经无法同时满足两种差距甚大的胃口,故而现代诗经典化最好考虑在诗歌王国实行“一国两制”——构建大众版经典与精英版经典,这样的版图应该更符合诗歌的接受现实。

二、现代诗经典化受到时空的掌控。理想的愿景是:时间上,考虑经典的时间“刻度”须有所标示,像好酒的年代记号一样,比如得经历二三十年时段才能跨过“资格赛”,经历半世纪的才算“正式注册”,以此来杜绝各种“炒作”,和你追我赶的短效“排行榜”。空间上,则要确立越经历不同层次的读者的共同认可,越具经典成色,以此为时间性多加一道保险。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直播预告 | “《诗刊》编辑面对面”对谈
  2. 《我们劳作在大地上:叶小平的诗》 | 新书上架
  3.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49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中的工业美学
  8. 第445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0.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1.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2. 古都秋菊芳菲时 诗人兴会更无前
  3. 青春诚不悔,诗意耀中原——“青春回眸·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系列活动侧记
  4.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我与“青春诗会”的故事征集启事
  7.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 《诗刊》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赴河南开封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10.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