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炉(散文诗)
作者:剑熔
一
风吹着。
风吹在兵马俑的版图上。
秦岭以北的地方。
东流的渭河以北。
黄土高原以南的地方。
不起眼的漆水河从金锁关峡谷流出,走过马莲滩,走进一座工业城市一一铜川。
陈炉就诞生在这座城市里。
炉火不断。炉火不断啊。
竟燃烧了一千多年的岁月。
二
铜川,铜川。
这就是铜川。
然而,铜川却无铜。
铜川。有的是渭北连锦的大山。
有的是散落在大山里的黑金地。
有的是响当当的耀州瓷。
山被翡翠般的绿包裹着,在岁月漫长的历史中,诞生了凤凰山,大香山,薛家寨。
黑金地崛起一座座煤矿,像一个个太阳城散布在百里煤海,不息的银河流淌在井下井上,流成一颗耀眼的明珠。
耀州瓷经过火的烧造,经过历史的变迁,最终归于陈炉,形成炉山不夜的美丽场景。
三
我的脚步踏上了这块土地。
这块烧瓷的土地。
人在这里,心在这里,炉山不夜在这里。
场景恢宏。
那是从历史深处烧来的烟火,那是一个朝代烧到另一个朝代的烟火,那是一代人烧到后代人的烟火。
这烟火,传承了瓷文化的筋骨,传承了瓷文化的精品,传承了瓷文化的壮观。
四
炉山,一首散文诗名章的诞生地。
一首散文诗被工匠写在这里。
一首优秀的散文诗应该在这里。
一首敲起来呈呈作响的耀州瓷的散文诗。
比如挖掘泥土,就是在寻找散文诗的创作素材。
比如反醒泥土,就是在整理散文诗的创作素材。
比如拉坯,就是开始散文诗的写作。
比如绘画,就是在进行散文诗的进一步修改。
比如入炉,就是对成形的散文诗进行烧造,锤炼。
炉山不夜。
那千百年来燃烧不断的炉火,让散文诗句有了灵性,
如朴素的韵律跳动着音符,高了,低了。低了,高了。
如西北风刮过田野,急了,慢了。慢了,急了。
如村里人在一起拉闲话,声大了,声小了。声小了,声大了……
散文诗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讲叙着自己的经历和故事。
五
在陈炉。
那些普通的,精美的,好奇的瓷器,让人沉醉于工匠们精巧的工艺。
这里出产着一种倒装壶。壶看上去普普通通,与其它壶没什么两样。
但是,拿起来翻过看,壶底有一圆孔,瞬间令人不解,起了疑虑。问之,才得知,把水从壶底圆孔倒入,翻过来摆正,水不会流出来。我们依旧不解,追问,原来悬机都在酒壶胖胖的肚子里。
这里还出产着一种凤鸣壶。将酒装满壶,握住壶把倒酒,有一种如凤鸣的声音传出,壶拿的越高,这声音越大。
我看见一个公道杯,往杯子倒水,不能倒的过满,也就是说人不能贪心,倒满了,水自然从杯底漏出,到头来杯子无一滴水。如果不贪心,水倒的适中,水则不外漏可供饮之。
六
陈炉。
一部记录耀州瓷的《诗经》。
一部书写耀州瓷的宏大史书。
一部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耀州瓷活词典。
历史,是不可改写的。耀州瓷的久远历史,也是不可复制的。
正如在陈炉,那一块厚厚的、夹杂着碎瓷片的土层,一个时期记载一个时期的历史,无数时期的历史堆积起来,合订成一部巨大的《史书》。
在阳光下,在风雨里,在漫长的岁月里供人们阅读。
七
走在陈炉。
你见不到的,也是陈炉仅有的一绝之一:瓷片铺路。
平时见到的高速路,国道,均为柏油或者水泥铺造,就是简陋的乡路,也从土路逐步向硬化道路转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陈炉有丰盛的瓷源,废弃的瓷片都用来乡路硬化。
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用废弃的瓷片在乡路上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既美观大方,又解决了乡间行路难(雨天一路泥,晴天一身土)的问题。
废弃的瓷片,就像一个个装饰,在蜿蜒的土路上铺出一个个图案。
废弃的瓷片,就像一个个音符,在蜿蜒的土路上铺出一个个声调。
废弃的瓷片,就像一个个铜料,在蜿蜒的土路上塑造出一个个铜号,被风吹响。
这朴素的图案中开出一朵朵花,芳香随风弥漫了古镇。
这声调被人们调试成一曲信天游,在天空回荡。
这铜号被岁月擦亮,在阳光下发出金光,风吹出嘹亮的歌声。
八
除了瓷片铺铺路,另一绝便是罐罐垒墙。
这是陈炉最绝的风景。
罐罐墙,是用烧瓷用的匣体,以及残瓷等废品,在门前,窑背垒起来的墙,通体火烧过留下的色彩,朴素,自然,大方。
的确,这是陈炉的一绝,一道风景。
其实,这一风光是在岁月里无声无息自然而然的习惯中形成的。
陈炉人怎么也想不到,一个随意的动作创造了一个历史文化之最一一罐罐墙。
在门前垒起墙的顶层,匣体内放入土,在适当季节种上葱,卜菜等,长势非常的好。
匣体内盛土,透气,保湿,有利于蔬莱生长。
这些长势良好的绿色,也为古镇,为庭院增添了一种生命力。
这些垒在门前、窑背上的罐罐墙,由垒成的直线、弯线、曲线,构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网住古镇的绝美风光,网住古镇悠久的历史。
九
我是在初冬去的陈炉。
只知道陈炉烧造漂亮的瓷器。
却不知在陈炉的大山里,还出产着一种奇特,让人意想不到的宝贝。
奇石一一 陈炉东山石。
奇石以奇为美,以奇夺胜。
东山石,其纹理均匀,珠子圆满,花形逼真,层次明显。
东山石为磬石,石质坚硬发黑,入手沉重,扣之铿然有声,清脆悦耳。
石在陈炉东山上,在山野里,在草丛中。需要人们去寻找,去发现。
也许珍品奇石会在你的手中诞生。
笔者也收藏了几块陈炉石。一为神龟,一为梅花,两个均为小物件。
贾平凹曾在他的一文中这样讲“丑到极点就是美”。
这种丑的品质,陈炉奇石达到了极致。
十
这块土地上。
无数古窑址分布着,像一个个东方活化石,放射耀眼的光芒。
古窑址,是一千四百多年前匠人用砖等垒起来的,尤如一个大肚汉子或者是婆姨呆在路边,如今已是满身苍桑的窑址没了往日的红火,静静的躺在那里,被保护起来。
窑址鼓着眼皮,望陈炉的过去。
有鸟飞临,落在眼皮上,鸣叫声传向远方。
古窑址,如一个个停止的音符,停止了活动。
停止了呼吸。
像一首被刻在大地上的诗,接受人们的检阅。
十一
在千年窑火不绝的陈炉。
除了耀州窑陈炉总厂外,出现了李家、关家、王家等多家私人瓷坊。
这些瓷坊,以世家造瓷为主,形成了一定规模。.
“山外遥看常不夜,星流月奔互参差”,描绘了封建时代陈炉陶瓷工业的繁荣景象。
明代的陈炉窑场东西绵延五里,南北三里,炉火昼夜不息,就呈现出“炉山不夜”之奇观。
烧。烧出千年的气势。
烧。烧出千年的历史。
烧。烧出千年的烟火。
历史在燃烧。
陈炉在燃烧。
诗文在燃烧。
十二
炉山山势平稳。
南临富平,北属铜川。
清晨站在炉山最高处四望,淡淡的晨雾似面纱,罩着陈炉的面目,朦朦胧胧,时而露出古镇的民居,时而露出山的筋骨,如诗如画。
偶尔有鸡鸣狗叫从民居传来,倒为清静的古镇增加了一些活力。
太阳出来了。晨雾渐渐散去。
陈炉的真面目露了出来,可谓赤裸裸露在渭北肥沃的大地上。
泥塑的风格多风趣,多夸张,多幽默。
这是陈炉瓷器的一个侧面,一个业余爱好,一个生活风俗的点面。
这是陈炉千年炉火燃烧出来的余韵,在炉山这块土地上喷洒的墨点。
趣味中透出灵动。
十三
陕西人爱吃面。
有这样的谚语:咥一碗捞面,美滋滋精神十足。
陕西人吃面,常常用海碗盛面,通称老碗。皮带面,或者扯面盛在老碗内,放上葱花、辣子面用热油浇在上面,调以酱醋等调料搅拌,实在是美味。
而这种老碗就产于陈炉。
我们去时,在一家作坊看到一老碗,可谓大得吓人。此碗能装进两三个大人,当然这并不是人们用的吃面的老碗。这巨大的碗是为迎合游人的好奇心,特烧造供照像所用。
老碗,比一般碗要大,除过吃面主要用于羊肉泡馍。
从瓷面上,老碗为粗瓷,与倒装壶等细瓷的做工粗糙了许多。
我们去陈炉采风的人,女同志对巨型老碗更是上心,一个个坐进老碗里拍照留念。
风景确不一般。
十四
在陈炉采风,我遇见一清代门楼。
耸立在寒风中,享受暖阳的光芒。
门楼在罐罐墙的陪衬下显得格外朴素。
清代门楼,像一只眼睛,在高处瞭望散落在塬地的一孔孔古窑址。
迈上八级台阶,便到了门楼下方。
门肩上有精致的砖雕,门楼上方有“居安资深”几个字,瞬间让门楼生辉。
此时.门外的树上,无数麻雀唧唧喳喳叫个不停.
十五
在陈炉的私人瓷坊,我遇到精美的泥塑。
栩栩如生。
形象,逼真。
让秦风秦韵在这里活生生的展现出来。
陕西的八大怪一应俱全。
房子一边盖,这是秦地民居建筑的特点。
吃饭不坐蹲起来。咥碗捞面,手捧粗瓷海碗蹲在那里,吃的有滋有味。
还有,儿时乡村的习俗,让泥塑重现。
孩时拉了大便,有人家唤来自家狗狗,在屁股上舔净,泥塑风趣十足。
十六
风依然是陈炉的常客。
去了,就要拉拉家常。
鸟雀鸣叫着。在树上,房顶,院落,崖畔,田野叽叽喳喳,恨不得把一冬未说完的话说完。
春色里。陈炉坐在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蕊里,芳香随风弥漫。
崖畔的野花开了,庭院的牡丹开了,门前的月季开了,芳香醉了风。
田地里,有农人扬鞭,牛耕种的影子走在梯田般的地里,远处,居舍缓缓走过身后,似乎一幅画卷在慢慢展开。
春天的陈炉。是一首田园组歌。
如痴。如醉。
十七
夏天对陈炉来说,是热烈的。
夏天的热似蒸笼在炉山弥漫着热气。
陶炉的热似火焰熊熊出古镇的热烈。
夏天,突如其来的暴雨,雨点打在地上,如古时账房先生拔打算盘的珠子,叭叭作响。
风的旋律在陈炉的肌肤上抚摸着。
抚摸出辽阔田地的绿、遍地山花的笑、来去飞翔的乌雀在屋顶、在树上、在空中掉下的鸟鸣砸在地上。
十八
秋天如期而临渭北这座古镇。
陈炉满山遍野果实累累喜人。
这就是陈炉的秋天,在细雨,晨雾,阳光,美景中度过时光。
秋天,陈炉将祭窑神的历史续写下去。
九月的天空,暖阳普照,秋风习习。
早晨,四面八方的人汇聚到陈炉的窑址。
锣鼓齐鸣。竹马,高跷游走在人群中。
祭窑神,仪式是很隆重的。
让鞭炮炸响,让喊声四起,让笑口常开。
十九
陈炉。
一块宝地。
出产精美瓷器。
出产天然奇石。
出产喂养我们的粮食。
在秋天,一场霜过后,柿子树的叶子,在风的作用下掉光了,唯有一树红红的柿子,如一串串小小的灯笼,在风中摇摆。
惹得鸟雀从远方飞来,与红红的柿子亲吻着。
一树树柿子在田野,与一排排民居对望着。
这些红红的柿子,把一片情给了这块土地。
柿子啊,红红的柿子,似炉火一样红。
燃烧着。
二十
陈炉的冬天。
原野上的树脱去绿色的衣服,无数树的双臂伸向空中,随风播动,呐喊。
一场大雪无声无息悄悄落下。陈炉银装素裹。
雪,像一床巨大的棉被,盖在大地的身上,为它躯寒,为它保暖。
站在高山顶上四望,山岭蜿蜒,白色的龙把陈炉围成一个锅灶型的型状。
如瓷窑,燃烧着。
更让人好奇的是,积雪融化,像一幅画画在炉山上,实笔、空笔,或者是留白,让诗意托起大美陈炉。
二十一
把酒倒满。
让我们举杯。
在陈炉古镇,伴着寒冷的风,伴着飞舞的雪,伴着瓷窑升腾的热气,伴着鸟雀尽情的歌唱。
举杯同饮。
痛痛快快地吼一曲秦腔。荡气回肠,豪气满怀,心气十足。
把酒喝下去。
把这里的山泉水饮下去。
连同游走的风一起喝下去吧!
连同飘飞的雪一起喝下去吧!
喝下去。喝下去你就把陈炉的乡风乡俗带走了。
走到天涯海角也不会忘记。
二十二
来吧!雪花。
来吧!二○一八年的第一场雪。
雪,在这个冬天来的是迟到了些。可这雪是救命的雪啊!
小学。大雪。暴雪。
以各种姿态纷纷飘下。
或温柔,或苍劲,或呼啸,或舞动小小的身躯。
落下,落在古镇陈炉,白茫茫一片。
等待诗人们诗意的描写,空灵的意象。
等待画家们的国画写意,连成雄伟画卷。
等待摄影家的镜头记录,展示白色世界的真实美。
来吧!小雪。
来吧!大雪。
来吧!暴雪。
人们多么渴望看到你飞舞的身影。
看到雪花落下雄伟壮观的场景。
此刻,在西北风的劲吹中,雪花翻着跟头在空中打转。
来吧!雪花。
瑞雪兆丰年。
二十三
第二天清晨。
我急不可待的推开门,走进陈炉雪的怀抱。
清新的空气包围了我,直往心肺里钻。
寒风吹得骨头发出脆响,蛮横的风喘息着。
脚步不忍心往前走,不忍心破坏雪的容颜。
空中的雪翩翩起舞,分外妖娆。混沌的世界在一夜间亮了。
脚下,厚厚的积雪在卡擦卡擦作响,像雪花发出救命的声音。
眼前,雪花覆盖了陈炉的一切,到处是一片白,一片纯洁,干净的一点灰尘也没有,有的是蕴藏在心里那一首空灵的诗意。
二十四
大雪盈尺。
在大地这张巨大的宣纸上大手笔绘出的巨型画卷。
陈炉之外的荒原上积满了厚厚的雪。
陈炉之外的屋檐上挂着长长的冰凌。
陈炉之外的城市被白茫茫的雪履盖。
从东到西。
从南到北。
雪的画卷啊!雪的世界啊!
诗意,醉人.
作者简介:剑熔,男,原名李建荣,60年代出生在陕西富平,系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铜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西散文诗》杂志副主编。出版有诗文集《山野风铃》,诗集《风牵着的手》、《家园书》、《矿脉》,长篇小说《凤凰岭》。在《人民日报》、《诗刊》、《中国铁路文艺》、《阳光》、《海外文摘》《天津文学》、《边疆文学》、《延河》、《飞天》、《山东文学》、《青海湖》、《黄河文学》、《西北军事文学》、《椰城》、《雪莲》、《上海诗人》、《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潮》、《诗林》、《诗江南》、《诗歌月刊》、《绿风诗刊》、《散文诗》、《诗选刊》、《中国散文诗》等国内外报刊发表文字。
通联;727000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红旗街铜川矿业公司通风部 杨宝锋 转 李建荣 收 邮箱:vertljr@163.com
作者:剑熔
一
风吹着。
风吹在兵马俑的版图上。
秦岭以北的地方。
东流的渭河以北。
黄土高原以南的地方。
不起眼的漆水河从金锁关峡谷流出,走过马莲滩,走进一座工业城市一一铜川。
陈炉就诞生在这座城市里。
炉火不断。炉火不断啊。
竟燃烧了一千多年的岁月。
二
铜川,铜川。
这就是铜川。
然而,铜川却无铜。
铜川。有的是渭北连锦的大山。
有的是散落在大山里的黑金地。
有的是响当当的耀州瓷。
山被翡翠般的绿包裹着,在岁月漫长的历史中,诞生了凤凰山,大香山,薛家寨。
黑金地崛起一座座煤矿,像一个个太阳城散布在百里煤海,不息的银河流淌在井下井上,流成一颗耀眼的明珠。
耀州瓷经过火的烧造,经过历史的变迁,最终归于陈炉,形成炉山不夜的美丽场景。
三
我的脚步踏上了这块土地。
这块烧瓷的土地。
人在这里,心在这里,炉山不夜在这里。
场景恢宏。
那是从历史深处烧来的烟火,那是一个朝代烧到另一个朝代的烟火,那是一代人烧到后代人的烟火。
这烟火,传承了瓷文化的筋骨,传承了瓷文化的精品,传承了瓷文化的壮观。
四
炉山,一首散文诗名章的诞生地。
一首散文诗被工匠写在这里。
一首优秀的散文诗应该在这里。
一首敲起来呈呈作响的耀州瓷的散文诗。
比如挖掘泥土,就是在寻找散文诗的创作素材。
比如反醒泥土,就是在整理散文诗的创作素材。
比如拉坯,就是开始散文诗的写作。
比如绘画,就是在进行散文诗的进一步修改。
比如入炉,就是对成形的散文诗进行烧造,锤炼。
炉山不夜。
那千百年来燃烧不断的炉火,让散文诗句有了灵性,
如朴素的韵律跳动着音符,高了,低了。低了,高了。
如西北风刮过田野,急了,慢了。慢了,急了。
如村里人在一起拉闲话,声大了,声小了。声小了,声大了……
散文诗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讲叙着自己的经历和故事。
五
在陈炉。
那些普通的,精美的,好奇的瓷器,让人沉醉于工匠们精巧的工艺。
这里出产着一种倒装壶。壶看上去普普通通,与其它壶没什么两样。
但是,拿起来翻过看,壶底有一圆孔,瞬间令人不解,起了疑虑。问之,才得知,把水从壶底圆孔倒入,翻过来摆正,水不会流出来。我们依旧不解,追问,原来悬机都在酒壶胖胖的肚子里。
这里还出产着一种凤鸣壶。将酒装满壶,握住壶把倒酒,有一种如凤鸣的声音传出,壶拿的越高,这声音越大。
我看见一个公道杯,往杯子倒水,不能倒的过满,也就是说人不能贪心,倒满了,水自然从杯底漏出,到头来杯子无一滴水。如果不贪心,水倒的适中,水则不外漏可供饮之。
六
陈炉。
一部记录耀州瓷的《诗经》。
一部书写耀州瓷的宏大史书。
一部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耀州瓷活词典。
历史,是不可改写的。耀州瓷的久远历史,也是不可复制的。
正如在陈炉,那一块厚厚的、夹杂着碎瓷片的土层,一个时期记载一个时期的历史,无数时期的历史堆积起来,合订成一部巨大的《史书》。
在阳光下,在风雨里,在漫长的岁月里供人们阅读。
七
走在陈炉。
你见不到的,也是陈炉仅有的一绝之一:瓷片铺路。
平时见到的高速路,国道,均为柏油或者水泥铺造,就是简陋的乡路,也从土路逐步向硬化道路转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陈炉有丰盛的瓷源,废弃的瓷片都用来乡路硬化。
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用废弃的瓷片在乡路上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既美观大方,又解决了乡间行路难(雨天一路泥,晴天一身土)的问题。
废弃的瓷片,就像一个个装饰,在蜿蜒的土路上铺出一个个图案。
废弃的瓷片,就像一个个音符,在蜿蜒的土路上铺出一个个声调。
废弃的瓷片,就像一个个铜料,在蜿蜒的土路上塑造出一个个铜号,被风吹响。
这朴素的图案中开出一朵朵花,芳香随风弥漫了古镇。
这声调被人们调试成一曲信天游,在天空回荡。
这铜号被岁月擦亮,在阳光下发出金光,风吹出嘹亮的歌声。
八
除了瓷片铺铺路,另一绝便是罐罐垒墙。
这是陈炉最绝的风景。
罐罐墙,是用烧瓷用的匣体,以及残瓷等废品,在门前,窑背垒起来的墙,通体火烧过留下的色彩,朴素,自然,大方。
的确,这是陈炉的一绝,一道风景。
其实,这一风光是在岁月里无声无息自然而然的习惯中形成的。
陈炉人怎么也想不到,一个随意的动作创造了一个历史文化之最一一罐罐墙。
在门前垒起墙的顶层,匣体内放入土,在适当季节种上葱,卜菜等,长势非常的好。
匣体内盛土,透气,保湿,有利于蔬莱生长。
这些长势良好的绿色,也为古镇,为庭院增添了一种生命力。
这些垒在门前、窑背上的罐罐墙,由垒成的直线、弯线、曲线,构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网住古镇的绝美风光,网住古镇悠久的历史。
九
我是在初冬去的陈炉。
只知道陈炉烧造漂亮的瓷器。
却不知在陈炉的大山里,还出产着一种奇特,让人意想不到的宝贝。
奇石一一 陈炉东山石。
奇石以奇为美,以奇夺胜。
东山石,其纹理均匀,珠子圆满,花形逼真,层次明显。
东山石为磬石,石质坚硬发黑,入手沉重,扣之铿然有声,清脆悦耳。
石在陈炉东山上,在山野里,在草丛中。需要人们去寻找,去发现。
也许珍品奇石会在你的手中诞生。
笔者也收藏了几块陈炉石。一为神龟,一为梅花,两个均为小物件。
贾平凹曾在他的一文中这样讲“丑到极点就是美”。
这种丑的品质,陈炉奇石达到了极致。
十
这块土地上。
无数古窑址分布着,像一个个东方活化石,放射耀眼的光芒。
古窑址,是一千四百多年前匠人用砖等垒起来的,尤如一个大肚汉子或者是婆姨呆在路边,如今已是满身苍桑的窑址没了往日的红火,静静的躺在那里,被保护起来。
窑址鼓着眼皮,望陈炉的过去。
有鸟飞临,落在眼皮上,鸣叫声传向远方。
古窑址,如一个个停止的音符,停止了活动。
停止了呼吸。
像一首被刻在大地上的诗,接受人们的检阅。
十一
在千年窑火不绝的陈炉。
除了耀州窑陈炉总厂外,出现了李家、关家、王家等多家私人瓷坊。
这些瓷坊,以世家造瓷为主,形成了一定规模。.
“山外遥看常不夜,星流月奔互参差”,描绘了封建时代陈炉陶瓷工业的繁荣景象。
明代的陈炉窑场东西绵延五里,南北三里,炉火昼夜不息,就呈现出“炉山不夜”之奇观。
烧。烧出千年的气势。
烧。烧出千年的历史。
烧。烧出千年的烟火。
历史在燃烧。
陈炉在燃烧。
诗文在燃烧。
十二
炉山山势平稳。
南临富平,北属铜川。
清晨站在炉山最高处四望,淡淡的晨雾似面纱,罩着陈炉的面目,朦朦胧胧,时而露出古镇的民居,时而露出山的筋骨,如诗如画。
偶尔有鸡鸣狗叫从民居传来,倒为清静的古镇增加了一些活力。
太阳出来了。晨雾渐渐散去。
陈炉的真面目露了出来,可谓赤裸裸露在渭北肥沃的大地上。
泥塑的风格多风趣,多夸张,多幽默。
这是陈炉瓷器的一个侧面,一个业余爱好,一个生活风俗的点面。
这是陈炉千年炉火燃烧出来的余韵,在炉山这块土地上喷洒的墨点。
趣味中透出灵动。
十三
陕西人爱吃面。
有这样的谚语:咥一碗捞面,美滋滋精神十足。
陕西人吃面,常常用海碗盛面,通称老碗。皮带面,或者扯面盛在老碗内,放上葱花、辣子面用热油浇在上面,调以酱醋等调料搅拌,实在是美味。
而这种老碗就产于陈炉。
我们去时,在一家作坊看到一老碗,可谓大得吓人。此碗能装进两三个大人,当然这并不是人们用的吃面的老碗。这巨大的碗是为迎合游人的好奇心,特烧造供照像所用。
老碗,比一般碗要大,除过吃面主要用于羊肉泡馍。
从瓷面上,老碗为粗瓷,与倒装壶等细瓷的做工粗糙了许多。
我们去陈炉采风的人,女同志对巨型老碗更是上心,一个个坐进老碗里拍照留念。
风景确不一般。
十四
在陈炉采风,我遇见一清代门楼。
耸立在寒风中,享受暖阳的光芒。
门楼在罐罐墙的陪衬下显得格外朴素。
清代门楼,像一只眼睛,在高处瞭望散落在塬地的一孔孔古窑址。
迈上八级台阶,便到了门楼下方。
门肩上有精致的砖雕,门楼上方有“居安资深”几个字,瞬间让门楼生辉。
此时.门外的树上,无数麻雀唧唧喳喳叫个不停.
十五
在陈炉的私人瓷坊,我遇到精美的泥塑。
栩栩如生。
形象,逼真。
让秦风秦韵在这里活生生的展现出来。
陕西的八大怪一应俱全。
房子一边盖,这是秦地民居建筑的特点。
吃饭不坐蹲起来。咥碗捞面,手捧粗瓷海碗蹲在那里,吃的有滋有味。
还有,儿时乡村的习俗,让泥塑重现。
孩时拉了大便,有人家唤来自家狗狗,在屁股上舔净,泥塑风趣十足。
十六
风依然是陈炉的常客。
去了,就要拉拉家常。
鸟雀鸣叫着。在树上,房顶,院落,崖畔,田野叽叽喳喳,恨不得把一冬未说完的话说完。
春色里。陈炉坐在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蕊里,芳香随风弥漫。
崖畔的野花开了,庭院的牡丹开了,门前的月季开了,芳香醉了风。
田地里,有农人扬鞭,牛耕种的影子走在梯田般的地里,远处,居舍缓缓走过身后,似乎一幅画卷在慢慢展开。
春天的陈炉。是一首田园组歌。
如痴。如醉。
十七
夏天对陈炉来说,是热烈的。
夏天的热似蒸笼在炉山弥漫着热气。
陶炉的热似火焰熊熊出古镇的热烈。
夏天,突如其来的暴雨,雨点打在地上,如古时账房先生拔打算盘的珠子,叭叭作响。
风的旋律在陈炉的肌肤上抚摸着。
抚摸出辽阔田地的绿、遍地山花的笑、来去飞翔的乌雀在屋顶、在树上、在空中掉下的鸟鸣砸在地上。
十八
秋天如期而临渭北这座古镇。
陈炉满山遍野果实累累喜人。
这就是陈炉的秋天,在细雨,晨雾,阳光,美景中度过时光。
秋天,陈炉将祭窑神的历史续写下去。
九月的天空,暖阳普照,秋风习习。
早晨,四面八方的人汇聚到陈炉的窑址。
锣鼓齐鸣。竹马,高跷游走在人群中。
祭窑神,仪式是很隆重的。
让鞭炮炸响,让喊声四起,让笑口常开。
十九
陈炉。
一块宝地。
出产精美瓷器。
出产天然奇石。
出产喂养我们的粮食。
在秋天,一场霜过后,柿子树的叶子,在风的作用下掉光了,唯有一树红红的柿子,如一串串小小的灯笼,在风中摇摆。
惹得鸟雀从远方飞来,与红红的柿子亲吻着。
一树树柿子在田野,与一排排民居对望着。
这些红红的柿子,把一片情给了这块土地。
柿子啊,红红的柿子,似炉火一样红。
燃烧着。
二十
陈炉的冬天。
原野上的树脱去绿色的衣服,无数树的双臂伸向空中,随风播动,呐喊。
一场大雪无声无息悄悄落下。陈炉银装素裹。
雪,像一床巨大的棉被,盖在大地的身上,为它躯寒,为它保暖。
站在高山顶上四望,山岭蜿蜒,白色的龙把陈炉围成一个锅灶型的型状。
如瓷窑,燃烧着。
更让人好奇的是,积雪融化,像一幅画画在炉山上,实笔、空笔,或者是留白,让诗意托起大美陈炉。
二十一
把酒倒满。
让我们举杯。
在陈炉古镇,伴着寒冷的风,伴着飞舞的雪,伴着瓷窑升腾的热气,伴着鸟雀尽情的歌唱。
举杯同饮。
痛痛快快地吼一曲秦腔。荡气回肠,豪气满怀,心气十足。
把酒喝下去。
把这里的山泉水饮下去。
连同游走的风一起喝下去吧!
连同飘飞的雪一起喝下去吧!
喝下去。喝下去你就把陈炉的乡风乡俗带走了。
走到天涯海角也不会忘记。
二十二
来吧!雪花。
来吧!二○一八年的第一场雪。
雪,在这个冬天来的是迟到了些。可这雪是救命的雪啊!
小学。大雪。暴雪。
以各种姿态纷纷飘下。
或温柔,或苍劲,或呼啸,或舞动小小的身躯。
落下,落在古镇陈炉,白茫茫一片。
等待诗人们诗意的描写,空灵的意象。
等待画家们的国画写意,连成雄伟画卷。
等待摄影家的镜头记录,展示白色世界的真实美。
来吧!小雪。
来吧!大雪。
来吧!暴雪。
人们多么渴望看到你飞舞的身影。
看到雪花落下雄伟壮观的场景。
此刻,在西北风的劲吹中,雪花翻着跟头在空中打转。
来吧!雪花。
瑞雪兆丰年。
二十三
第二天清晨。
我急不可待的推开门,走进陈炉雪的怀抱。
清新的空气包围了我,直往心肺里钻。
寒风吹得骨头发出脆响,蛮横的风喘息着。
脚步不忍心往前走,不忍心破坏雪的容颜。
空中的雪翩翩起舞,分外妖娆。混沌的世界在一夜间亮了。
脚下,厚厚的积雪在卡擦卡擦作响,像雪花发出救命的声音。
眼前,雪花覆盖了陈炉的一切,到处是一片白,一片纯洁,干净的一点灰尘也没有,有的是蕴藏在心里那一首空灵的诗意。
二十四
大雪盈尺。
在大地这张巨大的宣纸上大手笔绘出的巨型画卷。
陈炉之外的荒原上积满了厚厚的雪。
陈炉之外的屋檐上挂着长长的冰凌。
陈炉之外的城市被白茫茫的雪履盖。
从东到西。
从南到北。
雪的画卷啊!雪的世界啊!
诗意,醉人.
作者简介:剑熔,男,原名李建荣,60年代出生在陕西富平,系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铜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西散文诗》杂志副主编。出版有诗文集《山野风铃》,诗集《风牵着的手》、《家园书》、《矿脉》,长篇小说《凤凰岭》。在《人民日报》、《诗刊》、《中国铁路文艺》、《阳光》、《海外文摘》《天津文学》、《边疆文学》、《延河》、《飞天》、《山东文学》、《青海湖》、《黄河文学》、《西北军事文学》、《椰城》、《雪莲》、《上海诗人》、《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潮》、《诗林》、《诗江南》、《诗歌月刊》、《绿风诗刊》、《散文诗》、《诗选刊》、《中国散文诗》等国内外报刊发表文字。
通联;727000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红旗街铜川矿业公司通风部 杨宝锋 转 李建荣 收 邮箱:vertljr@163.com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