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十九,是苏轼的生日。
就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亦庄亦谐可亲可近的苏东坡,到底有哪些趣事?且听康震老师娓娓道来。
苏轼曾先后两度在杭州为官,他办公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将办公桌挪到西湖边上:“至冷泉亭,则据案判决,落笔如风雨,分争辩讼,谈笑而办。”(《梁溪漫志》)一边欣赏着西湖美景,一边判决审理辩讼案件,谈笑之间便完成了工作。这当然首先表现了苏轼高水平、高效率的为政才能、工作作风,但也许,西湖的美景也赋予了苏轼落笔如风雨的灵气与智慧吧。
一次,两个人打上公堂来。原告是绸缎商,被告是制扇商。被告曾向原告赊了价值二万贯钱的绫绢,谁知逾期却分文未还,绸缎商于是将制扇商告上衙门。其实,这位被告也并非奸商,只因老父亲病故,办理丧事亏欠不少债务;又因当年夏天多雨,扇子的销路很差,所以债上积债,一时无力偿还。
苏轼听罢二人的陈述,觉得各有各的难处,也各有各的道理。如果简单依法公判,虽然给绸缎商讨回了公道,但制扇商势必家破人亡;如果同情制扇商,又如何保护绸缎商的利益呢?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切实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的问题。苏轼思考良久,终于有了个两全其美的好主意!他让被告取来二十把上好的团扇,然后挥洒笔墨,在团扇上点染竹石花木、题写诗词短文,而且署上自己的字号,转眼工夫,这二十把团扇就成了二十幅东坡字画。他告诉被告,将这二十把团扇拿到市场上,每把按一千文出售。消息传得很快,被告刚刚走出衙门,仰慕东坡字画的人们就纷纷闻讯而来,不一会儿就将团扇抢购一空,被告的债还清了,原告的利益也得以保护(事载《春渚纪闻》)。
与那些严格依法断案的循吏甚至酷吏相比,苏轼的为官之道、执法之道似乎有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情代法的重大嫌疑,算不得合格的行政官员。然而我们细细考察就会发现,在这个带着浓厚文艺氛围与和稀泥味道的案件背后,却透露出苏轼处理政务、判决案件、维护法律的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无论做什么官、办什么案、执行什么法律,必须以老百姓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而不能为办案而办案,为执行法律而执行法律。用现在的语言说,就是一切工作、生活的原则,都应当坚持以人为本。
诚然,像苏轼这样“以情代法”,没有超逸绝伦的艺术才情也是做不到的。
▲ 广东惠州西湖景区苏轼手拈荔枝的雕像。苏轼曾谪居惠州,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宋哲宗元祐时期,苏轼作为当朝翰林学士,经常奉命接待外国使节。在很多重大的外交场合,他将自己杰出的文学艺术转化为高超的外交艺术,为大宋皇朝赢得了崇高的声誉,维护了皇朝天国的尊严。一次,苏轼陪同各国使节对月品茶,席间有位辽国使节想与苏轼比试对联,以较才艺高下。他出的上联是:“三光日月星”,扬言此联在辽国“遍国中无能属者”。苏轼听罢上联,应声答道:“四诗风、雅、颂。”(事载宋岳珂《桯史》)这个下联比起上联更加巧妙,本来诗有风、雅、颂三种,雅又分大雅、小雅,故而又称为四诗。这样敏捷的才思,只有以渊博的学识为基础,才有可能擦出灵感的火花来。
事实上,苏轼的诗文之名在辽、西夏、高丽等国早已广为传颂。在一次外交宴会上,辽国使者刘霄举杯来到苏轼面前,高声朗诵苏轼《闻乔太博换左藏知钦州以诗招饮》中的诗句:“痛饮从今有几日,西轩月色夜来新。”热情地邀请苏轼满饮杯中之酒。苏轼不无惊异地写道:“虏亦喜吾诗,可怪也。”(《记虏使诵诗》)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作为北宋艺术才华最全面的艺术家,苏轼超凡的文学才华,对增进宋朝与周边各国的文化与情感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苏轼一生酷爱交友,他曾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蓼花洲闲录》)在他的朋友当中,既有手握重权的王公大臣,也有不名一文的田野农夫。不过,苏轼交往最多的还是那些学养丰厚的读书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治臻于顶峰的时期,饱学之士比比皆是,酬酢歌筵之上,言谈谑笑之间,往往语露机锋,言含逸趣。苏轼在与朋友们的交游中,其博学多闻的修养、诙谐善谑的个性展露无遗。
有一次,苏轼与好朋友刘贡父闲聊,说他当初与弟弟苏辙准备制科考试时,每天享用“三白”饭,觉得味道美极了,从此不相信世间还有什么别的山珍海味。贡父好奇地问:“什么是三白饭?”苏轼回答说:“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白米饭,所谓三白也。”贡父听后哈哈大笑。很久之后的一天,苏轼突然收到刘贡父送来的请柬,邀他同吃“皛(xiǎo)饭”。苏轼这时候早就不记得“三白饭”的事情了,他认为:“刘贡父读书多,这个皛饭必有出处。”可到了贡父家一看,发现饭桌上只有一碟盐、一碟萝卜、一碗白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中了圈套。但苏轼不动声色,将这顿“皛饭”吃了个一干二净。临走上马之前,他对刘贡父说:“明天咱们再聚会,我会准备毳(cuì)饭给你吃。”刘贡父明知苏轼要跟他开玩笑,“报复”他,但还是想弄清楚什么是“毳饭”,所以依然如期前往。两个人在客厅里高谈阔论,直到日已过午,苏轼始终不提吃饭的事。刘贡父饥肠辘辘,只得开口问:“毳饭准备好了吗?”如此反复再三,苏轼才将贡父引入餐厅,可是饭桌上空空如也。苏轼摊开手,笑着说:“盐也毛(即冇,音mǎo,意谓“没有”),萝卜也毛,饭也毛,不必客气,请!”贡父一听,不禁大笑起来:“早知道你要报一箭之仇,但万万没有想到是这一招!”这时候,仆人们才送上早已准备好的美酒佳肴,两位好朋友痛痛快快地大吃了一顿(事载《曲洧旧闻》)。
这自然只不过是一场文字游戏,但也是智慧而快乐的知识游戏,若非鸿儒硕彦之士,也不可能享受到这样的快乐与谐趣。问题在于,当时的博学之人虽不少,但像刘贡父这样的“棋逢对手”毕竟不多,有时苏轼仗着自己广闻博览,取笑同僚,便难免有“以高才狎侮公卿”(清潘永因《宋稗类钞》)的感觉了。
有一次,苏轼去拜访宰相吕大防。当时吕大防正在午睡,苏轼在外静候多时,方见他缓步走出来。苏轼心中老大的不高兴,他环顾四周,忽见客厅瓦盆里养着一只绿毛龟,便对吕大防说:“吕大人,绿毛龟并没有什么稀奇,最珍贵的当属六眼龟。”吕大防惊讶地问:“真有这样的乌龟?”苏轼煞有介事地说:“有啊!五代后唐庄宗时期,宫里有一只外国进贡的六眼龟。宫中优伶艺人敬新磨编了一个口号,说:‘不要闹,不要闹,听取这龟儿口号:六只眼儿睡一觉,抵别人睡三觉!’”(事载宋孙宗鉴《东皋杂录》)吕大防这才明白又被苏轼戏弄了。
从苏轼与刘贡父、吕大防的戏谑、戏弄中,我们感受到一种遮掩不住的俏皮与乐趣。
(选自《康震讲苏东坡》,中华书局2018年1月出版。原文略有改动)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民歌大会》等栏目文学顾问或点评嘉宾。
中华书局于2018年1月新推出“康震书系”,包括十种书:《康震讲诗词经典》《康震讲诗仙李白》《康震讲诗圣杜甫》《康震讲韩愈》《康震讲柳宗元》《康震讲欧阳修 曾巩》《康震讲王安石》《康震讲苏东坡》《康震讲三苏》《康震讲李清照》。
本书系以唐宋时期最富盛名的诗人、词人为对象,所讲内容兼及历史人物背景与古典诗词点评,打通文史,关怀内心,照应古今,使读者能够在了解作者的背景后品味诗词,在感悟诗词意境之后认识历史。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