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的诗人们有啥不一样?有四种情怀!

作者:新华社   2018年01月29日 09:27  新华诗叶微信公众号    1791    收藏

一、墨梅风骨

微信图片_20180129092208


初雪迟未至,蜡梅已报春。

一枝梅,香盈案头;数枝梅,香飘小园;千枝梅,香透京华;万枝梅,香气满乾坤。

这香,是清香;这气,是清气,是源自朗朗乾坤而又弥漫天地之间的清澈、清远、清新之正气。诚所谓“万点梅花天地心”!

窗外花香,窗内墨香。翻阅新华诗叶复刊三年来出版的十余卷诗刊,透过扑鼻袭人的油墨香气,一种遐想油然而生:这一册册绽放自美丽心灵、荡涤浊流俗气的清隽诗句,不亦如同梅花的骨气和品格吗?

梅花,无疑是最具中华文化神韵的花朵。在姹紫嫣红的众香国里,她苏世傲立,独标高格,无愧国花。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古诗出自元代诗人王冕的题画绝句《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古人情之所至,偏爱“墨梅”——只用水墨在素白宣纸上涂抹,梅枝和花瓣一律用墨的浓淡来勾勒渲染。此种色相俱空的超现实主义梅花,更能突破形骸,直抵性灵。

置身国家通讯社、世界通讯社,新华人也应有这样冲寒傲放的梅花精神、梅花韧性;作为新华人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腹地,新华诗叶也应颂赞如此高洁芬芳的梅花心灵、梅花情怀。

事实上,新华诗叶正是以此为使命担当,走过了复刊三载的传承创新之旅,留下了一首首清气满乾坤、肝胆长如洗的动人诗篇。


二、复刊使命

微信图片_20180129092205


新华社,因新闻而骄傲;新华人,因诗歌更多娇。

新华社历来有文化兴社的宝贵传统。不思量,自难忘。遥想30年前,正赶上国家百废俱兴、人气思旺的新时期,穆青等老一辈新华社领军人物振臂一呼,新华诗叶一声娇啼,呱呱坠地。

成立诗社和出版诗刊,在新华社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一时间成为新华社和当代诗歌界的美谈。从1987年创刊,到2005年底停刊,18个寒暑交替,新华诗叶总共出版35期,对丰富新华社记者编辑们的文化生活,发挥了浸润作用。

在新华诗叶淡出新华人视野的日子里,总有一种怀旧深情让老一辈新华人念念不忘,亦有一种激情在新一茬新华人心中升腾,他们期冀能有一块新华人自己的诗歌文化阵地,让他们在繁忙的新闻工作之余放飞梦境,舞动心灵。

进入新时代,恢复新华诗叶,众望所归,使命所系。

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位倡导者、助推者——新华社原副社长何东君同志。在他看来,老社长穆青给新华社留下两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份是新华书画院,一份则是新华诗社和新华诗叶。新华书画院一直坚持办下来了,而且风生水起。但东君同志仍心存缺憾:古来诗书画三位一体,本应全面均衡发展,而新华诗社和诗刊却因种种原因,停办达8年之久,使后辈新华人丢失一块精神家园,不利于新闻记者编辑文化底蕴和审美素养的积淀。

从副社长任上退休后,东君同志一直怀有重振新华诗风、加强文化建设的夙愿。东君同志认为,新华诗叶复刊水到渠成,面临着天时地利人和的难得机遇。

于是乎,从2014年秋冬,复刊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东君同志为此呕心沥血,奔波劳碌,团结各方有识之士,发现诗人佳作。他上下协调各部门各分社,沟通党委、工会、印厂;而且指导办刊,商定开本,优选纸张,美化版面,布局栏目,披阅篇章。

复刊在新华社党组、社领导以及机关党委、工会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认真的筹备,协调调动各方力量,最后完成了全社诗歌作者和爱好者的愿望,于2014年金秋十月正式复刊。先后推举了何东君、张锦、周清印、罗祖权、杜晓明、郭慕清等同志组成编辑工作班子,负责策划、组织、编审、出版等工作。同时,还邀请一批文化名家担任顾问,并组建了编委会。

当久违的墨香伴着一首首诗的清芬扑面而来,新华社诗友们捧读后爱不释手,频频催问下一期何时出版。那种知足而又期待的神情,俨如久旱喜逢甘霖的一畦秧苗,等待第一缕春风拂过的一树桃花。

是啊,人之为人,岂可一日无诗乎?“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诗是什么?诗就是能让人免俗气的“竹”,给人添清气的“梅”。诗可言志,诗可缘情,诗可咏怀,诗可写意。星垂江河之源,魂穿天人之际,令人每每陡生浩叹:古往今来,美好的诗与美丽的梦一样,都绝不会弃人类而去,因为二者都直指人心。心若在,梦就在,诗亦在!


三、新华情怀

 

微信图片_20180129092200


新华诗叶复刊三年多来,人们蓦然发现,“卧虎藏龙”之地的新华社井喷出越来越多的诗人,各领风骚,有些已经享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新华诗派”“新华系诗人”“诗歌新华方阵”等口碑,在坊间呼之欲出。

集结在新华诗叶纛旗下的“新华系诗人”,究竟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优胜之处?胜就胜在情怀二字!

新华社是中国记者编辑最密集的地方,特殊的职业岗位铸造了特有的职业精神。新华社社长蔡名照同志将新华精神深刻地概括为16个字:“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记录者,新华社记者编辑用良知、正义去观察时代发展的足迹,用大爱无疆追寻社会进步的脉动,留住世间一切的美好。

正是得益于这种炽热的家国情怀,来自新华系的记者诗人们把一个个不眠之夜和东方欲晓的黎明,变成了激情燃烧的时空;把热血和浩气、欢笑和眼泪,变成了一行行或激越或低沉的生命弹唱。这里面闪耀着新华社记者闪电似的思考和彩虹般的梦想,凝结着新华人的一份家国责任和社会担当。

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同志既写有《在大海中永生》等新闻通讯名篇,也创作了《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一个人与一座山》《伟大的远征》《致民族魂》等诗歌力作,二者在情怀博大上有着内在的深度契合。这些刊发于新华诗叶上的诗作独具家国视角,立意高远,赋予传统政治抒情诗以青春活力,跃动着节奏韵律,充满着象征意象,蓄满激情而又表达内敛、富于张力。如:“他们要同劳苦大众一道/用铁锤镰刀作为摧毁旧世界的武器/作为一个阶级的图腾”;“你放下手术刀拿起‘金不换’/用蘸着血泪的笔墨为人们麻木的灵魂疗伤/为‘奴隶的起义’运送思想的弹药/让沉默的中国绝不能在沉默中灭亡”。

在第16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蒲立业同志曾以诗表白新华社记者群体《记录的理由》:“我们记录/是因为一份担当/为所见或哭或唱/永远在路上/在现场”;“我们记录/用文字和影像/用纸张和新媒/用赤裸的良心/用血和汗水”。

宗焕平同志则从个体采访体验切入,还原一个新华社记者情为民所系的苦乐人生:“是的,我常常忘了自己/习惯于因被采访者的苦而苦/也常常掩饰不住因被采访者的乐而乐/我最大的快乐/是羸弱的肩头扛着的/这份神圣的职责”。

以家国情怀为主色,但同时,新华系诗人的情怀内涵和外延还要更丰富、更丰满。何东君同志经常勉励新华后辈诗友,一个优秀的诗人,应当具备四种情怀:家国情怀与世界情怀、山河情怀与人文情怀。

“一生爱好是天然”,一个诗性的人当热爱大自然,善待生态环境,行万里路,从壮丽山川、秀美山水中发现美感,汲取灵感——此之谓山河情怀。

“腹有诗书气自华”,真正的诗人当厚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读书破万卷,从中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宝藏中深耕底蕴、修养人格,抒写亲情、乡情、友情、爱情等人性中普遍的美好情感——此之谓人文情怀。

特别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新华社也在迈向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的新征程,新华系诗人既要勿忘人民,忧国爱国,又当内外并重,心系天下,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此之谓世界情怀。


四、诗叶特色


微信图片_20180129092155


新华诗叶复刊以来,刊发了不下三千首诗篇,涌现了一批钟情诗歌、热爱文化的骚人文士。一份诗刊,令激情燃烧,令生命怒放,令心灵净化。

新华诗叶的复刊在社内外广受赞誉。许多人评价,此刊继往开来,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办出口碑。

新华诗叶复刊三年,是办刊特色逐渐鲜明、独特诗风初步形成的关键期。梳理新华诗叶办刊经验和成功宝笈,可用四个关键词概括:时代性、专业性、包容性与创新性。

鲜明的时代性(或曰时政性),是新华诗叶办刊的第一个特征和成功经验。

新华诗叶所刊诗作在主题、题材等思想内容方面,彰显时代风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华诗叶甫一复刊,就以把握时代潮流、高扬时代主旋律、讴歌当代中国发展成就为己任。关注国事天下事,新华诗叶相继策划推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诗壮国魂”、倾心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新华人畅谈传统文化”、歌颂七一的“党在我心中”、喜迎十九大金秋盛会的“十九大放歌”等。

情系社内大事,新华诗叶策划推出了庆祝建社85周年的“记者之歌”、老新华人访贫问苦的“陇上行”、从新华社记者重识焦裕禄精神的长篇通讯移植改编的“穿越时空的呼唤”等。

这些诗篇,歌咏的都是当代人的思想情感,表现的都是发生在当代火热生活中的事件。尤其是带有时事性、时政性的重大现实主题,更是成为新华诗叶浓墨重彩力推的重点诗歌主题。新华社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镇,新华社记者编辑是当代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也应是时代的吟唱者,是中国梦的讴歌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于2014年国庆复刊的新华诗叶,有幸赶上新时代。于是,新华诗叶的诗人们纷纷奋笔言志,把豪气和底气、欢笑和愿景,变成了一行行激情沸腾的诗句。他们深情歌颂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用诗歌的号角吹响了中华民族决胜全面小康、为实现中国梦而砥砺奋斗的集结号。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在全体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进程中,需要不断激发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需要发挥励志鼓劲、振奋精神的作用。而诗歌这一文学艺术形式,先天具有这方面的特殊功能,能够担当时代的鼓手。

这是新时代之歌,是时代的鼓点,精神气象和主体气度有别于此前任何一个时代。时代是思想之母,也是感情之母。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催生出特有的时代精神和思想感情,成为新华社诗人们取之不尽的创作原动力。

蒲立业同志的百余篇诗歌常常引国内外时事入诗,高密度嵌入当代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场景,并用诗人的感知触角和诗化的语言,从中不断提炼时代意象,建构起打上鲜明时代胎记的诗歌意象群。他自觉要求自己:写诗不能无病呻吟,要有感而发,诗应关注并反思当下社会和现实,努力追求时代高度,探测思想深度。正因此,他的每首新作一脱手,大都立即引发强烈共鸣,在朋友圈流传甚广,在社内外迅速俘获众多粉丝。


微信图片_20180129092151


高度的专业性,是新华诗叶办刊的第二个特征和成功经验。

不同于其他行业、地域的诗人队伍,新华诗叶的诗人们以新闻报道为职业、为专业,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不少人拥有高级编辑、高级记者等专业职称,相当于大学教授、科研院所研究员的水准。他们以充沛的创作活力向世人昭示:新华社不仅是记者编辑富集之地,也是文化人富集之地。

一群高学历、高职称的文化人聚合在一起,从人才队伍上保证了作品的高水平和办刊的高质量。

仅以新华诗叶领导团队来看,就足见其“高”,素质高、层次高、站位高、眼界高。

作为新华诗叶掌门人,何东君同志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是新华社高级记者,曾任新华社副社长、全国政协委员。丰富的新闻职业生涯和领导干部阅历,使东君同志统领指导诗叶办刊能够高处着眼。而浓厚书法爱好和精湛专业水准,又使他触类旁通,鉴赏水平高出一筹。他不仅创作过《敕勒川诗草》等优质组诗,而且对新华社诗人作品的鉴赏评点每有高见,令后辈诗人受益匪浅。

张锦同志从新华社党组成员、秘书长岗位上卸任后,在积极履行好新华书画院院长职务的同时,欣然加盟到新华诗叶的领导团队中,在新华诗叶执行社长的岗位上再建新功。他发挥政治把关水平高、综合协调经验足、文学创作情结深、艺术审美修养强的优势,与东君同志携手同道,共襄诗刊事业。身为新华社高级记者,张锦同志指出,新华人的诗歌创作要积极拥抱现实、保持高格调,新华诗叶也要讲舆论导向,汇聚正能量。而身为书法家、散文家的他同时强调,诗歌要有艺术性,也要讲美学,塑造真善美,以优美的语言感染人,以美好的情操激励人。

新华社原机关党委副书记罗祖权同志也接受东君同志之邀,加入到新华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新华诗叶副社长的岗位,兢兢业业地承担起日常行政管理和对外组织联络等重任。祖权同志崇尚厚德载物,做人讲境界、讲风格。他阅人无数,善于团结人、鼓励人,使大家在一起能够快乐共事、真诚交友。

著名国画家、新华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李治元,亦像当年毅然坚守新华书画院这块阵地和招牌一样,一如既往地呵护新华诗叶的茁壮成长。他虽古稀之年,但仍葆有艺术家的天性和良知,在拓宽诗叶选稿域外视野、优化配图设计、美化版面等方面,贡献出诸多创意。

新华诗叶总编辑、副社长周清印受命筹备复刊事宜,奔走社内外,取经问道,起草规划,拟定栏目,撰写复刊词。身为《半月谈》主编,他在履行好“中华第一刊”终审发稿人职务的同时,精编每期诗稿,保证了诗叶高质量、可持续运转。清印同志多次荣膺全国性诗词大赛一等奖,其诗风被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评价为:“格律体与古风体并重,华美与古朴相映,抒情写意豪婉兼备,或气势雄迈,或气韵生动,深得东方中和之美。”他统筹诗叶稿件眼界宽,创意新,上联庙堂,下接黎民,兼收并蓄,传承创新。

新华诗叶从复刊始,即辟有散文栏目,至今已有数十篇美文发表。负责散文编辑的新华诗叶副总编郭慕清同志为此付出了诸多辛劳。同时,她自己著述了读《诗经》的心得文章六十余篇,择优刊登在散文栏目上,为推介《诗经》作出贡献,也为诗叶增添了光彩。

杜晓明同志在复刊前期也做了不少工作,尤其是他的诗词秉承晋唐之风,于山水人文之间,俯仰吟诵,边塞诗的豪放和江南词的婉约为本刊赢得众多赞誉。

新华诗叶的高素质、高品味,不仅体现在领导团队上,还体现在顾问团队上。诗叶顾问团名人荟萃,多德高望重之士。文化部原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同志十分厚爱新华诗叶,不仅授权将自己的新作在诗叶刊发,还在综述国内诗词繁荣现状的重要讲话中,专门给新华诗叶写上一笔。新华社原副社长冯健、高秋福,原副总编闵凡路,安徽分社原社长宣奉华,北京大学诗学教授袁行霈、谢冕,著名诗人熊东遨、周笃文、周啸天,文化名家王翼奇、龚鹏程、熊召政,著名书法家张海、言恭达……一批新闻界、文化界名家担当顾问和智囊,保证了诗叶办刊的高质量。

编委会同样阵容强大,汇聚社内精英,年富力强的局级干部就有不少,广泛来自总社各部门和各分社。总社各部门的领导如:宫喜祥、罗辉、张浩、蒲立业、吴国清、周勇、张百新、陈炜、孟铁涛、匡乐成等;还有一批在职或退休的分社社长、副社长,如:王正忠、任卫东、郭晓勇、冯诚、宗焕平、李灿等。

这些兼职编委们思想上高度重视和支持新华诗叶工作,行动上积极出谋划策,出人出力。他们公务之余,拨冗参加每季度的编委会和重要诗歌活动。编委会上,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共同把关定调,互相推人荐诗,气氛生动活泼。几乎每期都有一个主题创意策划,大家聚焦一段时期社内社外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组织诗人奋笔抒怀,征集定制命题佳作。由此,编委会的制度功能不断得到强化和优化,真正成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议事堂,成为和而不同、其乐融融的文艺沙龙,成为催生灵感创意的“文创空间”。


微信图片_20180129092144


充分的包容性,是新华诗叶办刊的第三个特征和成功经验。

论包容,在诗歌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方面,新华诗叶既突出了铿锵向上的时代强音,主题突出,主色调饱满,又提倡多声部,包容了创作个性上的丰富多彩。

论包容,新华诗叶在“情性真、韵味醇、意象新、意境深”的12字标准下,涵盖新体、古体,提倡“两翼齐飞”。除了刊发传统体裁的诗词曲赋联之外,更着力刊发新诗、白话诗、现代诗以及散文诗、散文等。新诗现代诗阵营,骚客云集;古体诗词方阵,少长咸集;还有一些跨越新旧二体的双栖诗人……

在这里,不分旧体新体、文言白话,兼收并蓄,熔于一炉。在这里,同样接纳个性风格的多样化,各种诗歌奇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歌颂真善美的正声,鞭挞假恶丑的变声,皆有知音。大江东去的金钟大吕之声,小桥流水的浅斟低唱之声,各言心曲。对于代表性诗人的创作特色,新华诗叶今后将陆续专门介绍,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分析。

论包容,新华诗叶既主打诗人近作,也倡导品鉴赏析,传授赏诗之道、切磋写诗技艺。开设的多个栏目各具功能。新华诗廊、唐风宋骨、四海知音、美的散步、域外缪斯,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含英咀华、教你写诗、诗叶特稿、佳作品读,令人回味无穷,感其美又能知其美。

论包容,新华诗叶既主推新华系诗人诗作,又兼顾社外优秀作者和诗篇。既力推中青年诗人,又不忘离退休干部职工,还培育少儿诗苗。

 

微信图片_20180129092139


持续的创新性,是新华诗叶办刊的第四个特征和成功经验。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也是诗歌创作的生命线。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加速度发展,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新讯息日新月异,新体验迥异前人。当此时也,新华诗叶的诗人们亦不断有新创造:拓展新题材、体悟新思想、抒发新感情、吸收新语汇、营造新意境、推敲新佳句。

对于一些探索性、实验性的诗歌题材、体裁,新华诗叶与时俱进,有选择地吸收推介。如俱孟军同志的三句半哲理诗,冯诚同志的新“花儿”信天游诗,郭晓勇同志的翻译诗,陆波岸同志的摄影诗,新华诗人集体抗雾霾的讽刺诗,江西鹰潭微诗社的手机微诗,人工智能模仿人类的机器人作诗等。这些新鲜事物、新潮元素的注入,被读者誉为新人耳目,贴近时代。

紧随时代的脉动,新华诗叶包装形式推陈出新,引入现代设计元素。大16开本,富于创意、写意的封面设计,充满美感的内文版式、视觉传达,与优质内容相得益彰。一卷在手,可读可品可藏。

在瞬息万变的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华诗叶还探索纸质刊物与新媒体互动,推出自己的网站和网络版,打出自己的公众号,开设新华诗书画、长安聊诗、潇湘聊诗等多个诗友微信群,人气不断积聚起来。

依托刊物载体,丰富多彩的诗歌文化公益活动频频进入新华诗叶的视野。诗歌征文比赛、诗歌朗诵会、诗画配、诗与书法互动等,不断扮靓新华人的精神星空,并辐射社会。在中华世纪坛一处艺术沙龙,一场致敬屈原和诗人节的端阳诗会令人记忆犹新。新华社20余位诗人济济一堂,锦心绣口诵佳篇,重续文脉与诗缘。

成功催人奋发,未来不容懈怠。进入新时代,新华诗叶办刊将瞄准更高质量更上层楼,新华诗派诗风趋向成熟探索的也在路上,新华系诗人的四种情怀亟待全面修炼。

2018年的钟声已敲响,元月的梅花已喷芳。让我们上仰星空,下接地气,以诗的名义,共同砥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风骨志向,携手创作并分享“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芳菲诗篇!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肖水:回去要读你们的诗
  2. 《人民日报》:让文学骏马奔腾于时代原野
  3. 张宏森:在中国作协十届四次全委会上的工作报告
  4. 把诗歌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心间
  5. 第一届“百年保定”诗歌文化节在雄安举行,雷平阳等7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参加
  6. 每日好诗第45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书写着新时代的速度、温度和高度
  8. 第44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每日好诗第45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 苗霞|诗性智慧:斗折蛇行在有限与无限间——李长瑜近期诗歌论
  2. “苏东坡在无锡有个家”同题诗创作大赛获奖名单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5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5. 炸药箱上写诗获赞“当代版《活着》”,陈年喜的“炸裂人生”
  6. 每日好诗第45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星星·诗歌原创》投稿攻略|2025年征订
  8. 第44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10. 我们时代的诗生活 | 诗刊·诗词世界双十一直播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