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豳风•九罭》考论
作者:王澎 2017年12月27日 13:13
311 收藏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
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九罭”中的“九”是指多,“罭”是网目,指渔网。“九罭”是表明网孔最为细小的渔网。所以,这首诗的名字就是“细网”。整诗可以是这样的:
细网捕捞。鳟鲂。
路遇贵人,他衮服锦衣。
鸿雁展翅在河渚,
您归去没有好处住,
就在此多住两天。
鸿雁高飞在平川,
您去了就难回来了,
多住两晚吧。
把衮衣留下了,
我的老爷你别走呀,
莫要让别离悲伤我的心!
读此诗,亦伤感,特别伤感!细读,这是下层奴隶遇王公私访,是发小数年之后的重逢,还是驿馆女娟宴留主人?
诗,作为语言艺术,语言的内在意义变更了,我们的理解也盖上或薄或厚的隔层,但这首诗歌的诗意简单,并不难理解。其实,所有诗歌最困扰我们的就是它的写作背景,因时间与社会生活情景的不同而使我们不能或者无法准确的找到原著者所站立的角度和方位。情景不同,感受也不同。
“九罭之鱼,鳟鲂。”主人公拿了细网眼的渔网却捕到了鲜见的体大味美的鳟鱼、鲂鱼。“我觏之子,衮衣绣裳”,路遇那位穿着礼服的人。“衮衣”是指绣着龙纹的上衣。中国古代的大多制度礼仪就是从周代开始的,能着“衮衣”的人只有帝王三公。以“鳟鲂”之美味殷勤诚恳待客的心情有了,但只是一种单一的热情?不尽然。“九罭之鱼,鳟鲂。”这是一个托物起兴的手法,它与下文的情节没有直接关系,但直接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感基调,有偶然之运。(对于现在人而言就是——中彩,白天鹅一粒粪砸到了头上,那是个惊喜。)第二节和第三节,生活气息就特别的浓郁,语义反覆不仅仅表明主人公待宾客的热切与诚意,更表达出对这种“参商”偶遇的之下的珍惜。鸿雁留宿沙洲水边,不日就将飞走,鸿雁必是要一马平川的高飞于远方。难得一聚,不必匆匆而别。最后一节直抒胸臆。“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就是说人不能与鸿雁相守,你终究还是不能多留,那我就将你的衣服藏留下来,你既还是走,那我就只能独处悲伤了。
古人与今人虽说生活方式与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改变,但交际与待人接物的方式根本没有什么变化,即便是现在,有客临门,我们依旧是这样的语词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气氛,“客鲜则为鲜,客久滞则为腐。”大家知道,诗表达与其它文体是一样的,时间、地点、事件、情节、结果等等要素都少不了,只是诗歌只因感情和表现手法的需要而省去了部分作者认为不重要的环节。那么此首诗的描述场景应是什么样的呢?依照周代习惯,士大夫以上的人可互称为“子”, 至先秦时代下层对高一层次的人尊称为“子”。诗前文说出不期而遇之“子”,近距之后才发现是“龙衣”,最后在诗文最后一节出现“公”之称谓,这种描写不仅符合角度与情理,可能还说明这是发生在身份相差不大的两个人或两组人之间的一场感情对白表达,主方心情诚恳真实,并无虚饰之词,更无奴颜屈膝之态,只言挽留之情,这种情感更可能发生的情形只能是友谊或恩情两种。《大雅•公刘》一文中有“笃公刘,于豳斯馆”之句。古豳为国,是以姬姓为主姜姓为贵而构成的奴隶王国,这豳之地从周人开始到周灭一直就是周的封地,并且还曾成为王城许多年,王城迁移之后,这里应仍有大批留置人员以及管理者,更有王的行宫以备王公定期回来。
好诗如宝石,《九罭》便是!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