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创作现场,关注当代诗词文学研究

——第三届“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青年论坛”学者之声

作者:周紫瑶   2017年12月14日 11:13  中国诗歌网    2815    收藏

2017年1月29日,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开播,成为春节期间的收视黑马,引起全民关注。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微博上节目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超过1亿。背诵古诗已满足不了大众呼唤诗词回归生活的渴望。2017年2月6日“两办国学传承18条”,普及、提升诗词艺术,促进诗词融入大众生活也提上议事日程。许多人感到,诗词很美,不知道美在哪?也想写,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诗词传承最好的方式是回到生活,但现在的问题是创作已经活跃了,批评和理论却掉队了。2017年2月6日中央部署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对中华诗词的扶持。诗词传承与发展列入国家战略,习总书记多次呼吁文艺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寄希望于文艺评论和研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习总书记再次中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 如何把握诗词传承和创新的方向,书写美丽中国?

12月8日至10日,第三届“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青年论坛”在湖南省长沙市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南大学与国务院参事室中华诗词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南大学出版社承办。旨在进一步探讨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中的具体问题,推动当代诗词的学理性研究。会间,就当代诗词创作现状、研究现状、创作与评论的互动、诗词与文化创新、文化复兴等此次论坛议题。记者进行了深度采访。


如何把握当代诗词的发展走向?


王巨川

王巨川


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巨川先生说:“当代诗词在六十余年承传古典诗脉的同时,也不断自我革新和创新,创作与研究各自取得丰硕成果,不论是外在的形式探索还是内在的风韵积淀,已经基本形成了适应于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诗学气质、诗体形式、审美风格和知识谱系。由此,推动‘当代诗词史’的写作,对当代诗词进行整体、系统、全面梳理、评判及呈现,有利于客观地总结当代诗词的发展规律和审美范式。我以为,当代诗词史作为文学史中的断代文体史,突出的是当代阶段诗词的发展全貌,并在文化场域的变迁中梳理、评述整体性演进路径和个体化审美风格。诗词史的写作应该在拓展研究对象、确立诗词史观和建构编撰体例的基础上展开。 在‘史’的构建中探索评价标准、搭建经典化平台,是当前需要重视的工作之一。全面、客观的诗词史写作一方面可以确立当代诗词的地位和重建诗词的本体价值,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抑制当前诗坛上普遍存在的官僚化、媚俗风、诗无感等弊端,培养诗词创作与研究的正确观念,引导诗词健康有序的发展趋势,使其在当前国家大力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


汪梦川

汪梦川


“旧诗的‘正名’”、诗词的“创新、”“旧诗的‘入史’”依然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南开大学汪梦川说:“学术会议的目的在于交流,而不是要试图说服别人。所以只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大家可以在交流中磨合完善。旧诗与新诗文体差别非常大,几乎不可能混淆。叫“旧诗”、“古典诗歌”或其他名称都无妨,事实上也很难强制统一为某个名称。文学领域不适用进化论,新诗、旧诗的名义并不包含价值判断,所以也不必对“旧”字过分敏感当今学术界普遍存在一种“创新焦虑”,诗词创作也不例外。其实既不必要求人人都是作者,而作者也无需人人创新。现代文学史中的旧诗缺席固然是普遍现象,但也不必过分解读为新文学的排斥所致,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撰述者心有余而力不足。旧诗的一直存在是客观事实,不需要教科书来承认,“入史”也就不是什么问题。”


当代诗词如何参与文化创新?


杨晓华

杨晓华


中国文化报评论部主编杨晓华先生说: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诗性思维的文化母体和淬炼作坊。在数千年的文化衍变中,中华诗词拓殖出巨大的精神空间,沉淀下肥厚的艺术养料,构筑了坚固的规则体系,生发着郁勃的生命能量。诗歌是所有艺术样态中和人的肌体感受和生命器官高度合一的艺术,在人类通过审美实现感性成长和精神解放的历程中,诗歌往往是一种先导性的力量。当前,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正在经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复兴,这是继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人类文化以东方社会为基底,在东西古今深层交融的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一次空前伟大的飞跃和上升。所有不仅仅满足于抒发私我情调的诗人,应该以更大襟怀和志向,至广大而尽精微地描述,这一非凡时代的壮阔画卷和斑斓场景,传达这一非凡时代的道器追求和精神气象。无论写新诗,还是写格律诗,当代诗人,都应该用大历史的眼光辩证审视时代风潮的聚合变幻,应该以大悲悯的心态深刻体味复杂现代生活所激扬的人性尘嚣和美学乱象,应该怀抱大激情热烈拥抱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当代诗词和当代诗歌作为血浓于水的文化同胞完全可以在博弈与和合的张力场中,寻找更多共识和交契,以共同创造民族心灵提升和跃进的伟大史诗,佂表中华文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伟大历程。


陈斐

陈斐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斐说: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旋律制约下,“五四”新文学肩负着启蒙大众、改良社会的使命,社会功利性很强,其倡导“言文一致”、用白话写诗、“打倒孔家店”等语言观、诗论和文化主张,很难说主要是出于发展诗歌、文学乃至文化自身的目的。文学、诗歌虽然有宣传、启蒙的功效,但就其本质而言,还有审美性和诗性,这是不能用宣传、启蒙抹杀、代替的。今天,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政治、军事实力不断增强,民众的文化素养也获得了很大提升。虽然我们仍有必要沿着“五四”先贤开启的道路继续启蒙、大力清理封建思想残余,但在一百多年欧风美雨的冲刷下,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具有永恒魅力的部分也在渐渐流失。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文化自觉”、“文化安全”等问题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为此,我们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精神标识”“根和魂”。这种对文化(包括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无疑更为科学、客观。基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出的新认识、新判断,我们应该反思、清理长期以来形成的“不破不立”“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发扬中国传统史学“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的“通史”精神,具备历史意识和世界眼光,打通古今、中西、新旧(体)。如此,我们对于现当代诗词价值的评估会更为客观,对现当代文学史的认识会更加全面,对现代汉诗书写可能的讨论也会更具有学理性和现实性。      


《中华诗词发展报告(2016)》是怎样梳理当前诗词发展态势的?


莫真宝

莫真宝


中华诗词研究院学术部负责人莫真宝介绍说:“中华诗词研究院组织国内多所高校诗家学者为主体的作者队伍,主持编撰《2016年诗词发展报告》,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本年度《报告》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见精神融入其中,尝试通过对2016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文献整理、诗词教育与诗词文化活动等情况的描述与分析,概括现状,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和促进当代诗词的健康发展。本着客观全面地反映当前诗词发展总体情况的精神,以及为当代诗词发展积累有价值资料的初衷,我们将学术性、资料性和引领性作为本报告的编写原则。一是学术性。本报告虽以“发展报告”为名,实际上带有研究综述的性质,所有陈述、论点和分论点都建立在大量材料支撑或理论依据的基础之上,力求符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文学研究,特别是诗词研究和创作,不可避免地具有审美判断的个人化倾向,我们组织撰写本报告,持论力求平稳周全,多以客观陈述的方式来替代价值判断。二是资料性。本报告正文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时以附录形式呈现相关的资料,比如诗词理论研究观点摘要、诗词文献提要、诗词活动举例等,力求保存丰富的有价值的史料线索。三是引领性。本报告以本年度诗词创作、研究、文献出版、教育、文化活动等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中华诗词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关注诗词发展的动向与趋势,力求引领诗词文化领域积极健康地发展。”


当代诗词创作的现状怎样?


曾少立

曾少立


参与《中华诗词发展报告》(2016)起草的诗人曾少立说:“当代诗词的创作,主要分为三个群体。一是主流群体。即中华诗词学会及各省市诗词学会系统。会员众多,以离退休老干部为骨干,近年来虽也吸收了部分年轻人参加,但总体上年龄偏大,艺术性高的作品占比较低。各诗词学会因为经常组织活动,也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往往给诗词圈外的公众一个印象,以为这就是当代诗词的全部,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还有两个群体不容忽视。二是网络群体。这一群体因为没有"准入门槛",所以创作水平参差不齐。当代诗词最具先锋性和最受关注的一些创作风格,均由该群体在2000到2010年这十年间形成,但也被其他群体批评为有一种"网络习气"。在2010年以后,随着网络论坛时代的结束,当年的一些代表人物不再活跃。再后来随着移动网络和微信公众号的兴起,人人都在网上发诗,网络诗人的群体特征已不再明显。三是校园群体。这是这几年勃然兴起的一个群体,以高校学生为主,也有少数教师参与。许多高校都有诗词写作的社团,也开设了诗词写作课,尽管目前绝大多数还只是选修课。这一群体的诗词作品尽管也有多种风格,但主体上呈现较强的古典色彩,过多地摹拟古人声口,而于时代经验和个体经验的抒写不足。近年,参加一些诗词研讨会,总体感觉搞诗词评论和研究的对当下诗词创作现状不熟悉;而诗词创作者则有部分人对评论过于敏感,评论未必要合作者的本意,二者有相对的独立性。”


校园诗词群体发展势头怎样?


王悦笛

王悦笛


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毕业生、春英诗社社员王悦笛说:“近代用科学方法研究文学、构建现代文学学术体系以来,高校古代文学教育以文学史为中心,诗词创作早已被边缘化。近年来,诗词创作在部分师生的努力下逐渐受到重视。一些老师在文学史课程中也将诗词格律作为授课内容,并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尝试诗词创作,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开设诗词创作选修课;另外,众多的高校诗社组织并引导社员创作,成为校园诗人的活动阵地和联系纽带。这些都是对诗词创作被边缘化的一种补救。北大北社、中山大学岭南诗词研习社、武汉大学春英诗社等高校诗词社团大都倡导恪守传统的诗法、格律和音韵,社员在入门阶段基本以古人作为学习对象,讲究“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在师古的同时,也学习当代优秀诗人的作品。在这样的生态中,涌现出一批圈内较有影响力的校园诗人,部分佳作能创造出一种不古不今、清新雅致的审美体验。题材稍窄、拟古有余、离当代生活和事物较远则是其需要突破之处。对于校园诗人来说,校园生活只是他们人生前期的一个阶段,是诗词创作青涩的开端,之后的写作态度和立场随着阅历的增长、思考的变化而呈现何种态势,是蕴含无限可能的。或仍像传统士大夫阶层那样征圣宗经,抱有化成民众的幻想,站在文化和思想精英的立场上写作;或者虽然身为知识精英,但不特别皈依于某种传统信仰或诗学流派,不刻意区分精英与大众,居于学院化、理性化的立场;抑或以城市平民自甘,在诗旨上去精英化、解构传统价值,书写现代城市平民所居之场域、所得之感兴。我们期待这些校园诗人今后在创作上的各种分化,为诗坛带来多元而精彩的作品。”


诗词赛事、活动发展情况怎样?


姚泉名

姚泉名


《心潮诗词评论》副主编姚泉名、王悦笛向记者介绍了当前诗词赛事、活动发展情况,他们说:“各类诗词活动、诗词比赛很热闹,涉及诗词记忆、创作等各个层面。就诗词创作比赛而言,较有影响力的如 “聂绀弩杯”大学生中华诗词邀请赛、全球华语短诗大赛、“海岳杯”传统诗词大赛、中华大学生诗词大赛,以及2018年即将举办的 “屈原诗学奖”等等,各级诗词学会、网络诗社等组织发起的大小诗赛更是不计其数。这些比赛由不同的组织发起,面向不同的人群和阶层,赛制多样,主旨鲜明,涌现出一批较好参赛诗词作品,有利于调动广大师友的创作积极性。电视文化类节目的“诗词热”更是近年来诗词活动的一大新动态。2013年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可谓同类节目的“开山鼻祖”,之后陆续涌现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浙江卫视《向上吧诗词》等诗词文化类节目,广受观众好评,在诗词普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层出不穷的诗词活动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在电视诗词节目中,如何把握好题目“深”与“浅”的尺度、调和好节目的趣味性与学术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如何在普及诗词常识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在诗词记忆之外是否能将创作环节搬上银屏等。”


微信时代网络诗歌发展状况怎样?


贺予飞

贺予飞


不少青年学者将新诗、旧诗一视同仁,研讨其共有的诗意、诗性,以网络诗歌论之。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贺予飞说:“微信时代促使升温中的网络诗歌发生三大转向。一是传统诗歌与网络诗歌之间的界限消融。诗歌由“网站时代”转入“微信时代”后,真正实现了以个人、平台、群落为层级的生态系统。许多老牌诗歌网站、传统纸刊及官方机构转战微信,繁衍新的据点。微信诗歌平台、微信诗歌群、微信诗歌公益活动运营火热。许多曾以纸媒为发表阵地的诗人加入了微信诗歌队伍,大大提升了网络诗歌的质量。二是生活经验与精神书写的骤热。近年来,刷爆朋友圈的余秀华诗歌现象所呈现的热度已远超过以往下半身、废话体、垃圾派、口语诗写作以及“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等现象,这表明网络诗歌已经从“削平深度模式”扎入生活的肌理,从语言革新式的行为艺术向人类生存境遇和时代精神状态转变。带有粗鄙性、先锋性、实验性的写作少了,及物性与精神性写作多了。三是地域性写作与90后诗歌的兴起。各个省份和地区的诗人以微信群落方式集结,实现了虚拟地理意义的精神还乡。90后诗人作为新媒体诗歌主力军,有很强的团体意识和“占位”意识。以90后为主体的微信诗歌活动与推介众多,给网络诗坛注入了活力。值得警惕的是,微信时代网络诗歌也面临着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让写诗向“数字化”技艺发展。另一方面,微媒体社交使得诗歌快餐化、商业化、传播舆论化。网络诗歌正处于创作、传播与评介的黄金时代,它作为一种文学存在方式,不仅应介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应渗透到广阔的精神空间,以文化血脉和终极关怀的形态发挥其应有效用。”


如何研究当代诗词?


杨志学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编审、文学与出版管理部主任杨志学先生:当代诗词写作的兴盛,呼唤着与其相适应的当代诗词研究。近年来,当代诗词写作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复兴之势。诗词写作人数的递增,诗词写作空间的拓展和作品质量的提升,以及各类诗词活动的举办等,都产生了良好的效应。这就要求当代诗词研究能够跟得上当代诗词写作的潮流,为其助威呐喊,营造更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但当代诗词研究的作用和意义远不止于此。但现在的问题是创作已经活跃了,批评和理论却掉队了。如果只有“诗词热”,没有诗词文学批评理性把握“诗词热”的方向,难以形成健康的诗词艺术生态。中南大学率先筹办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中心,正是践行十九大精神,落在实处,不但有学术敏感而且有学术担当。当代诗词研究可以而且应该为当代诗词写作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提供有益的、具有建设性和前瞻性的意见与方略。好的诗词批评与研究,不仅仅是对诗词作品的阐释,而是应该包含着研究者深厚的学养和深刻的洞察力,让写作者在得到肯定与激励的同时,也得到省察和反思:当代诗词写作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其未来发展路径有哪些可能性?如何提高当代诗词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当代诗词如何更有力与新诗一道参与当代诗歌大格局的建构?这些都是需要研究者置身现场、积极思考并给出意见的。当代诗词研究还应该肩负起繁荣诗词文化,进而为复兴传统文化贡献力量的责任。当代诗词研究,除了与当代诗词写作相辅相成以外,它本身还有独立的价值。它应该是超越具体的写作和诗词文本之上的。它是一种心态,一种格调,一种胸怀,一种境界。它不仅仅是一种传承,而更应该是一种创造。


宋湘绮_副本

宋湘绮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宋湘绮说:“传统诗词鉴赏中有印象式的议论,虽有某种批评的意味,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文学批评。比如,王国维先生说‘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弱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神韵、兴趣、境界都没有清晰术语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王国维自身对于所谓“境界”,似乎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以至于境界说百年来成为研究的热门,但难以作用于创作实践。在现代学术立场,进一步揭示意境-境界-意象的关系,是当代诗词文学批评的使命。前辈学者提出诗词诠释、‘悟性细读’为从印象式点评上升到诗词文学批评提供了思维路径。如何诠释和细读诗词?离不开文学理论的应用和创新。目前,当代诗词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成为古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研究的中空地带,亟待开拓和耕耘。这也是本届论坛关注的研讨当代诗词的文学属性和文学身份的原因之一,只有把当代诗词纳入当代文学的怀抱,才能从诗词鉴赏止步的地方出发,走向诗词文学批评。只有走出诗词认识论研究的囹圄,才能找到诗词与人的实践存在的关联,发现诗词创新的活水源头。”


人文社科期刊如何对待当代诗词研究?


索晓霞_副本

索晓霞


全国较早设置专栏刊发当代诗词研究论文的CSSCI期刊是《贵州社会科学》,主编索晓霞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形态之一,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人文精神,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对意义和价值的表达和诉求。因此,人文社科期刊对诗词研究的关注是必然的。《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2011年、2017年编发了三组当代诗词研究的专题,是想搭建一个学术平台,为研究者们提供一个交流的空间。为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次来听到许多青年研究者提到我们的专栏,十分高兴,说明我们刊发的文章产生了效果。如果有更多的刊物为中华诗词研究提供更多的平台,中华诗词文化的研究会有越来越多的关注者和参与者。中华诗词文化的文脉源远流长,当代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一文脉继承并发扬光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十九大报告将文化的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共5次提到传统文化、4次提到一文化、文艺创新,并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应该说,诗词文学、文化的研究迎来了一个好的发展机遇期。”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每日好诗第45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2.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3. 第44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4. 每日好诗第45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音律正声翻转《金谷子赋》正义
  6. “诗颂长江·长江的港”主题诗会(镇江站)成功举办
  7. 丁香诗会·全球华语诗歌征集启事
  8. 《腾飞协奏曲——新时代工业诗选》出版
  9.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10.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1. 著名诗人谷川俊太郎去世,享年92岁 | 诗歌选
  2.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5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诗意天下 和而不同”,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即将隆重开幕
  5. 每日好诗第45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第44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7. 肖水:回去要读你们的诗
  8. “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在广西南宁举行
  9. 《人民日报》:让文学骏马奔腾于时代原野
  10. 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