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诗学——张晶学术文选》 张晶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年5月出版
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图书馆里有这样一间办公室,屋子里的白炽灯常常彻夜长明。从图书馆下了自习的同学们每每经过时,总是能透过书桌前的百叶窗依稀看到一位翻阅文献、伏案奋笔的老师。他便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晶。
近日,以中国传媒大学文艺学专业带头人、教授张晶《美学与诗学——张晶学术文选》六卷本学术文选出版为契机,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北京市美育与文明教育基地承办的“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美学与诗学——张晶学术文选》 (以下简称《文选》 )新书座谈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 《文选》共分六卷,计约360万字,精选了张晶教授从事文学研究以来三十年中( 1985 - 2015 )在诗学、美学研究领域中最具学术含量的核心成果,内容涉及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与批评、诗学史建构、中国美学史研究、美学范畴整合与重构、当代美学理论研究、视觉文化、文艺美学等相互关联而又自成一体的学术畛域。
而立至花甲:耕耘在诗学与美学园囿中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张晶引用李白的诗句为自己30余年的学术之路作了一个生动的注脚。400余篇学术论文, 10余部专著,张晶始终攀援在美学与诗学的道路上,思考不停、笔耕不辍。
“2015年我正好年满60周岁,整整一个甲子,人生无疑已经过了大半,在学术上也有很多甘苦自知的体会,于是就想通过文选的形式加以总结,这套《文选》就是从我进入学术研究轨道以来的800余万字学术著述中选编而成的。 ”张晶介绍说。“ ‘攀援’两个字是张晶教授最真实的写照,是最好的自画像,先生勤奋的身影和夜间伏案的背影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在研讨会致辞中说。
张晶的学术成果,涉及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美学和民族文学等多个方面。 《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编选了《辽金元诗歌史论》《辽金诗学思想研究》 《禅与唐宋诗学》 《神思:艺术的精灵》等四部专著,代表了他学术研究的几个重要领域。不同于很多学者的观点,张晶认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并非是零散的,而是有体系的,与西方美学那种缜密的、完整的体系形态有所不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是以直观的、感悟的思维方式为特点,多是描述性的、比喻性的,在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上都缺少明确的界定。近四年间,张晶在《北京大学学报》陆续发表了中国诗学的审美感悟系列共五篇文章,以独特的视角,融贯中西与古今,总结归纳出偶然与永恒、精微与广大、意境与身体、情志与意向、中道与诗法五个角度,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阐释维度。
“他不仅在中国文学史、文论史、美学史、艺术史等领域都卓有建树,而且在文艺美学、审美范畴、艺术理论乃至视觉文化、媒介文化等领域也有很多开创之功。他的研究具有学术语气、问题意识、思辨精神三大特色,自成一家,不仅不畏惧学术研究上的蛮荒之地,也不会退让于文艺美学能够覆盖到的当代文化现象。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部长李怀亮总结说。
学术视野:面向时代,激活传统
“学术界有些人认为我们失语了、被边缘化了,我一直有着我的学术自信,我觉得我们的国学还有那么多闪光的东西有待于挖掘,还有那么多丰富的宝藏有待于我们发现,这恰恰需要一种理论的眼光去整理与建构。 ”张晶如是说。
借用王国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 ,张晶认为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之学术,如乾嘉学派注重考据,便建构了他们希望建构的内容。“我们这个时代真的可以发现很多东西并加以重新阐释,阐释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同时在重新阐释的过程中又要贴近它的原意,比如神思、兴象、审美化境等,这个过程中我做了很多相应的工作。 ”张晶总结说。对于挖掘古人的东西,他认为要做到“古为今用” ,古典的精髓是为今天的发展建设服务的,在当下的学术研究与理论建构中不仅不能与传统本身割裂,同时还要让传统在当下焕发出它的魅力与价值。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发展与繁荣、对于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等问题的重要讲话都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在思考我们从事古代文论研究的学者是不是可以脱离这个时代的现实,坐在书斋里‘两耳不闻窗外事’ ?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作为当代的学者,我们研究的领域虽然是中国古代文论、古典美学,但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我们有责任在当下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阐述。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庞杂、整体性的概念,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它有活力的部分,具有现代意义的部分,如何将讲话中提出的命题与时代现实融入学科建构与理论研究中,进而促进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转换,特别是对世道人心有一个引领与提升,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张晶分享说。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文艺理论家李春青这样评价他的学术研究特点:“不是恪守古代传统专著的方法,也不是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的研究文学史的简单梳理,而是进入了一种理论阐释的层面,能够借鉴现代与西方的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理论的各种方法、观点,对中国古代的观念进行重新梳理和观照,能够发现其中很多有意义的新问题,这种学术视野,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钦佩的,而且我认为这是一条正路。研究学问不能固步自封,应该视野开阔,不断地接受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观点。这样学问才能做大、做深入。 ”
跨学科与多层面:学术研究中的创新拓荒
跨越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和美学,同时将相关的语言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等学科融会贯通成为了张晶学术研究中最为鲜明的特点。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评价说:“在张晶教授身上,我看到了‘三个打通’ ——中西打通、古今打通以及多学科间的打通,这不仅需要一种独特的眼光,更要有博大的见识和情怀。 ”
多年来,张晶在为研究生讲授《文艺美学》课程的同时,又发表了数量可观的文艺美学论域中的文章,渐渐对文艺美学有了更为深入的体会。他主张从文学和艺术的融通中去拓展文艺美学,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文学艺术的传播方式和平台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文学和艺术的审美规律与特征的探究更应介入文学艺术的生产与发展。张晶总结说:“现在文学界、文化界有一个看法,认为文学与图像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包括‘文学终结论’ ,而我是站在另外一种角度看的。由于我本身是搞文学的,又在一个以广播电视为特色的高校工作,我很自然地把它们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我带着一种自信,纯粹的图像对于我们的审美、对我们的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学的滋养与跟进。或许说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文化也需要文学来对影视艺术发生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一方面还要思考传统文学、文艺学、美学方面的建构,另外一方面,也要尽力把文学与影视文学的异质性、互补性等揭示出来。 ”
“张教授的知识领域非常的宽广,很多是交叉、融合、汇通,他出身和我们一样,专业是唐宋文学,后来我们是基本上固守在诗学研究领域,而他跳脱出这个领域又开拓出了很多新的研究领域。除了美学以外,还有传播学、现代媒介,涉猎了很多领域,我们根本不敢涉足,他就一脚跨了进去,而且踩得很深,步子很大。 ”著名古代文学学者、浙江省特级专家肖瑞峰评价说。
“我最近在进行有关《文心雕龙》 ‘赞语’的研究,目前已经完成了对‘神思’篇赞语的研究。研究《文心雕龙》 ‘赞语’ ,一个是还原,接近历史原貌;一个是阐释,挖掘其现代价值,二者如何比较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我追求的目标。 ”张晶谈及自己近日的理论研究时如是说。“我不认为我是在发挥余热,我的状态还在研究创作的高峰。 ”张晶笃定地说。只要活着就要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工作,只要活着就要研究,这是张晶的工作状态,更是他心向往之的毕生追求。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