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读宋朝大词人李清照的词,看到李清照,一代才女,在一首《孤雁儿》词的前言,写下“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的句子。
由此可见,“下笔便俗”是世人写作梅花诗词的一个特点。
缘于世人,大多庸庸碌碌,为稻粮谋,为名利牵,眼中俗景,耳中俗声,口中俗语,脑中俗虑,心中俗思,言行入俗,处处俗境。所以,写出的梅诗梅词,不能不俗。
梅花,自古与松,菊,兰,合称“四君子”,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因为梅花,有一种耐寒秉性,傲雪精神。有一种与俗世格格不入的清,清与俗,与浊,相对。所以,梅花精神,为太多的俗子俗世所不容,没有这种精神,这种境界,这种风骨,写出梅诗梅词,只有俗调俗腔俗声俗境,安能不俗?
“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是五代时人留下的佳句。北宋诗人林逋,点铁成金,写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绝唱。这位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诗人,隐居杭州西湖孤山,筑放鹤亭,养白鹤。种梅三百六十五株,靠经营梅花为生,他把三百六十五株梅的收入,分别包好,成三百六十五包,日取一包,度日糊口,日子清苦。
宋真宗爱才,闻林逋“梅妻鹤子(没妻祸子)”之名,派人赠送林逋以财物米粮,接济诗人。每年皆然。林逋死,时人刊印林逋诗《草堂集》纪念。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到南方视察,毛泽东读到咏梅诗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于是给秘书田家英写了一个纸条,吩咐田家英一定要找到这个咏梅诗句的作者,出自哪一个朝代,姓名,诗人介绍,诗集,等等。
那是一个穷逼年代,如果是今天,百度一下,分分钟搞定。田家英望着图书馆茫茫图书,“望洋兴叹”。这样过了三四天,居然找着了。
笔者年轻时也读过这两句诗,苦于家居农村,手头资料无有。不能寻找。后来偶然读《警世通言》,在小説中读到了这首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高启的作品。高启与刘基(刘伯温),宋濂,并称“明初三大家”。
其中刘基是朱元璋的军师,与朱元璋的关系,就象刘备与诸葛亮一样的“鱼水”关系。宋濂是皇子的老师。
只有高启,与朱元璋关系不是太好,拒绝与朱元璋合作,野史上还説与朱元璋的小老婆(某个妃子)有一腿,所以后来,朱元璋找个借口,腰斩了高启。
刘基,宋濂,高启,都是天才文豪。刘基散文《松风阁记》,宋濂散文《送东阳马生序》,高启散文《书搏鸡者事》,都是绝唱。
我认为中国历代咏梅诗句,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高启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两个高峰,难以逾越,是两个绝唱中的绝唱。
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一句,曾有文章秀才问苏东坡,写桃花李花杏花梨花,似乎无一不可。苏东坡曰,只恐其他的花,“当不住耳”。
因为其他的花,虽然美,缺乏梅花的独特精神涵蕴,所以这个句子,是梅花诗的独有的风流写意。
毛泽东看到田家英找到的咏梅诗资料,看到陆放翁的词作《卜算子.咏梅》,于是写出了中国当代最伟大的咏梅诗词《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的这首词,词家大手笔,亦如毛泽东的一贯风格,词中有一种大气霸气,有一种古乐府风韵。“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就是梅花诗的精神,想必北宋的隐逸林逋,看了会点头微笑,想必明初的高士高启,看了会欣然了悟。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春天在哪?听听梅花的消息,梅花开了,北国江南,大地山川,处处是梅花报春。梅花开了,我写下小文,算是给远方的朋友的一个新年的祝福,“聊赠一枝春”吧。
由此可见,“下笔便俗”是世人写作梅花诗词的一个特点。
缘于世人,大多庸庸碌碌,为稻粮谋,为名利牵,眼中俗景,耳中俗声,口中俗语,脑中俗虑,心中俗思,言行入俗,处处俗境。所以,写出的梅诗梅词,不能不俗。
梅花,自古与松,菊,兰,合称“四君子”,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因为梅花,有一种耐寒秉性,傲雪精神。有一种与俗世格格不入的清,清与俗,与浊,相对。所以,梅花精神,为太多的俗子俗世所不容,没有这种精神,这种境界,这种风骨,写出梅诗梅词,只有俗调俗腔俗声俗境,安能不俗?
“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是五代时人留下的佳句。北宋诗人林逋,点铁成金,写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绝唱。这位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诗人,隐居杭州西湖孤山,筑放鹤亭,养白鹤。种梅三百六十五株,靠经营梅花为生,他把三百六十五株梅的收入,分别包好,成三百六十五包,日取一包,度日糊口,日子清苦。
宋真宗爱才,闻林逋“梅妻鹤子(没妻祸子)”之名,派人赠送林逋以财物米粮,接济诗人。每年皆然。林逋死,时人刊印林逋诗《草堂集》纪念。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到南方视察,毛泽东读到咏梅诗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于是给秘书田家英写了一个纸条,吩咐田家英一定要找到这个咏梅诗句的作者,出自哪一个朝代,姓名,诗人介绍,诗集,等等。
那是一个穷逼年代,如果是今天,百度一下,分分钟搞定。田家英望着图书馆茫茫图书,“望洋兴叹”。这样过了三四天,居然找着了。
笔者年轻时也读过这两句诗,苦于家居农村,手头资料无有。不能寻找。后来偶然读《警世通言》,在小説中读到了这首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高启的作品。高启与刘基(刘伯温),宋濂,并称“明初三大家”。
其中刘基是朱元璋的军师,与朱元璋的关系,就象刘备与诸葛亮一样的“鱼水”关系。宋濂是皇子的老师。
只有高启,与朱元璋关系不是太好,拒绝与朱元璋合作,野史上还説与朱元璋的小老婆(某个妃子)有一腿,所以后来,朱元璋找个借口,腰斩了高启。
刘基,宋濂,高启,都是天才文豪。刘基散文《松风阁记》,宋濂散文《送东阳马生序》,高启散文《书搏鸡者事》,都是绝唱。
我认为中国历代咏梅诗句,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高启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两个高峰,难以逾越,是两个绝唱中的绝唱。
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一句,曾有文章秀才问苏东坡,写桃花李花杏花梨花,似乎无一不可。苏东坡曰,只恐其他的花,“当不住耳”。
因为其他的花,虽然美,缺乏梅花的独特精神涵蕴,所以这个句子,是梅花诗的独有的风流写意。
毛泽东看到田家英找到的咏梅诗资料,看到陆放翁的词作《卜算子.咏梅》,于是写出了中国当代最伟大的咏梅诗词《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的这首词,词家大手笔,亦如毛泽东的一贯风格,词中有一种大气霸气,有一种古乐府风韵。“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就是梅花诗的精神,想必北宋的隐逸林逋,看了会点头微笑,想必明初的高士高启,看了会欣然了悟。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春天在哪?听听梅花的消息,梅花开了,北国江南,大地山川,处处是梅花报春。梅花开了,我写下小文,算是给远方的朋友的一个新年的祝福,“聊赠一枝春”吧。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