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闻女士诗歌赏析
王芳闻女士力倡丝绸之路主题文化写作和生态自然写作,是丝绸之路滋养哺育下,在古都长安长成的一朵奇花,一株异草。由周而秦汉,由秦汉而隋唐,一代代荣耀的辉煌篇章,在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一幕幕地上演。
自从张骞凿空西域,一条悠长美好的丝路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而今天,一带一路的号角吹奏了更强的时代之音,更为繁荣的人类福音。这些,无不深深根植在王芳闻诗意盎然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襟怀与气度。
一首《从长安到敦煌》道出了王芳闻别让的情怀,不同过往的心声,仿佛是一个怀揣着梦想的赤子,在寻求真理与诗意的旅程中,一路吟唱,载歌载舞,汉风习习,唐音袅袅:“微风轻拂/渭城的朝雨便落了满怀/我从秦都而来/带着长安的风采,万里丝路向西/一路的心潮澎湃/卷起千种思绪/在心里,像海浪/像云涌/
像敦煌道上三月未消的白雪般一片皑皑。”
也许是意犹未尽,在敦煌月牙泉边沙漠诗会上,王芳闻再次激情地唱出《走进月牙泉,只为那千年的等待》,“驼铃幽远,黄沙弥漫/长安女子追着李白王维的诗音/从渭城朝雨中出关”来到了月牙泉边,“重新飞回敦煌市井繁华/飞向莫高石窟的肃穆庄严”。从人迹罕至,到摩肩接踵,幸与不幸都在这一次次的相遇中,怅然若失。以至于,女诗人竟然变得无比阳刚,将一腔柔情一泻千里。
“月牙泉呵/我的月亮公主”,千倍呵护,万种柔情的称呼跃然诗中。女诗人这么欣赏作为同性的歌咏对象,竟然望穿秋水,万次梦中,千年等待,这样的奇迹自然是“感天动地”,烽火狼烟,星尘几度,胡姬琴瑟,沙山轰鸣。那时那地那人那泉,怎能不激起诗人“日夜不歇的深情呼喚”:“我的月亮公主呵/渴望能再吻你的玫瑰红唇/闻你鬓发的茶花幽香/渴望拥你的酮体入怀/牵手唱一曲敦煌飞天/在大漠共舞婵娟。”
“从长安到霍城的丝路绵长”,诗人《梦中霍城》,“在伊犁河畔的沙枣林嗅着马兰花的芬芳/梦到露珠在花瓣上一跳,便是一次回响/一圈圈荡开,空灵而悠长/远处是霍城影影绰绰的模样/这座以丝路打通血脉,以勇敢和柔情填充的古城/点缀了西疆”。
“勇敢和柔情”似乎是丝路历史的主旋律,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举,缺少刻骨柔情,单单凭借这勇敢易折。于是,在路上又多了一个勇敢柔情的长安诗人——王芳闻——在梦境中,用一首迟迟落笔的长诗。
既有“在果子沟了解什么是山势高峻,云杉满岭/梦到乌伊公路载着果香馥郁,去赴一个约定/一次次奔波,欢快又紧张/目的地有赛里木湖玉立的婷婷/这座以绵延而卧的山,以群山的飞雪装点的湖镜/醉美了心情”;
也有“在惠远古城的钟声里回忆着古时战马鸣嘶/看到‘伊犁九城’护着国家,护着一方安平/一次次辉煌,笃定且坚毅/那里有边防将士的坚定不移/这以使命传承的府邸,以人为本的仁义永远伫立/澎湃了心情”。
读完这首激情澎湃的诗歌,我们情不自禁地想与诗人一起梦回霍城,醉美!澎湃!也想在历史的天空下,演绎一曲横刀立马的悲歌,抒发一腔舍我其谁的豪情!
从西北的隔壁绿洲,到西南的《大姚马帮》,虽然相隔着千万里,诗人的心从现实生活转视久远的过去。在古丝路驿站云南大姚县,诗人再一次被那段辉煌的历史所折服。茯茶的清香,石羊驿堆满的丝绸,勒住马僵凝望故乡,诗人为读者抓取的一个个鲜活的意象,从中我们能够品味出这位女诗人遣词造句的阳刚之气,目光敏锐,仿佛一切的柔美之词从来没有进入她的法眼——壮哉,也许这就是丝路最有魅力的基因:“你每日侧身瞭望北疆/磅礴无垠/荒漠粗犷/驼铃阵阵的声音/总能开拓向西的远方/和西域诸国的高亢”。
心中自有光明,才能静下心来,凝视眼前的黑陶精品,才能聆听《黑陶秘语》。诗人巧妙暗引李白月下独饮的意境,“对月相聚,温酒四两”,开始了这首意象鲜明,深富哲理的对话。“四千年前的土与火/燃烧了迢迢卫河/伴着燕赵的歌,涅出龙山黑陶/闪着如炬的光”,目光深邃,神髓凸显,上袭仰韶,下起殷商。
“黑暗是冶炼光明的神灵/苦难是人生高远的翅膀/不要惧怕黑色/不要担心风霜/胸怀数千年黑陶里装满的期望/生命将会扬帆远航”。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对话,是光明与黑夜的交织搏斗,是人生命运的永恒主题的巧妙譬喻。
王芳闻的叙述诗,善于抓住几个精彩的片断,以诗经体的四字为主体,遣词典雅,诗中暗自运用的典故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的生硬感,风格不同以往的诗作,如《每朵牡丹上都闪耀着佛光》,赞美的心境和盘托出:“万株盛开,牡丹簇浪/花如霞霓,瓣为起楼/香满长安东都洛阳/绽着你感业礼佛禅悟的思想/煌煌耀日,浩浩荡荡/每朵牡丹上都跃动着佛光。”
这首诗语带词韵,“了去宫事,难诉离殇/携着寂寞,你眼里满是空旷/感业寺的红墙/圈着你晨钟暮鼓,青灯黄卷的时光/木鱼儿打座,岁月沧桑/你水袖莲步的节奏都渐渐淡忘”。一字一句都都透露着凄婉唯美,让人寸断肝肠。
《在雨中,敬仰一座塔》一诗中,王芳闻倾其所有,尽其所能,聆听“浑厚的钟声/唤醒红尘深处的迷茫/手指轻触冰凉的雨滴/是谁点亮炉前香烛/风铃摇曳/唱响远方梵音/隐约五彩霓虹/十七年生死西域路/所有执念只为芸芸众生”。遥想圣域,圣境,圣僧,体味圣情、圣思、圣念。心中的敬仰,在袅袅梵音中,生出朵朵莲花。诗人的信仰之心与崇敬之情,
《张骞颂》从“天地玄黄,大汉泱泱/长安古道,旌旗若浪”的浩浩汤汤,开始了一次神奇的征程。诗人紧随丝路之父张骞的脚步,怀着气吞八荒的雄心壮志,艰苦卓绝的无上勇气,一路征尘,披荆斩棘,挺起脊梁,拓宽梦想,“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两千个寒暑呵,
一万里风尘,
雄关漫道,胡沙扑面,你矢志不移,果断直往;
单于威逼,名利诱惑,你威武不屈,彰显炎黄后裔坚定与气量;
纵使面对大月氏女王的笑靥,龟兹女儿的胡璇,你仍初心不改,持节轩昂。
两千个寒暑呵,
你一路向西,向西,
大宛、康居、大月氏、乌孙、安息、身毒……
脚印与伤痕烙在了西域的万水千山,
大汉的智慧与豪情让世界倾心仰望。
王芳闻女士才思敏捷,即便对于各种体裁驾轻就熟,她仍然偏爱于诗歌。于是,我们在她的诗歌中看到以下的奇思妙想。这种尝试不在于做的有多优秀,仅就一位勇于探索的创作者来说极为可贵的。
以文入诗的代表作品,如《每一个文字都是天地间的神明》,诗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岁月长河中掬起朵朵浪花,又恰如翱翔于天空俯视一篇篇古往今来的诗文,客观地对过往进行一次检视,抽丝剥茧,去肉见骨,去壳品仁。没有相当的知识储备,自然无法甄别孰轻孰重,孰是泥沙,孰是沙里金,孰是石中玉。
仓颉开启蒙昧,创字舍绳结。
中华文明如江河,三千年滔滔不绝,灌注华夏千世精神耀世间。
仓颉造字的想象,以天马行绚烂。
向世人说明每一个汉字,它不是僵化的符号,它是灵性的体现。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对于非常时风的批判,其悲愤异常,就不难理解了——
可惜,今,伪文人焦躁,用字潦草不堪,满篇尽是癍。
字为华夏之魂,迢迢五千年洪流考验,如珠如贝,岂能随意造编;
遇少学者,狡为陷阱,或得利,或诈取功名,枉以仓颉之愿。
文字不再仅仅是书写工具,而是源于心灵,烛照灵魂的,这样的评价与见识,自然是高人一等——
斯为汉字,以象为形,以德为骨,树华夏之魂。
当以尊汉字为先,敬畏汉字为本。
殚精竭虑,惜字如命,反复推敲,字斟句琢。
字字皆源自心灵,句句皆发乎命脉。
有灵光,有温度,
如暗夜之火炬,烛照人类灵魂也。
以信入诗的代表作品,《妈妈呵,我记得》,情深意切,字字珠泪,对于“长久地流落异乡”诗人,“多么想再穿一双您做的布鞋/您做的漂亮的鞋/能在黄土地上走出最坚实的脚印,脚印,脚印”,真实细腻,一个个片段刻印在子女的心中,带着无尽的思念,一生都难以忘怀——“妈妈呵,我记得”——慈母的殷切叮咛,才有了儿女一次次的肯定回答,以示没有忘记,若干年之后,无法释怀,“记忆涉过云烟迷离的岁月”。
“仪井老家那孔秋风萧瑟的土窑里”,为女儿哼出第一支摇篮曲;在月夜遥看牛郎织女的鹊桥;土炕上咿咿呀呀的手摇纺车;村西麦田里“在黄土地上定格成一道最壮丽的风景”。点点滴滴,如汩汩泉涌,
“我记得”之后,是“我知道”。《飞吧,白鸽》以张弛有度的祈求,开始了对于和平的期盼,对于历史的回溯。“载着中国故事,带着中国声音,舞动中国风范,高擎中国精神”,诗人激情勃发引吭高歌时代的最强音,在一声声的祝福中,向着远方,向着向往和平的民族与人民,发出最真挚的邀请:“我知道你从张骞远行的旌节飞来/携着丝路驼铃戈壁夕阳/你从《永乐大典》的扉页飞来/带着“郑和号”划过“好望角”的激浪”。
在《霍城,天女撒下万倾紫霞》,薰衣草的芳香让无数人倾倒,“一群赋诗弄琴的女子”“笑声歌声在熏衣草中簇成海浪”,发自肺腑地呼唤再三——“霍城的薰衣草啊”——在我沉醉、我匍匐的声声喟叹中,以“醉卧沙场君莫笑”一脉相承的洒脱,且歌且舞,且吟且唱:“薰衣草啊,我匍匋在你香芬的怀抱/凝神欣赏/透骨入髓的幽香/洗涤我滚滚红尘中的魂灵/让我如天籁般美妙宁静/如你的天赐的美丽静谧一样。”
身份的认同感即是诗人所有诗歌的出发点,也是诗歌的归宿。一个对自己诗情的源头不理不问,不清不楚的诗人,很难回望自己的来路,也很难寻找到自己的去路。“我追着玄奘的屐痕/出了长安,出了关外/来到了天山/我想看天地的尽头”,在地平线下埋藏着世界的奇迹——秦始皇兵马俑。
《秦俑魂》是诗人身处长安不得不面对,又很难写好的一个选题。毕竟秦俑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渐累积,“可唯一不曾改变的,是你们/像长城一样永远屹立的雄姿/和藏在心头永恒的希望”。
赳赳老秦的战歌依然回荡,猎猎旌旗的方阵战马嘶鸣,急促的战鼓激发西北汉子的万丈豪情。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中,以秦女的寸寸柔肠,“穿越千年的时空”,目睹狼烟四起,硝烟弥漫,金人铸成。
才有了“骊山叠翠,长安攘攘/秦女带着两千多年的温情/穿过城,走过巷/为你们轻轻拂去/落在肩上的尘埃//秦俑呵,斑驳的历史/虽然褪落了你们衣衫的鲜艳/但无法改变,你们/血脉里贲张的激情”。历史与现实的情景交融,冰冷与温度的亲密接触,诗人才能张开思想的翅膀,奋翅高飞。
诗人高唱:“山峰再高/也触摸不到苍穹/大海再辽阔/也装不下星斗满天/思想的翅膀呵/却能翱翔宇宙”(《思想的翅膀》)。襟怀坦荡如此,才有了创作的激情,思考的原动力。理论是诗歌实践的启明星,启迪于前;也是诗歌实践的长庚星,回顾于后。
2017年3月,王芳闻在太湖诗会上有过一篇题为《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新丝绸之路背景下的当代诗歌》演讲,她以三个关键词:自醒、自新、自强,来表达自己对于当代诗歌的思考,坦率真诚,也是践行她“力倡丝绸之路主题文化写作和生态自然写作”最为简洁的宣言。
(中国新诗)在向西方学习,探索新诗变革之路,由外转内,重新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进而向下挖掘,接地气,完成草根性中国化转化,即大众化。新世纪16年是诗歌活动的的黄金时代,气象万千。既有“诗歌边缘化”的各种唱衰和担忧,也有优秀诗歌在浮躁喧哗中的沉潜与稳健前行。各种流派和命名不断出现,释放着诗歌的无尽活力和大众对诗歌的热情。全球化、社会转型、网络技术、和平崛起年代等多重因素造就了诗歌大众化潮流,同时也给当下中国新诗发展带来了许多致命的伤害,降低了诗歌的艺术品格,出现了诗歌的泡沫化。
如何抓住新丝绸之路发展机遇,构建中国当代新诗,王芳闻认为必须“融合古今”。
古今诗歌创作的环境、心境、语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耕文明环境的田园牧歌,被现代文明的水泥丛林覆盖,心境陷于浮躁与焦虑。要创新,必须从古典诗词中汲取养分,走毛泽东倡导的新诗要与古典诗歌和民歌相结合的路子。继承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讲究韵味、节奏、意境、架构这些诗歌的基本元素,借用民歌的鲜活生动,借用现代诗不收约束的漫调,尝试创作一种‘中国式’的新汉诗,从而以满足中国读者的审美情趣。
王芳闻曾用15年时间整理注释历代诗人咏周、秦、汉、唐诗1200余首,深得古典诗词益处。她坚持尝试探索一种继承古典传统,反映现代生活的新诗创作手法,同时也研读西方著名诗人的经典作品,追求诗境的深度和广度,追求诗歌生命的长度。惟其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诗歌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新的诠释——
诗歌是人类最通灵的心灵之花,诗人要有兼容并蓄之心,要有大宇宙情怀。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诗歌发展通过当代全球化和本土相结合的双重视野,汲取多元化、多样态的文化营养,寻找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融合点,要从古代和现代中华文化体系和西方文化体系诗体中去寻找其共同精神,这才是融合之道。
正是由于理论与实践的相得益彰,古典与现代的相辅相成,使王芳闻能够在纷繁复杂、诱惑多多的社会生活中,诗意地生活,勤勉地创作。更为可贵的是,她在丝路诗歌的传播中,心怀“兼济天下”的勇气与魄力,而非局于小我情调的“独善其身”。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