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序
那二万五千里的脚步声从昨天响到今天
那密密脚印缝起来曾经破碎的华夏锦绣河山
那铿锵步履丈量着雄奇丈量着震撼千秋的卓绝
丈量着人类有史以来最美的精神魂魄
一路热血淬钢的伟大的诗篇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人生就是一场出征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的一生
都配此传称
长征向来不会是一马平川
长征走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长征是一路的风雨雷电
长征是一路的饥寒交迫
长征是头上的铁火纷飞
长征是脚下的万水千山
长征是目标远大的行军
历史上可以称为长征的颂词
一定有特殊的艰苦卓绝的函义
更是特殊的人在特殊的历史关头
一种伟大的震天动地的壮举
我从少年时代就崇敬的这位先辈
我极其慕名而未能来得及谋面
我是在新中国文学的响亮的史页里
以我少年的憧憬与他最初邂逅
但我终竟有一次机会到他生前的居家作客
见到他亲密的家人:战友老伴和女儿
我见到他二楼的书房中林立的书架
我怎么也想象不出他曾经一身连天的烽火
想象不出他就是那位清瘦身躯的革命前驱
是长久站在我心中的长征先辈
我身为晚辈,虽无什么丰富阅历
也与这位先辈丝毫不沾亲带故
但精神上的血缘不可谓不深
心中的敬仰岂能只为资历所囿
我深幸曾为纪念他的百年诞辰
受老友相约一同撰写他的光辉传记
他洒在我心头的星光更与日俱增
霜晨月夜,总心潮翻滚不能自已
我想用我这杆朴实无华的小笔
为高山画像,也许只能取其一角
但我愿为之鼓满我心头的热血
抒发我的崇敬之情倾其所有
他站在历史的回音壁前
站在发黄而庄严的照片正中
一身戎装,并不威武雄壮
却神采奕奕,是正气与朴素的化身
他比我们许多人都多喝过几斗洋墨水
甚至还多穿过几身东西方洋装
但他的举止并不沾染一丝洋风洋气
依然是一身中华大地的土色土香
是一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本真
他的童年留在湖南一个小山村澧溪畔
他从一个世代耕读的书香门第走出
从一介书生走成为职业革命家
何止是跨过一个二万五千里长征
他向来不曾以革命家自居
他却正是一位真正久经考验的革命家
而且还应该说是一座文化界的高山
可他朴素得像一座立在田野边上的土丘
他的谦逊就像真理的本色之美
那一代人抱定有崇高的信仰
为信仰而出生入死奋斗终生
他曾与那些领袖人物多有相处
并共同经历了一次世上无比卓绝的
而且特别富有象征意味的
长——征
那二万五千里的山水之间
长征的脚印灿如星空的银河
我心仪久久的这位革命先辈
同样洒下他的一路跫跫足音
他眼中的同乡毛润之,是领袖
也是诗人,而敦厚长者总司令朱德
在他眼中简直就像一位农民老哥
并且他们都是咏诗的高手,但戎马倥偬
诗,只有在运动战的马背上乘兴哼成
那哼在青山绿水硝烟弥漫中的声韵
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雕章凿句
而是含着国家命运的心潮与脉动
将永远打动神州,超越时空
他曾是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
与周恩来在广州首次晤面
大革命失败后秘密交往
在上海曾以“豪兄”相称
远在欧洲亲临寓所的会见
瑞金时期的无比信任
长征途中周恩来还是他羡慕的
搓麦能手,用两个瓦片就巧妙地
搓得出粒粒如金
延安时期的经常指教
开国后多方面的鼓励和关怀……
在半个世纪中革命友谊日久弥深
留下了一道道闪亮的风景
那一代人眼看着已成为过去
但他们应该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活在我们继往开来的新的事业里
忘记过去就是忘记初心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历史与现实会千百次地证明
——此言不虚
也许
今天不少年轻人还未熟悉他的姓名
此刻我回忆着站在他故居的窗前
不能不一遍遍地默诵着在我心头有着特殊
重量的属于他的三个汉字
——成仿吾
诗章一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众所周知的年代
历史上会千百次重新提起的岁月
一支以红色为标帜的军队中的一位战士
行进在战略大转移的铁的洪流之中
他与每一位红军战士都是红星一盏
在反动派看来可就如同座座火山
这是一个肉体和精神上的共同长征
是双脚的长征,是意志的长征
是毅力的长征,是信仰的长征
是忠诚的长征,是英勇的长征
是善的长征,是正义的血与火的长征
是大爱的长征,也是大恨的长征……
崇高、正气、光明、纯洁、信念
在旧中国无边沉重的黑暗中集结
成仿吾,一个也许不少人认为瘦弱的
知识分子,在长征面前该何去何留
他精通五国语言,曾是广东大学的教授
又是创造社文学巨匠的三大支柱之一
并被誉称为“创造社的心脏”
但他在长征面前并不占优势
追忆这一代人曾经有过的时光
应该是我们信念中的信念
也是我们职责中的职责
我们幸运中的幸运
他毅然决然选择了长征——我走得惯
我走得惯——这是他许给党的承诺
他带着一杆发给他的红樱枪上路了
告别了千百年来正常的人间生活
我走得惯——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大转移
是北上抗日,是挽救中华的使命
是读懂中国,读懂世界,读懂古今
是以生命自许,是赴汤蹈火
是枪林弹雨,是九死一生
是铁与血的漫漫行程
在这下地獄而求新生的年代
不惜走向死神而抱定生存的信念
在这严峻得像走近人生边上的时刻
历史睁着吃惊、疑惑与痛苦的眼睛
此时,成仿吾面前的一个人——中央纵队政委
邓发,为休养连有音乐家、戏剧家、文学家
而禁不住发出一阵哈哈大笑
长征便在这笑声中出发
这就是共产党人的胸怀
这一笑,笑暖了十月天边的斜阳
这一笑,在成仿吾心头留作永远的雕刻
数十年后成为他回忆录中浓重的一笔
他穿着草鞋开始长征
编织草鞋是每个红色战士的内功
应该写一篇草鞋颂,因为草鞋
与长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更应该写篇赤脚颂,我知道长征路上
成仿吾在泥泞中曾赤脚赶上行军的队伍
我相信他赤脚踏过的地方有最美的风景
有开出最美的花朵的土地
他穿着草鞋从瑞金出发
是在一九三四年十月的一个傍晚
他忍受着一场大瘧疾之后的虚弱
奔赴更加严肃而乐观的主义
走向天地日月风云的旷世考验
诗章二
草鞋。嚓嚓有声。黑夜无边
星星的惊梦。地球上的红飘带
革命,需要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更需要革命
行进。行进。行进——
突破。突破。突破——
突破四道封锁线,丢下一双双烂草鞋
我们再编织故事,编成活报剧
在野宿的村头上演
当他躺下宿营的时候
他的思绪难免会与十多年前的一首诗作叠印
——疲倦了的行路,我还要注定前途
和着勇敢的军歌,不住地前往
我觉得全身火一般的烧着
一刻一刻地在分解,只等那最后的
爆发——那破坏旧世界的爆发
青春时期的词语,都注入新的内涵
在这长征的洗礼中,浴火重生
他十三岁为求学随大哥挂帆东渡
他二十四岁为建立创造社由日本回国
他曾慨叹——我生如一颗流星
我摇摇而奋奔,我耀耀而遥征
长征路上,他经历的是壮烈是硝烟
是急行军是饥饿是卓绝是残酷是九死一生
他的幽婉悲歌从此抛给了昨天
告别以前的自我而走向永恒
他这曾经的一颗流星
终于投入了一颗闪烁的恒星
深夜,他一骨碌从干草堆中挺坐而起
看着征途上空高挂的北斗
诗章三
我走得惯——
用双脚走路的人
可以走过飞机走过大炮
这是世界不曾相信而终于不得
不相信的现实与真理
走,行走,曾经成就了人类
走,行走,夸父逐日
就靠的是奔走,一路弃其杖
而化为邓林
开动双脚的人才能开动正义和民心
才能战胜开动阴谋和罪恶的强敌
而最终赢得未来
走——
甩掉
几十万敌军无数次地
围
追
堵
截
天上的飞机
地下的大炮
无数的阴谋诡计
无比的残暴险恶
我走得惯——
行军途中也有一个小小的意外
成为长征的一支小小的插曲
成仿吾一次因近视未看清前面的队伍
暮色中不料走进一条岔道
随行的同志走着走着突然发现
前面的灯影里是敌人的碉堡
连敌兵的声音也隐约可闻
于是慌忙中折回找准了路标
大惊一场后有人责问
莫非想带着我们前去投敌
重重疑云一时压上了头顶
这是那严酷斗争年代的考验
革命者不得不惊惕万状
惊惕中又必须去伪存真
董必武同志最了解成仿吾的为人
在大家面前为他做了辩解
认为他是位立场坚定的同志
眼睛上的近视心灵上的明灯
他为自己的一次失误而懊丧不已
组织上的信任重于高山
今天竟有不少人避谈信仰
误认为信仰——好像是雾里看花
竟把信仰当做虚无和荒诞
信仰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
信仰是遥远的又是最近的
信仰现在,可以是一真、一善、一美
一两件好事,三四点春雨,五六粒秋光
是钻木取火,而不是像普罗米修斯
向天神偷取火种,是大禹治水
而不是求逃避灾难的诺亚方舟
信仰未来,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信仰如果如同寻找另一个更加
美丽的地球,纵令一万年太久
我们也会在有限的生涯中只争朝夕
信仰决不是一时的冲动
信仰是远大宏伟的目标
信仰又是脚下的毎一个脚印
他为信仰何止走上一个两万五千里
他一生五译《共产党宣言》
德国柏林的寓所,延安的窑洞
北京的书桌,中央党校的楼窗
通红的灯火,呕心沥血的身影
眼中闪耀着真理与信仰的光芒
他研究过多种外文版本的《共产党宣言》
总共通读达五十多遍,心灵与笔端
一次次最大限度地抵达原文原义
这是他心灵与信仰上的长征
化作他的朴实而坚定的豪言
——我走得惯
他为什么要走这二万五千里
——为了信仰
他为什么要五译《共产党宣言》
——为了信仰
诗章四
我走得惯——
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从休养连走进了长征干部团
成为一名上级干部队的政治教员
长征路上也有意外的趣事
配给他的一头毛驴贪吃路边的秋草
在他偶尔打盹时竟不辞而别
——哈哈,它去耕它的田园吧
我还走我的路
正好不改变自己的诺言
——我走得惯
他在铁流里走成一块纯铁
无愧于鲁迅对他最后的赞赏
——从外表到内里都成了铁打似的一块
他在鄂豫皖根据地的数年岁月里
已然磨炼得人如铁打
革命家的胸怀是如此地宽广
文坛上曾经的争斗也难免误会
十年前的成仿吾曾以“黑旋风”与“板斧”
而名满天下,被人誉为是黑松林中跳出的
李逵,竟敢在当时文坛的大人物胡适头上
动土,显示出青春勃发的虎虎生气
然而他也曾与同仁把嘲笑的矛头指向鲁迅
鲁迅也曾回骂过创造社“流氓加才子”
曾几何时,成仿吾从鄂豫皖根据地
冒凶险经上海寻找党中央时,在一家俄国
人开的咖啡店曾特意会见鲁迅
二人相逢不禁一笑
从此一切泯然默契
——从外表到内里都成了铁打的一块
如今再经这长征二万五千里的烘炉冶炼
鲁迅如果再能看到他该是如何地惊叹
他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又从革命文学,到革命武装
在一路烽火中,炼成一尊
世上特有的铁的风景
在长征的行军途中
他常会想到在瑞金与瞿秋白
那短短的贴心相处的日子
成仿吾作为当选的苏区政府委员
与苏区教育部部长瞿秋白几乎天天见面
谈论教育,探讨文学,还交换过
对鲁迅的认识,这位鲁迅的同怀
更使他坚信大家应该同是无产者文坛
同一条战壕中同心的战友
他非常牵挂瞿秋白留在苏区的
安危……他无从得知,不久后
秋白被俘,临刑前谈笑自若
——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
今后我要大休息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
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后,从容步行四华里许,高唱着
国际歌,打破时空的沉寂,走到长汀
西门外罗汉岭下的一片青青草坪上
席地盘足而坐,回头对刽子手说
——此地甚好!开枪吧——
遂饮弹洒血,年仅三十六岁,在闽西
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征途……
这同样是一种长征
这岂只是四五华里的步行
这明明是走向死亡的人生终途
却是秋白永远高唱国际歌的悲壮里程
这岂只是人生的第三十六个仲夏
而是视死如归的三十六个千秋
这是走向永生的长征
同样的从书生到革命家
同样的文学家,同样的教育家
同样是走向一个不屈的信念
——心中的明天
成仿吾
因有这样曾朝夕相处的战友
而感到自豪
因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成员
而感到荣幸
诗章五
从一个文化人到一个红军战士
从一个作家到一个职业革命家
不是镀金,不是舞台上的角色更换
而是生命中脱胎换骨的转变
是人生质的生命飞跃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每一天
都有牺牲,牺牲在征途中的人生
为集体的永生而牺牲
其价值观的崇高
不言而喻
行军的间隙
他有时也想起他在广东大学教书时
一九二七年的白色恐怖之中
曾经写作的一首《清明时节》
——我们都默默前行,
好象是被人驱赶,
为一个无名的女人,
诗人们不胜哀感。
她是一个多情的人,
她的短短的一生,
有如百合在开花的时节,
被风雨打入了这座坟茔。
——请莫问她生前的情史,
更休言她死时的哀艳;
妍丑与贫富殊途同归,
华美的墓碑又何足羡?
我们围绕在她的坟边,
暂时喧语,终还沉默,
我们俯视埋香的土尘,
我们仰望浮云的天末。
——这儿是她的头颅,
这儿是她的双足,
这儿是她的美好的心,
再鼓动呀,她已永不。
此处四围有低山环绕,
是绝好的一座坟茔;
远望有一条迂缓的石路,
是人生无限的行程。
——也许有多情的山鸟,
时从远近的林木飞临,
用了动人悲楚的歌唱,
流出些深藏地底的哀情。
但是这儿有宁静与和平,
常有多情的旧友探问殷勤。
也许再有不相知的游客,
他我一样的流浪的人。
他默诵了几个片段,泪水已如泉涌
这真的是在凭吊一个芳洁的无名女子吗
这诗也许为许多人未曾读懂
而究其实——是在残暴中不能吐露
而必须吐露的一段悲哀的隐情
他是以难以表达的悲哀表达了自己
必须表达的情感
他在广东大学任教时的
一个青年学生,一个共产党员毕磊
不幸在白色恐怖中被反动派残酷杀害
那是他最亲密的一个学生
又是同乡,二人平时无话不谈
成仿吾虽然那时还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
但已经是他强烈的向往
这是他心目中的“清明时节”
为了遮挡敌人的鼠耳犬目
诗中的意象与词语采取虚拟
留下一段难以表达而终于表达了的情感寄托
也抚慰了年轻烈士的英魂
鲁迅先生在《药》中以男性夏瑜的被害
暗写女性秋瑾的抗清之举
成仿吾在《清明时节》中以一位女性的芳洁
暗写对共产党员毕磊牺牲的纪念
这可称为新文学中闪耀的双璧
(我们今天读之
不应轻易误认为是幽婉的风花雪月吧)
创造社时期的成仿吾是文艺的多面手
写小说,写散文,也写过话剧
他的诗歌是创造社一支突出的品种
大家公认为是凄美的幽婉悲歌
投身武装斗争后再不见这样的诗作
不能不说是现代文艺界的一大损失
人们需要枪炮,也需要杜鹃
世界需要冰霜,也需要莺花
但常常是不得不留下无端的惋惜
成仿吾在行军
我们的思绪回到严酷的现实
枪声又响起在前方
祖国在流血
诗章六
不必,不必为成仿吾遗憾
不必为一位革命家诗人
此后再没有幽婉诗作而感到遗憾
长征就是人间一部最壮丽史诗
他就是长征中一双新的诗眼
谁也记不清翻越过多少座高山
谁也数不清渡过多少条河流
长征途中有无数山河进入成仿吾诗眼
第一座高山是老山界即地图上的越城岭
他记忆中最新的一个夜晚行军的意象
是火把连成的“之”字与星光相连
因高山之险而不得不在山径上露营
“之”字的山径上过夜他偶而醒来
发现自己“以天地为衾枕”
这长征中用火把写成的无数个
“之”字,这一直写上高天
与星光相接的“之”字,这野营中
“以天地为衾枕” 的“之”字
这就是壮丽的大诗
是生命的长卷
以天地为衾枕——
这再不是我国古书上的夸张描写
而是他与战士们亲身的体验
这是一种特殊的豪情
不同于一般的旅途所见
这是艰险中见到的山河美景
没有必胜的信念与此无缘
他不是为欣赏山河壮丽而参加长征
而在长征中更体验到山河的壮丽
他随队伍登上老山界的极顶
极度感叹“一览众山小”
他回想从江西出发越过无数座山岭
真如毛泽东所咏“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在毛泽东的眼里,红军战士是巨人
那连绵不断的摩天五岭在红军战士脚下
就视同翻腾的细浪
那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
就踏如小小的泥丸
成仿吾有幸是毛泽东长征诗词的亲历者
成仿吾因亲历长征而得以领略红军的胸怀
他的胸怀也就和红军的胸怀交融在一起
四十年后他回忆着长征的情景
他不断吟诵着那铿锵的诗篇——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剌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成仿吾
就是踏过这离天三尺三的一个战士
一个文学家兼教授的革命家
就是这翻江倒海中的一匹战马
就是这刺天剑锷上的一片钢刃
他能参加这样的长征是一种幸福
他能回忆这样的长征是又一种幸福
我们能读他的长征回忆录,也是一种
历史性的幸福
诗章七
成仿吾的长征回忆
很少提到自己的行踪
他是在为历史作回忆
是历史目光中的奇特留影
这是一九三五年一月中旬
遵义人这一天在晨曦中打开门窗
首先看到的是露营在街头的士兵
这是何朝何代也不曾见过的景象
一霎时寒冬里吹来春风
成仿吾在遵义街头行走
终于听到了民众的笑声
遵义的大街小巷红旗招展
标语满墙,店铺大开,顾客盈门
在群众自愿参加的万人大会上
毛泽东与朱德的宏音响震高原
如果说长征是一条中国龙
遵义便是画龙点睛
如果说长征是红军同舟共济
遵义便是拨正的船头
成仿吾也笑了
这是失去中央苏区后,血的教训
换来的笑,这笑比生命还要珍贵
在遵义的十来个日子里
他终于看到了党的宽阔的前额
透出的博大智慧
看到了党的脸上的愁云逐渐散去
而在云贵高原上露出了
历史性的笑容
遵义一个寒风飒飒的夜晚
人影绰绰,宿营地的篝火熊熊
成仿吾与红军战士围坐在火堆旁
倾听一个风尘仆仆的身影讲作战经验
这是定格在千秋史上的一页
在中国的千秋史中只有两个文学家
成仿吾与冯雪峰,只有一个教授
成仿吾,与红军战士经历了这一时刻
毛泽东讲过之后,特别提高嗓门——
我们请文学家成仿吾同志讲讲他留学的故事吧
他便以经过大炮与子弹震惯了的心跳
毫不推辞地操起湖南老家的口音
一九一○年,十三岁,随兄赴日留学
如何受异国人卑视,如何从读造兵科
转入文艺,一九二八年,三十一岁
又赴欧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个知识分子曲曲折折的探索之路
终于有了今天选定的归宿
篝火在燃烧,他的声音在燃烧
心在燃烧,驱散疲劳、饥饿与寒冷
大家融化在一片革命激情之中
这堆高原上的篝火
将千年不熄
诗章八
传奇并不一定是情节离奇和人物
有多么超越寻常,如果我们不
设身处地的想象更是如此
然而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危急关头
投身于长征的教授与文学家只有
成仿吾这样一两个人物
就显得不同寻常了
我们今天设想
如果长征中没有成仿吾的参加
那也许将使历史枝头的春色减却一分
而有了他,哪怕只有一个两个
就毕竟证明了在那样的历史时刻
文学家与教授不曾缺席
文学家与教授也是平凡
他向来自认为是红军的一员
人生总有分工的不同
在红军中无论职位的高低
每一个成员都首先是个战士
长征中有一条河堪称智慧之河
这条河在成仿吾心中永远奔流
红军一渡赤水由贵入川准备北渡长江
二渡赤水红军突破包围由滇返川重入贵州
三渡赤水在贵州茅台镇重入川南
四渡赤水折回贵州直指乌江南下
我抚摸着他书中绘制的一张图页
那线条是如此的美丽强劲而生动
这是党的强大的心脏发出的一张心电图
是古往今来不曾有过的一个奇迹
这是用双脚在山河大地上绘出的一张图
上有日月下有风霜雨雪的见证
正义者的智慧总是超过非正义
善良者的使命总是战胜邪恶
敌人以为我们北上我们却突然南下
敌人以为我们东还我们却转头向西
以我们的主动陷敌人于被动
运动战的妙谛发挥得淋漓尽致
那线条上,我也看到他心脏的跳动
身影的矫健,脚步的闪光
他常念叨着土城、二郎滩、太平渡
九溪口等等闪光的名字,还念叨着茅台镇
老酒擦脚时的奇效和香冽
红军的笑声真如茅台老酒淳厚
韵味更深长的是毛泽东诗词的格调
成仿吾领略到《娄山关》的壮烈意境
是在二渡赤水之后——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从霜晨月下的雁叫到苍山上的残阳如血
战斗了整整一天的红军,终于夺得
如铁的雄关,他从中领略到战争的
残酷,智慧,胜利与壮烈中的喜悦
当他把真如铁娄山关踏在脚下
他生命中便又增添了一种非凡的经历
增添了慨叹、悲惋、浩气与豪情
诗章九
金沙江如果是一江金沙
但要淘尽金沙却需要
千古英雄
也许
我们提起这条江,只觉得相当遥远
汹涌奔腾,不舍昼夜
咆哮着漩涡、风浪、寂寞、荒凉与洪荒
咆哮着有待开发的野性力量
而他,却觉得金沙江异常的多情
它与他的生命紧紧相系
两岸高山险峻,一江流水湍急
这是红军的又一道生命线
横亘在敌我之间
他知道金沙江的每一朵浪花
都照耀过红军将士的面容
他恨不得让江边的每一块岩石
都刻下红军将士的英名
可他心上刻下那么多的战功
我寻遍金沙江的渡口,寻遍他的记述
也未能找到他自己的行踪
他是经过数十年的岁月
遗忘了自己吗
那他为什么清楚地记得周恩来
与刘伯承如何直接部署渡江
记得干部团团长陈赓作出的命令
记得五连连长肖应棠如何俘获渡船
记得三营过江后的歌声压过涛声
他清楚地记得干部团如何穿透黑夜
在三百米江面上渡过,同志们如何痛饮了
金沙江水,如何在沙滩和石洞中露宿
峡风随波涛翻腾,热得气闷异常
他清楚地记得如何巧取渡船,如何
巧选渡口,干部团政委宋任穷、上干队
队长肖劲光如何巧妙地与敌周旋
他清楚地记得毛泽东于五月三日傍晚
渡过江岸,如何住在潮湿的山洞中
支一块怎样的小木板伏案办公
九天九夜,红一方面军渡过这道天险
把数十万敌军远远地甩在后边,取得战略
大转移的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然而
九天九夜,他在金沙江是怎么度过的
找遍所有的字里行间似乎都不见他的踪影
我真想把他的长眠于上世纪的大笔重新唤起
写下关于他的哪怕片言只语
我相信他有着超常的记忆
郭沫若曾说他能背诵英语大词典
可他为什么回忆长征的时候
却总是很少提到过自己
这就是一种非忘我的忘我
大浪淘沙淘出的一枚纯金
当然
历史一定会说,何必要记住自己
自已与红军融为一体
自己
也无所不在
诗章十
如果不知道大渡河是我国怎样的
一条河流,那是可以原谅的某种知识欠缺
如果不知道这条河上的安顺场和泸定桥
两个名字,却应该是我们的某种愧疚
小学生都知道的这两个名字
曾经在他的心头刻得最深
影响到他的呼吸他的脉博的跳动
他叙述起来是那样的沉重
那样的热血奔涌
在中国所有的文学家里
他的生命曾经与这两个名字相连
死神在这里与红军擦肩而过
与他面对面招手而别
红军认得大渡河的汹涌
大渡河还不认得红军的英名
仍掀起峡谷底部的急流狂澜
甚至更任性地咆啸奔腾
只靠安顺场的几条小船
难以渡完所有的将士
军情如火,必须再找另一个渡口
奔赴三百里外的泸定桥头
成仿吾从安顺场渡河而过
随中央纵队向大渡桥进发
他自己渡河时是怎样的情景
又是如何飞奔到泸定桥头
历史记得,但没有告诉世人
他记得,也未曾告诉我们
他是替长征作回忆
为历史作回忆,他一定是认为
自己的重要比不上历史的重要
我只有读他记述中的安顺场的十七勇士
读他记述中的大渡河畔的暴风雨夜急行军
读他心中的二十二个英雄踏着铁索冲过大渡河
我惊叹
我激动
我欢呼
我崇敬
我不禁要发出无数个追问,向上天追
问,向大地追问——
为什么老天此时此刻偏又把红军
抛到太平天国石达开曾经覆灭的安顺场
为什么老蒋想感谢苍天却空喜一场
为什么素不相识的船工情愿亲自掌舵
为什么十七勇士竟冒着对岸敌兵的枪林弹雨
却能安然无恙地飞过激流漩涡
是侥幸,还是天命,是偶然,还是必然
是必然中的偶然,还是偶然中的必然
即使十七勇士壮烈牺牲,是不是还会有
下一班的十七勇士,下下一班的十七勇士
为什么急行军三百多里途中天降大雨
夜黑得可怕,对岸的敌军被迫撤去
而我军不祭东风而借夜雨赶到泸定桥
为什么泸定桥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摇晃在无底的激流与悬崖之间
为什么二十二个英雄能飞过铁索
每一步都意味着死亡而走向胜利
敌军骄傲地喊“你们飞过来啊”
为什么我们就飞过去了
为什么去年冬季红军血染湘江
而今年四渡赤水、巧渡金沙
此时又胜利渡过大渡河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难以想象的英勇战胜了
难以想象的天险,为什么不难想象的
敌军败给了可以想象的我军
为什么敌人认为万不可能的事情
却偏偏成为我们的可能
为什么泥腿子赤脚的工农子弟
成了天兵天将,敢打敢胜
为什么当天晚上刘伯承提着马灯
在铺上木板的泸定桥上从东头走到西头
“俯视桥下怒吼的激流,仰观四围壁立的
高山”,久久不离去,而呼唤着
——泸定桥!大渡河!……
我分明看见成仿吾那时
也会在大渡桥头踱步
深情地吟咏着: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诗章十一
为什么,为什么
长征中有许多为什么
也许地球上的人不能全部回答
而走得惯的中国红军
中国红军的心灵与双脚
双脚夯出的地球上的足音
就是最好的答案
这些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红军将士
究竟是什么特殊材料做成的人
要说普通吧,却惊天动地
要说不平凡吧,却是泥手泥脚
只因为时代的暴风骤雨集于一身
世间苦难都担当在双肩
大恩、大爱、大仇、大恨
天地浩气,日月光辉
正义、勇敢、忠诚、善良、道德、情操
加在一起,在非常时期炼成了
特殊的大写的人
我们的文学
也在这个大写的人的队伍里
这就是我们文学的一种幸运
我们的诗情能洒在征途中
就是我们诗国的一种光荣
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
大渡河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可能在我们身边而不在我们心中
也可能在我们心中而离我们很远
但是
我们的事业中还会有大渡河
这就是对我们的意志、毅力、决心、智慧
等等一切的考验与挑战
在求生不得和生不如死的时代
是英雄,就会无所畏惧
就会奋不顾身,视死如归
在危急关头就会舍己为人
背负着我们的民族
奋然前行
诗章十二
流血的革命
更是不屈的革命
痛苦的革命
也是欢乐的革命
寒冷的革命
是冻不倒的革命
饥饿的革命
是饿不死的革命
一个人经受战争
是为了人间和平
一个人经受冻馁
是为了人间饱暖
求学中永远流浪着他的少年
文学中永远创造着他的青年
长征中永远战斗着他的壮年
他跟着党中央,跟着中央红军
已走了二百多天,行程一万多里
此后还必须翻越五座雪山
他记得第一座大雪山的名字是夹金山
第二座大雪山是梦笔山
第三座是仓德梁子大雪山
第四座是打鼓大雪山
还有一座大雪山曾踏在他的脚下
而名字未出现在他的笔端
我的心也跟着他在雪山上迭宕起伏
相隔八十多年我的心还感到寒冷
我恨大雪山——六月的大雪山
竟然冷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
上边是雪的高悬的陡壁
下边是雪的无底的深渊
雪山竟不顾红军战士身着单衣
让千万把风雪的尖刀刺入骨髓
将近山顶又是冰雹迎面打来
空气稀薄得令人窒息,天旋地转
大雪山莫非集中了世上所有的寒冷
如此的无情,如此的残酷
他亲眼看见有同行的战友
在风雪中倒下,梦绕大雪山
将千古不化……
我的心随着他站在大雪山顶
我仿佛听到他的湖南口音
向我作出经典的阐释——
这并非大雪山的过错
这是数十倍于我的敌军逼得我们
不得不作出的严峻选择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是北上抗日的一代天职
我爱大雪山——是的,大雪山
千里大雪山,曾是诗圣杜甫眼中的
——窗含西岭千秋雪
是我们祖国不可缺少一寸的美丽河山
他和战友们站在白雪皑皑的山顶
屹立片刻,似有所留恋
他看见陈赓和萧劲光大赏雪景的模样
他欣赏着战友们对雪景的欣赏
他不顾“山神”决绝的警告
竟然在雪山顶微微一笑
这一笑却笑破了山神的神话
只是冷得噤声一时无从发表
历史应该告诉世人——
红军战士跨越千里大雪山
痛在心底
笑在天上
诗章十三
笑意弥漫了大雪山巅
谁竟然浪漫得提议吃雪
有人取出剩下的一小包糖精
在这雪山上与大家共享
你一缸挖去,我一碗掏出
战士们美滋滋的品尝着雪山
甚至谁还想起那上海的南京路
夸奖比冠生园的冰淇淋还要鲜美
一番争论之后,大家说等全国解放了
再作我们雪山上的结论吧
笑声延续到大雪山下
将士们临时的露营晚会上
红五军团表演了《烂草鞋》一剧
演的是反动派数十万大军跟在后面
只拾得了无数只红军的烂草鞋
这烂草鞋是一个绝好的象征
象征着红军长征的艰辛
象征着反动派军队的无能
穿皮鞋的总走不过穿草鞋的
日头月亮都是明证
这是些在死神面前能笑出来的人
露营在灌木枝条搭成的床上
认为比钢丝床还要柔软
大雪山与大雪山之间的地带
是红军休整的最好地盘
七月是青稞麦成熟的季节
连队的歌声响遍田野
他看见总司令走来帮群众割麦
就像个老农民荷荷笑着
井冈山时期“朱德的扁担”
雪山下七月总司令的银镰
田野里没有总司令与战士的区别
田野里也没有教授没有文学家
只要有一把镰刀和两手硬茧
来到田野里便都是农民
部队转到一个地势高的山野
青稞还未成熟只好靠野菜充饥
他最开心的是跟着朱总司令学挖野菜
这几十种野菜比诗经上的草名
更深涵真义……
他从此知道熟读了诗经的人
不见得认识野菜,手把手教他识野菜的
是总司令老师,而吃野菜是他第一次经历
这是一个曾挖野菜吃野菜的部队
这是一个曾挖野菜吃野菜的文学家
这是一个曾挖野菜吃野菜的教授
这是万千个挖野菜吃野菜的将士
这时他一定会想到沦陷区的人民
想到杨靖宇将军在东北的荒野中
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也正餐风宿露,吞嚥着野草
直到壮烈殉国,经日寇解剖
发现腹中全是草根和树皮
应该有一部《红军菜根谭》
让我们的子孙世代传诵
野草曾喂养过我们苦难的中华
喂养过我们中华的千古诗情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诗章十四
敌情逼红军必须北上履险
越毛尔盖四十里横跨草地北出陕甘
这是乾坤注定
历史的必然
长征是一块真正的试金石
谁在救亡,谁在误国
一身风,一身雨,一身雪
一身铁,一身火,一身胆
这就是工农红军
一脚深,一脚浅,一脚草
一脚水,一脚露,一脚泥
这就是草地进军的工农红军
他中有我,我中有他
死为集体之生,生为死者而存
一个雷打不破的命运共同体
这就是红军
草地的六百馀里记得红军的跫音
草地的七天七夜跨越了地老天荒
草地的六百里,也许抵得
我们人生的六千六万里
草地的七天七夜,也许抵得
历史上千百年的日日夜夜
这是一九三五年八月的草地
一望茫茫无际,荒无人烟
草地多阴雨,日月不现
只有靠指北针才能辨别方向
他与战友们踏踏的脚步声响进草地
草地千万年认得了一个中国的
文学家兼教授,接识了他的
平凡而高尚,厚朴而坚毅
他,第一次大约也是惟一的一次
走进这神鬼莫测的草地
他特别要将草地多看几眼
并记录下草地的七天七夜
第一天
叩问荒原门径
走入草地边缘
尚有灌木和高地
可以生火宿营
第二天
深入草地
水草无边
青草不生处多为无底洞穴
他看见“自由主义”比较严重的骡马
自顾自吃草,掉进泥潭,越陷越深
无法搭救,而被无情的泥潭吞没
红军的骡马以自己的牺牲
给人留下血的教训,血的智慧
湿地露营,一阵风,一阵雨
湿上加湿,以湿成一团的炒面充饥
寒夜冻醒,一阵冷战
第三天
清晨十里大雨
走过“分水岭”
四望“眼中无物”
傍晚到了一条不知何去何来的河沟边
宿在矮树下,夜里无雨,还见到
几颗疏星,他慨叹为“算是过草地的
良宵美景”……
谁知在这世外荒寒漆黑的夜晚
能给点星光,就觉得灿烂
而能欣赏一眼这样的美景的人
要算是世界上最乐观的人
最无畏、最幸福的人
最不可战胜的人
第四天黎明
一个病重的同志停止呼吸
天空不见飞鸟
地下不闻虫鸣
他和战友们的悲痛无以形容
世间谁见过写在战马背上的悼词
——安息吧,同志
你的任务我们来完成
我们一定为中国的独立解放
流尽最后一滴血——
大家与牺牲的同志默默告别向前走去
以心底深处的大音希声
悲挽英灵长留草原无边的千秋之中
第五天
又是阵阵风雨交加
吞嚥炒面粉,啃变成硬疙瘩的炒麦子
在草地上找野菜,煮皮带充饥
破旧的斗笠油布下为一夜安身之地
又有重病的同志倒下
第六天
牺牲在草地上的同志更多
壮志未酬而抱憾终生
但在那极为悲痛的时刻
我们却顾不得来不及表达悲痛
民族的危亡还撕心裂肺般怀恨在胸
悲痛之馀,风雨之中
大家想到草地的跋涉行将结束
再细看一眼周围的景物以留作纪念
第七天
一早出发,渐渐望见右边远处隐隐再现出
雄伟的岷山山脉,并渐渐走上漫长的山坡
先头部队传来捷报,班佑已从胡宗南手中
夺下,急行军约三十里望见几缕青烟
到了班佑,宿在蒙古包式的“牛屎房”里
烘干衣服,热气腾腾,鼾声呼应
似乎高楼大厦也未必有此酣梦
可敬的前辈啊,可歌可泣的前辈
我愿尽情地抄录你对长征的回忆
抄录你眼中与脚下的长征
抄录你和战友草地的艰辛
红军长征途中有茫茫草地
一个人的人生也会有草地
草地意味着千古荒凉,意味着沉寂
意味着陷阱式的泥潭
意味着疾病寒冷与饥饿
意味着死里求生
遥想一百年二百年以后
人们还会感受到草地上吹来的劲风
这风使人们永远保持清醒
人们还会常常看到草地上飘来的白云
这云是前辈们不朽的灵魂
诗章十五
这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事业
念天地之悠悠,独长征而前行
他作为长征者之一
同时以革命兼文学的大脑
记录着卓绝的行程
笔杆子兼枪杆子
在他身上合而为一
他是穿军装的教授
他是掂笔杆子的将军
此时,他未来得及洗清草地的泥泞
又踏上了李白惊叹的西蜀栈道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渡愁攀援——
未走近腊子口
就会使人闻之心惊
刚走近腊子口
就会令人不禁胆寒
腊子口——
不仅是天险
而且是人险
两边悬崖峭壁
四周崇山峻岭
中间水深流急,冲荡着千百个漩涡
只有一条架在白龙江上的小桥
而且上下左右,山河纵深
全是敌军的火力与碉堡
然而
敌人凭借天险
天险却不凭借敌军
不义之军,向来是
碉堡大而胆量狭小
子弹多而骨头酥软
火力猛而魂飞魄散
看天下无敌的红军战士
桥也攻了
崖也攀了
龙口里也入了
虎口里也出了
腊子口里也穿越而过了
成仿吾走过腊子口时举目四望
只见这一带山川默默相对
树树都是枪伤弹痕,断枝残枒
无风而落叶成堆,遍地的绿草踩烂无馀
炸裂的弹片层层铺满脚下
这是他眼中的腊子口
他的笔也冒火了
他的墨也滴血了
日后每忆及此
不免心潮久久激荡
不能自已
我走得惯——
人的一生都在行走,都在行程上
他的人生就是行走的一生
他已经走出千里雪山
回望岷山山脉与邛崃山脉之间
雪山,草地,栈道,急流
日日夜夜与人民生死与共的战斗生活
禁不住心中再昂扬起毛泽东
那荡气回肠的声韵——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章十六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
成仿吾
是跟着一个诗人在进行长征
这是马背上哼成的诗国声韵
是一位特殊的诗人的生涯写照
从岳麓山与橘子洲头哼起
哼到那巍然高耸的井冈山壁垒
哼到这长征的山山水水之间
这些诗篇与经天纬地的洪韬伟略
相辅相成,同人民的命运、国家的
前途、红军的生死存亡紧密相系
这种诗的情怀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惟有感同身受的人可以真正领略
一路走来,与领袖诗人同行
他亲身领略到有一等胸襟一等怀抱
才能真正有一等诗的讽诵吟咏
他亲自看见过五岭也腾如细浪
他脚下磅礴的乌蒙也踏作泥丸
他眼中的娄山关残阳也血一般壮烈
他在六盘山上也望断南飞的雁群
他们来自南方不能不惦记着南方的父老
他也是北跨长城的好汉,他自认为有幸
见证了毛泽东长征中的诗歌
亲历了毛泽东诗歌中的长征
这是个凉秋十月
战士们带着走过岷山的诗意笑颜
踏上了莽莽苍苍的西北黄土高原
大摇大摆地渡过姜太公钓鱼的渭河
让长征的诗意更添了些潇洒与从容
聚集中国革命的精华所萃
同敌军的兵马在西北高原周旋
青石嘴张开喉咙唱出一支凯歌
便翻过海拔三千五百公尺的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这是毛泽东长征的最后一首诗
这意境是如此的深远
这音韵是如此的铿锵
这信念是如此的坚定
这气势是如此的昂扬
这豪情是如此的奔放
跟着这样的领袖加诗人
跟着这样的军事家加诗人
成仿吾和所有的红军战士
走定了这样的长征路
跟着这样的一个“诗人”
将取得一个新的中国
成仿吾认为
在这首《清平乐•六盘山》中
长征的胜利并未以句号作结
而是以擎天的大问号重新开始
这就是高瞻远瞩的
东方诗眸
诗章十七
雄鸡啼叫
长夜难明
成仿吾在长征的漫漫征途中
听过云贵川交界处的鸡鸣三省
现在又听到陕甘宁交界处的
三省鸡鸣
陕北高原
以东方的红曦迎接了中央红军
一封陕北红军的信函送到毛泽东手中
红一方面军经过整整一年的长征
纵横十一省,长驱二万五千里
终于到达陕北吴起镇
回到红区自己的家中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
成仿吾的书也经过此次长征
他带着苏区教育委员任上的书籍
到了延安之后只剩下一本马克思的
《资本论》……凝重的书魂
也在长征途中久经锤炼
他究竟带过多少种中外的典籍
已难以考而得之
只知他自己的著作有一九二七年出版的
《流浪》,那主要是诗歌散文的结集
青春时代的欢乐与悲哀一去已无踪迹
他们的残照与馀音统统收在这里
还有一本《使命》、一本《文艺论集》
是二十世纪初期先后出版的文艺批评结集
从提倡文学革命到提倡革命文学
这一切都成为创造社的过去
他不无豪迈地走过这二万五千里长征
更投身于革命战争与党的教育事业
从此成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教育家
为建设战火中的大学而呕心沥血
他同时为民族解放文学而大声疾呼
与丁玲一起发起成立苏区第一个文艺团体
并提出文艺工作者应该是民族抗战中的
勇敢号兵,冲锋陷阵,在硝烟烽火中
发出激昂的带血的声音
在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提到
成仿吾的名字,记录着他是著名的
文学批评家,为红军剧社作过短剧
并摄有成仿吾的一张照片
是长征刚结束时风尘仆仆的一副英姿
外面的罩衣敞着怀,内衣束着皮带
一只手握着皮带扣,面色刚毅
稳稳挺立在高原的阳光下
脚下是黄土高原印下的浓重身影
他作为长征传奇人物之一
从此名传海外……
这里让我们再读一遍先辈晚年的
《忆长征》一诗吧
二万五千如昨事
惟馀斑白舞秋风
多少同人何处是
一腔热血吊忠魂
这是缅怀,是敬意,是热爱
是继续奋斗的壮志豪情
这是对同人忠魂的最好纪念
诗虽短,却使忆念飞越了二万五千里
和半个世纪的时空风云变化
传永世馀韵流风……
诗跋
长征是新盘古再世
驱除外患
筑梦华夏
开明朗之天
辟锦绣之地
建设独立富强的新中国
长征是新刑天复生
帝断其首
乃以乳为目
以脐为口
固其猛志
操干戚以舞
战胜一切邪恶
长征是新大禹治水
辞家远行
胼手胝足
战洪荒
导百川
锁苍龙于窟穴
为民造福
功利百代
长征是新精卫填海
口衔万山木石
飞舞于漫漫长途
誓志填平苦难同胞的冤水仇海
和世代贫穷的深渊
长征是新神农重现
尝百草
兴医药
医国利民
斲木為耜
揉木為耒
耕耘神州稼穑
让时和岁丰,天下康富
长征是新夸父追日
追求光明
追赶时间
道渴而死
饮川而生
植其杖
化为玉树琼林
长征是新女娲补天
四极废
九州裂
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
贼火爁炎而不灭
寇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
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断鳌足以立四极
长征是新愚公移山
寒来暑往,挖山不止
前赴后继,无穷无匮
终于搬走压在人民头上的
帝官封三座大山
如今又在搬走家院里的穷山
中华民族
是屹立在世界东方古老而新生的
伟大民族,从血泊里一次次爬起
挥泪——昂首——前行
吓不倒
压不垮
生生不息
勉勉进取
永远在长征的路上
何愁
苍天不补
四极不正
五洲不平
这盘古、刑天、大禹、精卫
这神农、夸父、女娲、愚公
这一切的一切是神话也是佳话
都曾经化作中国工农红军的魂魄
今天继续化作中华民族的风神
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
以踏石留印的步伐
叩响沧桑正道
叩响丝绸之路
叩响地球
叩响太空
奔放着……雄健着……浩荡着
我们永远的东方跫音……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