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诗词
作者:刘冀周 2017年10月04日 10:06
281 收藏
说起诗词。古代的当数“风、雅、颂”。特别是“风”,反映各地方的民风民怨,采用赋、比、兴的方法,讲究节奏,也是原始的歌词。古人在诗的分类上,把唐代以前的诗都列为古体诗。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具有长达两千来年的历史。进入唐代,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也即近体诗)相区别,曾对古体诗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早期特有的古体诗的一种模式,是处于格律诗与古诗赋之间的半格律诗。再以后,就是近体诗。它讲求严谨的格律。是新兴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白话文,随产生了一种“新诗”,它是用白话语言进行创作的新诗体,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还可以换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上面所述,粗略说一下诗的几种形式。我想表达的是,从西晋南北朝到唐代,对格律、音韵等外在形式越来越讲究,越来越束缚内容的表达。唐代前的古体诗,还较好保留自然、质朴的本色,多是情感、思想的自然流露,兼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也有许多千古绝唱的好诗。唐代后的近体诗,以及作为诗之余的词。对外在形式要求,登峰造极,犹如是带着镣铐跳舞。 虽涌现出大批领袖类诗词大家,但唐诗宋词的高峰过后,千百年来再难现辉煌,只能为少数精英文人所独享,它虽是值得传承的诗词经典,却与普罗大众渐行渐远。
作为“新诗”,虽外在形式较为放松,但创作自文人学者之手,要求较高的把握节奏能力。加之没有一广泛的群众基础,“新诗”也难为普罗大众所接受。
有一种诗,它根植于诗词国度的大众之中,它脱胎自浩如烟海的古体诗和近体诗,它不限字数,行数,较多以五、七字为行,四、八及以上句子为段为篇。对格律、平仄、押韵等适当兼顾但不刻意死守,有规则但不限制自由舒展,有自然流露也顾及一定的诗词规律。这就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新体诗。这种诗有较长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特别是发生在1976年初的天安门万众诗抄活动,一时间,千万首诗,铺天盖地,相互抄阅,朗读声回荡广场,巍巍壮哉。作者大多数文化并不高,也少有专业诗人,但多是些千古绝唱之作。一句“洒泪祭英杰,扬眉剑出鞘”,使四人帮惊恐万状,惶惶不可终日,恶意将原诗篡改为“洒血祭英杰”,于次日登报,大肆批判。新体诗的群众性和震撼力,可见一斑。
让我欣喜的是,我所喜欢的天津《中老年时报》编辑队伍,思想解放,对我们这些诗的爱好及初学群体,没有用近体诗严刻的规则审核作品,而是给予指导和扶持,给了不少初学者发表处女作的机会,激励他们写出越来越好的作品。
我写诗的理想目标是,它比较接近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尽量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朗朗上口,表述思想通达,恰当用典和对仗,不因为格律防碍内容的表达,语言通俗,寓意深刻,有景、有情、更要有思想的表达,“诗以言志”是谓。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特赋诗一首,冀以概括全篇也。
古体诗歌唐初(1)前,朴实无华赋自然。
唐后(2)格律严束缚,盛极而寡宝塔尖。
渐离大众阳春雪,个别清规宜放宽,
寸有所长尺有短, 求正容变耀诗坛。
2017年8月14日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