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 意 与 重 旨 ——象征主义诗歌专题

作者:杨景龙    2017年08月12日 09:05  陟岵    2855    收藏

《易》之卦象与《诗》之比兴,从中国文化原型系统的源头起始,即规定了古典诗歌托物言志、寄寓抒情的表现方式,决定了古典诗歌文本的象征性质。从《诗经》的比兴到屈原的《离骚》,总体性象征方法已经完全确立。屈原之后的中国诗歌,或以古比今,或以仙比俗,或以物比人,或以男女比主臣,或交错为用,具有复意重旨的主题朦胧不定的象征性作品极为常见。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象征派、现代派诗人,在接受西方象征主义等现代文学流派的影响的同时,对晚唐温李诗词和南宋姜吴雅词的比兴手法情有独好,多所借取。其实不独象征派、现代派,整个20世纪中国新诗在语言变异后,总体上仍走意象化的路子,多有比兴象征之作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


一、比兴象征溯源


中国古典诗歌托物言志、寄寓抒情的表现方式,和古典诗歌文本的象征性质,渊源于《易》之卦象与《诗》之比兴。《易》之设立“卦象”目的是为了“尽意”,即借助客观物象来表达人世的寓意,对人事吉凶作出预测判断。《易》之卦象的象征意义,在卦爻辞中作了说明,“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1],卦爻辞是具有象征性的语言符号系统。现当代学者从《易经》的卦爻辞里,发现了几十首上古时代的歌谣,像“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归妹以娣,跛能履”,取象鲜明,描写生动;像“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孕妇不育”,“井渫莫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手法已和《诗经》的比兴相同,构成了象征性质的诗歌语言。到了标志中国文学成熟的《诗经》中,比兴成为最基本的手法普遍运用。后世各家对“比兴”的具体解释不尽相同,但比兴“依微拟议”[2]、“文已尽而意有余”[3]的特点,应是其质的规定性。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比兴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悠远的意味,所谓“取譬引类”,“托事于物”,即用最基本的形象素材去表现最复杂的感情世界。《诗经》比兴手法体现出的意味与形式、感情与形象的统一,就是象征。

fy1.webp


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象征性质,还与古代思想家的“比德论”有关。所谓“比德”,就是把自然物的一些属性同人的品格联系起来,自然物中渗透、折射着人性的因素,这是人类文明进展到一定水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这种把自然与人异质同构、等量齐观的做法,始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老子》一书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均是比德性质的名言。《论语》中,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赞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更为深远。松柏的耐寒不凋与人格的坚贞不屈,不歇的河川流水与不驻的时间生命,这种自然与人生的比附关联,为后世的文艺创作启开了不二法门。从屈原《橘颂》、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以降,历代诗人不断从诸如松柏、橘柚、菊花、竹子、梅花、兰桂、荷花、月亮、石头等芬芳、高洁、坚贞的自然物象里,发现人的可贵品性,咏物类诗词创作因此特别发达。书画家也不甘落后,“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皆是画家百画不厌的素材。以流水喻指时间生命流逝的诗词,更产生了诸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将进酒》、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旷世杰作。从“比德论”影响下的自然人化的角度看,这类作品无不具有象征的性质。


有论者把古代象征主义诗歌的成熟定于晚唐,把象征传统的影响局限于30年代少数几个诗人,把象征诗的特点规定为内容的不确定性[4],视野和思路似乎略显狭隘,并不完全符合诗歌史的实际。其实,即使在多属局部比兴的《诗经》中,也已经出现了《蒹葭》、《汉广》、《鹤鸣》等可视为整体象征性的作品,这类诗细部清晰,整体朦胧,迄今为止,对这一类诗的意蕴理解多有歧义,仍无法给出确定的说法。比如《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它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宋代朱熹的《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综合毛郑旧说加以发挥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徐培均在《先秦诗歌鉴赏辞典》中则主张:“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各家说法不一,正是此诗运用比兴象征的结果,王夫之指出:“《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之创调也”[5]。“不道破一句”,只用意象呈示,让读者从中品味象征意蕴,鹤的清高,鱼的自由,檀的清香,石的坚实,皆可诱发关于人的品格与气质的相似联想。诗中名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唐代孔颖达从儒家政治角度,解释为借鉴异国经验治理自己的国家;宋代程颐从道学立场出发,认为石喻小人,玉喻君子,君子在小人中“磨砺”,方可成就义理道德;朱熹则从理学心性生发联想,理解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即使对可憎的人,也应知其善而用其所长;今人则认为这两句诗体现了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的道理。象征诗的多义、多解特征于此可见一斑。


从《诗经》的比兴到屈原的《离骚》,总体性象征方法已经完全确立。特别是《离骚》的美人香草象征性意象群,已经构成一个蕴藉、巧妙、复杂的比兴象征系统:“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6]其间不仅包含着政治人格内容,而且与楚国深厚的巫术祭祀传统有关,还包含着原始宗教的情感体验。屈原创造的这一内涵丰富的意象体系,为后世文人普遍认同,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源远流长的象征传统。

 

二、象征的传统


屈原之后的中国诗歌,象征性作品极为常见,咏物、寓言、游仙类不用说,在政治社会层面,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虽“颇多感慨之词”,但时代与身世决定其在表现上的曲折隐约,“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7]组诗常用比兴象征手法表达感情,寄托怀抱,或借古讽今,或以仙比俗,或借美人香草喻人世情怀。李善《文选注》分析这种情况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发兹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讥刺,而文多隐蔽,百代之下,难以情测”。阮籍的这种象征写法,为后世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诗人写作政治抒情诗开辟了道路。左思的《咏史》、陶潜的《饮酒》、庾信的《拟咏怀》、陈子昂的《感遇》、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等,都是效法阮籍,用象征手法写出的政治抒情诗。已有论者80年代在《中州学刊》发表文章指出,朦胧诗人北岛写于文革中后期极度沉闷压抑的环境中的作品,心绪孤独,情调苦闷,辞色阴郁,意旨模糊,风格冷峻,一系列象征性意象,隐含着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但又往往难以确指,与阮籍的《咏怀诗》极为相似。其实不独北岛,整个朦胧诗派文革中后期地下写作的政治抒情诗,都染有阮籍式的郁闷、象征色彩。


象征诗到中晚唐写法上出现了大的变化,主要是“向内转”,由以前的关注社会政治层面,转入内心的个体生命情感体验,标志这一转折的诗人是李贺与李商隐。前此的象征诗,虽以“隐美”为特征,具有“复义、重旨”[8],但一般来说,读解时尚可把握其整体上较为确定的象征义。到李贺、李商隐的笔下,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具含公认固定象征义的通用意象被摈弃,代之以个性化的私人意象,意象间的因果逻辑联系被拆除,幽冷香艳的斑斓词采,隐约闪烁着梦幻、回忆、想象、心造情景的迷离淌恍,流动交织成虚实杂揉的片段心理印象,局部清晰,整体朦胧,解读者已很难完整、确切地指认其中的象征意义。尤其是李商隐的《锦瑟》、《无题》诸诗,“哀乐循环无端”的情感境界,以悲剧性的爱情相思形态表现出来,又不拘泥于这形态,亦可旁通于人生诸领域,如政治的失意,身世的沉沦,年华的消逝,家庭的不幸,以至整个国家社会走向衰颓没落的暗淡凄迷的时代氛围,都可借暗示象征得以表现,寄托在有无之间,只可意会,难以实指。所谓“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比如《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刘攽认为“是令狐家青衣也”,此诗乃为青衣而作(《贡父诗话》);苏轼认为“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是咏瑟之作(黄朝英《缃素杂记》);吴乔认为是“述己思楚之意”,感念令狐楚之“厚德”(《西昆发微》);何焯认为“此悼亡之诗也”(《义门读书记》);王应奎《柳南随笔》引何焯说:“此义山自题其诗以开集首者”;张尔田说:“此为全集压卷之作。解者纷纷……迄不得真象。惟何义门云:‘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其说近似”(《玉溪生年谱会笺》);王、张所引何说又与何焯《义门读书记》所说不同。岑仲勉说:“余颇疑此诗是伤唐室之残破,与恋爱无关”(《隋唐史》);梁启超干脆以不解解之:“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们理会不着。……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9]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情形确如元好问所慨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10]

fy2.webp


李商隐这种以浓艳词采装饰细碎心理印象的写法,被“花间鼻祖”温庭筠转入词的创作领域,遂造成温词理解的多义、歧义,如他的代表作《菩萨蛮》十四首其二:“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巾。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意象香艳华美而又明净清丽,但其含义各家说法不一,理解难点在于上片三、四句与一、二句的关系。张惠言《词选》卷一、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认为三、四句写“梦境”;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浦江清《词的讲解》则认为是写“楼外远景”;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唐宋词选》两说并存;叶嘉莹强调“但欣赏其色泽、音节、意象之美”[11];袁行霈认为前两句写室内,后两句写室外,是为下片写人提供小环境和大环境[12]。针对温词“每截取可以调和的诸印象而杂置一处”略去脉络的情况,俞平伯认为读者只管见仁见智,“不必问其脉络神理如何”[13]这种写法到南宋被吴文英继承,“词家之有文英,亦如诗家之有李商隐”[14],梦窗词一如义山诗,打破时空变化的正常次序,把时空不同、真幻错杂的情事、场景浓缩、叠现于同一画面,时空场景的跳跃变化不受理性逻辑秩序的约束,省略必要的过渡照应,脉络隐约闪烁,情思模糊多义,加之语言密丽幽深,雕绘晦涩,整体明确的理解把握难度很大,终致有“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之讥。[15]

 

三、现代主义诗歌与象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诗坛的象征派、现代派诗歌,最初是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触发,但李金髪、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废名、林庚等诗人,对晚唐温李诗词和宋代姜吴雅词情有独好,侵淫甚深,在他们诗生命里埋下了麴母,一经外因作用,便发起酵来。他们在创作和理论方面对温李姜吴多有借取,或迷醉于辞色,如何其芳,自谓从小就喜欢阅读晚唐五代那些精致艳冶的诗词,蛊惑于那种憔悴红颜上的妩媚,惊讶、玩味、沉迷于文字的彩色、图案,典故的组织,含义的幽深丰富。他从古典诗文里选择一些可以重新燃烧的字,使用一些可以引起新的联想的典故,倾听那些飘忽的心灵语言,捕捉那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意象,写成了他的妩媚斑斓的《夜歌》。在他的笔下,“欢乐”有颜色,如“白鸽的羽翅”、“燕子的红嘴”;“欢乐”有声音,像“一声芦笛”、“簌簌的松声”、“潺潺的流水”;“欢乐”可以握住,如“温情的手”,可以看见,如“爱怜的眼光”;“欢乐”像“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香气一样散在蔷薇的花瓣上”,它来时,脚上甚至还“响着铃声”(《欢乐》)。这一连串可视、可听、可感的绚丽意象,把难以捉摸的微妙情绪烘托得多姿多彩,神秘诱人。他的《夏夜》意象更为绮艳,槐花沐浴微风,鬓发流滴幽芬,绿荫如圆空,美目如明星微笑,悄睡的藕花,梦寐的翠叶,淡香的呼吸,流萤的金翅,裙衣轻覆的膝头,柔柔的手臂,繁实的葡萄藤,红熟的甜的私语,胸间的颤跳,唇上开出的红花,但见一派瑰丽的藻采,映衬着妩媚艳冶的情致,确如诗人所说:“我不是从一个概念的闪动去寻找它的形体,浮现在我心灵的原来就是一些颜色,一些图案”[16]。这种纷繁缛丽的色彩图案效果,十分接近晚唐香奁诗和五代花间词。

fy3.webp


或借鉴其朦胧凄美的抒情氛围,如戴望舒,他的诗多用象征手法,却避免了西方象征诗的枯燥、破碎,主要就是得力于其诗酷似晚唐诗词的朦胧而凄美的情韵的整体晕染,如他的名篇《雨巷》、《印象》。以《印象》为例:“是飘落深谷去的/幽微的铃声吧,/是航到烟水去的/小小的渔船吧,/如果是青色的真珠/它已坠到古井的暗水里。//林梢闪着颓唐的残阳,/它轻轻地敛去了/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迢遥的,寂寞的呜咽,/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这是运用意象组合和象征手法的典型作品,构成全诗的是几组并置的意象,有飘落深谷的幽微的铃声,有航到烟水的小小的渔船,有坠入古井暗水里的青色珍珠,有轻轻敛去的颓唐的林梢残阳和脸上的微笑,有起自迢遥寂寞又归于迢遥寂寞的呜咽,这些并置的意象古意浓郁,经常出现在古典诗词的意象系列里,积淀了深厚的情韵义。它们虽不统一于一个明确的题旨,却共同显示出一种迷茫、幽眇、凄冷、哀怨的情调,与诗人的主体心灵的疲惫、痛苦、感伤融合为一,黯然悼惜着一种如烟如梦、如泣如咽的无力挽回的消逝——是失落了的爱情?是过往了的旧事?是远去了的人物?是幻化了的记忆?几组情调相似的意象实乃诗人主观心象的象征,仿佛李商隐《锦瑟》般迷离难解而又亲切可感,“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17],《印象》的诗境氤氲着迷茫凄伤的朦胧氛围。


或师法其雕镂琢炼,如卞之琳,他自选诗集名曰《雕虫纪历》,他说自己作诗时有“克制、淘洗、提炼或雕琢”的习惯,还说自己的诗气魄小,规模小,微不足道,“方向不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18]这正是李商隐、温庭筠、姜夔、吴文英等人的路数。他的代表作《断章》、《鱼化石》、《距离的组织》、《圆宝盒》、《白螺壳》、《无题》,均是串联感觉、组织意象、局部清晰亲切、整体含蓄朦胧甚至晦涩无解的格局和篇幅短小的象征诗。相比之下最好理解的《断章》,分析起来也颇为费神。《断章》原是一首长诗中的几句,作者把它们抽取出来单独发表,成为新诗史上饮誉的名篇。诗中构句意象的主客关联转换,一如南宋杨万里《登多稼亭》诗句:“偶见行人回头望,亦看老子立亭间”,还有清代厉鹗《江行舟中望燕子矶》诗句:“俯江亭上何人坐,看我扁舟望翠微”。但古人诗句为游赏之间一时的即目即兴,卞诗则是有意识地叠加意象,并置画面。诗的局部清晰,小桥,风景,明月,窗子,梦,都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每一句诗从字面上看也都意思明白,但整体把握却又不易。虽然有动词“看”和“装饰”把几个不相关的意象连在一起,诗句之间和两节之间仍觉若即若离。评论家李健吾认为“装饰”是关键,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含有无可奈何的悲哀情绪[19]。诗人在《关于<圆宝盒>》里却说:“‘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20]。诗人刻意“淘洗”个人感情,增强“非个人化”的普适性,在《断章》仅只四句的短小格局篇幅内,表达了形而上层面的“相对”哲学观念,传达了超越情感之上的诗的经验,象征性地寄托了智性思考所获得的宇宙和人生的启示。但此后还是有人不管诗人的说法,而把《断章》当作情诗来读,正所谓“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或曰“每一个读者就是另一首诗”。这种情况进一步证明了象征诗内涵的不定性、多解性和朦胧性。

fy4.webp


或掇拾其“碎璧零玑”[21],如李金髪,往往在诗中嵌入李贺式的冷艳幽怪的意象,而缺乏串联首尾的抒情线索。对李金髪的诗,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里作过如下评介

留法的李金氏又是一支异军;他民九(1920年)作诗,但《微雨》的出版已经是(民国)十四年十一月。《导言》里说不顾全诗的体裁,‘苟能表现一切’;他要表现的是‘对于生命欲揶揄的神秘及悲哀的美丽’。讲究用比喻,有‘诗怪’之称;但不将那些比喻放在明白的间架里。他的诗没有寻常的章法,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他要表现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觉或情感;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他却藏起那串儿,你得自己穿着瞧。这就是法国象征诗人的手法;李氏是第一个人介绍它到中国诗里。许多人抱怨看不懂,许多人却在模仿着。他的诗不缺乏想象力,但不知是创造新语言的心太切,还是母舌太生疏,句法过分欧化,教人像读着翻译;又夹杂着些文言里的叹词语助词,更加不像——虽然也可以说是自由体诗。

朱自清指出李金髪的诗不用常规比喻和寻常章法,局部可懂整体无解,如散落的明珠,朦胧恍惚,富于幻觉。这让我们想起张炎《词源》评吴文英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的比喻,与朱自清说的李金髪诗如散珠,何其相似。朱说大约就是借自古人对梦窗词的评语,这也正好说明李金髪象征诗既取薪火于法国象征派,又来自传统的艺术渊源。李金髪在《食客与凶年》的《自跋》中,确曾表示过他要沟通调和中国古诗和西方诗歌之间的“根本处”的愿望。他的《弃妇》、《有感》等诗,局部意象如“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荒野狂风怒号”、“山泉长泻在悬崖”、“徜徉在丘墓之侧”、“残叶溅血在脚上”、“唇边的笑”等,具体可感;但整篇题旨却又多解朦胧,恍惚不定;这情形的确很像梦窗词。他的诗对生命、痛苦、丑恶、死亡的关注、体验,意象的冷艳、幽怪、生涩、奇僻,如“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烦忧堆积在动作上”、“衰老的裙裾”、“残叶溅血”、“死神唇边的笑”、“半死的月”等,又大似李贺。面对生命的沉哀、悲慨、烦闷,在酒色放纵中作颓废的消解,也让我们隐约看出李贺《将进酒》中“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一类诗句、意象和意境的影子。

fy5.webp


还有废名和林庚,都很看重晚唐温李诗风,他们本身就是30年代的现代主义诗人,不仅创作出了《十二月十九夜》、《时代》这样深奥难懂的象征诗,还在理论上多有阐发。林庚把晚唐诗歌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刹那间抓住并表现新的感觉,但在姿态上显得惊警紧张,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一种是看不出追求痕迹,表现出蕴藏之所得,所以从容自然,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如“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他希望诗人们不要满足刹那所得,要进一步求得深厚的蕴藏。废名认为晚唐温李一派真正有诗的感觉,李诗的典故就是“感觉的联串”,自由地表现其幻想。温词则是“视觉的盛宴”,但不只是一个平面,而是玻璃缸里的水,是四度空间。废名在《谈新诗》里,讲到过中国新诗对于温李古典象征主义诗风的传承,他说温李诗是从沙里淘出的金子,有生气,是整个想象,自由的表现,犹如雕刻,给人立体的感觉。温李诗确如一盘散沙,可是粒粒都是珠宝。他认为晚唐诗的这些长处,在新诗里得到了发展[22]。他们推崇晚唐的看法不一定全有道理,这正如他们的创作并不完全成功一样,但他们确实是从探索新诗发展路向的动机出发,在创作和理论上,较为全面地借鉴了晚唐的象征诗风。废名的《十二月十九夜》,真可谓“感觉的串联”和“视觉的盛宴”:


深夜一枝灯,/若高山流水,/有身外之海。/星之空是鸟林,/是花,是鱼,/是天上的梦,/海是夜的镜子。/思想是一个美人,/是家,/是日,/是月,/是灯,/是炉火,/炉火是墙上的树影,/是冬夜的声音。

朱光潜说:“废名先生的诗不容易懂,但是懂得之后,你也许要惊叹它真好。有些诗可以从文字本身去了解,有些诗非先了解作者不可。废名先生富敏感好苦思,有禅家和道人的风味。他的诗有一个深玄的背景,难懂的是这背景”[23]。这个“深玄的背景”,应是庄禅静观本心、直悟自性的生命感觉与超诣体验。这首诗写的就是“十二月十九夜”诗人屏居静室、燃灯向火时的心理感觉和意识流动。诗人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意象直觉手法,用一连串跳动跨越的意象,来暗示和隐喻自己的心境,表现飘忽不定的思绪。诗中的意象联翩而至,灯、高山、流水、海、星空、鸟林、花、鱼、梦、镜子、思想、美人、家、日、月、炉火、树影、声音,繁复璀璨,恍惚眩惑,给读者排一席“视觉的盛宴”。细绎此诗,串联众多互不连贯的事物的中心意象是“思想”,“灯”和“星空”是“思想”的象喻,与思想三位一体;其余意象均由这三个意象派生,“灯”派生“高山”、“流水”、“海”;“星空”派生“鸟林”、“花”、“鱼”、“梦”、“镜子”;“思想”派生“美人”、“家”、“日”、“月”、“灯”、“炉火”、“树影”;“日月”亦是星辰,“灯”又回应了开头的“深夜一枝灯”。诗人于苦寒孤寂的冬夜,燃灯向火,光影摇曳变幻之际,浮想联翩,因心灵的活跃,感觉生命的美好。这里的“思想”非是纯知性逻辑的,它也是感觉和联想想象的,“思想”如灯火,如日月,如家,光明而又温暖;如星空,如夜海,如镜子,如树影,如梦幻,浩瀚、幽邃而又缥缈;如鸟林,如游鱼,如花朵,如美人,生动、自由、美丽;如一曲高山流水,天籁自成而又渴望理解,渴望诉求知音。寒夜孤灯,本该令人不堪,但有了“思想”,诗人的生命状态竟是如此的丰满充盈。“禅家和道人风味”竟然一点也不枯寂,而是有光有热,有色有声,有相有影,活泼生动。诗中有李贺式的心理印象,李商隐式的意识流动,温庭筠式的意象藻采,而以庄禅式的玄妙感悟相串联,成就了废名独特的诗歌美感风貌。

 

四、新诗普遍使用的手法


不独象征派、现代派,整个中国新诗在语言变异后,总体上仍走意象化的路子,多有比兴象征之作就是必然现象。意象与象征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所以象征手法在新诗发展史上一以贯之。如胡适的《威权》、《一颗星儿》,沈尹默的《月夜》,周作人的《小河》,徐玉诺的《诗》、《杂诗》、《跟随者》、《路上》,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为寻找一颗明星》,刘梦苇的《铁路行》,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天狗》,李金发的《弃妇》,戴望舒的《雨巷》、《乐园鸟》,施蛰存的《桥洞》,卞之琳的《圆宝盒》、《白螺壳》,艾青的《树》、《礁石》,臧克家的《老马》,牛汉的《华南虎》,曾卓的《有一只鹰》、《悬崖边的树》,郑敏的《金黄的稻束》,陈敬容的《珠和觅珠人》,辛笛的《航》,穆旦的《旗》,北岛的《迷途》、《触电》、《履历》、《古寺》、《白日梦》、《关于传统》,食指的《鱼儿三部曲》、《疯狗》,芒克的《阳光中的向日葵》,舒婷的《船》,杨炼的《飞天》、《诺日朗》,梁小斌的《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韩东的《山民》,阿吾的《一只黑色陶罐容积无限》,都是象征诗名作。比较而言,早期新诗人的象征,偏重启蒙说理;创造社、新月派诗人的象征,多指向时代政治和社会理想,属于激情象征;象征、现代、九叶诸流派诗人的象征,渐趋冷静内敛,耽于哲思,有主知倾向;七月派诗人和朦胧诗派的象征,介乎激情象征和知性象征二者之间。新生代诗人虽大多摈弃意象,使用平浅的口语,但也有绝佳的象征诗,如阿吾的《一只黑色陶罐容积无限》:


诞辰之时注定是纯粹黑夜/那黑夜真正不可想象/在尚可承受的黑色暴雨中/在尚可感应的黑色烈火中/黑色陶罐继承了先人的黑眼睛//我们怎摸也走不出她的视线/有时候我们以为她被抛在山的那边,抬头看时她又出现在山的这边/其实我们早已凝固了/象形的方块字凝固了/火药、指南针凝固了/经史子集凝固了/道与气凝固了/我们只好相信东方黑洞的幽灵//那些远道而来的佛教经典/没有枪炮只有十字架的基督/以及伊斯兰的芳名/一传入潮湿地带就完全脱胎换骨/熔化和凝固一样法力无边/东方黑洞的幽灵外人也只好相信/说世界就装在一只黑色陶罐里/真不是什么吹牛皮的话/她以不变的姿态满足你常变的要求//你感到异性的呼唤吗/请绕陶罐走上一周/你感到胜利的喜悦吗/请绕陶罐走上一周/你感到背井离乡的孤单吗/请绕陶罐走上一周/你感到人情世事的冷漠吗/请绕陶罐走上一周/你感到走上一周的疲倦了/请绕陶罐再走上一周/结果在墓穴中人与陶罐同葬/东方之路是逃离黑洞之路

“黑陶”是龙山文化的标志性器物,阿吾捡来一只黑陶罐,当然不是作考古学的辉煌成果展览之用,而是把它视为传统文化的象征。这只“容积无限”的黑色陶罐,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凝缩了传统文化的诸多重要特征。第一段展示文化诞生之初的杰出、灿烂;第二段写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导致人们对它的服从膜拜,由于缺乏必要的新质的不断加入,而日趋麻木僵化,凝固为缺乏生机的“东方黑洞”;第三段切入传统文化的内核,反思被国粹派们所津津乐道的“传统文化强大的同化能力”,它能把那些异质文明的新鲜同化为传统的陈年古董,把舶来品点化成传统文化陈列馆中的展品,在已经落伍之后,传统文化仍热衷“变夷”而拒绝“变于夷”;第四段表现凝固封闭的传统文化对民族生机的摧残戕害,它是与愚民政策、万世一系的大一统封建主义集权政治,与小农自然经济互为适应的,超稳定的社会政治经济需要超稳定的思想文化把人们变成驯服工具。一切属于个人的血肉之躯、活泼生命的情感欲望骚动,都在灭除之列。人们世代围绕这只陶罐——吞噬一切生机的可怕的无底黑洞,“走上一周,再走上一周”,耗尽青春,老去生命,走着永无尽头的循环线,最终成为传统文化的殉葬品。这只象征性的“黑陶罐”,被立足现代意识反思传统的电光石火照亮,闪烁着思想文化批判的炫目光芒。“东方之路是逃离黑洞之路”,是诗人在篇末给出的象征性的结论,见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透彻省视和洞察。

 

五、使用象征手法的原因


用象征手法写诗,除了对形象性和含义湛永的诗艺追求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客观环境的制约,不能直抒,往往是由于专制黑暗的社会压迫,政治忌讳不准触犯;一是主观意识的制约,不愿直抒,往往是个人的隐秘私情,不足为外人道也。所以,古今象征诗多为政治抒情诗和爱情诗。还有一类是题咏之作,托物寓意的写法,使这类诗亦多为象征诗。这三类象征诗又常出现交叉的情况,如李商隐的《锦瑟》、《春雨》、《碧城》、《重过圣女祠》等诗,题面是题咏诗,但实质是爱情,又不排除身世政治的寓托。爱情诗中托寓社会政治意义的更多,屈原的美人香草、男女君臣首开其端,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阮籍的《咏怀诗》之十九,李白的《长相思》,都是以女性、爱情来寓托政治意义。李商隐的《无题》诗,前人每有政治和身世层面的索解;温庭筠写女性爱情的《菩萨蛮》十四首之一,张惠言《词选》说是“感士不遇”,“‘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义”。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飞卿《菩萨蛮》十四章,全是变化楚骚,古今之极轨也。徒赏其芊丽,误矣。”吴梅《词学通论》说温词“全祖风骚,不仅在瑰丽见长。……尤有怨悱不乱之遗义。”他们都认为温词是女性爱情其表,社会政治其里。秦观的婉约情词,把深沉的辛酸苦闷融入离情别绪之中,给传统的艳词增添了新的情感内涵,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称之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这种情况也存在于宋代其他婉约词人和宋以后的婉约词人的情词中。


fy6.webp


这种题咏、爱情、政治互相指涉的象征传统,明显影响了现当代新诗的同类作品。刘大白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郭沫若的《炉中煤》,或缠绵或热烈,诗中的“他”和“女郎”,均指代祖国。徐志摩的爱情诗,爱、美、自由密不可分,与徐志摩相知最深的胡适先生,曾对徐志摩一生的追求作过一个概括,指出他的单纯的人生理想就是“爱、自由、美”的“三位一体”,“爱”在其中占据首位,是他生命的象征,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梁实秋则更直接具体地指出:诗人“三位一体”的单纯理想落到实处,就是“与他所爱的一个美貌女子的自由结合”,就是“浪漫的爱”。所以,徐志摩的爱情诗就不仅是狭义的男女之爱,其本质是诗人对自由与美的人生极境的追求,从而成为诗人人生信仰的象征。恰如茅盾《徐志摩论》所说:“志摩的许多披着恋爱外衣的诗,不能够把它当作单纯的情诗看的。透过那恋爱的外衣,有他的那个对人生的单纯信仰。”朦胧诗人舒婷的爱情诗,也不是形而下的男女之爱的简单抒写,一代人的遭遇,他们的迷惘、苦闷、压抑、觉醒、探索,他们对自由平等、人格尊严、美好理想的追求,尽在其中。朱湘的《当铺》,刘梦苇的《铁路行》,林泠的《阡陌》,余光中的《双人床》,桓夫的《风筝》,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舒婷的《双桅船》等,都是咏物的题目,作出的却是爱情诗,而又不拘泥于爱情,有着更丰富的象征意蕴。 


杨炼的组诗《诺日朗》,作为题咏诗情况较为特殊。诺日朗是九寨沟的一道大瀑布和一座雪山的名称,又是藏族神话中的男神,杨炼意在借助诺日朗神话的表现,复活一种雄健旺盛的原始生命力。此诗发表后受到不少指责,有人撰文指控这组诗是用一层诗的保护色,来表达阴暗腐朽的思想感情,而“男神”的形象把现实生活中那些流氓淫棍、性解放论者以及神马、神牛们的丑恶行为大大地美化了[24]。遭此指控的原因,是在《黄金树》一章中对男神性事的象征性描写。其实,这种原始本能的充分张扬,可以跨越诗歌史,上通《易经》、《诗经》。《易·咸》卦象征男女性事,爻辞诗对之作了相当露骨的描写。《诗经·召南》的《野有死麇》、《草虫》,都是写性事的象征诗,《诗经》中这类作品甚多。对此,闻一多《神话与诗》、黎子耀《〈易经〉与〈诗经〉的关系》、傅道彬《兴与象:关于原型的古老诠释》等论著中都有充分的论证分析,可以参看。这种古老的象征描写,后来被“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从诗歌领地挤兑出去,流落到小说、戏曲里,如《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用了几只曲子,对张生、莺莺幽会过程作了暗示象征性的细致描写,可为例子。这种象征重新回到诗中,是在20世纪20年代邵洵美和30年代汪铭竹的情诗里。而后再次绝迹,经由杨炼《诺日朗》的借助神话,再回到现实人生的情爱表现,翟永明、唐亚平、伊蕾的“女性诗歌”,都有对性事的大胆描写,当然用的都是象征性的写法。


比兴象征手法在延安诗歌、晋察冀诗歌和五、六十年代新民歌里,多是作为简单的起兴被使用。在20世纪新诗发展史上,象征遇到的危机有两次:一次是文革前和文革中,诗歌里的具体物象总要走向抽象,并被赋予现行的政治思想内涵,直至变成简单僵化的比附对应,如“太阳”、“红旗”、“葵花”、“航船”、“青松”、“灯塔”等意象的固定不变的政治象征含义。一次是80年代中期以后的一批年轻诗人,他们放逐意象,拒绝深度,毫无节制地使用口语写作诗歌文本。随着口语诗的日趋平面化、口水化、泡沫化,象征手法已与蕴藉、隽永的诗美一起,离他们的诗歌越来越远。

 

 



[1]《易·系辞上》,金景芳《周易通解》,长春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156页。

[2]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版,第227页。

[3]钟嵘《诗品序》,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39页。

[4]《论新诗对古典诗歌的传承》,《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

[5]王夫之《姜斋诗话》,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999年6月版,第18页。

[6]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洪兴祖《楚辞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版,第2-3页。

[7]钟嵘《诗品》卷上,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123页。

[8]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版,第244页。

[9]各家对李商隐《锦瑟》、《无题》诸诗的解释,均转引自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第3册,中华书局1998年9月版。

[10]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国历代文论选》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450页。

[11]叶嘉莹《温庭筠词概说》,《迦陵论词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月版,第25页。

[12]袁行霈《温词艺术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327页。

[13]俞平伯《读词偶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8月版,第14页。

[14]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199《梦窗稿提要》,海南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1091页。

[15]张炎《词源》,唐圭璋辑《词话丛编》一,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259页。

[16]何其芳《写诗的经过》,《何其芳文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9月版,第156页。

[17]杜衡《<望舒草>序》,戴望舒《望舒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54页。

[18]卞之琳《雕虫纪历》自序,《雕虫纪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1-3页。

[19]《答<鱼目集>作者》,李健吾《咀华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76页。

[20]卞之琳《十年诗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116页。

[21]张尔田《<梦窗词集>跋》,《梦窗词集》,《彊村从书》二,广陵书社2005年6月影印本,第1068页。

[22]废名《以往的诗文学与新诗》,《谈新诗》,1984年2月版,第28—41页。

[23]《文学杂志》第2期编后记,1937年6月。

[24]《莫把腐朽当神奇》,《诗刊》1984年第1期。




立足普及,致力提高

--安阳文化大讲堂诗词系列讲座

(安阳图书馆、安阳博物馆、安阳电视台主办)


1、培德敦品,启智育美——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文化成作用

2、感受、感染、感悟——诗词鉴赏方法举隅

3、教材、教法、教师——中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专题

4、先民的歌声——上古歌谣专题

5、“四诗”与“六义”——《诗经》专题

6、静女其姝——邶鄘卫“三风”专题

7、南国的歌吟——屈原与《楚辞》专题

8、民间叙事与文人抒情——汉代诗歌专题

9、建安风骨——三曹、七子与邺下诗歌专题

10、陶令的田园与谢客的山水——陶渊明、谢灵运诗歌专题

11、五言诗的高原——魏晋南北朝诗歌专题

12、北国的质朴与南国的艳丽——南北朝乐府民歌专题

13、诗意弥漫的时代——唐诗的繁荣与社会文化

14、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初唐诗歌专题

15、清腴与清淡——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专题

16、悲壮与奇峭——高适、岑参边塞诗专题

17、诗仙的天才诗艺——李白诗歌专题

18、诗圣的兼济情怀——杜甫诗歌专题

19、雄奇险怪——韩孟诗派专题

20、浅切通俗——元白诗派专题

21、俊爽与密丽——杜牧、李商隐诗歌专题

22、历代长短句之宗——《花间集》专题

23、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南唐词专题

24、雅俗之间——宋词的繁荣与社会文化

25、北宋的流行歌曲大师——柳永词专题

26、高出《花间》的小令词——晏几道词专题

27、新天下人耳目——苏轼词专题

28、婉约词正宗与集成——秦观、周邦彦词专题

29、生香真色——北宋词专题

30、极盛与渐衰——南宋词专题

31、雄心与高调——辛派爱国词专题

32、婉约词的变格——姜吴雅词专题

33、流光容易把人抛——蒋捷词专题

34、风华与老成——唐宋诗比较专题

35、蛤蜊蒜酪风味——元散曲专题

36、诗词曲异,各臻其妙——诗词曲比较鉴赏专题

37、民族诗歌的一脉血缘——古今诗歌传承专题

38、前人文本从后人文本里走出来——古今诗歌比较鉴赏专题

39、刷洗的旧诗与放脚的鞋样——胡适诗歌专题

40、东方老憨的华胄情结——闻一多诗歌专题

41、哀怨芬芳的雨中丁香——戴望舒诗歌专题(上)

      哀怨芬芳的雨中丁香——戴望舒诗歌专题(下)

42、花间影像,白石形迹——卞之琳诗歌专题

43、横移中的纵承——纪弦诗歌专题(上)

      横移中的纵承——纪弦诗歌专题(下)

44、蓝墨水的上游——余光中诗歌专题

45、与李贺对饮——洛夫诗歌专题

46、中国的中国诗人——郑愁予诗歌专题

47、影响的焦虑——任洪渊诗歌专题

48、豪放与悲慨——昌耀、杨牧新边塞诗专题

49、意象的回归——朦胧诗专题

50、会唱歌的鳶尾花——舒婷诗歌专题

51、以俗为雅,以丑为美——于坚、韩东新生代诗专题

52、复意与重旨——象征主义诗歌专题

53、风骚与伦理——爱情诗专题

54、情感寄托与灵魂皈依——乡愁诗专题

55、原型形式的远程调控——古今诗歌语言体式传承专题

56、主情、主知与主趣——新诗三大路径专题

57、月亮的背面——古代诗歌负面影响专题

58、摹古与开新——现当代旧体诗词专题

59、强势文体的辐射渗透——“以诗为文”专题

60、诗歌鉴赏的文本细读方法示例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尚飞鹏长诗集《演奏者》由陕西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
  2.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5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第44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5. 从一个元素走进一部诗集
  6. 每日好诗第45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诗颂长江·长江的港”主题诗会(镇江站)成功举办
  8.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9. 第一届“百年保定”诗歌文化节在雄安举行,雷平阳等7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参加
  10. 丁香诗会·全球华语诗歌征集启事
  1. 苗霞|诗性智慧:斗折蛇行在有限与无限间——李长瑜近期诗歌论
  2. “苏东坡在无锡有个家”同题诗创作大赛获奖名单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5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5. 炸药箱上写诗获赞“当代版《活着》”,陈年喜的“炸裂人生”
  6. 每日好诗第45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星星·诗歌原创》投稿攻略|2025年征订
  8. 第44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10. 我们时代的诗生活 | 诗刊·诗词世界双十一直播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