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灿然/译
现代短篇小说,只要它依然是契诃夫式的,就是印象主义的;不管是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还是海明威或弗兰纳里·奥康纳,都是如此。沃尔特·佩特的美学,知觉和感觉,是印象主义短篇小说的中心,包括托马斯·曼和亨利·詹姆斯的重要短篇小说。某种非常不同的东西随着卡夫卡的幻景进入现代主义短篇小说,而卡夫卡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主要前驱人物,博尔赫斯则可以说取代了契诃夫,成为影响二十世纪后半叶短篇小说的重要力量。现在的短篇小说,往往是契诃夫式或者博尔赫斯式的;两者兼备的短篇小说难得一见。
博尔赫斯的《小说集》1始终坚持它们自觉是诡计的特征,与契诃夫那种窥见我们存在的真相的印象主义目光迥然不同。
读者在阅读博尔赫斯及其众多追随者时,最明智的办法是怀着与他们阅读契诃夫及其庞大流派非常不同的期待。你将听不到那个淹没在芸芸众生中的个体的孤独声音,而是一个被众多文学声音和先辈所纠缠的声音。“对一个上帝来说,还有什么比免除对世界的责任更大的荣耀呢?”是博尔赫斯在承认他的亚历山大主义2时发出的伟大呐喊。如果说在契诃夫小说中有一个上帝的话,那么这个上帝就不能免除对世界的责任,我们也不能。但对博尔赫斯来说,世界是一个猜想性的幻觉,或一个迷宫,或一面反映其他镜子的镜子。
如何读博尔赫斯,必然是更多地上一堂如何读他的所有先驱的课,而不是一次仅止于做一次自我理解的练习。这并不会使博尔赫斯小说的娱乐性和启迪性少于契诃夫,但确实使他非常不同于契诃夫。对博尔赫斯来说,莎士比亚同时是任何人又不是任何人:他是文学本身的活生生的迷宫。对契诃夫来说,想起莎士比亚就是不能自拔地想起他是《哈姆雷特》的作者,而哈姆雷特王子则成为契诃夫乘坐的船(实际上在第一篇以契诃夫这个名字发表的小说《在海上》就已经这样了)。博尔赫斯的相对主义是绝对的,契诃夫的相对主义是有条件的。被契诃夫及其信徒迷住的读者,可与故事建立某种个人关系,但博尔赫斯把陶醉的读者引入一个由非个人力量构成的王国,在那里,莎士比亚自己的记忆是一个庞大的迷宫,你可能跌进那个迷宫,无论你还留着多少自我,都会在那里失去。
对博尔赫斯的小说,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选目:我的选目包括《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吉诃德>作者皮埃尔·梅纳尔》、《死亡与指南针》、《南方》、《永恒》和《阿莱夫》。在这半打小说中,我将紧紧集中讨论第一篇,但会详细些,以便有助使本章达到高潮,说明如何读短篇小说和为什么我们需要继续寻找我们能够找到的最佳短篇小说的范例来读。
《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以一个消除戒备的句子开始(这里使用安德鲁·赫尔利传神的译文):“我发现乌克巴尔,全拜一面镜子和一部百科全书的结合所赐。”这个句子,是最纯粹的博尔赫斯:一面镜子和一部百科全书,再加上一个迷宫,你就拥有他的世界了。在博尔赫斯所有的虚构作品里,《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是最崇高地越轨的。然而,读者却是被引诱去发现可信只可信,因为博尔赫斯以恰如其分的技巧,使用了真实的人物(他最好和最文学的朋友们)和地点(一座古老的乡间大宅、国家图书馆、一家熟悉的酒店)。读者相信虚构人物赫伯特·阿什的真实性,如同相信真实人物比奥伊·卡萨雷斯的真实性一样自然,
而乌克巴尔和特隆,虽然是幻景,似乎也并不比国家图书馆更叹为观止。用一部其内容都是关于一个发明的世界的百科全书来核实那个世界,确实非常令人信服,而这恰恰是因为它是一部百科全书,一部我们已经习惯于其理所当然的权威的著作。
这令人不安,但又是一种饶有趣味的不安。随着特隆的物品和概念在全国各地传播3,现实“塌陷了”。博尔赫斯不动声色的反讽在这里达到了极致:
事实是,它想坍陷。十年前,任何对称、任何表面上看上去有秩序的系统——辩证唯物主义、反犹 主义、纳粹主义——都可以使人类着魔和受催眠。
博尔赫斯是马克思主义和阿根廷法西斯主义的坚定反对者,他控诉我们所称的“现实”却不控诉他幻想的特隆,后者是想象性文学的活生生的迷宫的一部分。
特隆很有可能是一个迷宫,确实一个人造的迷宫,一个注定要由人来破解的迷宫。
也就是说,特隆是一个善良的迷宫,在迷宫尽头没有人身牛头怪在等待吞食我们。正典文学既不是一种对称也不是一个系统,而是一部无穷地扩散的人类欲望的百科全书,那欲望是要更富想象力而不是要伤害另一个自我。我们不会被特隆迷住或催眠,然而作为读者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去破解它。特隆依然是一个完备的庞大密码,只有整个文学的幻想宇宙才能破解它。
博尔赫斯的故事开始时,他和他最亲密的朋友(有时候是合作者)、阿根廷小说家比奥伊·卡萨雷斯在博尔赫斯租住的乡间大宅吃晚餐,在餐桌前坐得太晚了,两人一齐在镜中看见自己,而这使他们都感到不安。比奥伊想起一句话,他说这句话是“乌克巴尔一位异教创始人”说的:镜子和交媾都是可恶的,因为它们成倍扩大人类的数目。小说没有告诉我们,讲这句话的诺斯替教禁欲主义者是谁。不用说,他是博尔赫斯本人。但据比奥伊说,他记得这句话是在一九二零年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一个重印版(有一个不同的书名)一片关于乌克巴尔的文章中读到的。博尔赫斯租住的大宅里所收藏的那个版本,并没有收录这篇文章;第二天比奥伊带来他自己的那册相关的百科全书,里面有四页篇幅论述乌克巴尔。无论是乌克巴尔的地理还是历史,都有点含糊;地点似乎是在外高加索地区,而乌克巴尔的文学则完全是幻想文学,写的都是想象的王国,包括特隆。
到这里,才刚刚开始故事,原该结束了,如果不是因为一个其姓名恰当地叫做赫伯特·阿什的4人。阿什是一个沉默寡言的英国工程师,博尔赫斯说他八年来常常在一家他与阿什都光顾的酒店与阿什瞎聊。阿什死后,博尔赫斯找到一本阿什留在酒店酒吧的书:《特隆第一百科全书;第十一卷,Hlaer至Jangr部》。该百科全书没有出版日期和地点,共一千零一页,显然是暗指《一千零一夜》。博尔赫斯埋头读罢这些神秘文本后,基本上明白了特隆宇宙的本质(姑且这么称呼吧)。贝克莱主教5在哲学上猛烈的唯心主义是特隆的原始存在法则。贝克莱认为,没有什么可以像一个理念,除了另一个理念。在特隆的宇宙里,没有原因和结果;占支配地位的是心理学和绝对幻想的形而上学。
这就是写于一九四零年的《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它是博尔赫斯《幻想文学选集》的作品之一。小说结尾有一篇设想成写于一九四七年的《附言》,扩大对这幻景的描写。特隆被解释成三百年来赫尔墨斯神智学信徒与犹太神秘哲学信徒的一场善良的阴谋,但这场阴谋在一八二四年发生决定性的转折,当时“遁世的百万富翁埃兹拉·巴克利”提议把特隆这个想象的国家变成一个人工发明的世界。博尔赫斯把这个提议的背景设在田纳西州孟菲斯,从而使得现在被我们称之为“埃尔维斯之乡”6的地方,变得神秘如古埃及的孟菲斯。《特隆第一百科全书》四十卷本于一九一四年出齐,这一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年份。在一九四二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之际,特隆的首批物品开始出现;一个磁性罗盘,其表盘字母是特隆字母;一个小金属锥,其重量难以承受;在孟菲斯一座图书馆发现全套的《特隆第一百科全书》。其他用地球所没有的材料制造的物品,充斥全球各地。现实塌陷,很快世界就会变成特隆。博尔赫斯不为所动,都留在他的酒店,慢慢修改他以巴洛克风格翻译的托马斯·布朗爵士的《瓮葬》。
关于《瓮葬》,我最喜欢的句子依然是“生命是纯粹的火焰,我们靠我们体内的一个看不见的太阳活着”。
博尔赫斯是一个怀疑主义的幻想家,他甚至能够在警告我们的时候也迷倒我们:现实太容易塌陷了。我们的个人幻想也许不如特隆那么复杂,也不如它那么抽象。然而,博尔赫斯勾勒了一种普遍的倾向,并满足了“我们为什么读”这一基本渴望。
译注:
1. 亦可译为《小说合集》Collected Fictions,是指英译本博尔赫斯小说集,有别于博尔赫斯的《虚构集》Collected Fictions,或者亦可译为《小说集》。
2. 希腊亚历山大文学学派或/和哲学学派。
3. 特隆是一个幻想世界,但是随着有关这个幻想世界的概念到处传播,真实世界也开始出现存在于特隆世界的物品。
4. 赫伯特意为卓越的战士,阿什意为灰烬。
5. 指英国新教主乔治·贝克莱(1685-1753)。
6. 孟菲斯是摇滚歌星“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墓园所在地,故称为埃尔维斯之乡。
本文选自《如何读,为什么读》译林出版社,2011年出版,原标题: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