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主页 作品 粉丝 关注

粉丝

作品

诗人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姓名:老老兵
加入时间:2017-06-29
诗人简介

1961年参军,1971年转业,退休高级工程师。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作品(诗歌、通讯等),80年代末在企业内部报刊发表诗歌。2010年开始在网络上发表作品,曾获得《半岛网》2012年征文二等奖,2015年《江山文学》网《我心目中的长征》征文诗歌类二等奖。

粉丝
关注

(原创-组诗)写给塞罕坝的诗(三)

马蹄坑会战    (1)
        ——决定塞罕坝林场前途的一场决战

铺天而至的寒风,把塞罕坝变成了雪窝,
一场罕见的大雪,毁了两年的造林成果……
大自然在施威,想给塞罕坝人一点点“颜色”,
要逼迫拓荒者,在困难和挫折的面前退缩。

“树被刮倒了,扶起来再给它挖个新的窝,
林子被毁了,我们就再把新的树种栽播!”
这就是坝上人的回答,也是对党的承诺,
只要我们人不倒,塞罕坝就永远生机勃勃!

“一棵松能够生长,机械造林难道不能活?”
“在困难面前后退,这不是塞罕坝人性格!”
坝上需要成功——老书记再踏勘每个角落;
人们需要胜利——翘尾巴河边拉起帐篷座座……

虽然是春寒料峭,冷透了筋骨又算什么,
一百二十个战士,白天黑夜吃住在荒坡;
苦累全都不算啥,守在马蹄沟寸步也不挪,
全部心思只一个:只盼机械造林结出硕果。
        
一个月以后,春风温柔地在人们脸上摸,
噢,满腮胡子的“老人”,却是这里的众小伙;
看他们脸上,全都被沙土尘埃尽数涂抹,
噢,保证苗木不干渴,几天不洗脸又算什么!

谁说在塞罕坝上,机械化造林难以成活,
会战后看成活率——百分之九十六还要多!
好一片嫩绿啊,在春风里覆盖坡岭沟壑,
整个塞罕坝啊,歌声和笑声震颤天上云朵……
       

夫妻“望海楼”                                   
——五十多年有二十对夫妻守在这里          

半个多世纪,塞罕坝人改变了塞罕坝的面貌,          
一百多万亩人工林,锁住浑善达克沙地的腿脚!        
美丽的高岭,现如今真的是前所未有地美丽,     (2)        
卫星云图上的绿色,就是几代塞罕坝人的创造。           

这一片深绿,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绿色波涛,          
就像是,把這坝上无数感人的事迹向世界昭告——          
“一棵松”这林场的象征、马蹄坑会战时的热潮……        
还有啊,九处望火楼串成控制火患的保险链条。         

这些望火楼,像屹立绿色森林海洋中的小岛,          
防火瞭望员,就是扼守塞罕坝绿海的边防岗哨;          
这些个小岛,虽然人迹罕至几乎与世间隔绝,          
而这些岗哨,守得住寂寞更受得住困苦和煎熬。           

第一代住窝棚,油灯雪水冷馍相伴,寂寞难熬,        
第二代住平房,仍是是冬天冷彻骨,夏季似火烧,        
第三代住小楼,生活和工作条件,有了大改善,          
第四代望火楼,现代化设备,寸步不离在身边绕…… (3)            

就是在这里,他(她)们尽忠值守书写自豪和骄傲:          
一架望远镜,每十五分钟要瞭望一次林海波涛,          
一个记录本,要记录每一次观察是否有火情,                  
一部电话机,每十五分钟向场部做一次“零报告”。  (4)             

夫妻们把家安在这里,如同板上钉钉那样牢,          
风也好,雪也罢,守护林场安全的初心绝不动摇;          
手牵手一起精心观察,每个角落也不会丢掉,          
度过秋,熬过冬,使命感让他(她)们甘把重担肩上挑。   

(原创)写给塞罕坝的诗(2)

永远挺立的“一棵松”         
——写给塞罕坝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       

坝上的荒原,有一棵迎风卓立的落叶松,   (1)     
它挺拔的腰身,展现塞罕坝人不屈的秉性;     
种树人们说,它像他们的老书记王尚海,     
敢于战天斗地,在塞罕坝做开路的先锋!  
   
城市的优渥生活,绑不住他的一腔豪情,      (2)     
党的召唤,让他敢挑重担的斗志愈加升腾;     
收拾好坛坛罐罐,把家搬到“美丽的高岭”, (3)     
破釜沉舟,他这回要当林场创业的排头兵!      

他和大家在一起选壮苗、运苗木、整树坑,     
最艰苦的地方,都有他的足迹、他的身影;     
他和大家在一起啃窝头、喝雪水、住窝棚,     
草帘子的门边,是他遮住冷雨,挡注寒风。      

当两年的劳动成果,被惨毁于一场严冬,     
林场笼罩着悲观情绪,弥漫起返乡之情……     
塞罕坝上的勇士们,太需要一场胜利了,     
弘扬改天换地的正气,击退那股“下马风”!      

于是,坝上再现了一位穿老皮袄的英雄,     
带领三百六十九个战士,踏遍了沟壑丘岭;     
于是,雪地上又有了老游击队长的脚踪,     
他这个老县委书记,组织会战选在了马蹄坑……      

他走了,却为后人留下了这道绿色长城,     (4)     
那一片“王尚海纪念林”,就是他巍巍身形!     
老书记,他就是坝上迎风卓立的“一棵松”,      
他的精神,融入了几代塞罕坝人的血液之中……   


六女上坝              
——写给首批上坝的陈彦娴、甄瑞                 
       林、王晚霞、史德荣、李如意、                 
       王桂珍六位女知识青年         

激情燃烧的岁月,每个人都有着英雄情结,       
邢燕子和侯隽,仿佛真的和她们的青春有约——       (5)       
要听从党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花样的年华里,用开拓把火热的青春之歌谱写。        

在她们的心里,不是去欣赏坝上清风明月,       
更不是想工作舒适,去享受浪漫生活的愉悦;       
是要学习梁军,开着拖拉机耕遍高岭山野,            (6)       
让茁壮的绿色屏障,成为首都阻断风沙的阵列……        

喝着苦涩的干塘子水,就像饮清泉般甘冽,       
她们知道,和红军长征比何止差十万八千截;       
吃着牙碜的莜面馒头,如同把白面馍咀嚼;       
她们明白,与志愿军炒面就雪团有天壤之别。        

白毛旋风算什么?任凭它哈气成冰弥天雪,       
毛泽东时代的女青年,挺起腰杆能撑破天阙!       
积雪封门奈何谁?又何惧衾枕结冰冷似铁,       
胸有朝阳的拓荒者们,满脸含着笑绝不退却!        

赶着牛车拉粪,她们不怕夏日骄阳的热虐,       
漫山遍野里,都是这些“车老板”的歌声在奏乐;       
穿着靰鞡拖树,她们不怕冬天严寒的冷虐,       
顺坡滑下来,每走一步身上的“冰铠”就咯吱奏乐。        

在这片高岭上,好像真的没有两性的区别,       
男职工能干的活计,她们当然地一样不欠缺……       
几十年的坚持,付出了一生的汗水和热血,       
飘香万里的女儿花,在火热的斗争中常开不谢!   

作品 全部
相关资讯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