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近三年多一直随女儿居住上海浦东,每逢假日天晴气和时,往往独自游览浦东浦西,呼吸上海,亲各上海。上海馈赠我的是诗情与诗行。。。。。。
走在上海的街上(组诗)
走在上海的街上
悠游于湍急的光阴
每一瓣鳞片都感叹炽热的激流
车辆的速度 电子的歌喉
喧嚣宏弥摩擦耳膜松驰或增厚
视觉深深地阅读着蚂蚁的沉默:
一对互携的老人
一个橘红的清洁工
一邦殷殷贩夫走卒……
—— 钢筋水泥森林中 灯光的绿叶下
蠕动着并未小写的人生脚注!
街窗
1
一台明净的哑剧。
风的柳丝扯长耳朵聆听
芳香在玉兰琥珀光中溢扬
尾巴翘动的斑鸠像标本
鸣叫在口腔阵列
我是斑马线的一截
红灯碾压车轮
速度失去了重量
绿灯扶起另一个方向
重量回归速度
船只在气流中迁徙:
踢踢踏踏
对岸有盏灯望向星空
久久,久久……泄露出一篇传奇
读它,有的人喜恕无常
抽抽泣泣,失声痛哭……
2
半开放的血管
流动着后现代呼吸
钢筋水泥管壁
飘荡在一方属于城市的领空
日月搭脉高压和舒缓
风弹奏出蓝色心脏大海的潮头
我是岸边那堆泡沫中的一个
骨骼的穹顶内空空是生命的肌肉
灵魂在体外追逐
黄浦江边一只锚
——耸立原立新船厂码头以作纪念
从五洲大洋归来
黑泠泠流淌着阳光
煦风铺开湛蓝的海水
白鸥在海底飞翔
钢筋水泥浪奔涛涌
它在海拔低处沉淀禅机
时间煲熟了。日子
碎成滨江大道花朵的目光
孩子们尽情游弋
港湾在母亲心中安祥
铜绿
借一付匍匐的身姿
借一双眼睛
看见铜绿
不要以霜的冷静
带我回去
我的行头格格不入
最是绿涛掩映的枯涸
与谁
相濡以沫?
取景框中岸渐行渐远
婴儿车上地平线在等待朝阳和黄昏
此时却当正午
静谧的多伦路倏然走上危险栈道
风景一幕一幕通过
脚抵大地的支柱正生着铜绿!
多伦路:位于上海虹囗区,全长500余米。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居住活动于此。风格各异的孔祥熙、白崇禧、汤恩伯公馆亦分布于斯。1998年被命名为“名人文化街”。
上海
上海
—— 很深
没有一斤老酒
打捞不起隔夜的乡愁
上海
—— 很清
独钓一串鸟鸣
玻璃风载沉载浮白鸥之舟翻飞
上海
—— 很美
彩虹佩在腰间
不经意绿浪香潮漫过鬓角
上海
—— 很大
攀上成片世界之最
只看到露珠大一滴陆家嘴
走在上海的街上
悠游于湍急的光阴
每一瓣鳞片都感叹炽热的激流
车辆的速度 电子的歌喉
喧嚣宏弥摩擦耳膜松驰或增厚
视觉深深地阅读着蚂蚁的沉默:
一对互携的老人
一个橘红的清洁工
一邦殷殷贩夫走卒……
—— 钢筋水泥森林中 灯光的绿叶下
蠕动着并未小写的人生脚注!
街窗
1
一台明净的哑剧。
风的柳丝扯长耳朵聆听
芳香在玉兰琥珀光中溢扬
尾巴翘动的斑鸠像标本
鸣叫在口腔阵列
我是斑马线的一截
红灯碾压车轮
速度失去了重量
绿灯扶起另一个方向
重量回归速度
船只在气流中迁徙:
踢踢踏踏
对岸有盏灯望向星空
久久,久久……泄露出一篇传奇
读它,有的人喜恕无常
抽抽泣泣,失声痛哭……
2
半开放的血管
流动着后现代呼吸
钢筋水泥管壁
飘荡在一方属于城市的领空
日月搭脉高压和舒缓
风弹奏出蓝色心脏大海的潮头
我是岸边那堆泡沫中的一个
骨骼的穹顶内空空是生命的肌肉
灵魂在体外追逐
黄浦江边一只锚
——耸立原立新船厂码头以作纪念
从五洲大洋归来
黑泠泠流淌着阳光
煦风铺开湛蓝的海水
白鸥在海底飞翔
钢筋水泥浪奔涛涌
它在海拔低处沉淀禅机
时间煲熟了。日子
碎成滨江大道花朵的目光
孩子们尽情游弋
港湾在母亲心中安祥
铜绿
借一付匍匐的身姿
借一双眼睛
看见铜绿
不要以霜的冷静
带我回去
我的行头格格不入
最是绿涛掩映的枯涸
与谁
相濡以沫?
取景框中岸渐行渐远
婴儿车上地平线在等待朝阳和黄昏
此时却当正午
静谧的多伦路倏然走上危险栈道
风景一幕一幕通过
脚抵大地的支柱正生着铜绿!
多伦路:位于上海虹囗区,全长500余米。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居住活动于此。风格各异的孔祥熙、白崇禧、汤恩伯公馆亦分布于斯。1998年被命名为“名人文化街”。
上海
上海
—— 很深
没有一斤老酒
打捞不起隔夜的乡愁
上海
—— 很清
独钓一串鸟鸣
玻璃风载沉载浮白鸥之舟翻飞
上海
—— 很美
彩虹佩在腰间
不经意绿浪香潮漫过鬓角
上海
—— 很大
攀上成片世界之最
只看到露珠大一滴陆家嘴
注释:
此组小诗稿作于2016年至2017年5月间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