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的 《中国诗词大会》,让人惊艳。多年来,我们的电视屏幕上流行着各种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非诚勿扰》等,收视率也很高,一时间成为街谈闾议。
这些电视节目,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内容是现代的,形式也是现代的,都是用现代的表达形式,关注并满足现代人的现代需求。从传播效果来说,这些节目是成功的,尤其是在保证价值观正确的基础上。
电视这样一种现代媒介形式,其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娱乐。从“围观”中获得无害的惬意,似乎是一种普遍的观者心态。就如同人们不在乎《非诚勿扰》究竟解决了多少青年的婚恋问题,重点在于人们看到了别人是怎么谈恋爱的,或者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敢于表达和展示自我的年轻人。可见,公主与王子邂逅,浪漫与理想幻影,理智与情感碰撞,很容易与观众实现某种心理共鸣。
但应该承认,《诗词大会》以及近段时间热播的《诗书中华》,让我们看到当前电视节目制作中出现的一股新趋势。那就是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尤其是诗词艺术的文化精髓,用现代传播的方式,通过华丽精彩的包装,达到雅俗共赏的传播效果。
坦率地讲,以前的电视节目中也有挖掘传统文化的做法,如一些说书类节目,既讲历史故事,也讲现代故事,尤其是那种社会新闻故事的现代评书样式。但为什么这些“包装”,有的无疾而终,有的默默无闻,有的甚至陷入了“三俗”境地不能自拔,无法产生如《诗词大会》《诗书中华》这样广泛、正面的社会影响呢?
从题材的角度来看,它们选取的是中华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唐宋诗词。这样一个雅的题材,却运用比赛、讨论甚至融入家庭真人秀的方式,同时切入专家的解析和点评,显然是符合现代人生活与交流方式的。一方面,它强化了参与感,增强了互动性;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它能够对文化认知水准加以有效提升。央视的另一个节目《朗读者》也有这个特点,在注重满足观众口味的同时,还有一种力图提升观众文化水准、提高人们审美趣味的创作努力与倾向。
一般认为,经典唐宋诗词的高水准鉴赏,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可不是简单背诵几个字而已。对古典诗词艺术的缓理解,对唐诗宋词的慢咀嚼,本身既是对文化内涵的传承,也是对文化作品的发掘,更是提升文化审美水准的重要过程和手段。从这个角度来看,《诗词大会》《诗书中华》和《朗读者》找准了点、找对了点。
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旭曾讲过一个故事:20多年前,他在日本京都大学做访问学者,有一次作中国诗歌的讲座,讲到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忘明月,低头思故乡。刚读毕,一个日本小学生举手提问:唐诗那么规范严谨,李白这么伟大的诗人,怎么能在短短的五言绝句中,反复使用两个“明月”?曹旭当时很惊讶,为此后来特意查了唐诗的历代善本。
我觉得,这个小学生的提问,其实不仅仅是个学术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次文化历练的心路过程。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诗词蕴含着文化天下,文化内涵深邃幽远,通过对诗的追问与解读,能够提升人的文化感知、升华人的文化趣味、锤炼人的艺术鉴赏能力。通过这样一次次的文化历练,每个“小学生”都可以成为温文尔雅的人、气质高贵的人、品味醇厚与内涵深刻的人。
文化思想宣传领域,“反三俗”已经好多年,可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现象还是屡禁不止。在“三俗”中,庸俗和低俗仅仅是表象是结果,媚俗才是动因和根源。文化产品的制作与推广如果总是想着“迎合”而不是“提升”,那我们的文化创新创造,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似乎会很艰难。
如今的时代,确实发生了许多变化。反过来讲,《诗词大会》《诗书中华》和《朗读者》这些电视节目有那么高的收视率,也着实可以给我们的文化创作者一些文化自信和文化底气。事实上,我们的观众、听众、读者是有文化基础的,是有文化能力的,是有着对雅文化的强烈追求的,是有着不断提升文化品位的内在需求的。一些文化产品制作者张口就是“没办法,只能拍这个,老百姓就喜欢那些浅层次的东西”,这样的观念现在看来需要好好改改了。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