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触不可及

作者: 2017年04月28日16:32 浏览:228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风景触不可及


第一次来大草原的人,嘴里常念叨这样一句话:“来草原遗憾,不来也遗憾“。
而我的想法是,不是因为来了遗憾,而是因为风景离我们太过遥远。
此前,在前往呼伦贝尔的路上,我们乘坐的列车开得非常缓慢。窗外绿草如茵,每隔一段时间就能看到成群的牛羊,还有蓝色屋顶的牧民房,引得车内的孩子们一阵阵尖叫。但这片草原却是被铁栅栏包围起来的保护区,隔着火车车窗和铁丝栅栏,游客们总觉得难以亲身领略到它的美。
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窗外的草原简直是美得让人窒息的天堂。在那里,草儿肆无忌惮地开始疯长,大风刮过便留下了绿草倾倒的各种痕迹。其间也会点缀着某些不知名的小黄花,给人带来一整片青葱的绿野。而草原的景致也并非单调乏味的,它们和铁路紧紧相邻,被低矮的山丘环绕着,在一层又一层的栅栏分割下,形成了层次分明的景观带;既有绿茵草地,也不乏成群的松树林,别有一番田园风味。唯一遗憾的是,我们不能敞开心扉大吸一口那里的新鲜空气,或站在碧草蓝天下向眺望远方,和埋头只顾吃草的大奶牛来一次亲密合影……仿佛没有亲身体验到这些,就不能称之为“我来过草原了”。于是,大家开始期盼着快点到达目的地、尽快参观“真正的草原”。
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清晨,我们拖着行李箱前往海拉尔火车站的出口处,去寻找一块印有“印迹草原”的小白旗,并在此和团里的其他游客会合。在导游小刘用北方腔洋洋洒洒地介绍一大串的自费体验项目的过程中,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似乎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无聊。当我们走下车时,第一眼便看到了期待已久的“大草原”。
那的确是一片辽阔而空旷的草原,只不过仅仅称得上“大”,却少了草原的那种生机盎然的景象罢了。放眼望去,宽广的草地一眼望不到边,可从近处看却只看到了干瘪的草地稀疏得像被植草化的荒漠,干旱抑或蝗灾使这片草原笼罩了一层焦灼和死气。我们似乎再也看不到火车上那样的美景,也寻不出一块天然的草地了。从踏上草原的那一刻开始,迎接我们的并不是清新铺鼻的青草香,而是一股股袭人的热浪和音响中放出的高亢歌声。至于目光所及之处,大多是与沙土混合着的低矮草堆。低头一看,我竟见到了数不胜数的蚱蜢在草地上飞舞,而每走一米就能看到干瘪的马粪块在太阳下晒得发青。
所幸,草原上的蒙古包的确真实地存在着,它们错落有致地排列成行。有的成了草原上的高档酒店套房,有的则被充当物品闲置处,供游客取景拍照之用。还有的格局较大,便成了酒店的餐厅,黄色的蒙古包专门用来食用烤全羊和观看仪式表演,白色的蒙古包则是普通游客食用旅行社团餐的地方。其次,蒙古包周围还分布着许多类似骑马、射箭和卡丁车驾驶等娱乐场所。想要体验这些项目的人,必须花上个两三百元才能独享那短短十几分钟的旅程。而即便是吃过烤全羊、玩过骑马、射箭的人,又有几个人会对这样的草原之旅感到称心如意呢?
虽然我不并清楚旅行社选择这片草地的用意何在,但我似乎理解了为什么我们沿途经过的那些人迹所至的旅游区,都不及火车上所看到的大草原美丽。几年前又或者是十年前,第一个发现这片草域的牧民兴许还能看到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而随着现代化的开发和一批又一批游客的增加,草原的承载量也在逐年降低。难怪只有人烟稀少的地方,才是景色最怡人的观光胜地。
在旅游大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或许还有很多亟待开发或者未被开发殆尽的景区,将成为传说中令人神往却实际上令人失望的地方。因为很多时候,太过刻意的渲染并不能达到井上添花的效果,反而会让你的期待落空,令你感到大失所望。正如我们曾刻意地想要追寻某个目标,却在抵达终点的那一刻感觉异常平静,无法与世人分享兴奋和喜悦一样。如果你只是把眼光聚集在某一个点上而忽视了旅行中的其他风景,那你将注定感到遗憾。
记得我们前往额尔古纳湿地的时候,恰巧赶上了当地整条线路的大施工,原本一两个小时的路程也因故延长到了三个小时。望着草原上这条尘土飞扬的大马路和浸泡在灰尘中的草原,我的心情异常烦闷。作在一个外地观光客,我实在无法体会当地发展经济的迫切心情,以至于走在那条颠簸又崎岖的施工道路上时,除了厌恶和埋怨外没有半点期待。
但是,当汽车驶入农垦区的各个生产队时,我又不得不赞叹农垦区内所展示的一片和谐向上的生活场景。牧民们赶着牛羊从公路上经过,偶尔在马路边就能看到某户人家的庭院外有一两只奶牛在悠然自得地穿行。而整齐别致的蓝色屋顶和黄色围墙的小屋,也能带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这既不是旅行社重点推荐的景区,也不是背包客们记录在案的必游景点。它只是恰好出现在了去拉布大林汽车站的路途中,恰好被外地游客看到而已。
因此欣赏真正的风景,并不需要踏足其中。它不是不存在,只是离我们太过遥远,是双手无法触及而只能用双眼和心灵捕捉到的美景。


“我想养一头奶牛。”我对身边同行的朋友说。
我想养一头奶牛。不知道为什么,在我来到草原的第二天,脑子里就经常冒出这种奇怪的念头。
或许是从车窗里看奶牛时,觉得它特别温柔亲切,它可爱的黑白花纹是那么与众不同,以至于我差点忘了它只是一头家畜而不是迷你宠物。又或许是小时候的放牧经历,让我有着盲目的自信,能够轻松照料好这样一头比山羊大好几个块头的奶牛。但我似乎忘了我儿时的小伙伴是如何用小小的身子与大黄牛作斗争,最后落得个遍体鳞伤的。况且,我对这种外表温顺、实际上身强体壮的动物根本一无所知。
我只是欣赏那些成群结队的牛羊,一头扎进浅草地里埋头只顾吃草的样子。看着它们在尘土飞扬的公路旁无所顾瑕地啃着草皮,慢条斯理地咀嚼着食物,我对这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更是羡慕不已。
因为我深知成为一名草原放牧人,对我而言也是不切实际的。刚刚从“大火炉”武汉逃出来的南方人,根本无法想象在烈日下暴晒并且找不到一棵茂盛的大树乘凉,那是一种怎样的煎熬。又听说草原上的蚊虫居多,而我恰好是那种易被蚊虫叮咬的体质,整天穿着长衣长裤在草丛里穿梭、饱受高温的炙烤,难道不会就地融化掉吗?还有北方的食物,尤其是一个长期在外漂泊的放牧人的粮食,想必也是极其简单、节省的。至于对比丰盛的牛羊肉大餐,我还是会更加怀念长江以南地区顿顿端上桌的生鲜果蔬吧。
在干燥的北方空气中行走时,我时常感觉到一种从外而内的干渴。为此,自备的矿泉水总是解不了燃眉之急,而酒店宾馆中烧开的温水又总有一种咸海水的味道。
但是回到青竹湾则完全不同,在这个夹在群山之间的南方小村庄里,你依然可以欣赏到漫山遍野的绿树山林和绿绿葱葱的稻野。它虽少了几分大草原的辽阔和宽广,却成就了南方村落独有的秀美和灵韵。当潺潺流水声传入耳边、晚风从竹林间穿过门房上的风铃时,空气中的清凉和水汽简直沁人心脾。更重要的是,这里似乎埋藏了我多年以来无法转身离去的秘密。虽然它们的存在宛如镜中水月,模糊不清,有时甚至连我自己都分辨不出那到底是记忆还是凭空想象;可是正因为有着这样一份思念的羁绊,我才能时刻提醒自己我的根在哪里。
所以,我终究无法像北方放牧人那样坦荡地游历四方,也唯有羡慕公路边的牛羊如入无人之境般随遇而安。


这一趟草原行,我们辗转过多个城市,也住过不少旅店。从旅行社安排的星级宾馆,到全国连锁的快捷酒店,再到价值40元的青旅太空舱,这些大大小小的旅馆成了我们每到一处暂时落脚的驿站。
其中,家庭旅社的经历令我记忆尤为深刻。它让我想起了以前经济不太发达时曾流行一时的招待所,一间房内塞着三四张床铺,每个人按人头入住,每张床的价钱约十来元左右。因此,招待所的优势就在于价格相对低廉,而且最大化的节省了空间,正如那些深受背包客们喜爱的国际青旅一样。
可这样的家庭旅馆还是和我想象中的有些不同,除了客厅走廊和卫浴间保留着“家庭”应有的氛围之外,其他剩余的空间几乎被挤兑得一干二净。客厅的落地窗分割成了价格不等的单人间和双人间,不足二十平米的主卧也横七竖八地摆放了四张床铺,就连厨房也变成了主人临时的落脚点。我实在无法想象在一个头顶正对着的灶台的地方辗转入睡,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透过偶尔掩开着的房门,我看见厨房内堆放的各种瓶瓶罐罐整齐划一地堆在灶台上,一张类似医院陪护床般的折叠椅就摆在正中间。
女主人是位50来岁的北方阿姨,从她递过来的名片可以得知我们有着相同的姓氏。最开始的时候,她在火车站出站口和我们搭讪,向我们推荐了价格低廉的旅行社,最后又把我们带回家中,并成功说服了我们定下她家的旅馆。那是一间非常干净的四人间,房子的光线很充足,只是没有阳台也没有空调。据说海拉尔的居民区都是没有阳台的,人们晒衣服只用挂在衣架上吹一天就能晾干。因为天气的过于干燥,水分很容易蒸发掉,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但后来途经某地时,我还是看到了有阳台的小区,这令我倍感亲切。
主人家的客厅是一道狭长的走廊,走廊上摆放着一张红木柜,各种口味的泡面、火腿肠整齐地摆设其中,想必这就是旅馆内的零食贩卖区域。其次,离红木柜间隔半米远的地方摆着一台单人立式冰箱,被一层米黄色、镶嵌红色玫瑰花的雕花帘子遮盖着,好像很久没有正常运转。而紧挨着冰箱的是一张矮脚的电视套桌,桌子上放了几瓶年代久远却十分耐用的暖水瓶,供过往的旅客自由饮水。
再往前走几步,便是一间很大的卫生间。黑白格子的地砖,搭配昏黄的灯光,复古而不显得陈旧。北方人大多喜欢用马桶,主人家也不例外,马桶垫上还特意套着一层青绿色的毛呢垫子,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暖和干燥。
作为一个七八人居住的家庭旅馆,这套房子的充分利用率实在超出了我的预料。它的拥挤和空间的过于狭窄,总是让人无处落脚。就连这家的男主人,也只能整天待在厨房的单人床上打磨时间。但是好在我们还有一间独立的卧室,可以放开胆子聊天、随意打开行李箱暴露自己的私人物品……
它终归比40元一晚的太空舱旅社强多了。你不用默默无言地对着一群年龄相仿的男生女生,排着二十来人的队伍并时刻关注洗澡水的温度。你也不用担心,当你经过偌大的客厅时,总有那么几个关心军事时政的男生霸占沙发和电脑投影仪,那时你会觉得客厅仿佛成了一个不敢涉足的区域。至于同住的女生们,每天都是低头、侧目而过的,大家互不相识却得分享同一间卧室,保持着大学时代的上下铺关系。半夜时分,还有隔岸的打鼾声从远处传来,不远不近,却是那么陌生。
因此,像这种置身于拥挤的公共区域里谨小慎微地活着,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就像被拥堵在一辆超负荷的上下班地铁上,每个人都不得不面临来自他人的挤压时,人们依然渴望在狭小的空间里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从而得以片刻的舒展和喘息。因为在谋求个人生存之道的路上,我们已经牺牲掉了太多的私人空间,甚至将自己的大部分生活都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所以当我们停下奔忙的脚步开始将生活向内转时,我们为何不能活得更自由一些,去争取一份属于自己的空间呢?
可能有人会说,“旅行”就是这样一种寻求自由、释放天性的有效方式啊?然而,纵观个人的亲身经历,很多人或许又会恍然大悟,当“旅行”也成为一种挤兑个人生存空间的心理负担时,它是多么具有反讽意义啊。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英徽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