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偶寄

作者: 2017年04月28日15:29 浏览:192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冬日游园,入目总是带着几分萧瑟的。我在明湖边捡了长椅坐下,看见亭子歇在不远处的山顶,单檐上悬挂的灯笼照着漆了乌红的牌匾,亭边的草木在冬日里泛着淡淡的苍青。倘若再放目远眺些,目之所及便是不远处露出的山坡河岸,细看竟似有寒雾自冰面蒸腾而起,岸边则是一片苍茫蔓草萋萋。那天际的白云也宛若被仙人揉碎一般,清清淡淡的云彩下挑出一角亭檐来,檐角还系了铃铛。
  我任凭自己陷进这扶疏的草木之间,怔忪望向面前收拢了蕊瓣的莲花与那冻住几根芦苇的水面。恍惚间,遮掩往事的帘脚竟像是被人倏地挑开,就连胸腔里那颗因久别故乡而不得着落、惶惶无措的心,竟也能慢慢安定下来了。
  想来也是此次离家比往常都要久些的缘故吧,在外时偶尔记起那些怀想故乡的人,想到乾坤今古还有那么多惯于释放忧愤的青年人,同我一样在一个无风的清晨揣着书笔漂泊远去,一路行来踏尽这杏薄春色,苍黄秋意,却在这满目落日芦草面前惶然无措起来。只不知当年他们在渡轮上呕尽心肝时,是否也如我这般在岑寂希声的夜里辗转反侧,极力于心底捕捉哪怕一星半点来自故乡残存的暗影?
  人这一生,可以去的地方有很多,可以回的地方却很少。在无数个离乡的夜里,我辗转怀恋着木兰白瓣上殷染的红纹,怀恋熏了烟火气的黛瓦檐墙,怀恋明湖畔结冰的水面,怀恋辘轳把子街老旧的杂货铺,也怀恋着日暮时教堂尖顶那抹郁净的朱红。
  我想起小时候,故乡道路两旁长着成排的法国泡桐,阔叶蓊郁,将道路纳成巨大的拱形,黛瓦白墙间尽是岁月明晰的纹路,就连红木门上原本色泽暗沉的石雕铜铃也被手掌摩挲得透亮。晚饭后常有老人摇着蒲扇,搬了竹椅坐在院落门口,穿着洗得发薄的白汗衫与人闲聊,爽朗的笑声里总是带着饭菜浓重的味道。那时我与外公同住,房间主屋里设了一张大床,夏天床上铺着凉席,我儿时贪凉,最爱随外公睡在凉席上,结果每次午休醒来时,脸上总会印着红红的竹席印。
  在这些作旧的物件里,总是寄存着我太多的故事。外公走得早,后来我回家再看到那张木床时,却好像还会看到外公侧身躺在床上,腿上搭着蒲扇睡午觉似的,仿佛一切都还是那个一拍即合人间静好的味道,岁月背后依旧是京剧袅袅的唱腔,咿呀婉转,唱的尽是盛世绵绵的风光。
  年少时总有些轻狂的妄念,想着日后能在老城的市井巷子里寻上一家作旧的酒馆,檐角处点两盏暗如残血的灯笼,让余生也一并抛染上黄花梨木的纹路,想着目及明月、袖底乘风,与那醉倒在大缸里的酒餮日复日年并年,一同看这杯中物与世中人仓促交织的颠倒乱影。
  只是经年后记忆的封底早已是作旧的陈黄,内容更是早已改弦更张,那巷口的砖墙黛瓦不会再有微风会晤,街头湖边也再难寻觅孩童的欢笑,就连老人佝偻的身影也被锈迹斑斑的老屋落了锁。有关故乡的记忆终究还是变成一座珠光宝气的楼阁,外表是那样堂皇富丽,可根基却是摇晃的,心底那些疲软的旧事,虚弱到只需用手轻轻一碰,便会哗啦啦倒成齑粉,化成一片凄迷,内里尽是泥泞的腥红。
  记得小时候随祖父去园子里看戏,那时戏台两翼是磨得透亮飞翘的檐角,漆红的梁柱上松松垮垮地挽着海青色绸布,台下一排排零星的漆红长椅旁永远不缺卖豆干和瓜子话梅的小贩。台上的女旦水袖轻扬,一摇三晃,咿呀婉转地唱着,就像是要把婉约的芳魂也一并锁进这长长的戏腔里似的。可如今我又能和谁再去园子里听戏呢?想起三年前自己去的那次,戏台的廊柱早已布满蛛网划痕,就连高高挽起来的海青色帷帘也已不知所踪。记忆中岁月的楼阁无声坍圮,就连当年看戏的人都渐次远去了。只有戏台在月光中寂寂地冷清着,那些精美的象牙雕梁也似乎又旧了些,道路两旁是渐次滑过回忆眉眼的霓虹,只剩下一瞬的靡丽与堂皇。
  只有我还做着那个满目流丽锣鼓喧天的梦,梦里还依稀有着长袖轻扬的女角,她们一摇三晃,婉转吟哦,将古往今来多少离愁别绪,都锁进了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那年祖父去世,我送他回他的故乡去,到他落地归根之处扫墓。可当我结实地踩着脚下的黄土,望着远处的青山,想着方才经过村头时那些树下打牌的老人时,当我听着村民在山上扬声吆喝的乡音,看着他们荷锄时黧黑的手掌,嗅着来自山间雨和泥土的清香时,那些年对祖父身上那股子安定淳朴味道的疑虑,才像是突然解开一般,心底竟隐隐生出几分想要化树扎根,化鹤归林的痴念来。
  可伴随这痴念的,却还有那可畏的惊惶。
  是啊,祖父劳碌半生,终究还是有归根之所的。然而我呢,待我百年之后,我的灵魂,又该向何处安栖呢?
  我的魂灵在故乡这座老城里出生,成长,明悟,老去。浮光掠影,衰荣一念,我以亲身见证她的安稳匍匐,十余年里我同它一起目送远行者与暂居人。在无数个寂寂的深夜里,我伸手抚平她隆起的眉头。然而当白昼归来时,她苍老的面孔却又要被迫接纳来自子孙的涂抹了。我亲历着这片本应与我血脉牵连的故土,正在慢慢嬗变成陌生的模样,而这看似轻描淡写的改变,却又是多少人记忆与乡情生生割裂的撕心之痛啊!
  岁暮纵然可以轻易打马走过,然而这乾坤今古,却又有多少肖似难以言说呵!
  李贺在《苦昼短》中写过: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面对日渐陌生的故乡,我常常惶然无措着,有多少次,缥缈的灵魂在深夜舔舐这道隐匿在艰涩路途下作痛的伤疤,惶惶间整个人都如同浮在了半空中,不仅胸腔中那颗因冰凉而紧皱着缩成一团的脏器无可呕出,就连脚下也好似再不得生根了。偏生又觉得,随着与故土的渐远,正是潜藏在我肌肤下这悄无声息蚕人血肉的虫蛊,让我离历史与质朴也越发疏远了起来。却不知这如小虫般日复一日漫无目的的消磨行径,从古至今泱泱数千载,究竟蚕食了多少灵魂无辜积难者的性命。
  多少次想起匆匆行去的上个世纪,想起先人心底那片湖光山色,想起那些于岁月迁移下变而不猛的旧事,我的心底就像覆了一层厚厚的台藓,触手便是一片掀不开抹不尽的深碧,敷在回忆里,敷在未来时。我素来以为,在中国这样温厚的大环境里,但凡能以真心对待古老文化并常怀敬畏的土地,其养出的人也必定是具有温厚特质的,而这种当下最为匮乏的温厚与质朴,往往正是埋在这黄土地里,埋在那草原中、河塘边的。而那些在故乡的河塘里摸过鱼,树上采过果,仓库里捅过马蜂窝,扒过火车边沿,在桥下河中摇过橹唱过歌的人,那些挨过饿劈过柴吃过苦的人,那些手上有老茧心里有明月的人,大抵也是最后一代有着中华古老遗风的人了。而这本应代代传续的温厚遗风,这来源于我们脚下的黄土地,并将带给我们安定与充实的遗风,也还来得及在它的生命彻底夭亡前,发出最后一声泣血的悲鸣。
 这样想着,忽然瞥到明湖畔不远处北极庙前那两排扶梯,这扶梯确乎已经有些年头了,我起身慢慢走过去,小心避开那些从滑梯上跳下来直要往人身上撞的孩子,弯腰摸了摸那些光可鉴人的石头。身后大抵是一对老年夫妇罢,在我弯腰的时候,恰好听到老翁对着坐在扶梯顶端的小男孩扬声喊了一句:“坐稳些再滑哎。”这老翁的声音像是冲破了久远的岁月,一下子来到我的面前,恍惚间惊觉记忆深处像是有什么稀薄的、微弱的、蛰伏着的东西正有着即将苏醒的态势,我直起身体,回头看了看那对老夫妇。
  那老翁戴了顶灰扑扑的鸭舌帽背对着我,被油汗浸得有些浆直的黑色皮领乖巧地匍匐蜷缩在皮袄上,露出一半带着些粗糙褶皱的脖颈,我一眼望去,恰好能看到垂在他耳后如同钢针耸立般的白发。他们周围还有很多人,虽然或蹲或立,却大都翘首望着高台,目光毫无例外地聚焦在那些蹦蹦跳跳的孩子身上。庙宇旁有个不大的石头狮子,狮子的背脊上裂了一道缝儿,左右各栽种着大丛大丛的草木,在这即将破春的冬日里,已经萌芽了的枝条仿佛随时都能喷薄出葳蕤的浓绿色焰火,蕴敛着令人心惊的强大生命力。
  我站在他们身边看了一会,直到面前这些停驻者的身影,并这庙前的石狮子,这光可鉴人的石梯与记忆中的样子缓慢聚合乃至重叠,就连心中那幅深埋多年的画面都被生生掘出,恍惚间我甚至以为自己又回到了十几年前,回到了那个祖父带我游园的时候。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我收回目光,低笑着缓缓踱远,又迎面逢上几朵路旁初绽的迎春,鼻端则嗅到已有些过气的腊梅的香氛,在园角的转弯处,我又一次回过头去,最后看了一眼那泛着粼粼波光的雀青色湖面,和明湖岸那一带款款垂地的杨柳阑干。

(野草文学奖 山东省 山东师范大学 何泰否)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