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十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4月22日在顺德揭晓颁奖(详见4月23日南都特刊等报道)。4月23日恰逢世界读书日,除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礼外,22日、23日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周在顺德还举办了多场与文学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在此撷其精华,以飨读者。
于坚(右)与谢有顺
4月23日上午,刚刚荣获第十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的诗人于坚,与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一道,来到顺德北滘文化中心音乐厅,以“百年新诗的荣光”为主题,讲述现代汉语的光荣与梦想,共同向中国新诗百年致敬。
于坚:
不用担心新诗边缘化
著名诗人于坚20世纪70年代开始写作,为中国“第三代诗人”代表之一。他的诗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诗的价值在古代中国是不言自明的。没有诗就找不到自己的语言。”于坚在讲座开始,回顾了古代中国以诗立国的传统,并分析为何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甚至连汉语一度也被认为是“现代化的障碍”。
于坚认为,新诗走过百年,最伟大的一点在于它依然是汉语最忠实的守护者,保持着汉语的尊严,依然是汉语里最高端最一流的写作。
他还说,不用担心新诗边缘化,因为那只是表面的东西,“我们这一代诗人就做了这件事———把汉语黄金时期的光芒持续下去,让这把火炬没有在时代的黑暗风暴里泯灭掉。”
谢有顺:
诗是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谢有顺说,十年前人们在纪念“新诗九十年”的时候,出现了很多质疑新诗的声音,但这些声音多半出于对新诗的陌生,和对新诗历史的知之甚少。一百年前的人之所以反对格律,提倡新诗,是因为格律诗已经进入了“假诗”的世界。这并非否定修辞、对仗,而是指格律诗的背后,诗人已经无法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只追求格式,写诗变成一种“带有填空性质的操作”。
因此,谢有顺指出,今天,我们的内心世界和经历,远比古代中国要复杂得多,如何表达这个复杂经验和日益严峻的现实,注定要有新的形式。百年前我们改变了写诗的方式,但诗歌的精神得以保存,我们以中国人自己的方式进入现代世界。今天,在中国人寻找精神归宿、安身立命之本的时候,诗还是我们的首要选择。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