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束星北—科海鹰比较散文3

作者:2017年04月19日 11:47 浏览:120 收藏
比较束星北

—科海鹰比较散文3

束星北是20世纪中后期中国的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是孜孜追求真理、辛勤耕耘播种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一生。他是一位具有真才实学的爱国科学家。

束星北的一生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对于这一点,随着刘海军所著《束星北档案》的出版以及众多回忆和纪念文章的发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至于产生这些遗憾的原因,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束星北最大的遗憾是未能确定取得重大成果的方向和课题。否则的话,不管身处何种逆境,自己总能创造条件实现梦想。

让我们用比较的方法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比较束星北和爱因斯坦,因为束星北曾经在爱因斯坦身边工作过。

爱因斯坦在研究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等大方向下,一生主要抓住了4个重大课题:光电效应,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统一场论。其中前3个课题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由于爱因斯坦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但是第4个课题,虽然穷尽其后半生的时间和精力,仍然没有取得成功。

束星北的情况又如何?第一,束星北曾经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相对论的基本问题,还于1965年写成了《狭义相对论》书稿;但是,在相对论的框架下研究问题,能够超越爱因斯坦吗?不能,只能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大厦添砖加瓦。第二,浙江大学于1942年迁到湄潭后,他又开始探索任意参考系之间的相对性问题,试图放弃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由等效原理中的时空变化率,进入相对论;应该说,放弃统一场论确实是明智的选择,然而仍然坚持等效原理和相对论,这就注定难成大气候。第三,束星北于193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硕士论文是关于狄拉克方程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但写完论文即回国探亲,该工作没有再继续下去,这篇硕士论文也没有正式发表;类似这样前功尽弃的课题不在少数。第四,束星北晚年为开创我国动力海洋学研究鞠躬尽瘁;其中虽然有一些开创性成果,但是只有1978年计算洲际导弹弹头接收和打捞的最佳时限可以算是一大亮点以外(对于这一本来打算花上百万元经费研究的问题,钱学森说,是束星北计算出来的,那就没问题,不用做实验了),其他成果均难以在科技发展史留下巨大足迹。

其次比较束星北和陈景润。

陈景润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是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以病弱之躯经过10多年的推算,才发表了简称为“1+2”的论文,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束星北当年在国外的条件比陈景润要优越很多;回国后以及获得平反后,也有一些相当宽松的研究环境;即使扣除遭受不白之冤的22年时间(在此期间也可以创造条件从事科研),客观地说,束星北还是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取得自己所应该取得的成就。但是,陈景润紧抓不放哥德巴赫猜想这一重大课题,而束星北始终没有抓住一个与哥德巴赫猜想相同级别的重大课题,这是陈景润和束星北的最大差别。反之,如果有适当的重大课题铭记在心,以束星北的天才和智慧,就算是断断续续利用业余时间,也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达到胜利的顶峰。请注意,爱因斯坦就是在担任专利局小职员时排除各种困难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对此束星北应该是十分清楚的。

有人说,如果束星北始终在国外从事研究工作,就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对于此种观点应该划一个很大的问号:束星北曾经在爱因斯坦等超一流科学家身边工作,这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是极为罕见的,在那样优越的条件下都没有抓住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重大课题,继续留在国外就能抓住这样的课题吗?

实际上,在科技发展史上,像束星北这样抓不住或者抓错重大课题者绝对不是少数。仍然以爱因斯坦为例,假设爱因斯坦之前已经有人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只抓住统一场论这一个课题,那么事实已经证明,以爱因斯坦这样仅次于牛顿的天才,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在网络小说《智海爽鹰》中,鹰世界的智者王老鹰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千世界,朗朗乾坤,万事万物是非常复杂的。许多鹰都是沿着父母、师长或偶像安排、引领的路走下去。这当然也是无可非议的,而且也有很多获得成功的实例。但是,也有一些鹰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明白了自己最擅长什么,在余下的时光活的潇洒、愉快、精彩而又成功;而有的鹰快到生命的终点时才明白了自己最擅长什么,可惜为时已晚;有的鹰致死也不明白自己最擅长什么,白白浪费了大好年华和聪明才智。

如何有效地避免束星北类似的“悲剧”?这个问题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任何人,不管是否已经取得成功,都可以随时问一下自己:我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地发挥?我是否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果?这样,就能最有效地抓住难得的出彩机会,在有限的生命周期中,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对此,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科海鹰邮箱:kehaiying2015@sina.com。 QQ: 675137353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