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慕先祖行

作者: 2017年04月17日12:44 浏览:534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企慕先祖行
 
吾所慕兮在古贤,咳唾珠玑何斑斓。
甘露被野嘉禾秀,丹凤焕彩绛霄间。
原有鸣鹿郊有麟,紫芝白燕绕祥云。
鹤唳九天鱼龙跃,众星煜煜罗秋旻。
胸有丘壑锦心口,昂然不与俗子伍。
龙蜕虎变吐风云,振翮谁可与同翥。
春服徐游舞雩台,二三子偕何悠哉。
浴罢吹风沂水畔,夫子颔首于尔侪。
我也生长齐鲁乡,我也曾登君子堂。
过庭之语不敢忘,箕裘克绍愧未尝。
忆昔吾祖何佼佼,龙文满腹凤姿表。
温良恭俭兼揖让,虎掷龙拏逸翰矫。
耕读之家平原东,鲁西之彦济北雄。
邑侯名士揖手拜,络绎府前如登龙。
书香门第匾府楣,守正不移照堂巍。
天鉴贞心人人敬,道德君子耀玄晖。
代有英贤非凡俦,交契均为君子流。
经史子集满架列,三余涵咏乐悠悠。
丹青高古境出尘,翰墨精工何清真。
岐黄仁术传七叶,起死回生如有神。
垂辉灿耀五百年,前有弘治后康乾。
明经及第士如林,文武一岁两孝廉。
科举世家平东隅,炳焕文史才济济。
方伯钦敬名宦恭,望与岱岳青云齐。
洎自咸同风云变,剧贼萑苻起东南。
兵燹焚掠无孑遗,名门不坠悬一线。
三十年间家计零,金戈四伏昼夜惊。
财富失散何数计,历代精华半成空。
人祸之后继天灾,旱蝗如雨蔽天来。
丁戊奇荒惊史册,饿殍载路盈野化蒿莱。
敦厚仁者鸿林公,散米焚券济世穷。
家非素丰好拯溺,子弟效之如从风。
四乡慕义人感戴,仁德之家方未艾。
方当破家濒危时,已见奇兆世家余庆赖。
岐嶷高祖滋甫公,于时仅为六龄童。
蒿目时艰心惨恻,处危不惧变不惊。
上慰祖母安双亲,下尽子弟之孝仁。
一举借得康回力,莫谓积德之门不由鬼神钦。
于后世家变清门,黄卷青灯伴晨昏。
晴耕雨读无虚日,勤恪劳苦倍兼人。
非仅长上勤课读,亦有异秉自天授。
十八一举拔贡元,英采风华惊世胄。
世家景仰势家叹,相门有相人人赞。
方伯延誉邑侯亲,名士竞想识之面。
家门复振平原东,世家之风熙且雍。
交游一时皆世杰,常亦恤老济民穷。
家学渊源世代深,吾公能武更擅文。
神采书墨如凤翰,精华文章似龙吟。
风采岳岳抑自谦,履德践道追圣贤。
泰岱人杰皆推许,济水名士尽相延。
鉴我泉名由公书,百载游人敬仰观。
泉城林壑皆佳美,名流才士多如雨。
推公上座瞻翰墨,一书雄震济南府。
于后调之高唐州,统领将军殷勤酬。
尊公师爷委公事,从此高枕复无忧。
公之忠勤夙夜继,文牍翰墨皆无媲。
当日酬唱皆名流,时人想望皆愧自不及。 
清祚既替民国兴,公自隐退恬其生。
不意四方龙蛇干戈起,桑梓萑苻亦丛蓊。
此际平邑陷沉疴,公之忧虞在民瘼。
赖有曹公梦九力,尊儒敬老谋长者。
屡至公宅虚受教,夜以继日神不眊。
擘画精深何其详,施之于政见奇效。
盗贼敛迹案牍空,夜不闭户民不惊。
廉明公正法先贤,阖邑尽是熙雍孝义风。
一时治绩称无两,名冠东省传八方。
曹公与公称莫逆,尊之道德君子书额悬中堂。
钦公博学冠东省,于后延之修志乘。
公于平邑多掌故,下笔精审复详明。
时值倭寇侵华急,曹公延公与谋议。
捐资练兵无昼夜,沥血呕心备不虞。
公于此时已古稀,忧国忧民致染疾。
曹公既调高密县,日寇旋而践铁蹄。
平原沦陷在十月,公既病重卧床榻。
临别犹自嘱乡党,莫屈贼子之欺压。
慷慨吟诵陆公诗,示儿示女待异时。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公既辞世目未瞑,毕生忧患纾民穷。
先贤既逝乏来继,至今后人徒懵懵。
吾生何其远且晚,无缘亲睹先贤风采之一斑。
文革家藏焚一空,教化之乡转野蛮。
儒道既丧廉耻稀,为利无不用其极。
斯文至此扫地尽,来叶何人赓其续。
小子不敏忝后生,吾不追述谁人明。
文辞但令方家笑,姑以追念心之诚,
上慰前贤千秋不泯之英灵,下赐后人毕生铿訇之金铭!

2016.1.30   晨 6:50一10:50一稿


注:
1、咳唾珠玑:又名珠玑咳唾。比喻谈吐或文词美如珠玉。珠玑:珠玉。咳唾:比喻人的谈吐和文采。语出汉•赵壹《刺世疾邪赋》:“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宋•陈师道《后山诗注•嘲秦观》:“若为借与春风看,无限珠玑咳唾中。”
2、甘露被野嘉禾秀,丹凤焕彩绛霄间:笔者外高祖父、平原晚清拔贡李润深为友所撰联云:“绛云在霄丹凤焕彩,甘露被野嘉禾遂生。”
3、胸有丘壑锦心口:此指先祖多是胸中富有韬略、言辞富于文采之人。锦心口:即锦心绣口。
4、龙蜕虎变:像龙蜕皮、虎换毛一样面目一新。同虎变龙蒸,指乘时变化而有所作为。明•汤显祖《紫钗记•节镇还朝》:“君侯膺归衮之期,贱子附迁莺着役。风期未远,存问非遥。虎变龙蒸,风云自爱。”
5、振翮谁可与同翥:振翅飞翔,无人能够与之比翼。形容人的才干极为杰出。
6、春服徐游舞雩台:《论语》“侍坐章”:一天,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围坐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曾晳说出了自己的志向:“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得到了孔子的极大赞赏。此段写外祖家明清时期为名门望族,代代习儒,将儒家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若孔子魂而有灵,当为推许。
7、过庭之语:讲的是孔子和他儿子孔鲤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其子孔鲤“趋而过庭”“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孔鲤见孔子站在庭院里,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是”,退而学诗。有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是”,退而学礼。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
8、箕裘克绍:就是克绍箕裘。比喻能继承父、祖的事业。克:能够;绍:继承;箕:扬米去糠的竹器,或者畚箕之类的东西;裘:冶铁用来鼓气的风裘。
9、虎掷龙拏逸翰矫:形容所写书法优美矫健,出手不凡。外祖父家族历来擅长书法,人才辈出,男女老少均书法优异,时号“李氏无拙笔”。
10、耕读之家平原东,鲁西之彦济北雄:外祖家李氏家族在明清时代,为平原东南乡名门望族、科举世家、中医世家。在黄河以北、鲁西北颇有声望。
11、邑侯名士揖手拜,络绎府前如登龙:外祖家族为平原士绅望族、官宦世家、科举世家,明清时期,历任平原知县莅任,都要到李氏府上参拜,以争取该家族对其施政的支持。许多怀才之士,都怀着敬慕的心情,登门拜见,以期得到李氏家族的称扬和推许,如同汉代“登龙门”一样。登龙:即登龙门,比喻得到有名望、有权势者的援引而身价大增。《后汉书》卷六十七“李膺传”:“膺独特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12、书香门第匾府楣,守正不移照堂巍。天鉴贞心人人敬,道德君子耀玄晖:家族后人记得的外祖府上四块大匾,分别题为“书香门第”“守正不移”“天鉴贞心”“道德君子”。多为山东巡抚、山东学政、济南知府等所赠。其中,“书香门第”匾额,悬在其家南大院二层楼大门正中上方的门楣上,不知何人所书,历史久远。“守正不移”匾额,悬挂于堂上,系济南府知府李某所授,表彰外高祖父李润深之曾祖母、附贡生李方之妻张氏守节之匾。“天鉴贞心”匾,为晚清山东巡抚陈士杰、山东学政汪鸣銮连袂赠送给李公润深之祖母李沙氏的匾额,悬挂于李氏家族南大院门楼之上。“道德君子”匾额,为民国平原县长曹梦九(被评为“山东省模范县长”)赠给李公润深之匾额。
13、代有英贤非凡俦,交契均为君子流:与李氏家族交往、成为朋友的,都是那个时代的品行兼优、富于学问的优秀人物。外高祖父、拔贡李润深之父鸿林公(附贡生),曾带头组织诗社,经常与其同窗好友(均为贡生或秀才,平原当地名士)在一块吟诗作赋。
14、经史子集满架列,三余涵咏乐悠悠:外祖家族家藏各类古籍上万卷,家族子弟经常在耕种、休息之暇,勤奋读书,悠然自乐。三余:《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注引《魏略》云:董遇善治经传,人从学,他强调多读,多读则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由是诸生少从遇学,无传其朱墨者。”意思是,董遇勤奋好学,一点空闲时间都不白费。他把冬天、夜里、阴雨天看作“三余”。后以“三余”泛指空闲时间。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序》:“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
15、丹青高古境出尘,翰墨精工何清真:李氏家族历代人多精通书法、绘画。如民国续修《平原县志》卷十八•人物志•孝义卷载:李华堂,原名鸿林,自冠山,号书卿,天资聪敏,性孝友……善丹青,尤长于山水。”笔者日前获悉,拔贡李润深所画一幅山水扇面,在合肥被拍卖。其家族书法精湛,历来为世人所推重,号称“李氏无拙笔”。
16、岐黄仁术传七叶,起死回生如有神:外祖家族精通中医学,七代名医,医术十分高超,医活病人无数。笔者外曾祖父李树田先生(拔贡李润深二子)为最后一代传人,擅长伤寒杂病治疗,为山东中医学院(今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始人之一、资深教授,是建国初山东省卫生厅从全省选拔的11位顶级中医专家之一。多次治愈肝腹水(肝癌)、恶疹等疑难重症。院中一位长辈病重,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被抬到灵床上。树田公发现后,把脉医治,使其起死回生,又活了20多年。
18、垂辉灿耀五百年,前有弘治后康乾:李氏家族明清时期一直是平原东南乡的名门望族,前后持续了500年之久。如明弘治年间,乙卯科举人李瓛(任南直隶凤阳府凤阳知县,后为南京监察御史,升贵州按察司佥事、四川按察司佥事),清乾隆二十三年戊子科武举李凌云、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武举李登云,均为李氏家族中的科举人物。
19、明经及第士如林,文武一岁两孝廉:李氏家族人才济济,历代贡生、秀才众多。贡生,又名明经,考中贡生,称“名经及第”。凡考中一名正途贡生以上功名者,朝廷就允许其在府前立一根旗杆。到了晚清,李氏家族府前已是旗杆如林。据长辈讲,该家族中曾在一年之内,就考出过一文一武两个举人。举人,又称孝廉。
20、科举世家平东隅,炳焕文史才济济:李氏家族为平原东南乡的科举世家,人才辈出,多精通文史。志乘上多有记载。
21、方伯钦敬名宦恭,望与岱岳青云齐:李氏家族明清时期在山左颇有声望。历来镇守一方(山东省、济南府、高唐州)的封疆大吏,如直隶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陈士杰、济南知府李某等,都与该家族有交往,甚为推重。
22、洎自咸同风云变……历代精华半成空: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捻军先后起事,太平军北伐,捻军东征,均发生在鲁西北境内,平原县成了清军与起义者决战的主战场之一。仕宦大族受到严重冲击。大兵过后,经兵匪烧杀劫掠,李氏家族历代积累的精神、物质财富几乎损失殆尽,精华为之一空。
23、丁戊奇荒:是中国华北地区发生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年)之间的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饥荒。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这场灾害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对中国晚清历史发生了深远影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等北方五省,农产绝收,田园荒芜,饿殍载途,白骨盈野。1876年,京师及直隶地区,因旱情加重,收成减半。旱灾引发蝗灾,从天津以北至南各地,蝗虫遮天蔽日,把枯萎的残存庄稼吞食精光。这一年山东全省收成不到三分。《山东通志》称该年全省“大旱,民饥”。据《申报》载,由于旱灾,山东各地灾民纷纷逃荒、闹荒或祈雨。“饥黎鬻妻卖子流离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状”。民国续修《平原县志》记载:“岁饥,人相食。”
24、敦厚仁者鸿林公,散米焚券济世穷。家非素丰好拯溺,子弟效之如从风:民国续修《平原县志》卷之十八•人物志•孝义卷载:“李华堂,原名鸿林……家非素丰,而好拯困济贫。人有乞贷,推解不稍吝。值岁饥,人相食,谓子弟曰:‘今乡人食且不能得,岂能还债乎?’因将簿记悉焚之,一乡感德。”
25、方当破家濒危时……莫谓积德之门不由鬼神钦: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太平军北伐、捻军起事,德州境内战事频仍,平原当地受到很大冲击。特别是富家大族,往往成为起义军抄掠的目标。民国续修《平原县志》“兵事志”载:“咸丰四年(1854),太平天国遣将李开芳、吉文元率马贼窜山东德州境内……由平原曲陆店渡河,恩县、高唐相继陷。 ”太平军打到恩县、高唐县,使得平原阖县震荡、恐惧。战乱一起,李氏家族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为保住财产,润深公的祖母李沙氏率领家人用独轮车将成车的银子秘密倒入村内井中。之后不久,闻听太平军被平定,算是虚惊一场。(当时,清廷亲王僧格林沁率兵十万围攻高唐城,最终将北伐的太平军剿灭。)于是,老太太又亲自监督,率仆从将井中银子捞出,然后一车一车地推回家。太平军之后,捻军继起。曾国藩、李鸿章先后被委任为剿捻大臣,力求将捻军围堵在周边环水地带,以图一举歼灭。最后,捻军被围堵在黄河、运河、徒骇河等河流环绕的鲁西北三角形地带。由于大河涨水,以骑兵为主的捻军难以突围,只得在这个三角形地带内周匝盘旋,反复突围。而德州境内很大一部分,在这片三角形地带,受兵祸尤烈。据民国续修《平原县志》记载:“同治七年春,捻匪张总愚窜入县境多次,至七月始平。”捻军在平原境内活动时,“蹂躏尤酷”。作为世家大族的老李家,当时紧急埋藏了4缸银子。但由于鸿林公宅心仁厚,没有防备下人,这些银子多数被人偷走。时隔数年后,家人开始找寻银子。在发动仆从、家丁到处挖找之后,一无所获。这给家族长辈很大的打击。当时,一家之主——滋甫公的祖母坐在门坎上伤心地哭泣。时年6岁的滋甫公走上前去安慰老人:“娘娘(奶奶),您哭什么呀? ”老人说:“傻孩子,咱家的银子‘走’了,老李家家道要败了!”(旧时人们认为,家无富贵之人,镇守不住家财。 )滋甫公说:“我去找找。”老太太说:“这么多大人都找不到,你一个6岁的孩子,哪能找到呢? ”滋甫公说:“我试试看。”他扛了一个小头,走到院墙附近,只刨了几下,就找出一缸银子。阖家为此惊叹!老太太一把搂住宝贝孙子,激动地说:“孩子,看来你从才是老李家的贵人啊,咱老李家家道振兴,以后就靠你了! ”滋甫公李润深没有辜负家人厚望,年仅18岁就“明经及第”,考取了号称“五贡之首”的拔贡,重新振兴了门庭。当地人都认为,这是老李家世代积德行善的结果。
26、于后世家变清门……英采风华惊世胄:银子损失之后,李氏家族陷入困顿之中,艰难度日。滋甫公李润深靠着找出来的这缸银子,发奋努力,一举考中拔贡。少年滋甫公资质超群,端正英俊,天资颖异,课业勤勉,年纪很小就成为一名生员。光绪乙酉(1885)年,经山东学政严格考选、审查,由山东巡抚、学政联合推举,滋甫公被荐为拔贡,从济南府选送京城接受皇帝面试。这一年,他年仅18岁。这在全国都是非常罕见的。(明清时代,全国各地考取的拔贡几乎都不低于25岁。)作为“五贡”之一的拔贡,当时是各种贡监生中素质最高、最受朝野重视者,号称“五贡之首”。因拔贡选拔时间间隔很长、人数又少(12年拔一次,且每州县只选一名),所以前人说:“举人无数,拔贡有数”,称拔贡为“小状元”。拔贡得官比进士、举人快,声望极高,但是考取难度极大,为万众瞩目,因而考拔贡被称为“登龙门”。当时但凡世家望族的杰出子弟,无不举首翘望,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拔贡考试中,对生员综合素质,要求之高、选拔之严,近乎苛刻。不仅要求应试者文章好、书法好、品行优,还要家世清白,体貌端正,仪表堂堂。否则,不允许考拔贡。为防止所选非人,朝廷规定,各地所荐拔贡到京后要再考一次,如文句不通顺,则将该省学政按渎职罪论处,因此学政丝毫不敢徇私舞弊,从而确保了拔贡的质量。时人指出:举人、进士中文句不通者颇多,可是拔贡中,文句不通的极少。有清一代,拔贡在朝野的声誉非常之高。民间有“文怕拔贡武怕将”的说法。这是由其苛刻的选拔条件决定的。据考证,在德州地区,只有明代临邑大书法家邢侗曾于18岁考上拔贡。但明代拔贡是每3年一考,难度要比清代要小得多。可见,滋甫公如此年轻就考取拔贡,实在是很了不起的。当时,在平原及周围各县,滋甫公都是鼎鼎有名,几乎无人不知平原县出了个“小拔贡”。据老人们讲,当时滋甫公从京城荣归故里,骑着高头大马,披红挂彩。入平原境后,换乘大轿。在经过县城附近某个村庄的长街时,阖县前来的围观者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大轿从早晨一直走到中午,整整用了半天时间,才走出那道长街。
27、世家景仰势家叹,相门有相人人赞。方伯延誉邑侯亲,名士竞想识之面:滋甫公李润深考取拔贡之后,所到之处,颇受到各地名流的敬重。当时的朝廷大员,如直隶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陈士杰等,均对他另眼相看。李氏家族也由此重新振兴。
28、家学渊源世代深,吾公能武更擅文。神采书墨如凤翰,精华文章似龙吟。风采岳岳抑自谦,履德践道追圣贤:滋甫公李润深书法、文章极为出众,时人以得其只字片纸为荣。他的道德修养极高,做人常常以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因而非常受人敬重,在济南府、泰安府、高唐州等地,享有极高的声望。据平原东南乡当地村民相传,拔贡李润深不仅人长得好,德行高尚,而且文武双全,才华横溢。他精通武功,但平日温文尔雅,从不显露。他在自己写的文章中,曾隐约透露自己的志向:“才兼文武,为国桢干。”
30、泰岱人杰皆推许,济水名士尽相延:他人品、才华优异,在济南府、泰安府、高唐州,深受当地社会名流的推许,被视为“平原名士”。晚清民国时期,在济南府、泰安府、高唐州、平原县等,邀请他写碑刻、匾额者众多。
31、鉴我泉名由公书,百载游人敬仰观。泉城林壑皆佳美,名流才士多如雨。推公上座瞻翰墨,一书雄震济南府:据传,拔贡李润深曾在泰安做过知县。如今在泰安的樱桃园景区,存有李润深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题写的一块名为“鉴我泉”的碑碣,书法精湛,功力极深,已成为泰安当地的著名景点。(滋甫公写此碑,时年31岁。此碑原在樱桃园林区鲁家别墅“鉴我泉”泉池北侧墙上。)关于他的武功之深,家中老人曾讲过一个故事:民国时期的一天,济南某公园里,社会名流高朋满座,丝竹盈耳。时逢军阀战乱,民心扰扰。置酒高会之际,人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恭请坐在上座的前清知府、平原名士、文化耆宿、拔贡李润深老先生写一幅书法,表达大家祈盼和平的心情。在众人簇拥之下,李润深挥毫在铺好的锦缎上,龙飞凤舞写下“天下大平”四个大字,当众悬挂起来。众人赞赏之余,发现了问题,顿时目瞪口呆,纳闷,李老先生一辈子以谨慎闻名,怎么这次居然把字写错了!为何把“天下太平”,写成“天下大平”了呢?主持宴会的官员寻思:莫非老爷子今天要当众露一手?便赶紧派属下一溜小跑至老人身边,俯首谦恭地提醒:“老爷子,您写的字,是不是落下了一个点儿?”李润深捋着胡须笑道:“哦,没关系,你给我拿块棉花球来!”侍者很快将棉球拿来。老人将棉球饱蘸了墨汁,隔着数丈远,掷向悬挂的“天下大平”绢段。只见那墨水棉球不偏不倚,恰好命中“大”字下首,立马变成了“太”字。立时,全场欢声雷动,叫好声经久不息。李润深先生的大名,很快传遍整个济南城。以至于半个多世纪后,人们还能津津乐地道讲述此事。
32、于后调之高唐州,统领将军殷勤酬。尊公师爷委公事,从此高枕复无忧:拔贡李润深曾在高唐州统领衙门作师爷,深受统领将军重视,授权他以知府(从四品)的身份,全权管理统领衙门事务,管理大批的绿营兵。高唐州地理位置特殊重要,为清廷门户和战略重镇,是亲王僧格林沁剿灭北伐太平军之处,清廷为此设立重兵把守,最多时曾驻扎军队10万余人。其统领将军,官阶为正一品。高唐州,清代为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相当于知府级别(而同时的德州是散州,知州级为正七品,比高唐知州低五级。)故而当时民间童谣说:“金高唐,银平原,铜禹城,铁陵县。”
33、清祚既替民国兴,公自隐退恬其生。不意四方龙蛇干戈起,桑梓萑苻亦丛蓊:清朝灭亡民国兴起,拔贡李润深辞官隐退,在平原开了三个大药堂,以行医为业。但这时国内军阀混战,土匪蜂起,民不聊生。平原当地匪患十分严重,给老百姓带来极大伤害。
萑苻(huán pú):本为泽名。这里指盗贼,草寇。《左传•昭公二十年》:“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一说为“芦苇”。一说,凡丛生芦苇之水泽皆可谓之萑苻之泽。盗贼往往于泽中劫人。《明史•李俊传》:“尸骸枕籍,流亡日多,萑苻可虑。” 沉昌眉 《和弟》:“攫人无魑魅,御人无萑苻。” 郭沫若《少年时代•黑猫》:“在宣布独立以后,更由萑苻余孽一变而为丰沛功臣。”
34、此际平邑陷沉疴……名冠东省传八方:民国时期,旧军阀之后,新军阀继起。当时,平原县境内杂团林立,土匪多如牛毛,百姓深受其害。滋甫公李润深心系民瘼,深为焦虑。幸好,此时平原来了一位鼎鼎有名的“大人物”曹梦九。曹梦九(1886—1958),天津杨柳青人。 1896-1901年读私塾;1901-1903年进入韩家墅讲武堂习武;1903-1920年在冯玉祥部从军,参军时17岁。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警卫营营长,跟随冯玉祥转战南北。曾救过冯玉祥的命。和冯玉祥、韩复榘八拜结交,结为生死弟兄,其中,冯玉祥为老大,曹梦九为老二,韩复榘为老三。后因一件小小错误,曹梦九辞职回乡。韩复榘主政山东(1930年)时,正值蒋、冯、阎大战后,山东政局十分混乱。他念及兄弟之谊,请出曹梦九,让他担任平原县县长。曹梦九是著名作家莫言著作《红高粱》中“曹梦九”、电视连续剧《红高粱》“朱豪三”的人物原型,堪称民国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虽行伍出身,但抱有济世安民之志。他熟读经史,勤政爱民,文韬武略,无不精通。1932年10月,曹梦九受命署理平原县县长。上任之初,淫雨成灾,土匪遍地。他夙夜勤劳,除民疾苦:一方面紧急开展救灾,亲堪灾象,各村组设立济灾会,赈济百姓,使得“乡无饥民,人忘凶岁”;一方面全力剿办土匪、严禁大烟,对于为害百姓的匪徒,或镇压,或感化,恩威并施,使得“莠民悉化良善”,威震八方。任职期间,经常微服私访,洞悉民情,恤老济困,亲自审理案件,平反冤狱,整顿吏治,振兴实业,大力推行德化、文教……短时间内就使得平原气象一新。曹梦九也赢得了阖县百姓的爱戴——被称为 “曹青天”,后被评为“山东模范县长”。由于他在各地政绩卓著,曲阜、平原、济阳、高唐、德县、临邑、禹城、济南等地为其树立德政碑十多座。他公正、廉明、爱民的事迹,被各地百姓传颂至今。曹梦九对拔贡李润深的人品、德行、学识非常敬仰,在平原期间,多次登门拜访李老先生,向他请教施政治县的办法和措施。在李润深的竭力谋划和曹梦九的精心治理下,这个昔日盗贼遍地的穷县、乱县,短短两年多,就成了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以“孝亲敬老”闻名的全省模范县。眊(mào):本义为眼睛失神,看不清楚。引申为疲倦之意。
35、曹公与公称莫逆,尊之道德君子书额悬中堂:曹梦九莅任平原,下车伊始,即遍访绅耆。在了解滋甫公李润深的德行之后,对这位前清耆老非常敬仰。他专门制了一方黑底金字、题为“道德君子”的大匾,恭送给滋甫公。当时,赠匾仪式十分隆重。曹县长和部下迈着正步,从县衙出发,拉了八大车的炮仗,鼓乐伴奏,沿着官道边走边放,一路放到官道张村,走了近20华里,将匾送到李家宅邸。挂匾之际,场面十分热烈。当时放鞭炮之多,挂在村中湾边的老柳树上,整整响了一下午,碎纸屑都没过了脚面,实属旷代殊荣。(该匾文革时不敢留存,字迹被家人用刨子推去,制成了菜板。)
36、钦公博学冠东省,于后延之修志乘。公于平邑多掌故,下笔精审复详明:李润深非常欣赏曹县长的吏治才干,曹县长也钦佩李老先生的人品和学识。曹梦九在将当地杂团土匪收拾干净、百姓开始安居乐业之后,考虑到平原自道光年间以来县志一直缺略,便有意续修《平原县志》。鉴于滋甫公李润深在当地德高望重,请其出面编修。滋甫公对续修县志一事高度重视。他不顾年高体弱,全身心投入到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中去。据家中老人回忆,当时滋甫公在县城城东门北侧的一溜平房里“修书”,很少回家。他废寝忘食,有时忙得一天只吃一顿饭。由于曹县长的大力支持,在滋甫公等几位耆老的精心修撰下,《平原县志》在短时间内就高质量地完成,为平原家乡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这是滋甫公、曹县长等对平原县的文化建设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
37、时值倭寇侵华急……公既辞世目未瞑,毕生忧患纾民穷:外高祖父李润深晚年,对日寇侵华深为忧虑,他积极为曹梦九出谋划策,组建抗日武装力量。(在他的感召下,其三子李树梅弃医从戎,参加国民军队,英勇抗敌。李树梅为国民党四十师供需处处长、少将,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九死一生。晚年病逝家中。)1937年10月3日,日军进占平原。润深公忧愤成疾,卧病在床不起,不就便去世了。去世前,犹叮嘱乡党族人积极抗日,并吟诵陆游之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作别。拔贡李润深一生饱经忧患,他德高望重,忧国忧民,为家乡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去世后,葬于洪沟河西家族墓地。这在当时是震惊十里八乡的大事,周围许多村庄的人们闻讯,蜂拥到官道庄村,为拔贡送别。
38、文革家藏焚一空,教化之乡转野蛮。儒道既丧廉耻稀,为利无不用其极。斯文至此扫地尽,来叶何人赓其续:拔贡李润深一生曾写过大量书法作品。因书法甚佳,当时人们就以得其只字片纸为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原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就对李润深的书法十分推重,生前对家人说:“李润深是我县有名的书法家,我年轻时见过他写的不少碑,他的字很值得人们珍惜。”惜乎“文革”中,其大量著作、书法被付之一炬,荡然无存。据家中老人讲述:老李家曾被若干次抄家。文革抄家时,家中所有字画都不敢留,只好被迫烧掉,仅烧字画就蒸熟了一锅馒头!其中,不乏李鸿章、张之洞等晚清名流的书法真迹。所抄走的金、玉的各种印章,整整一大笸箩。李氏家族与外界的往来书信,被装了若干麻袋,倒在院子里堆成“小山”,一把火烧掉了。至于祖上世代流传下来的大量珍贵器物,如堂屋中一对高大的青花瓷瓶、雕刻精美的紫檀七扇屏,等等,悉数在劫难逃,或砸烂,或毁坏,或不知去向。 老人文字所留存于世者,迄今只有一篇写给爱女的浅俗的童蒙读物《妇女杂字》,这于其生平著述而言,实在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他所写的大量精彩文章、书法精华,后人已经永远无法见到了。文革之后,人心不古,孝道堪忧,利欲熏心,斯文扫地。时至今日,不少人忘记了先贤和历史,对于从前淳朴的古风已无从感知,令人扼腕。
39、小子不敏忝后生……下赐后人毕生铿訇之金铭:我作为李氏家族的后人,才能愚钝,尽量把所知道的先祖的事迹记录保存下来,既是对先贤英灵的纪念,更是激励后人要铭记先贤教诲,继承先贤遗志,以先贤为榜样,努力为国为民做出更大贡献。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