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作者:2017年04月08日 00:33 浏览:93 收藏
题记:
故乡,一个人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虽然远在他乡,但依然能够感受到故乡的四季更替,故乡在变,像不断改变的自己,懂得珍惜,珍惜故乡,那是一个人不变的根。
我的故乡在大山深处,小时候想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长大后走出了大山,却常常想着那远在大山深处的故乡,不仅仅是那一桌的菜肴、一屋的亲人、一村的亲戚朋友,甚至那村口的土地庙、村旁的小池塘、村后的凉井,就连那一年四季的故乡时光也会不断想念故乡,故乡油菜花开了吧!故乡小河涨起来了吧!故乡收稻谷了吧!故乡下雪了吧!自己仿佛还在故乡生活,还和家人在一起生活在故乡,一起在田间劳作,和故乡一起四季更替。
在大山深处的故乡,大家勤劳善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每年春节还没有结束,新一年的劳作就已拉开了序幕。
趁着在外工作的人还在家的日子,只要阳光明媚,全家人就会一起出动到田里种马铃薯。把用稻草盖了一冬的马铃薯按芽眼切成小块,然后在已经犁过的地上用锄头开沟,接着放已经切好的马铃薯块并施肥,最后覆土将马铃薯块和肥料埋进土里。小孩放马铃薯和施肥,大人完成其他的活,一家人井然有序的田地里忙碌,渴了就在在田里面拔个萝卜,清甜爽脆,还带着泥土的气息。对很多一个大家庭,那应是一年里唯一的一次全家人一起在地里干农活,温暖而欢乐。还没有种完马铃薯,第一次春雨就悄然来到。
春雨贵如油,第一场春雨过后,山里就渐渐热闹起来了,春天的脚步才正式来到故乡。外婆家的竹笋破土而出;山上的樱桃花、李子花、桃花争相开放;河堤上,河里的草坪里,村后的山坡上,嫩绿的浅草悄悄抽出来了;村庄最年老的居民——一颗三人环抱的银杏树也抽出了嫩芽。
人们更加忙碌起来了,大人们不仅要在山坡上的土地里种上蔬菜,还要锄去庄稼地里快速生长的野草。小孩们也忙起来了,毛针(个人音译,一种幼嫩时可食用的植物茎干)在村后的山头召唤着他们。
几场春雨后,河里出现了一股细流,村边池塘里的水涨满了。水里渐渐有了蝌蚪的身影,燕子也飞回来了,蝴蝶和蜜蜂也渐渐多了起来。
不久,田里的油菜花就次第开放了。一片接着一片,渐渐成了一大片,最后整个山村都成了油菜花的世界,这是山村最美的时光。后山的山顶成了最佳的赏花处,花香渐渐弥漫整个山村,随风荡漾在生机勃勃的早春里。村里小学的校长也常在这个时节安排全校的师生到山里去踏青,那是孩提时代最期待的日子之一。
浓郁的花香也常常吸引一种体型庞大的蜜蜂,足足有小孩的大拇指还打一圈,每年只在油菜花开的时节出现。这种蜜蜂好斗,常常被小孩捉住,剪去翅膀,进行趣味十足的蜜蜂大赛。
早开的油菜花快凋谢的时候,人们就要开始准备种水稻了。购买种子,催芽,修整苗床,铺撒种子,插竹条,铺薄膜等。这是非常考验耐心的活,每天还要不断打开和关上薄膜,引水灌溉,稍有不慎就会毁于一旦,常常是有经验的人亲自动手育苗。
水稻在苗床上成长,绿油油的油菜荚渐渐变黄,露出了黑色的小眼睛,马铃薯也陆续开花了。很快,秧苗就要进行第一次移栽(故乡的人们称之为排秧)了。秧苗移栽到提前做好的温暖的苗床上,每一株秧苗和附近的秧苗有一定间距,让每一棵秧苗都能接受到阳光的洗礼。
排秧是一件考验耐心的活。把挤在一起的秧苗从苗床上拔起来稍加清洗,然后尽快把还带有泥土的秧苗转运到新苗床的稻田,最后把挤在一起的秧苗分开并整齐的插到苗床上去,虽然简单,但稍有不慎,脆弱的秧苗就会死去。童年时代,每家排秧都会邀请许多人帮忙,左邻右舍必不可少,甚至稍远的亲戚朋友也会被邀请,当然,最吸引人们的还是学生们从学校里请回来的同学。
那是小孩春天里最关心的事情,大家商量最多的就是中午放学去那家排秧。今天这村黄家,明天那村郭家,后天那村樊家,提前很久就会开始谋划,甚至家长还会为自家的小孩出主意邀约同学,排秧成了小孩们聚餐的小借口。早上一放学,约好了的小孩在小主人的带领下来到田间,把书包往草坪上一堆,褪去鞋袜,挽起裤脚和衣袖就跳进了微凉的泥水,抓起秧苗就开始劳作了,平整的苗床倒映出一个个欢快的身影,一会儿就有一排排秧苗迎风摇晃。排秧能有越多的学生加入,就会得到左邻右舍越多的赞赏,这是村里人以前的风俗。以前姑父在村里的小学教书,每年姑父都会带上一大群小孩来排秧,引起左邻右舍羡慕。
当然,小孩子们更看重的是丰盛的午饭。随着主人的一声吃饭了,在田里排秧聊天的小伙伴就更加欢快了,还带着些许泥土就和大家往饭桌走去了。全是主人精心准备的午餐,小主人招呼自己的小伙伴围坐一桌,大家一起畅谈吃饭,那天,他们是主角。
不远的池塘里,蝌蚪渐渐褪去尾巴,第一次来到了陆地,小河里的水涨起来了,鱼儿也回到了小河,小孩从集市买回来的黄绒绒的小鸭子也开始换毛了。
田里的马铃薯成熟了,油菜也可以收获了。短暂而辛苦的收获过后,牛儿又要不断的忙碌一阵子了,从太阳初升到夕阳渐腿,只有在日中时分短暂休息。牛拖着犁走在前面,人扶着犁跟在后面,一条长绳连接着牛和人的手,手通过绳子掌控着前进的方向。那段时间人和牛都会非常劳累,虽然女主人精心照顾着他们,但是田耕好以后,牛儿和人常常都会瘦一大圈。
田耕好以后,秧苗就要进行第二次移栽(故乡的人们称为栽秧)了。栽秧要大人们配合完成,两根木棍,一条长长的绳子,田垄旁的人操控木棍,大家一起栽秧。
栽完秧,淅淅沥沥的就下起雨来了,端午节就来临了。打一小担糯米,用村后的泉水浸泡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用在附近的山林里采回的新鲜竹叶包成一个个四角锥形的粽子。屋外,绵绵细雨,雨水顺着屋顶的瓦流下来,形成了一道道雨帘,远处,一片烟雨茫茫,对面的村寨,远方的大山,都不见了踪迹。春天也在烟雨中悄悄的隐去了。
小河水位渐渐长高,清澈的河水渐渐浑浊,很快,小河迎来新的一年里的第一场洪水,洪水退去过后,天气就渐渐炎热起来。故乡便来到了湿热的而孕育丰收的盛夏。
夏天里,白昼会越来越长,也会越来越热,山村也在不断的调整自己。清晨,露水还挂在枝头,山间就响起了锄头敲击泥土的声音,太阳照进山谷,烟囱开始升起袅袅炊烟。艳阳高照的小河一曲乐曲正上演,河水咚咚,大树底下棒槌声声,鸭群嘎嘎,清流河滩拍水阵阵,几点雀叫,阵阵蝉鸣。太阳偏西,庄稼地里的杂草渐渐减少,在晚霞的暮色里,橘黄色的灯光在一个个屋子里渐渐亮起来。昆虫的奏鸣曲响起的黑夜里,水沟边,小桥上,河边的小草坪里,依稀有人的声音,萤火虫似乎很好奇,在黑夜里打起了一盏盏小灯笼。
雨水充足,夏天的小河里总是奔流不绝,清凉的小河成了山村炎炎夏日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夏天里,小河都会出现几次山洪。洪水来到,温柔的小河就开始了咆哮时刻,在长满麻柳(个人音译,一种故乡常见护堤植物)的河堤间奔腾,把河里的生物都赶出了小河。洪水成了小河的主人,鱼儿也被赶到了田间的沟渠里,村里的小孩就趁机在小小的沟渠里设下陷阱。很多鱼儿避开了猛烈的洪水,结果没躲过沟渠里面的陷阱,成了小孩们的战利品。抓住的鱼会被小孩放养到自家的池塘里,等待秋天的收获。
洪水退去,河流很快就会恢复温柔,微风细语,吸引着许多动物前来。河水清澈冰凉,顺着河堤婉转向下,在拐角处形成一个个小的水塘,水深缓缓增加,越靠近拐角水越深,但清澈的河水却常迷惑人,看起来很浅的地方却常是深水区。夏天的小河是鱼儿的舞台,尽管来往的旅客众多,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人,永远在舞台中央翩翩起舞。
清晨,小河里的草坪上还沾满露水,鸭群就来到了小河,一天的就拉开了序幕。待到中午时分,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变暖,村里的孩子们就来到了,脱光衣服就跳进小河的怀抱,还有勤劳的主妇,聚集在小河的树荫下洗衣服,老牛也在小河的草坪里吃草休憩,连树上的鸟雀,树间的蝉也在加入了小河,天空白云飘过,也走进清澈的小河。下午时分,吸收了一整天的小河水已非常温暖,晚霞在西方渐渐升起,人们顶着夕阳,穿上拖鞋,拎着干净的衣服就顺着田埂去河里洗澡了。洗完澡,西方的天空升起了一片片火烧云,红透半边天空,整个山村笼罩在金黄的柔光里,小孩拿出自制的器具用蛛网扑蜻蜓,微风习习,蛙声阵阵,稻花的清香随风荡漾,吹酥了刚刚洗净的肌肤。小河渐渐进入了夜空,岸边的音乐家们登场了,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也来到了清凉的河边,谈论着村里的趣事,萤火虫提着灯笼在空中飞舞,倒映到低语的河里。月亮渐渐升到头顶,开始上露水了,人回家休息了,昆虫音乐家们也收起了歌喉,小河依旧在叮叮咚咚的低语,似一曲低声细语的摇篮曲,微风拂过树梢,为小河伴奏,终于,小山村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仲夏时节,天气也越发调皮,一场大雨倾盆而至,一会儿工夫,又阳光普照。山村包容着这调皮的家伙,毕竟他也常常带来美丽的彩虹,虽然只有一瞬间,却足以让人快乐起来,大山也时时关怀着她的子民。清澈冰凉的泉水源源不断的涌出,喝上一口,暑气顿时消去大半,美味的野蘑菇时时不断,野果也在这个时节渐次登场。
白驹过隙,屋檐的雏燕学会了在屋檐穿梭,水稻也吸足了水,渐渐的笑弯了腰,村里的银杏树也换上了金黄的长裙,裙摆迤逦到地上,一直延伸到小河边,银杏树渐渐露出她曼妙的身姿,树叶下躲藏了一夏的圆鼓鼓的果子也渐渐变黄,一阵风吹过,果子滑过竹林,滚落到了黄色的裙摆里,脱去金黄的外套,跳进了小孩的口袋里。秋天也就悄然来到。
桂花飘香,村后的泉水渐渐枯竭,小河也渐渐干涸。经过整个夏季的吸收,庄稼渐渐到了该收获的时候。从山谷到山脊,再到村后的山沟,最后到村前的小平地,大山深处的故乡都次第进入了收获的时刻。整个故乡忙碌起来了。
清晨,手推车、背篓、扁担,凡是可以装粮食的都来到了庄稼地,山脚的山泉升起了薄薄的水汽,渗进了浓浓的晨雾里。弯弯曲曲的山路在日光里渐渐显露出来,大山的轮廓也渐渐明显。
日上山头,缕缕青烟从烟囱中飘出,一袋袋粮食堆积在刚清扫干净的堂屋里,一串串辣椒、一串串玉米、一串串草革花(个人音译,一种香料,适合加到各种汤里)挂在房梁上。厨房里,充满了新收的粮食气息。新收的稻米还带着大自然的清香,总能让人胃口大开。
吃上新米是值得炫耀的事。不管往年的大米还剩多少,只要有晒好的新稻谷,总要吃上一段时间的新米,这已是故乡文化的一部分,深深的刻入了人们的记忆中。
吃完早饭,孩子们背起书包去了学校,大人往庄稼地里去了。村里安静了,整个庄稼地却热闹起来。太阳暖洋洋的泻在大地之上,溜进人们心头,秋风吹拂,为人们吹散额头的汗水,一个个高高矮矮的房屋里很快装满了喜悦的丰收。 
夕阳西下,放学的孩子们也来地里帮忙。身影在夕阳里越拉越长,白鹤展翅飞往更暖的南方去了,小燕子也跟着父母起飞。山里渐渐昏暗起来了,地里忙碌的影子被越拉越长。远处的山谷间升起了厚厚的山雾,山峰的轮廓渐渐模糊,最后随着西方的晚霞一起消失在漆黑的黑夜里。
晚饭过后,人们都会在自家的庭院里坐一会儿,或走到邻家庭院去闲聊一会儿。很快,就开始上露水,夜凉了,而且凉的特别快。村里很快就平静下来了,偶尔从远处还会传来一两声狗吠,草地里的勤奋的音乐家们也在秋夜里早早睡去。只有田间的老鼠和林间的猫头鹰,还睁着眼睛,守护着秋夜里的山村。
刚刚收获的粮食都含有大量水分,秋天空气已变得非常干燥,正是晾晒粮食的好时光。当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时,人们就会在村里空地里晒上粮食。晒粮食大部分用一种巨大的竹席晒粮食,也有直接晒在水泥地上,甚至连小学的操场也会被附近的村民用来晒粮食,从大豆到玉米,还有金黄的稻谷,火红的辣椒等很多需要晾干的粮食。整个秋天,学校都充满了粮食的气息。
晒粮食还会有人守着。用耙不断翻一翻粮食,让粮食干燥均匀,当然,还要赶走前来偷食的鸟雀。以前的秋天,我家的粮食是当时还健在的曾祖父守候,种了一辈子粮食的曾祖父特别珍惜粮食,我们隔很远就能够听到他大声吆喝驱赶鸟雀的声音。不过,那时他已经接近八十岁,常常在大树底下的靠椅上睡着。村里的小孩放学回家,调皮的孩子经常教唆村里还没有上学的小孩去扯他留了几十年的胡须,常常把他从睡梦里痛醒。物是人非,前几年曾祖父去世了,现在想到那位慈爱的长者,常常想到的就是他在树底下晒稻谷的身影。
一直等到把粮食放进粮仓,人们才会松一口气。
当然,秋天这个适合晒粮食的季节绝对不会让村里的巧妇们放过。她们会利用这个时节制做出不同的干菜,为冰天雪地的冬天储存菜肴。干菜制作方法简单,每一种干菜却拥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所有干菜的味道都已经深深扎进村里的人的心灵深处。
精心制作的干菜能够保存很久。每年春节回家的游子,再次出门都会带上自家做的干菜,在他们心里,只有自己家的干菜才会有家乡的味道。
除了干菜,秋天里,主妇们还会弄泡菜,吃酒或闲聊的时候,泡菜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对主妇们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做几大坛家乡特有的糟辣椒,糟辣椒色泽鲜红,口味辣中带酸,既可以单独作为一道菜,又可以搭配其他菜,凉拌,炒菜,做汤,几乎所有的菜都可以搭配上糟辣椒都成为是一道新的美味,以前,糟辣椒还成为考验新娘的一道题目。在家乡,糟辣椒几乎每家必备,即使辣椒收成不好,主妇们也会在集市买辣椒做糟辣椒。
池塘里的水终于干涸了,小河也渐渐干涸,肥美的鱼丰富了人们的餐桌,鸭群被圈养起来了,银杏树也卸去了金黄的长裙,桂花收回了花香,浓霜就不约而至了,冬天猝不及防的来到了故乡。
持续一段时间的浓霜后,就会迎来一段时间的阴天,天空洁净无尘,空气也越来越冷,进入农历的冬月(十一月),天气更加冷了,人们整天都得穿上毛衣,炉子也整天燃烧着。
趁着几天的暖和日子,人们在田里把油菜种上了,也在家附近的田里种了蔬菜,主要有白菜萝卜、胡萝卜。经历了浓霜的白菜水煮带着一丝淡淡的甜味,非常美味。
往后的日子,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围在了火炉旁。人们终于能够闲下来了,男人们在家里围着火炉聊天,喝上一点小酒,主妇们则拿起针线,为家人打毛衣,钩毛拖鞋。周末的时间里,小商贩推着器械进入村子里,架起炉火炒爆米花或者炒泡泡杆(故乡的叫法的音译,米制品),那是小孩们的快乐时光,常常吸引全村的小孩来到,每年,每家都会准备好干柴与粮食,等待小商贩。
小孩们会带上一个小小的手炉去上学。用得最多的手炉是用竹子编成的,里面装上一个烧制的红色土陶,土陶里面放上燃烧的炭火。当然,还会有其他手炉。我更喜欢自己动手做的手炉,一段铁丝,一个铁盘,就是一个手炉,这种简便的手炉不易摔坏,还可以在里面升起火来。放一段枯木到燃烧的炭火上,然后手指勾住铁丝,转动手臂,炭火不断升温并最终把枯木点燃,随着手臂的转动,空气中常常形成一个个巨大的烟圈,在没有风的时候,烟圈久久不会散去,远远看去,一个个烟圈重重叠叠,为冰冷的空气增添几分乐趣。手炉不仅仅是取暖的器具,手炉还成了小烤箱。许多粮食都被烤食过,在上课时,窗外时北方呼啸,教室里食物的香气环绕,真是令人怀恋。
当全校的小孩都用上了手炉,人们也换上棉衣后,雪就不远了。小时候每年都会下雪,常常会持续很久的一段时间,人们常牵上狗,带上木棒去山里抓野兔。
下雪的日子里总会留给小孩子们童年无尽的快乐。不必说大家一起堆雪人,也不必说用竹片在堆满积雪的缓坡上滑雪,更不必说去雪地里设陷阱来抓麻雀,就是两村几十个小孩在一起打雪仗的场景也特别令人怀恋。
很快,一年就进入了尾声,外出打工的人们陆续回家。家家户户都变得越来越忙碌。不仅要打年糕,杀年猪。还需要制备腊肉、灰豆腐、香肠等食物。当然,最后一天的团圆饭,人们就会更加忙碌了。
清晨,很多人天还没完全亮就要出发去几公里外的集市去购买过年所需的物品。太阳刚刚爬上山脊,一个个装得满满的背篓就开始匆匆的往家里赶,吃过早饭,主妇们就开始忙碌晚上的团圆饭,其他人张罗着贴春联,贴门神,安放祭祀祖先的桌椅,然后去帮主妇们忙碌晚饭,杀鸡、宰鸭、剖鱼、洗灰豆腐、刮腊肉、劈柴等等,全家出动。下午四点以后,山村里就开始响起鞭炮声了,此起彼伏,那是祭祀祖先和村头的土地公,直到傍晚时分,鞭炮声才渐渐减少。祭祀以后,就正式开始吃团圆饭,晚饭常常会吃很久,寓意长长久久。
晚饭后就是一家人的聚会时间。直到晚上十二点前,在新年的第一分钟到来时,山村里的响起阵阵鞭炮声,响彻云霄,故乡的长者常说这是迎接财神的时刻,将保佑新年一帆风顺,五谷丰登。现在想来,真的有财神?或许,在那新一年的第一分钟放鞭炮,也算是向过去的一年挥手告别,提醒人们要去迎接新的一年。鞭炮声响过,新的一年到来,一年的时光便过去了。
孩提时代,故乡四季总是那么漫长,几年游子,故乡四季又是如此亲切和蔼。最近每次回家,故乡都会让我增添些许陌生感,笔直的水泥河堤取代了种满了麻柳树的河堤,房屋逐渐多了起来,也渐渐高了起来,进山的路也宽阔起来。故乡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但那依旧是我的故乡,就像我自己的人生,和当初走出大山的自己相比,我已经改变了很多,某方面变得更好,也有些地方变得更差,但是我依旧还是我,只是随着岁月的变迁,我明白了很多,也学会了去珍惜很多,就如那现今渐渐陌生的故乡,虽然不是当初熟悉的故乡,但是我依旧会珍惜这个大山深处的故乡,为她魂牵梦萦,那是我的根。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