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清明之际,撰写此文悼念逝去的诗人们
珍爱生活才能珍爱生命——清明缅怀那些自杀的诗人
文/朱晨辉
每每听到有人自杀的消息,我都非常惋惜,心情也异常沉重。自杀的人有名也好,无名也好,熟悉也好,陌生也好,大体上和我们没有直接关系,对我们的人生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一些名人的自杀对我们正常的生活还是有影响,想一探究竟他们为什么自杀。比如对于写诗的人来说,著名诗人的自杀就格外重要,总不能学习他(她)的诗之后,继续学习他(她)的自杀吧!
就职业而言,相比于诗人的自杀,自然科学家的自杀极为罕见,诗人似乎是一种容易导向自杀的职业,古今中外,屡见不鲜。单就自杀诗人的名字,最近一百年来就已超过了个位数,外国的有俄国诗人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茨维塔耶娃,德国诗人保罗·策兰,美国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哈特·克莱恩、塞林顿,日本诗人北村透谷,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等等;中国自杀的诗人的也很多,当代的海子、顾城、戈麦,比如现代的朱湘,近代的王国维,古代的屈原……这还不包括老舍、赵树理、吴晗、杨朔、三毛、莫泊桑、杰克·伦敦、海明威、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卜拉斯、梵高等一大批中外自杀的作家或艺术家,数不胜数,举不胜举!
说起自杀的诗人,不能不提及诗歌爱好者都绕不过去的两个人:一位是吟唱过“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的诗人海子,一位是吟唱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诗人顾城。二位诗人与世界告别的方式都很其所,都很决绝。海子去世之后,人们在海子的遗物里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怎么可能无关?写这句话可以无关,但是付诸行动就有关了,关系重大。导致海子走向死亡或者说使自杀情结放大的真正原因,是他的写作方式与写作理想以及爱情生活出现了障碍。顾城的问题就更大了,顾城自杀不久后,我曾在北京青年报开辟的《是诗人之死还是凡人之死》的专栏中撰文分析过,文中提到:从文学史的角度看,用一千多首诗创造了作为“童话诗人”的顾城,诗歌是他的时代也是我们时代的精神财富。顾城以真诚的歌唱穿越年代和人心,而他的杀人行为也成为人格与文本分裂的个案。不管顾城的自杀是否美丽,就算有很多理由为顾城开脱,就算死亡是一种绝对的勇敢,但毕竟不可以成为流行,不应该贯彻和发扬。事实上,文学创作和哲学研究中一度推崇的后现代主义、唯美主义已然流露出明显的消极和颓废倾向。
选择轻生的理由固然很多,但对生活极度绝望则是绝大部分自杀者的诱因。帕斯捷尔纳克在回忆自杀的几位一流俄罗斯诗人时说,他们“对自己表示绝望,抛弃了过去,宣告了自己破产……由于忍受不了那不知属于何人的烦恼,忍受不了没人感到痛苦的痛苦,忍受不了这徒然的、令人绝望的期待,而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茨维塔耶娃,俄国最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之一,在献给里尔克的一篇散文中,她开篇便超然地说道:“每一个人的死,都必定融入到别人之死的行列,都必定在死亡之列中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 看待生命如此之轻之淡虽然也是一种境界。
在著名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当中,抑郁症的发生率很高,据统计比广泛的人群高出10—30倍。想必诗人在寻短见之前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内心痛苦,为了达到目的,诗人们选择义无反顾地投向死亡,选择让身体消失,让心灵解脱,让作品光大,让活人伤感。对诗人来说,诗歌就是一场烈火,燃烧自己也燃烧别人,但最终太过于猛烈的燃烧也会让生命焚毁,变成永恒。
纵观所有走上绝尘之路的诗人,究其根本,是诗人们思想意识深处生长着根深蒂固、郁郁葱葱的悲观厌世情结,包括一小部分不堪生活重负、精神重压的诗哲。詹姆士说“哲学能鼓舞我们的灵魂,使我们勇敢起来”。尽管这种勇敢可能也包括在特定的情境下选择自杀。不过我还是更赞成加缪说的“自杀是一种轻视自己的态度。荒谬的人只能穷尽一切,并且自我穷尽”。事实上,西方诗人的自杀起于启蒙精神遭到深刻苦涩的怀疑之时,起先是诗人的发疯:荷尔德林疯了,斯威夫疯了,尼采疯了,多少诗人濒于疯狂和精神燥狂的边缘;没有宗教信仰或崇高理想的虚无主义的生活时,诗人因价值观毁灭而走投无路。
悲观的人看人生总是有无数堵墙,有无数条死胡同,轻率地视死亡为儿戏。但对死亡的这种形而上的刻意追求必将给自身和至爱亲朋带来严重的心灵创伤。我相信,没有人内心深处真的想死,凡是产生死亡意愿的人都是因了“恶劣”的客观环境或客观事物造成的主观认识上的偏差,是外因起作用影响到内因的结果。每个人都没有理由轻视自己,既然我们没有选择主动问世的权利,也就同样没有选择主动离世的权利。无论到了怎样落魄的境遇,无论汹涌怎样决绝的心情。
人在年轻的时候,意志相对薄弱,前进中难免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容易产生挫败感,对生活的恐惧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直到万念俱灰、结束生命的想法渐渐在脑海中占据上风,成为别无选择的选择。而在一小部分追求死亡是一种崇高的献身而不是一种怯懦的轻生的诗人和哲人身上,透着一股壮烈和苍凉的味道。然而真正意义上伟大的诗人和哲人,不是这样,也不应该是这样。
一个不珍爱生活的人是不完整的,在于他有憎恨生命、憎恨世间万物的想法和举动。而一个真正珍爱生活的人是任何外力都无法把他搞垮的,只要他自己不垮。这样一门艰深的课程,唯有意志坚强、品质卓越的人才能掌握,才能身体力行、笑傲江湖。一位我没记住名字的哲人说:学会受了痛苦而不抱怨,这是唯一实际的事情,是一门大学问,是需要学到手的一门课程,是解决生活中一切问题的办法。
珍爱生命的前提是珍爱生活,那么珍爱生活的前提又是什么?我以为是珍惜当下,珍惜现有的一切,珍惜每一段读书和工作的机会,以致热爱。沮丧甚至极度沮丧的时候,不妨选择旅游,选择和三五好友推心置腹一浇胸中块垒。
十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题目叫“热爱生活才能热爱生命”随笔,收录在十年前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随笔集《最坏的是没有爱》一书中,现在想想,仅有对生活的热爱还不够,还要珍惜、珍爱。在此还是奉劝每一位活着的诗人们,请你们以诗歌的名义,以诗歌的美丽的名义,好好活着!死去的诗人们,只能惟愿那个世界待你们宛如春天的轻柔,让被缪斯青睐过的诗人继续写出好诗来!如果你们还有来生,也要好好活着!
珍爱生活才能珍爱生命,珍爱生活看世界时才能发现,在我们面前,有很多漂亮的门是敞开的,有很多美丽的路是畅通的。其实它们早已存在。
文/朱晨辉
每每听到有人自杀的消息,我都非常惋惜,心情也异常沉重。自杀的人有名也好,无名也好,熟悉也好,陌生也好,大体上和我们没有直接关系,对我们的人生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一些名人的自杀对我们正常的生活还是有影响,想一探究竟他们为什么自杀。比如对于写诗的人来说,著名诗人的自杀就格外重要,总不能学习他(她)的诗之后,继续学习他(她)的自杀吧!
就职业而言,相比于诗人的自杀,自然科学家的自杀极为罕见,诗人似乎是一种容易导向自杀的职业,古今中外,屡见不鲜。单就自杀诗人的名字,最近一百年来就已超过了个位数,外国的有俄国诗人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茨维塔耶娃,德国诗人保罗·策兰,美国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哈特·克莱恩、塞林顿,日本诗人北村透谷,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等等;中国自杀的诗人的也很多,当代的海子、顾城、戈麦,比如现代的朱湘,近代的王国维,古代的屈原……这还不包括老舍、赵树理、吴晗、杨朔、三毛、莫泊桑、杰克·伦敦、海明威、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卜拉斯、梵高等一大批中外自杀的作家或艺术家,数不胜数,举不胜举!
说起自杀的诗人,不能不提及诗歌爱好者都绕不过去的两个人:一位是吟唱过“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的诗人海子,一位是吟唱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诗人顾城。二位诗人与世界告别的方式都很其所,都很决绝。海子去世之后,人们在海子的遗物里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怎么可能无关?写这句话可以无关,但是付诸行动就有关了,关系重大。导致海子走向死亡或者说使自杀情结放大的真正原因,是他的写作方式与写作理想以及爱情生活出现了障碍。顾城的问题就更大了,顾城自杀不久后,我曾在北京青年报开辟的《是诗人之死还是凡人之死》的专栏中撰文分析过,文中提到:从文学史的角度看,用一千多首诗创造了作为“童话诗人”的顾城,诗歌是他的时代也是我们时代的精神财富。顾城以真诚的歌唱穿越年代和人心,而他的杀人行为也成为人格与文本分裂的个案。不管顾城的自杀是否美丽,就算有很多理由为顾城开脱,就算死亡是一种绝对的勇敢,但毕竟不可以成为流行,不应该贯彻和发扬。事实上,文学创作和哲学研究中一度推崇的后现代主义、唯美主义已然流露出明显的消极和颓废倾向。
选择轻生的理由固然很多,但对生活极度绝望则是绝大部分自杀者的诱因。帕斯捷尔纳克在回忆自杀的几位一流俄罗斯诗人时说,他们“对自己表示绝望,抛弃了过去,宣告了自己破产……由于忍受不了那不知属于何人的烦恼,忍受不了没人感到痛苦的痛苦,忍受不了这徒然的、令人绝望的期待,而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茨维塔耶娃,俄国最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之一,在献给里尔克的一篇散文中,她开篇便超然地说道:“每一个人的死,都必定融入到别人之死的行列,都必定在死亡之列中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 看待生命如此之轻之淡虽然也是一种境界。
在著名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当中,抑郁症的发生率很高,据统计比广泛的人群高出10—30倍。想必诗人在寻短见之前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内心痛苦,为了达到目的,诗人们选择义无反顾地投向死亡,选择让身体消失,让心灵解脱,让作品光大,让活人伤感。对诗人来说,诗歌就是一场烈火,燃烧自己也燃烧别人,但最终太过于猛烈的燃烧也会让生命焚毁,变成永恒。
纵观所有走上绝尘之路的诗人,究其根本,是诗人们思想意识深处生长着根深蒂固、郁郁葱葱的悲观厌世情结,包括一小部分不堪生活重负、精神重压的诗哲。詹姆士说“哲学能鼓舞我们的灵魂,使我们勇敢起来”。尽管这种勇敢可能也包括在特定的情境下选择自杀。不过我还是更赞成加缪说的“自杀是一种轻视自己的态度。荒谬的人只能穷尽一切,并且自我穷尽”。事实上,西方诗人的自杀起于启蒙精神遭到深刻苦涩的怀疑之时,起先是诗人的发疯:荷尔德林疯了,斯威夫疯了,尼采疯了,多少诗人濒于疯狂和精神燥狂的边缘;没有宗教信仰或崇高理想的虚无主义的生活时,诗人因价值观毁灭而走投无路。
悲观的人看人生总是有无数堵墙,有无数条死胡同,轻率地视死亡为儿戏。但对死亡的这种形而上的刻意追求必将给自身和至爱亲朋带来严重的心灵创伤。我相信,没有人内心深处真的想死,凡是产生死亡意愿的人都是因了“恶劣”的客观环境或客观事物造成的主观认识上的偏差,是外因起作用影响到内因的结果。每个人都没有理由轻视自己,既然我们没有选择主动问世的权利,也就同样没有选择主动离世的权利。无论到了怎样落魄的境遇,无论汹涌怎样决绝的心情。
人在年轻的时候,意志相对薄弱,前进中难免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容易产生挫败感,对生活的恐惧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直到万念俱灰、结束生命的想法渐渐在脑海中占据上风,成为别无选择的选择。而在一小部分追求死亡是一种崇高的献身而不是一种怯懦的轻生的诗人和哲人身上,透着一股壮烈和苍凉的味道。然而真正意义上伟大的诗人和哲人,不是这样,也不应该是这样。
一个不珍爱生活的人是不完整的,在于他有憎恨生命、憎恨世间万物的想法和举动。而一个真正珍爱生活的人是任何外力都无法把他搞垮的,只要他自己不垮。这样一门艰深的课程,唯有意志坚强、品质卓越的人才能掌握,才能身体力行、笑傲江湖。一位我没记住名字的哲人说:学会受了痛苦而不抱怨,这是唯一实际的事情,是一门大学问,是需要学到手的一门课程,是解决生活中一切问题的办法。
珍爱生命的前提是珍爱生活,那么珍爱生活的前提又是什么?我以为是珍惜当下,珍惜现有的一切,珍惜每一段读书和工作的机会,以致热爱。沮丧甚至极度沮丧的时候,不妨选择旅游,选择和三五好友推心置腹一浇胸中块垒。
十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题目叫“热爱生活才能热爱生命”随笔,收录在十年前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随笔集《最坏的是没有爱》一书中,现在想想,仅有对生活的热爱还不够,还要珍惜、珍爱。在此还是奉劝每一位活着的诗人们,请你们以诗歌的名义,以诗歌的美丽的名义,好好活着!死去的诗人们,只能惟愿那个世界待你们宛如春天的轻柔,让被缪斯青睐过的诗人继续写出好诗来!如果你们还有来生,也要好好活着!
珍爱生活才能珍爱生命,珍爱生活看世界时才能发现,在我们面前,有很多漂亮的门是敞开的,有很多美丽的路是畅通的。其实它们早已存在。
注释:
第五届野草文学奖(散文类)投稿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