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学术》2017年第1期
·教育部名栏_现当代诗学研究·
青年冰心的精神肖像与她的小诗
……………[斯洛伐克]马立安·高利克(文),尹捷(译),刘燕(校订)(42)
摘要:冰心那些向泰戈尔致敬的文章以及写出的小诗,都远比郑振铎对这位哲人的理解,更为深刻也更显神秘。泰戈尔的“孩子”典型是爱的化身,是对冰心的“母亲”“大海”和“自然”的补充。《新约》中四部福音书对爱的展示,《旧约》中的部分情节及泰戈尔的爱的福音书,共同构成了冰心的“宇宙的爱”和“爱的宇宙”。爱的哲学显现在带宗教色彩的诗、小说、散文中,对她的作品有着正面和负面的效果。整体上看,冰心受限于浓厚的宗教情感所导致的不足,但由这种纯粹的情感所激发的作品仍值得称道。在冰心对精神状态的描述中,不仅强调了爱,也包括一些由寂寞、孤寂、烦闷、悲哀等等同义词所传达出的与之对立的情绪。在这方面冰心是“五四”一代人的典型代表。冰心智识的发展本身就是“五四”之后的时代最有趣的故事。令人遗憾的是冰心囿于时代局限,终于无法超越两种张力:一方面是本土传统和外来冲击间的张力;另一方面则是东西方最重要的文明智慧源泉与中国社会—政治环境之间的张力。
关键词:冰心;泰戈尔;郑振铎;圣经文学
现代诗接受的“品级坐标”……………………………………………… 陈仲义(51)
摘要:中国“诗书画”艺术一直拥有深厚的品级传统,并形成品级形制。作为新文类的现代诗接受,一直以来却受着诗与非诗、诗之好坏的分歧困扰。把握现代诗的接受品级,关键是把握好文本客观性与接收主观性的辩证统一,过分偏斜文本中心或读者中心的做法,都会造成新的纠结。与其喋喋不休怂恿相对主义的混乱,毋宁尝试某种可能性“出路”。“品级坐标”的纵向轴列,抽象着文本的客观物质性——由诗质·诗语·诗形,构成文本的形式化结构,相对客观恒定;横向轴列则通过“心动”(感动·撼动·挑动·惊动)的细化响应,披露其主观的接受效应(独立或混交),形成在原创性标高投射下,围绕“心动”的品级梯度。人们或许可以依据这一内化的“游标卡尺”,应对现代诗文本的接受现实,也于此对应古人在艺术裁定上积累的“五品制”。品级序列的重任:首先是区分“是”与“不是”的界限,接着再进入好与差、高与低、优与劣的检视。
关键词:现代诗;品级;接受
现代诗人节的确立与新诗人的诞生………………………………………刘 奎(59)
摘要:当下部分诗人依然以端午为诗人节,但其现代起源却被遗忘了。诗人节确立于抗战时期,从钩沉相关史料出发,在还原抗战时期诗人节诞生过程的基础上,结合抗战时期政党政治斗争的历史语境,可分析诗人节与抗战时期诗人形象的演变,进而探讨环绕在诗人节周围的政治文化与文化政治。诗人节的诞生是出于重庆诗人们的自发倡议,它与战时国民政府宣传的抗战主流价值有内在一致性,因而也被纳入到《建国历》中;随着国共之争加剧,诗人节逐渐成为不同政治势力争夺的象征资源,尤其是抗战结束前夕,共产党开始在国统区积极推行党性文化,诗人节也成为左翼文化人询唤“人民诗人”的历史契机。在此过程中,与端午节密切相关的诗人屈原也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成为询唤不同新诗人的媒介。不同政治势力都试图借助诗人节宣扬其政治文化,诗人节的节庆形式是现代政治修辞的一环。
关键词:诗人节;端午节;屈原;人民诗人;左翼文化;象征资源
《江汉学术》2016年第6期
·教育部名栏_现当代诗学研究·
时空维度的戏剧化探索
——论穆旦1940 年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追求……………………………… [美]朱妍红(33)
摘要:1940 年代中期,袁可嘉提出了“新诗现代化”的观点,并称穆旦为“最彻底”的新诗现代化的追求者。从袁可嘉的诗歌理论入手,可讨论穆旦1940 年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追求。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理论建立在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相一致的非线性时间观上,可谓在新诗创作中追求一种“戏剧性综合”(drama-tic synthesis),而穆旦的诗歌则充分体现了他在时间与空间维度进行诗歌戏剧化探索的努力。在穆旦的诗歌中,“戏剧性综合”首先表现在他对于诗歌结构以及情感的戏剧化表现的追求,使得诗歌呈现一种多层次的表现方式,也可以说是让诗歌获得了一种“空间形式”。以艾略特的《荒原》作为参照,可进一步讨论穆旦诗作中对于个人内心世界、心理空间的探索。在时间维度上,穆旦诗歌的戏剧性追求还表现在其颠覆线性时间观的历史反思上。穆旦有循环性的历史观,但抱着如尼采所推崇的“爱命运”之肯定的人生态度,穆旦在诗中表现出对“被围”命运的肯定以及对于冲出重围的决心。
关键词:穆旦;艾略特;袁可嘉;尼采;新诗现代化;戏剧性;现代主义诗歌
回归期台湾新诗史里的抒情之声
——以张错、席慕蓉、方娥真与温瑞安为例………………………………………杨宗翰(45)
摘要:台湾新诗史回归期(1972—1983)以正视现实、肯定明朗、关怀乡土、拥抱民族为主要特征。其成因则与诗作风格丕变、文学论战四起、诗社诗刊涌现、空前外交变局四点密切相关。彼时诗人积极思考自我身份及过往诗潮流弊,扬弃了“世界性”“超现实性”“纯粹性”等现代主义主张,改朝“民族性”“社会性”“世俗性”等现实主义路线发展,进行书写与行动的双重实践。以抒情诗见长的张错(1943— )、席慕蓉(1943— )、方娥真(1954— )与温瑞安(1954—)四位就身份而言,可能都算某种意义上的“外人”。但在文学史书写上,四人毫无疑问都该被纳入“台湾文学‘之内’”,构成回归期台湾新诗史极为重要的环节。文学界普遍认为“温是侠骨、方是柔肠”,在文学表现上方往往也被视为温的附属品。其实方娥真的诗作产量不逊于温瑞安,意象营造、文字功力与节奏控制更在温之上。上述这种说法所反映的往往不是诗作风格,而是尊卑位阶,亦即视女性为他者(the other)或附属品,以呈现男性的自我(self)及优势位置。
关键词:女性诗人;抒情;抒情性;新诗史;张错;席慕蓉;方娥真;温瑞安
《江汉学术》2016年第5期
·教育部名栏_现当代诗学研究·
生命之重的话语承载
——论罗伯特·哈斯诗歌的“催眠”艺术…………………………………………盛 艳(55)
摘要:罗伯特·哈斯是集创作、翻译与文艺评论之大成的美国现代派诗人。哈斯用词语流开辟进入潜意识的通道,在创作中自觉地以诗的节奏完成了诗之“催眠”。诗人用催眠性的语言缔造梦一般的感受,同时又清醒而自知,常在结尾处唤醒梦境。从三个方面可对哈斯诗歌中的催眠艺术进行解读和阐释:第一,哈斯将词语流植入到诗中,借助由季语构成的词语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缔造诗之催眠与梦的营造;第二,在哈斯的诗中“光”有柔化现实、净化记忆、唤醒噩梦的功能。“光”多次在诗歌中将“我”从梦境或是回忆中唤醒;第三,诗中催眠术的实质是对于现实的柔化,将诗作为承载现实重量的容器,通过“诗”消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关键词:罗伯特·哈斯;美国诗人;词语流;催眠;话语
近现代诗歌变革中“非诗化”与“诗化”的矛盾…………………………………… 张 慎(62)
摘要:受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观念的变动影响,这一时期的诗歌观念越来越注重表情达意等及物性、实用性功能。为了抒写时代变动所产生的新情感、新经验、新内容,诗歌中出现了不符合中国古典诗歌诗体规范、审美规范的新语句、新意境、新文体等“非诗化”因素,产生了突破、反叛古典诗歌传统的趋势。然而在“非诗化”的同时,诗歌革新者们还要考虑其创作是否是“诗”的问题,因此不断地提出各种诗歌审美标准,对其创作进行“诗化”规约。晚清的“新学诗”“新派诗”“歌谣体诗”中“新学”“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的矛盾,“五四”时期的“以文为诗”“以白话为诗”“诗体大解放”所受到的指责,以及1920 年代新诗人对“白话诗”艺术缺失的“检讨”,努力重新为新诗“立几条规则”等现象,无不是这一矛盾的体现。
关键词:晚清诗歌;新学诗;新派诗;歌谣体;白话诗;非诗化
《江汉学术》2016年第4期
·教育部名栏_现当代诗学研究·
能指作为拟幻:论臧棣诗的基本面向…………………………………杨小滨(63)
摘要:将从主体、语言和他者等概念来论述臧棣诗歌的修辞特征与精神向度,可揭示出其诗中能指作为一种“拟幻”的基本面貌。臧棣诗中强烈的语言意识表明了他的写作是建构在语言构成之上的抒情主体对语言符号秩序的一种回应。也就是说,主体不仅反映出语言他者的欲望形态,还体现了对语言他者的质疑与搏斗。他特别挪用“解释”的语式来对建立在启蒙理性基础上的符号法则基本运作形态进行清理。臧棣展示了能指无限滑动的诗歌形式,从而虚拟出能够填补符号域匮乏的主体欲望。通过揭示符号他者的拟幻性,臧棣的诗瓦解了语言符号的权威性压制。在意指关系的不确定性中,臧棣创造出一种新的诗学范式。因此,从积极的面向来看,臧棣的诗也体现了能指的自我迭加和自我生成的无限可能,通过挖掘语言内核中不可能的快感,迫使语言在非意指性的状态下产生出更加丰饶的层次。
关键词:臧棣诗歌;拟幻;符号;他者;能指滑动
渡也的澎湖梦想
——基于诗文集《澎湖的梦都张开翅膀》………………………郑振伟(69)
摘要:渡也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他生于嘉义,却视澎湖为故乡,对澎湖有一种特殊和莫名的感觉。2009年出版的《澎湖的梦都张开翅膀》是诗人书写澎湖的诗文结集。从诗人其他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生命的看法、对自我的期许,可说明诗人深感孤独并有一种遭受冷遇的感觉;借用巴什拉对水这种物质的想象,可发现诗人把身后也想象为一个旅程。孤独和梦想似是相连,诗人因梦想而生活在世界的幸福中,而澎湖就成为诗人精神回归的乐园;但诗人的作品中,也有人生像迷宫的想象。作为一种地方书写,诗人对澎湖这个人文空间的强烈感受,表面上源于诗人对祖父的深厚感情,但借用梦想的诗学来解读,可看到诗人在澎湖的梦想中找到童年梦想者的自由,而童年正是由香甜的气味所唤醒。梦想中的澎湖永远年轻,让诗人有一种幸福感,而诗人就在幻想的深处找到内在的阴性存在的宏大安宁。
关键词:渡也诗歌;《澎湖的梦都张开翅膀》;童年;梦想;迷宫
《江汉学术》2016年第3期
·教育部名栏_现当代诗学研究·
“莽汉主义”诗歌:“垮掉”阴影下的游走………………………………白 杰(59)
摘要:中国当代新诗之“莽汉主义”与美国垮掉派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1980年代中期,莽汉诗人初涉诗坛时,不仅可以上承朦胧诗、“文革”地下写作而汲取到今天派等精神因子,还可相当广泛地接触到已被批量译介的垮掉派文艺。在具体创作中,以李亚伟为样本,我们更可以清晰看到垮掉派作品传播对诗人创作风格转变的牵动。伴随垮掉派的强力辐射,莽汉主义表现出迥异于传统诗歌的精神气质和艺术形态,成为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先行者,但仅隔数年就衰落解体,无力成为先锋诗坛的主力。究其病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以行动意识代替写作实践、以青春激情稀释人文理想;二是“文革”记忆恶性膨胀。二者合力将莽汉主义推至破坏、解构一极,而未确立积极的建构意愿。
关键词:莽汉主义;李亚伟;垮掉派;金斯伯格;第三代诗歌
哲人目光和母性慈怀
——郑敏20 世纪40 年代诗歌的独特性…………………………邱景华(68)
摘要:诗界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郑敏师承冯至和里尔克诗歌与哲学相融合的传统,并达到形而上的高度。但这过于简化的概括,很难揭示郑敏诗作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其实,从学生时代起,郑敏并没有逃避现实,躲进象牙塔。恰恰相反,西南联大的世界性教育和哲学系大师们的智慧,培养了青年郑敏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哲人目光。毕业后所从事的国际时事翻译,又使她得以用哲学眼光观察和思考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诗作出回应。哲人目光、母性慈怀和充满女性感觉想象的十四行体的融合,构成20 世纪40 年代郑敏诗歌的独特性。选取郑敏的四首诗作进行细读,可讨论其独特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郑敏早期诗歌虽然因为没有表现抗战而不被同代人所理解和关注,但她诗作中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希冀,却不断得到历史时间的认同。郑敏也是当之无愧的诗人预言家。
关键词:郑敏诗歌;哲人目光;母性慈怀;人类命运;预言家;十四行体
地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汉大学《江汉学术》编辑部
邮编:430056;电话:(027)84226588
《江汉学术》网址:http://qks.jhun.edu.cn/jhxs
“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投稿信箱:jiemin2005@126.com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