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新诗要再度出发,回归民族是根本,站在国际诗坛上瞻首是必然。”在近日举办的首届“新桥春早万象更新”国际诗会暨第二届中国(宝安)国际诗歌论坛上,深圳市宝安区文联主席史文集表示。
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数十名诗人及专家学者以主题创作笔会、国际诗会等形式,全面梳理中国百年新诗发展历程,展望未来汉语诗歌发展前景。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多元化和百家争鸣是当代新诗发展的方向。他们以《诗经》为例,称《诗经》有分别适于大众、贵族和王公的风、雅、颂,当代新诗亦应如此。“我们既要听管乐的悠扬,也要赏鼓乐的铿锵,在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上寻求创新,同时兼容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诗歌文化,如此才能实现百家争鸣。”
“写诗,被一些人认为是私人化、个体化的创作。似乎只有关在门窗紧闭的书房里,才能写出让五百年后的子孙传唱的史诗,其实不然。”天津市批评家协会主席任芙康从创作的立意说起,称诗歌写作唯有摒弃“小我”,追溯生活、民间乃至时代的本源,才能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诗歌的功能应是追求大自然的和平,以广且深的触角,找寻小我与大我、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任芙康说。
“唯有诗歌被传开的时候,这种功能才得以显现出来。”《作品》杂志社社长杨克则认为,许多诗人在创作中一味追求深奥,但读者往往希望读到清澈明朗的诗歌,诗人创作时应两者兼顾,使得作品既有深意,又不失通俗,传达人类最朴素的情感,便于口口相传。
情是诗的源泉。台北诗人绿蒂专注诗歌创作与研究长达60年,最终发现,无论任何题材、格调的诗歌,其根本都要回归一个字——“情”。“不能感动别人的诗歌不是好作品。”绿蒂说,他呼唤诗人们给自己的作品腾块空地,多回味关于祖母、老屋和古树的记忆;也希望诗歌能多一份良善,多写平凡人,多表达真善美。
“诗歌是打开城市文化形象的窗口,所以今天,更多人将目光聚焦到了宝安,聚焦到了深圳。作为广东乃至全国诗歌发展的重要阵地,深圳集聚着大量的外来人口,不同文化在这里交织、碰撞,形成了多元的诗歌气象。”杨克表示,中国(宝安)国际诗歌论坛的举办,有助于深圳文学在牢固民族根基的同时,吸收和借鉴西方优秀的创作经验,对提高深圳城市文化品位有着重要意义。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