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川闲品五绝 (“五言绝句粥饭读”365首选章)

作者:刘川   2017年01月25日 17:12  中国诗歌网    3428    收藏

lc1


● 第二届“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青年论坛”论文选登六


午倦
袁枚(清)

读书生午倦,一枕曲肱斜。
忘却将窗掩,浑身是落花。

【读后感】此诗安适闲逸、生动有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用废话阐释。诗就在身边,俯仰皆是。诗概有二种:生活的(以生命感受为中心,表达体验)、文化的(以社会价值判断为中心,体现思想),此诗就属前者,不必高深,巧妙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就是,此中最怕文化说教的染污,此诗没有刻意表达什么“主题”,所以亲切。而文化的诗,则需要生活作为最基本的支撑点。这就是两者的异同吧。因此建议把这首和王之涣《登鹳鹊楼》对照阅读思考一下——那首的思想主题,是建立在登楼可以层层提升眼界这个基本生活体验上的。当代诗词广为人诟病的老干体,就是言说欲太强,要在生活语境强加意识形态主题,所以造成了空洞与虚伪;而令人云山雾罩、高深莫测的老朽体(又称学究体),却是要在古人书袋里,用文化符号(文化是二手的、抽象化的生活)来建立价值体系和表达情感,他们越努力就越苍白和尴尬,脱离鲜活的生活故。你看,生活与文化的关系多麻烦,我自己想想就头疼。


过斑竹庵访雪松和尚
华岩(清)

湾头逢衲子,携手入寒烟。
但说前江冻,钟声敲不圆。

【读后感】这样的诗,今人不容易写出了。为政治、为人生的主题写作,把诗词搞成了一个带着目的行走的怪物,失去了原有的性灵之感和超验特征,渐渐堕入了某种庞大的文化政治体系,被赋予了大量的俗世功用,传道、教化、言志等等。而诗词是高于生活的,是某种不可言明、只可意会的混沌。这首诗里的敲不圆,就是混沌,它既是钟声的,也是听觉的,更是内心的,它是对人的存在状态的表达,是让人回归本初体验,并在那里安驻,而不是到文化里去遵从某种秩序化的束缚。诗意是高级的人生,应该有着对宇宙和自我的不断探究,而不是躺在既有文明里的自我安慰与心灵麻醉。废话多了,打住。


题种瓜图

陈维崧(清)


瓜塍沿老屋,三两荷锄去。

各自有经营,窅然不相顾。


【读后感】屈原的汨罗江被某类诗人认领为自己的血源,而陶潜的桃花源则被另一类诗人奉为祖坟。古诗词里秉承的道体,或正或反,都表现出诗人政治信仰同一张扑克牌的两个面向。数量庞大的诗人队伍里,鲜有真正的隐士与出离者,多是自我标榜的虚伪面具。此诗力图求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和谐安居状态,当然也藏有桃源里的逸民思想。所以我说,在古老的中国,诗就是政治,尽管诗人避免直言政治抱负,而努力展示真正自由无染污的生活,但最终可能还是描绘出了他的井田制小属国蓝图,或大庇天下寒士的乌托邦草稿(实际可能是集权思维的慈善版)。宿命乎?也许是吧。诗以言志的结果,诗更多是政治美学了。扯远了,回到本诗,作者是著名词人,其诗善于勾画经营场面,诗中人物有原初民的质朴气度,笔力老辣,堪称高手。


微雨夜行

白居易(唐)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读后感】自古以来,文人化写作、学者化写作,以辞采、技巧或学问为诗的书斋写作,一直盛行。一提诗词,就是艰涩深奥的文辞作风与精打细磨的工匠做派,是古诗词给读者的深刻印象,不仅形成了写作传统,也塑型了审美范式。因此,大众阅读白居易作品,就会觉得不像“诗”,或者“浅”。而我眼里,白居易是真正的诗人,他始终对修辞主义有着警惕,努力把生活体验“原生态”、活生生地表达出来。王维的佛教居士诗、李白的道家散仙诗,更大程度上还是作为“文化”的诗,白居易尽管才华上略输以上二大佬一筹,但诗的创造上,却是独立的、更接近诗本源的,形成了中国诗词流脉里始终被遮蔽却并未消失的一支。比如此诗,其中无“道”,只有清凉的体感——诗人作为人的存在状态。我们不必知道秋雨中的夜行人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只知道他在他自己的清凉里,这样也是诗。但不是说,我推崇白香山,眼里就只能存在他的诗,诗有多种,不唯香山之诗,也不唯他人之诗,各有不同,就好。


问刘十九

白居易(唐)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读后感】诗是艺术?还是生活?尽管两者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但白居易还是心甘情愿偏向于后者。若继续列举,则在他的创作理念中,诗更多地不是修辞、不是审美、不是文化,而是经验、感受、情绪及诸如此类的心灵状态。因此,不要用口语化作“标签”去框定他的作品,而要看出,生活即他的诗,更真实的诗。如果必须选择一个老外比拟,他可以和弗罗斯特更近一些。但弗罗斯特多是文化隐喻,在那里诗人与哲思或理趣相遇。而白居易的诗多是他自己最原初的感受与经验,在那里,诗人与自己相逢。此诗就是日常生活,是普通人世俗中美滋滋的坦然、活着的乐子,只表现,不传教,所以天然、有人味、有情趣。


赠白鹤道人

苏本洁(清)


爱闲时放鹤,曳杖看高飞。

不觉空山雨,归来云满衣。


【读后感】古诗词惯用的词汇里有许多“表情包”,形成了标准的人格模式。比如从陶潜始,采菊东篱就代表出于尘俗;从林逋始,植梅养鹤,就是隐逸的代名词。诸如此类,大量模式化的化典入词,在写作中被应用。写作有时类似于“拼图”,将一些人格套话聚合起来,轻而易举就成了某种类型的诗,创造力被降低。而新时代的书面语枯燥僵硬、生活语粗糙直白,缺少熔炼与典化的过程,直接使用往往直露与俚俗,暴露了诗词发展的新问题。今天的诗词写作,是保留古文言形态,还是对当代汉语进行强力炼铸,分歧很大。从这首诗看放鹤一词,即知诗之内涵,是传统意义上的诗,写出家人隐逸情怀。这样的诗无论好坏,都是古董与纪念品了。唯一句“归来云满衣”,飘飘然,不是落入“表情包”的套话,而是让人联想,这个道人也如鹤一样在云里。看来,唯在诗意内涵上下力,才能避开新旧语言转换这一关。


夜雪
白居易(唐)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读后感】感受,是诗的最基本元素。感受不是修辞手法,要当作诗本身来看,高度才够。好多读者往往舍去感觉,而把诗词当成思想之深或辞采之美。我倒宁可说,相较而言,感受才真正的不可或缺。本诗写雪,全篇不落概念,紧紧抓住感觉,夜里之雪,体感是冷的(雪的温度),眼睛看见窗户是明亮的(雪的洁白),耳朵听见竹枝被积雪压得折断(雪的重量),从不同侧面交代对下雪这一事物的原初体验。这样的诗,表达的不是社会形态里的思想性、政治性,而是扮演着各种角色的社会人,脱下面具之后自然状态的自我感受。对诗词创作者而言,被道统绑架得过久,恢复自我感受,比孔夫子吾日三省吾身得到的做人的所谓修养还重要——只有葆有着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才是最基本的人,才恢复人作为存在者的本意。诗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牧童歌

蒲寿宬(宋)


芳郊望无际,逐草任西东。

世上千场梦,人间一笛风。


【读后感】说理,典型的宋诗风格,通过议论来说理,是在宏大的言志道统里出现的美学突变,也是古诗词写作基本取向。议论有两种:一是通过意象与议论结合,二是直接论证。此诗是第一种,写牧童(代指遁世、隐逸者)自由自在牧牛,而人间多少繁华富贵梦,不过牧童一曲晚笛。看似写牧童,其实是在说理,借此警世、醒人,有道家、佛家的出世教理。宋代是崇尚论辩的理性时代,“尚理”是主要审美需求,唐诗强烈的抒情范儿在理性化时代被“改良”。因此,宋代“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尤其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会,给写作者提供了喋喋不朽的“道理”来作为形而上资源,诗的主题性越来越直接,通过论议来说理,便成了主流特征,唐诗表现“情怀”,而宋诗追求“理趣”。但其实,“理”毕竟是次于诗的二货,虽然通过说理丰富了诗词的内涵与外延,却使作为心性本质的诗,变成了“文化”(甚至学术)的诗,大大降低了诗的质地,给诗增加了世俗功用,沦为了论道的工具。看看明代曹义一首直接以唐为宗的诗《题牛背牧童》:“东皋初释耒,牧竖暮归迟。短笛浑无调,临风信口吹。”再比较一下本诗,就知道什么是说理议论的手法了。


惠山下,邹流绮过访

王士祯(清)


雨后明月来,照见下山路。

人语隔溪烟,借问停舟处。


【读后感】钱钟书先生论及王渔洋诗论时评述道“神韵乃诗中最高境界”。但其实,不同美学境界没有高低,只有具体作品写得好坏之别,比如,不能说神韵一派就比性灵一派高出多少。神韵之为风格,其实更多是对“意义”的放逐,对“意味”或“况味”的追求。要求写出诗人在社会形态之外的无我,因此,我宁可说这是一个“纯诗”(绝对的诗)流派,试图取消诗的时代背景、人的喜怒哀乐、不表达个人思想,而仅仅捕捉古澹闲远的人生片段,放弃宏大情思,追究精微别致的“味外味”。当然对于被意识形态绑架过久的诗人是某种解放,但诗人作为具有价值判断责任的知识分子,长期落于“象牙塔”纯粹之诗的经营,还是有些可惜的。好在,神韵学说仅一家之言。此诗所写,即排除了社会,也无情感表达,仅是人生中微妙空透略带禅味的一个片段:有人来访,随明月下山,隔着茫茫烟水,问有没有摆渡的小舟。场景与基本事件之外,再无一言。之所以介绍这样“无心”“无情”状态的诗,是因为当代的诗词“心”“情”太多,主题和目的过多,诗的俗世功用太多,令人恶心了。(诗没有绝对的标准,是社会形态里的某种审美适应和理想状态而已,不要绝对化)


题画

唐寅(明)


金风秋立至,凉生雪鬓虚。

梧桐一叶落,打着手中书。


【读后感】疯狂地嗜爱政治,或嘲弄政治,并没有使诗词获得原初的力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生死,或岁月,这样的主题,诗人却自然而然流露出真怀,不论是凄婉的或激烈的。这说明,刻意,使诗失真。秋风起时,两鬓渐白的读书人,打开的书页间,落进来一片黄叶。个体生命的瞬间就这样被记录,我愿意拿它当二十五史读。诗词里要有真生命,哪怕它就是薄薄小小的一个瞬间。


劝酒

于武陵(唐)

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

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读后感】俗气,也是诗之一格。诗就是生活,尤其是俗世生活。这样的写作态度,当然也可以出好诗。比如这首祝酒诗。“金屈卮”是古代一种名贵酒器,以其敬酒,特显尊重。作者斟满金屈卮,劝朋友干杯。通篇就是花好当看、人满当醉的及时行乐心态,有人会说这是“负能量”,要知道,在诗里,当一个完美的圣人其实是可恶的,要让诗符合基本人性才对,不要端着架子,虚伪是诗的死门。此诗后两句,写尽人生不如意。没有寄托的人,托身于酒,总比用虚假的绅士风度欺骗自己要好。人生多苦,不妨酒以慰之、诗以纪之。当然,我不是劝酒,是劝诗人放下,当一会儿真正的俗人。


雨后游园
袁世凯(清)

昨夜听春雨,披蓑踏翠苔。
人来花已谢,借问为谁开?

【读后感】一代枭雄的小清新之作,充满村翁野老的闲懒逸兴:昨晚久听清脆雨声,今早赶紧披蓑而出,脚下片片,满是青苔;只是我来晚了,满园春花已落了;花儿们,告诉我这偶尔的过客,你们都为谁而开过了呢?诗无大事,仅仅写春夜听雨,披蓑问花,淡泊、坦然、安逸,实足的无心闲人之情致。于此诗侧面可见大野心家其实也喜欢装扮隐士无为、贤者不贪之形象。自古评家,都希望作者文如其人、诗如其行,其实是简单粗暴地把作者的审美人格与道德人格混同一体了。屠夫当然也会爱花,审美和道德,毕竟不同。如此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郑孝胥、汪精卫也能写出好诗了。但如果能让道德也符合审美,让做人有效地服从艺术自觉,当然是创作的最高境界了,可千古能有几人呢?


行宫

元稹(唐)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读后感】抒发盛衰之感,由玄宗天宝年间进宫而幸存下来的老宫人回忆、谈论天宝遗事,让人感受历史沧桑。而真正令我揪心的是,与世隔绝的宫女们实在是闲着无事,全然不知外面社会,就聊一聊当年玄宗年间的事吧——那可能是她们数十年来关于这个社会唯一知道的事了。虽然宫花、宫女同是帝王行宫里的摆设,但宫女其实还不如宫花败了可以再开,宫女凋零,青春便流逝不返,历史的册页里从来没有她们的名姓,小人物的命运真如尘埃。终于找到一首关于“无关者”的诗了,但却是作者试图凸显历史沧桑这样虚泛大主题时顺便“带”出来的。在巨大社会体系中,被遮蔽的各色“无关者”数量众多,命运凄惨,对他们的关注却一直没有成为古诗词写作的自觉,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刘川,《诗潮》杂志执行主编,诗人)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直播预告 | “《诗刊》编辑面对面”对谈
  2. 《我们劳作在大地上:叶小平的诗》 | 新书上架
  3.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49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中的工业美学
  8. 第445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0.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1.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2. 古都秋菊芳菲时 诗人兴会更无前
  3. 青春诚不悔,诗意耀中原——“青春回眸·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系列活动侧记
  4.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我与“青春诗会”的故事征集启事
  7.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 《诗刊》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赴河南开封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10.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