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天天(黎启天)将植物学上的麦豆与诗人麦豆建立了联系:“植物学上的麦豆形状,呈圆球形、椭圆形、扁圆形,它饱满、丰润、触地即弹。诗人麦豆的诗有具像、有细节、可触、可感、有质地、有张弹力,读麦豆的部分诗有时会像掰开豆荚时,会蹦出几个圆鼓鼓的小脑袋来。”
诗人麦豆
“蹦出几个圆鼓鼓的小脑袋来”,这一形象生动、活泼,令人不禁莞尔一笑,他描述出了麦豆诗歌中的某种特质,即童话性和寓言性,童话的叙述与寓言的指归。麦豆诗歌中包含着一种天然的、不假雕饰的童话性色彩,他的诗真淳隽永、清新自然,意象简洁;语言明净、单纯,而且充满了梦幻的色泽。然而,那单纯的后面是命运的灰暗,那甜蜜的中间暗藏咀嚼不尽的苦涩。
“痴情的吉他手啊/我未婚的小男人/沉默是你木质的本性/歌唱是你金属的内心”,就像是儿童的歌唱一样自然、不矫揉造作、不忸怩作态,如同清澈的山间溪流,从童稚那未经污染的喉咙的流出,这是天然的喉咙,未经命运管辖的喉咙。然而,命运依旧在管辖那流浪的歌手,那尘世中颠沛流离的身体,最终歌手客死他乡,让这首清新的诗歌,背负的一个沉重命题。
“小男人、小吉他手,桃红小马、亲亲爱的玛丽、乡乡下的玛丽”,这些都是具有儿童性的语言和语调,这让他的诗歌,透露出一种天真和亲切性,让阅读者的心灵向他的诗歌贴近,去触及那内在的灵魂。
严厉的死神在他那里,也得到有意识的削减,让他看起来并不那么可怕,甚至有一种可亲近性:“他安静地坐在我身体里/他每天在我的碗里放一点毒药” “他假装疼我,抚摩我/在我的脸上留下深深刀痕”,这种反向的用力更让人心惊,更让人体验深刻,那死亡的严酷并没有削减,而是得到意想不到的加深。
童话性的叙述与童话氛围的营造,是麦豆诗歌的抒写的策略,而寓言性却是他语言的指归。正是如此,他的诗歌获得了讽喻和象征的功能,获得了更大的意义空间,并向形而上的层面上升,使文本具有了更深厚的内在意蕴。于是我们看到了,丢掉了值夜班工作的杰克:
哦,我亲爱的室友杰克
他整夜都在马路上骑自行车
哦,我糊涂的杰克室友
你已陷入深夜最真实的梦境。
这亲密的声音、这反复咏叹的声音,却包含多么严酷的事实,多么荒诞的情境,他叙述的语言与内在的场境,形成了一种对峙,一种反讽,让我们读来益觉心痛。这种超现实的场景,荒诞的情境,同样给我们一种寓言性的指向,让我们去思考那言语和场境之后的社会现实场域的真实存在。同样的诗歌也体现在《板凳》《孤独》《告别》等诗中,
板凳从十三楼跳下
自杀,着地那一下
我的骨头被它散了一地
多傻的板凳呀
……
空房子满腹心事
奇怪地尖叫起来
——《板凳》
“着地那一下/我的骨头被它散了一地”,这不仅是板凳了,或许板凳是诗人的一部分,或许诗人是板凳的一部分,他们彼此依存,在命运上构成了一个共同体。而最后空房子的尖叫,一样的充满了寓言性,从而使诗歌的意义空间得到了扩展。
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让人们重新重视起诗歌与音乐之间的联系。评委在给他授奖词中写道:“神灵不会写作,他们舞蹈和唱歌”,直指诗歌的源头和古老的传统。同样的,我们在麦豆诗歌中看到词语与音乐性之间的可贵关联。
麦豆部分诗歌具有极强的谣曲性。但他的谣曲不同于陕西信天游的高亢、粗犷、奔放、开阔;也不同于吴侬软语的缠绵悱恻,细腻柔婉;他的谣曲是舒缓的、反复回环的,在平常的语句中有来自生命里的忧伤,他的这种谣曲性可能来自海子、洛尔伽的潜在熏陶。《给客死他乡街头的歌手》《菊花或者十月》等等,都是这样的诗歌。
麦豆的这部分诗歌是视觉想象与听觉想象的联通,他将两种想象融汇在一起,从而让我们获得新的体验。
《整夜骑自行车的杰克》中,麦豆以文字不断地创造出视觉的想象,于是我们在阅读中,在虚拟的视野中,会不断地呈现出不同的场景:晚上十点的场景、睡醒的场景、交谈的场景、骑车的场景;形象也在不断变幻:瘦成皮包骨头的杰克,头发蓬乱的杰克,发呆的杰克、整夜都在马路上骑车的杰克。而伴随着这些场景和形象的变幻,诗歌的声音、音调、旋律也在不断的变幻,平静的、简洁的、叙述的、咏叹的、反复的声音,也在我们的耳际展开,我们的内心也不断回荡着一种旋律,虽然这种旋律你无法哼唱、无法复述,但它真实存在。音色的变化、和声的转换、支声的流动、织体的结构,都活跃在心灵中,并与视觉的场景相辅相成。这些结合有力表现了情感的变化,增强诗歌的内在悲剧性,而诗人的人性关怀也暗含其中。
麦豆的诗歌还有一种独特的抽象性,阅读麦豆的诗歌,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特点,就是他没有强力地直面生活,他没有以犀利的语言、触目心惊的角度去描述生活,这使他的诗歌并没有强烈的可观照性和可感性,这也是他和其他青年诗人的不同之处。他不用语言去直接干预生活,现实生活在他的诗歌中,仿佛退为一个远远的幻影,它存在然而并不特别清晰。或许这是他的态度,让诗歌与生活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但它们总在一定距离上,相互凝望。
要保持这样距离,诗人麦豆就必须有一种将现实抽象化的能力,而他确实有这样的能力。我们看到他描写现实场景,实际上如同骑车的杰克一样,是一种经过虚化的场景。像《孤独》中的场景,就是虚化的结果:
多么荒唐的比喻
陆地在一只海龟的背上
年轻的孩子唱到
“老乡啊,如果有一天
我在海上遇见你们
该有多高兴”
多么荒凉的比喻
我们在茫茫的海上
“陆地在一只海龟的背上”,“我们在茫茫的海上” “多么荒凉的比喻”(连比喻也是荒凉的,说明语言也是荒凉的),这个场景有一种无限的空间,是一种不真实的真实,益发突显人类的孤独。
而抽象化的能力,就是一种捕捉本质能力。他必须将本质的东西抽取出来,表达出更丰富的内涵。
《和Y散步》《陪母亲在豆地拔草》这些极具现实感的诗歌,麦豆也并没有着力地,将全部笔力集中在具体的场景上同,也没有如镜头聚焦般在将场景中的人、物、景,展现得纤毫毕现,他仿佛是一位站在远处的画家,面对他所看到的景象,闲闲地、时不时的勾勒几笔,就出现那极富象征意味的线条和色块。
麦豆的诗中,都有一种淡淡的、难以言说的忧伤,在词语中、在旋律中、在画面中,在场景中。在《给客死他乡街头的歌手》中他写到:“谁知道你远方的果园藏有泪水和孤独”,
海子也曾写到:“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来浇灌家乡平静的果园”。我想,这种忧郁和痛感都是一致的。
“在低级生活的烟雾和动荡之上,在一片喧嚣和混乱之上,有一个清澈而明亮的地方,那就是真理存在之地,所有的人都在那里相会,并且以同样的方式交谈”,这就是写作的目的,我们正以笔前进,赶赴那里。
2016年12月12日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