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一夜

作者: 2017年01月03日09:55 浏览:6024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风在狭长过道里徘徊,
像水桶碰触着井壁。
她说她来取我从海边带来的礼物:
装在拉杆箱里的一截波浪,
像焗过的假发。
她要把它戴上山顶,植进山脊,种满山坡。
窗外一片漆黑,也有风
一遍遍数落着长不高的灌木。
偶尔落下的山石,
像水桶里溅出的水滴,
又被注射进乱石丛生的谷底。
那里的昆虫舔着逼仄的星空,
怎样的风才能把浅斟低吟变成巍峨的道德律?
山更巍峨了,仿佛比白天多出一座,
相隔得如此之近,
窗像削壁上用额头碰出的一个个脚印。
墙上的裂纹,是波浪走过的路,
罅隙里长出了野蒺藜。



-❶-

点评


  这首诗的取材并不复杂,诗的题目也已交代得很清楚,它和诗人现实的人生经历有关。换句话说,从素材上,诗的意图和一种文学自传有关。夜宿深山,心有所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中最受推重的文学仪式。现实中,肯定有这么一座山。夜宿的经历,也肯定真实发生过。有意思的是,诗人并没有特别告诉我们,这段经历究竟是在哪个具体的地方发生的。这种刻意的回避,当然是和诗的意图的设定有关。诗人并不想让我们在地点上浪费太多的精力,也抑或是担心我们会分神于具体的地理方位。所以,他几乎是故意地表明,地点固然重要,但发生在具体地点上的事情相比,夜宿本身涉及的事情更重要,更值得我们去探寻。也就是说,通过抹去事情发生的地点,诗人意在表明:事件本身才是最值得我们去关注的。至此,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这首诗经过自传文体的自我设定,它要展示的重点是内心的感受。也不妨说,它是一首涉及隐秘的心理活动的精神自传的诗。抹去地点的意思,是突出这种精神自传的强度,及其可能的普遍性。“山中一夜”,从文学画面上讲,它涉及几个古老的存在母题:寂静。宇宙的寂静。对寂静的反观。这反观又强化了对生存中的孤独的自我意识。生命的原始场景:一个人面对群山时的心象。诗的开篇,“风”的意象出现。这其实是在突出寂静的含义。山中的“寂静”,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人生的喧嚣的一次巨大的屏蔽。“寂静”中动静,比如用心感受到的“风”的动静,恰恰预示了人和自然的融合的可能。“她”的出现,如果读者愿意的话,也可以顺着这一线索,把这首诗解读成一首爱情诗。完全可以。因为从素材的逻辑上看,这首诗的意图确实可能包含了对爱情之夜的心灵的纪念。山中的爱情,它激活的身体反应也可能更原始,更纯粹,也更奇异。比如“她”要把拉杆箱里的大海的“波浪”,变成感情的礼物。“她要把它戴上山顶,植进山脊,种满山坡”。这些举动,都演示了人的身体借助深山的屏障,对生命之美的回归。但我以为,在爱情诗的类型之下,这首诗更深邃的意图,意在追问生存和精神之间最深刻的伦理之美。下面这两句诗,“那里的昆虫舔着逼仄的星空,/怎样的风才能把浅斟低吟变成巍峨的道德律?”无意是对康德的名言的回应和致意:“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所以,这首诗的重点,按我的体会,诗人想完成的是一种生命精神的自我塑造。因为山中的爱情的纯粹的激发,诗人真实地意识到生命与自然宇宙之间的距离正在缩短。“山更巍峨了,仿佛比白天多出一座”。

  不要小觑这距离的拉近。因为它背后涉及的人生的跋涉,比如我们从喧嚣的都市回到寂静的群山,这路途既是艰辛的,也曾相当漫长。


特邀点评:臧棣


             殳

-❷-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陈先发 曹宇翔 耿占春 顾建平 洪烛 霍俊明 简明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刘向东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蒋浩 莫真宝 树才 谭五昌 唐翰存  唐诗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西渡 杨克 杨庆祥 杨墅  余怒 臧棣 张定浩 张清华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孤城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