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鸦:过程诗学提纲(15个关键词看懂过程诗学)

作者:白鸦   2016年12月23日 11:13  中国诗歌网    447    收藏

诗即过程,过程即诗。无穷事件的瑰丽生成及其历险般的发展过程,即是充满诗性的宇宙实在,它一直存在于人类的诗篇中,就像人类看不见的自己的脸。事件敞开即空间,过程流淌即时间。感受事件的过程只需一刹那,体证宇宙的实在无非一瞬间。诗人若能于此回光返照,打开心智,照见活泼泼的宇宙实在,即是捅破了万箭难破的窗户纸,即是在本无真相的宇宙中呈现了真相的丰富与澄明。如是,诗人就无需在重重无尽的思辨中走向虚无,更无需在虚无中漂泊那么久远。

过程诗学是回归本来的诗学,也是历险发展的诗学。它从抽象本质回归具体现实,从绝对回归相对,从永恒回归暂时,从死寂回归变幻。尔后诗人发现,过程高于现场,未来小于当下!在“万物历险记”那样的过程诗歌写作中,一切现实皆是诗性的历险过程,而影响一个历险过程的因素可以是任何一物,包括现实的事物和非现实的事物。在过程诗歌写作中,诗人通过直接的经验呈现出一个创造性的、互相依存的、互相理解的诗性世界。

宇宙间汹涌着不可穷尽的事件及其诗性的发展过程,当这一切弥漫在诗中,诗,便朗照了具体的现实和生活。当诗人把关联、创造、新颖、历险、当下、慢、敏感、同情、多元、平等、和谐、互动、回应、参与、生态等等过程主义观念与写作立场相结合,即是以诗的方式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生命的认识,促进了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和谐,提升了人类公共文化生活的幸福感。过程诗学,正将我们对诗的认识引入一个无限奇妙而又本来即在的新图景。

过程诗学,源于怀特海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之结合,两者诸多理念交集,心气相通。但须知:诗学并非哲学,禅道更非哲学,心气相通并非理上相等。此中理趣,诗家须知相通,禅客切勿纠缠!心上会意,一丝不挂方可得法;理上纠缠,万山红遍已坠迷途。古人倡三教合一者,不过是拿“心性”二字行个方便而已,何况如此心气发散之诗论?是故,此文仅取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之交集,向下一路,略行方便,恣意挥洒为我所用,旨在点出过程诗学精要,脱去当下汉语诗歌窠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其可能,待其延展。


过程之眼:过程诗学认识论


1、 缘起。诗人睁开过程之眼,看见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我们刹那生灭在这颗美妙绝伦的蓝色星球上,它原来没有,未来也没有,现在有吗?行走在相对而弯曲的世界上,诗人看到的一切现实,都不过是种种事件的变幻、生成、发展过程。一切惊心动魄的变化都是价值连城的历险,一切直击心肾的历险都是过程的各种灿烂。过程主义者说,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一切存在,又不存在。中国古人说,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华严经》说,万法缘起性空,皆无自性。此中理趣,禅客切勿纠缠,诗家须知心气相通!那永恒之物绝非一物,只是此理,而此理也从未能离开一物。这个由事件及其历险过程构成的世界万物生动,荒凉而积极。

2、 关联。诗人睁开过程之眼,看见世界上没有不相关的事物。万物原来彼此存在、互相回忆,并在深度回忆中发现那孤立之物是多么可耻!过程主义者看见了二元对立的僵尸,他们说,人类自我是共同体中个人的自我,与他人相互作用而成为个人相互存在的一部分。而宇宙,是一张由相互关联的事件编织起来的无缝之网,没有一个事件能够脱离其他事件而独立存在,每一个事件都与其他事件关联并被包含其中。《华严经》说,万法缘起缘灭,因果关联一如因陀罗网,互相辉映,重重无尽,不可思议。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说,一念三千,三千性相具足于一念之中。此中理趣,禅客切勿纠缠,诗家须知心气相通!主体客体、精神物质、概念实体,本来即是一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万事万物,本来具足,互相具有,息息相关。佛家说“应化身有千千万,但法身只有一个”,大愿地藏王菩萨誓言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其实都是苦口婆心行个方便。阴阳未分,天地未判,父母未生,万物本来一体,无边无量众生皆是从同一个法身流出,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倘若还有一个众生未能得度,谁证菩提?倘若地狱尚未空尽,谁能成佛?

3、 价值。诗人睁开过程之眼,看见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值得尊敬与关怀。常言说万物有灵,所谓灵者,并非一定是指意识,而是指价值。诗人或许难以唤醒一块石头,但诗人睁开过程之眼,看不到一块没有存在价值的石头,看不到任何死物,如果万一看到了,诗歌即赋予它以生命、生成、创造、享受等等丰富的内涵,让它有意义。过程主义者说,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它自己的价值,不仅是每个人,也不仅是某个动物,更包括山川、草木和岩石。南阳慧忠禅师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天台宗湛然大师说“无情有性”。此中理趣,禅客切勿纠缠,诗家须知心气相通!是的,在过程诗歌写作中,“石头能不能成佛”是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问题。

4、 历险。诗人睁开过程之眼,看见万物痛快,它们正在历险中,并因为酣畅淋漓的历险而生动流变,潜力重重。过程主义者说,万物在历险中的创造性就是潜力的实现,宇宙的进化和文明的渐进无论巨细,无一不是处于历险和创作中。世界在诗性的历险过程中气喘吁吁,它是活的,是诗的,是性感的。于是,蓬勃的诗人争做万物的天敌和异性,也视万物为天敌和异性,分不清是占有还是给予。此即是爱,就像弗洛姆的创造之爱,此即是去创作生机的历险。历险不会中断,不会走向虚无。哲学手里的世界多像一棵洋葱,层层剥尽,方知空心,置身虚无,呼天抢地,始信了尼采的话“上帝死了”。过程诗歌写作中的世界也像一棵洋葱,但须知,层层剥皮,气味惊心,纵然剥尽,气味犹存。洋葱味即是历险过程,它不中断也不走向虚无。是的,诗歌中的万物历险过程拯救了哲学的虚无,洋葱味拯救了哲学的虚无,让上帝复活。在过程诗歌写作中,诗人打扫那些没有创作性、没有新颖性、没有历险的保守事物,让它们在诗歌中奄奄一息。诗人正是像天敌或异性那样参与宇宙的事件,参与万物的创作,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统摄于心,抒写那创造性的、回应性的爱,抒写那互相依存的、互相理解的世界。

5、 享受。诗人睁开过程之眼,看见万物正在尽情享受中。存在即享受,享受即文明。过程主义者说,万物成为现实的就是成为享受的,享受是内在的价值。如果过去的生活还像一个道德标本,那么如今作为生活理所当然的享受者,万物已经习惯在途中停留坐看云起,人类已经习惯让生活慢下来。慢,即是当下的体验,当下即过程,未来也不高于当下!万一诗人看见了没有享受的事物,那他一定是看见了纯粹的客体,或者离开了当下。享受,毫无疑问也是历险过程,也是艺术审美的过程,过程诗歌写作即是尊重传统的历险写作,它既解释了宇宙辉煌的历险史,又以历险的姿态推进了人类文明的渐进。享受,是过程诗歌写作中无限丰富的意义母体,它孕育爱,让孕中的世界火热而宁静,让膨胀的物质灿烂又深刻。


生态之心:过程诗学立场论


6、 平等,是诗人的深度生态之心。诗中生态盎然,天机四伏,放眼望去,诗人首先看到的是万物多元狂欢,一切都有价值。但在过程诗歌写作中,生态之心不仅简单体现为环保意识,而是体现为心灵上的深度生态观,旨向万物平等精神与社会和谐理想。诗歌中的平等意识五花八门,源头各异。卢梭说平等,缘于每个人生来就是缔造社会的一分子。巴赫金谈对话,除了形式美学之外根本上即是提供了一种平等观。《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华严经》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圆觉经》说,众生本来成佛。此中理趣,禅客不可纠缠,诗家须知心气相通!深度生态观,是过程诗学平等精神的根本来源,它激励诗人怀抱大地伦理,并亲切呼喊:地球,你好!

7、 和谐,是诗人的深度生态之心。过程主义者说,和谐是人类文明的理想,这个理想实现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各个方面。文明作为人类生活的高贵品质,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实现和谐理想,取决于社会各成员在生态上明智、在社会上公正、在精神上满足。但须知,在过程诗歌写作中,和谐不是等同,而是“和而不同”,正如春秋时期即已出现的“和同之辩”所认为的那样,当事物各有个性又能彼此和谐统一时,方能“生物”。和谐即无碍,《华严经》说“一室千灯”,光光互遍互摄,一多无碍,又说“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一皆自在,各各无杂乱。此中理趣,禅客不可思维纠缠,诗家须知心气相通!过程主义者说和谐,与中国古人说“中和”亦心气相通。儒家说“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道教说“中”,虚静中空,顺应自然。佛教说“中”,万法因緣生,不落两边见。《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庄子》说,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道教内丹中派创始人李道纯在《中和集》中解释“玄关一窍”时说,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佛教大乘论师龙树菩萨的中观论颂说,众因缘说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中理趣,禅客不可纠缠,诗家须知心气相通!

8、 互动,是诗人的深度生态之心。那没有回应的事物都必将走上崩溃的道路!上帝与佛陀也难逃此劫。没有众生就没有佛,蕅益智旭大师说,学佛无非两件事,一是明心见性,一是慈悲方便,后者即是与众生的互动回应。而上帝的死活一如草木的死活,草木是有机的,上帝也是有机的,有机的上帝从未离开过有机的万物。上帝是谁?作为万物的原理和可能性,上帝本来情理具足,仁民爱物的上帝有情亦有理,但须知,万物情大于理,方是活物。爱情更不例外,男欢女爱若不是创造性的爱和回应性的爱,就必然会崩溃。过程主义者说,世界上没有全能之物,所以拒绝来自世界的控制力量。同理,过程诗歌写作中的立法者死了,判官死了,诗人像观察孩子那样观察上帝,观察一棵草的青黄,观察一只燕子的N次翻飞,并发现这荒凉又积极的世界充满未知,发现唯有真诚互动才能拯救万物危机。为了上帝不死爱情不死,过程诗歌写作必须适时修正上帝的性别,赋予上帝及万物以被动、回应、热情、可变、忍耐、对话等等性格,而让永恒、绝对、依赖、不变等品性沦为诗歌中的贫穷意象和不安元素。

9、 同心,是诗人的深度生态之心。过程诗歌写作是与万物同心的写作,是与万物互相理解的写作,它沟通了人与物、生与死、古与今的联系,物我合一,天人合一,反映感受的升华。那些能理解万物、能敏感回应、具有同情心并且超越了同情的诗人,正在与万物同行,与万物同心。世界上任何一物,都同时具有物理意义和心理意义。万物在与人类的对话关系中也是主体,而非客体。同理之心,同心之理,中外古今心气相通。儒家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佛家僧肇说“会万物于己者,其惟圣人乎”。道家庄子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与万物同心的诗人站在当下社会繁荣的焦味内外,有能力像万物一样思考,有能力发现杂草和顽石的文明并尊重它们。就像过程主义者说的那样,当一切事物趋向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10、 真诚,是诗人的深度生态之心。过程诗学作为建构性的而非纯粹解构性的后现代思潮,无疑对万物心怀真诚。但须知,真诚不是道德符咒或心灵鸡汤,就像六祖惠能大师的《坛经》所说“不思善,不思恶”,它不仅是通常所言的诚实善良或信守承诺,也不仅是后现代思潮所谓的“地球虔诚心”,而是一种很难把握的慢功细活、自然心法,未到绝后再苏的最后关头,难以体会它的重要性和妙处。真诚是过程诗学的上乘心法,诗人的真诚之心,得而未得,未得而得,用而不用,不用而用,一如道教内丹已成之后的“存诚”功夫,又如禅宗明心见性之后的“保任”功夫,不是有了多么高级的技术或多么勇猛的雄心就能做得到。正如憨山德清禅师说的“荆棘丛中下足易,明月帘前转身难”,诗人若能于此心路一转,即可虚空粉碎,境界全开,心不随境,心能转物,真正见到宇宙实在,见到万物活泼泼生动无碍。也正是真诚这种微微妙妙的上乘心法,才把诗歌的艺术性与匠气区别开来。


自由之笔:过程诗学形式论


11、 感受。诗人挥洒自由之笔,呈现出瞬间的感受和扩展的个人经验。感受若非瞬间的,即落入禅宗所谓“第二义”的纠缠,难以得见本来面目;个人经验若不扩展,即沦为私生活的喋喋不休,与万物何干?过程主义者说,世界由事件及其过程构成,思维是感受的一种形式。这个事件并非把生活压榨成事件,而是指“点滴的经验”。点滴的,瞬间的,立即的,就像香严智闲禅师说的“我有一机,瞬目视伊”。此中理趣,禅客不可纠缠,诗家须知心气相通!煌煌儒家,自孔子以降开出两条大脉,心路一脉,理路一脉,过程诗学所谓的感受和经验即是心路一脉。在过程诗歌写作中,感受一叶知秋,全部的秋天即在一片叶子上,因为那“瞬目视伊”的瞬间一机,统摄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诗人从“一叶”中获得关于秋天的个人经验,这经验在时间之流中不断变幻扩展,它是异质的、不可量化的。过程诗学所谓的感受,可以理解为情大于理、形式大于内容、审美高于教育、过程高于目的。过程诗歌写作的感受和经验是:心念一瞬间,随手指向天,请顺着我的手指看天,至于你是看见了奇怪的彩虹或是一幕扑杀,随你的便!如果你什么也没看见,要么心智未开,要么已经得道。过程诗歌写作的感受和经验是:一次去目的的远行,一场去结局的游戏,正如《金刚经》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或“不住相布施”。诗人若悟得此境,即可见到木偶催泪,杀手动情。

12、 新颖。诗人挥洒自由之笔,呈现出不断创作中的、新颖的世界。天地间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事情了,因为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宇宙本来就是创作性的和新颖性的。诗人无需另外去创作出什么新颖之物,那是禅宗所谓的头上安头,多此一举。诗人只需打开心智,发现或亲证新颖,并用天才的语言艺术形式呈现新颖。看,那么多尚未实现的即是可能性,那么多已经实现的即是新颖性,而在两者中间,有一个伟大的事业,即是创作性不断地推动新事件在时空的流变中扑面而来,生机爆棚活力无限。诗,即是这样的事业。当过程诗歌写作不断地让可能性成为新颖性,诗,就掀开了宇宙的红盖头并窥见了真正的实在,而人类,就和他们的鼬鼠或草莓朋友们一起进入了诗歌,并在那种开放、变化、发展的新新经验中成就自我。

13、 直接。诗人挥洒自由之笔,呈现出直接抒写的美学形式。世界是弯的,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奥秘都是直的。直接抒写是“但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抒写,因为宇宙万有本来具足,互相具有,一切现成,无需绕路,所以直接抒写是真正具有当下性的抒写,是最见本性的抒写。在过程诗歌写作中,直接抒写更能带来可能性阅读,让进入诗歌的人猛然想起自己的遮蔽之物。那遮蔽之物,即是打开心智所见的本来面目。直接抒写所抵达的本来面目是诗人自己本来就有的,它就在眼前,和合在弯曲的世界万象中,从未曾离开过。正如六祖惠能大师的《无相颂》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直接抒写,须知见相见性,性相一如,法身就在肉身上,无需外求,切勿离相觅性。直接抒写,须知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色一体,空有不二。直接抒写,须知诗意本来有,日常即陌生。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也说过,陌生化的东西是读者真正熟悉的东西。此中理趣,禅客不可纠缠,诗家须知心气相通!

14、 可能。诗人挥洒自由之笔,呈现出文本的可能性叙述,而非目的性叙事。宇宙与生活的一切皆有可能,一切事件都包含着无数可能性的实现。怀特海说,没有全部的真理,所有的真理都是一半的真理,想把他们当作全部的真理就是在扮演魔鬼。在过程诗歌写作中,可能性叙述不再把读者引向目的地,不再拉着读者进入诗歌叙述并获得某些角色感甚至随之悲喜,因为这不需要高级的诗歌艺术,只需要“现场”即可,现场旨向的事件本身即可实现这些效果。而诗歌作为高级的艺术,所提供的是过程旨向的情节。这种诗歌情节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可能性叙述中呈现的事件横断面或事件的发展细节。所以,诗歌必须从词语意象走向叙述结构,从现场走向过程。过程诗歌写作,让读者在事件的横断面或发展细节处停留,也就是驻足于过程,让读者猛然想起自己的遮蔽之物,并获得各取所需的诗意。就像什克洛夫斯基说的那样,艺术更新人类的记忆。过程主义者强调程序,而诗人必须明白,这个程序旨向诗人不可重复的生命创造,它所带来的语言艺术形式创造不是外在的规定性,而是内在的可能性。

15、 自由。诗人挥洒自由之笔,呈现出“大地山河一担挑”的大自在境界,和对世界的积极建构。黑格尔说,主体方面所能掌握的最高内容可以简称为自由,所以主体性的核心不是别的,就是自由。要想随心所欲、撒豆成兵写出自由之诗,主体的诗人须有一颗自由自在之心。自由之心来自解构,亦来自建构。为什么空间茫茫没有边际?为什么时间荒荒不见始终?因为宇宙的中心并非任何一物,而是万物共同的心。诗人须知万法唯心,心外无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是自由之心,禅客向上一路,即是《圆觉经》所谓的“以幻修幻”;诗家向下一路,已然不是解构而是建构。所以,怀着自由之心的诗人看到,那正在席卷而来的其实我们早已置身其中而不知的过程主义诗潮,不单纯是解构性的后现代思潮,更是建构性的后现代思潮。与敬爱的福柯、德里达们不同,过程主义诗人怀抱正直的悲伤,怀抱一颗爱恨交加的心,走过荒凉而积极的世界。当过程主义诗人举起摧毁与消解的枪口,他忽然心头一热,射中了万物的欢呼!


2010年9月,草稿于北京

2016年12月,修订于广州

责任编辑:苏丰雷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每日好诗第45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2.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3. 第44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4. 每日好诗第45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诗颂长江·长江的港”主题诗会(镇江站)成功举办
  6. 丁香诗会·全球华语诗歌征集启事
  7.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8.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9. 每日好诗第45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第七届中国“刘伯温诗歌奖”征稿启事
  1. 苗霞|诗性智慧:斗折蛇行在有限与无限间——李长瑜近期诗歌论
  2. “苏东坡在无锡有个家”同题诗创作大赛获奖名单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5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5. 炸药箱上写诗获赞“当代版《活着》”,陈年喜的“炸裂人生”
  6. 每日好诗第45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星星·诗歌原创》投稿攻略|2025年征订
  8. 第44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10. 我们时代的诗生活 | 诗刊·诗词世界双十一直播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